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详解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舡雨打篷。注 1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2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3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宿的样子。(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麽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答案(1)“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仔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和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扁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赏析:诗从怀古开始。西山崇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形胜之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情中醒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许多白鹭闲适地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于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籍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 宿鸟声中自掩门。注1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2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3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答出由雨丝想到网的给1分,“罔春”有留住春天意思的给1分,想象、比喻生动、新奇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2)(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作者对世态冷暖的感叹。答出了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感叹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赏析:前两句写景。淅淅沥沥的小雨好象细丝一样,想要将春网住,无赖落花满地,又是在这黄昏时节,令人好不伤悲。抒发了作者惜春与伤春之感。后两句写作者的处境。哎,车马的踪迹再也不会延伸到这穷山僻壤之地,门前冷落可以捕鸟了。鸟儿已经快睡了,他们的声音也渐渐的稀疏起来,自己还是掩好了门,回家吧。叙写了作者因反对和议,触怒秦烩,被贬斥回家后的冷落之境,而“自掩门”又在叙事中抒发了作者坦然傲岸的胸怀。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 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 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想瞩望。C、 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市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案1 A 2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 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3 (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2)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景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赏析此诗是一首重阳节赠诗,通过离愁别绪的倾诉,表达了岁月无情,年华老去,壮志无成的愤激心情。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短短一首重阳之作,诗人怀挚友,发豪情,表达爱国尽忠的诚心,抒发忘我报国的志向,其一腔爱国热血,汹涌澎湃,悲壮激昂,撼人心魄,动人魂灵!顾诗在清代评价很高,沈德潜说:“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山居即事 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赏析 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上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雕。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 1 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2 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答案 14、游褒禅山记 15、B16、“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 “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赏析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兄(王安仁)墓时写下此诗。此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父兄墓前,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看来,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的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水是烟波横, 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 请作简要概括。(2分)(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凭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答案:(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赏析: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的上片着重写人 ,起首两句 ,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时所见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 。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 厚的怀人感情。三、四两句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 ,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 。因此“ 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二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过片两句,正面点明送别。作者用两个“送”字递进,将作者“黯然销魂”的愁苦之情描写得极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在离长江不远的如皋,欲归不得,羁旅之愁益觉难以为怀。结末两句,是词人强压心中沉痛之情而对远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愿与叮咛:希望友人到江南后,千万要与美好的春光同住。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辽宁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 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答案(1)(3分)1 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2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3 比拟, 如说新月“学”扇。每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1分。(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山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赏析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连用五个“如”字,想象丰富,笔力雄放,确乎“如玉笛横秋”(太和正音谱)。 此曲为写景之作。作者选择了宏观的角度,采用了富有动感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景图。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画 堂 春 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捋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2) “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答案(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之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词的上片写春归景物。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残节令了,天气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会下起小雨,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句可能化用小杜诗意。片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词的下片,侧重写人。写他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似由冯延巳:“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词意化来。他信手捻着花枝儿,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上视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见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来,把霞辉洒在她满是愁容的脸上。他心中的“恨”有谁能理解呢?诚然,词人没有写他“恨”什么。但从词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他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二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概括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内容,并说说作者在这两联中寄寓怎样的感情?(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出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给予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 比喻。1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太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二个风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风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入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二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是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于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风,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目,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目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愼徽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登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舒畅 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晴点诗意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分胜负,乃称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崔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陵吊古之作,里弄诗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安徽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 孤 山 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 1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五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2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3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 1 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2 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烈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3 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赏析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有时也饶有韵致。福建卷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全诗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句也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在“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彩描写中,包蕴着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诗人“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不着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赏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 杜甫这首诗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前两句诗写了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浪接触也难以做到,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赏析: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向往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着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 江 仙 宋 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写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容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2)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 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答案 (1) 1 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在风筝上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他人的嘲讽 。2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它的形貌画在风筝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3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2)侯蒙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而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赏析“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写自己虽然无端被人嘲弄,却不恼不愠,机智应对他人嘲讽,竟幽默诙谐地感谢“良匠”的抬举,自信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 “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蟾宫” 折桂。“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的侯蒙便跃然纸上。湖南卷1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龙 标 野 宴 王昌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他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赏析: 左迁:眨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徵着飘零之感和离別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是寄情于景。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龙标野宴唐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其实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在那夏夜凉风般自在飘荡中触摸到作者心灵深处的难以释怀的沉重。 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吕本中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 辛苦孤花破小寒,雨后霜前着意红。 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归桃李, 更凭青女留连得,一生开落任春风。 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赏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未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的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这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解释】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破小寒-冒着微寒。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这句说: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凭致意的意思。青女-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留连-逗留。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花的可怜样子。这两句说: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茅盖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首清新杜甫篇。 注1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2 趱:赶快。 3 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2)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 (1)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中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法律与合规岗
- 云浮市中储粮2025秋招仓储保管岗高频笔试题库含答案
- 齐齐哈尔市中储粮2025秋招面试专业追问题库财务资产岗
- 定西市中石油2025秋招笔试提升练习题含答案
- 中国广电哈尔滨市2025秋招行业常识50题速记
- 红河自治州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中国移动茂名市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专练及答案
- 2025年安全驾校考试题及答案
- 鹰潭市中储粮2025秋招笔试性格测评题专练及答案
- 乌海市中石化2025秋招心理测评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
- 橡皮障技术在牙体诊疗操作中的应用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小学国防教育知识竞赛活动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村播培训直播课件
- 2025年度云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资格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
- 2025河南新乡长垣市公证处招聘合同制人员5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颈椎骨折课件导图
- 2025年山东西学中题库及答案
- 14.2物质的比热容同步练习(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 肉制品安全培训会课件
-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抽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夏季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社会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