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设计.doc_第1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_第2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_第3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_第4页
古诗诵读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 诵读设计一、诵读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体会风的奇妙。 3、通过形象的课件了解风的无形与奇妙。 4、 通过朗读、背诵体会风的美好。二、诵读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课时时间: 1课时。四、教具准备: 有关风的声音及课件。诵读设计:一、 激趣导入 :1、 师:今天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的耳朵灵不灵(放的声音)。2、 师:是什么声音?(风)同学们的耳朵真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李乔写的古诗风。(板题:风)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古诗)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整首诗的朗读,注意你预习时读不准的字音。过度: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学会朗读这首古诗。(想)那首先得过了生字这一关。三、学习生字。1、自由轻声地读古诗,要求:1) 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 把古诗读通顺。2、出示生字,自由读。3、指名读,正音。4、 开火车检查字音。5、 齐读。四、出示古诗测读。1. 自由读诗,读通顺。2. 指名读。3. 开火车接读。4. 齐读。五、学习古诗。过度:同学们的古诗读得如此的好,想不想知道每一句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想)那赶快读诗吧!1、自由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2、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课件理解。)3、朗读、背诵古诗。1) 同桌互读古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读一读。 自由读。 指名读(出示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中找到感觉)。 评。 有感情地齐读。2)背诵古诗。 自由背。 指名背。 分男女生有感情地背。解落三秋叶稍快、高能开二月花慢、柔过江千尺浪快、高入竹万竿斜后三个字一点一顿 齐背。六、小结师:这首小诗描绘了刮风时景物的变化。题目是“风”,全诗无一“风”字,但每一句说的又都是风:风可以把秋天的树叶吹落,可以使春天的花开放,可以在江面掀起千尺浪,可以钻进竹林,让竹子歪斜。七、拓展思维:1. 仿说:过度: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也试着说一说“风”在哪儿?(课件出示“我们知道”)生自由说,指名说。2、积累诗词:过度:同学们真是细心观察的小朋友。老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几首描写“风”的诗歌,想不想听一听,读一读?(课件分别出示东风忙、风、咏柳,师生读。)东风忙春风春风,忙东忙西。去化积雪,去溶冰河。去发绿叶,去吹风筝。看它没影,听它有声。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象火盆。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咏柳碧玉壮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八、总结:风真呀!(板书:神奇)九、作业 :1、背诵古诗。2、书写生字。板书设计 :落叶风 开花 奇妙掀浪斜竹 鹿柴 诵读设计1、 诵读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通过朗读,理解诗句内容。2、朗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二、诵读重难点: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三、课时安排: 1课时4、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诵读设计: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2、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一)、引出诗题: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在课本上注音。)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柴”字在这里要读“zhi”的呢?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妈等)(“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围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中自悟诗的意境)(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没有进步好吗?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等意识。)(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的目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呢?(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3)、情境感悟: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重复老师说的话。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介绍给大家听听。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说明什么呢?(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帮帮我呀?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地落学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四、作业设计: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首诗。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五、板书设计:鹿柴唐:王维不见人深林静暗人语响返景所见 诵读设计一、诵读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二、诵读重难点:朗读和背诵课文。三、课时安排: 1课时4、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诵读设计: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2检查自读情况。(1)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1指导读第一句诗。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2指导读第二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三、作业布置:1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寻隐者不遇 诵读设计1、 诵读目标: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二、诵读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诵读难点:通过诵读,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投影仪诵读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书:唐贾岛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二、读题、释题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讨论:寻?隐者?遇?3、想想题目的意思。4、引导质疑。三、精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反复朗读,读准音,读通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松下?童子?只?深?不知处?4、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大意。提问,看谁对诗句的理解更正确。5、背一背。四、观看投影,练习对话,体会感情1、出示答句: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2、想问句,同桌练习。3、观看投影图片,练习对话。4、体会作者感情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五、总结全诗,背诵感悟1、总结:这首诗采用问答体,一问一答,寓问于答。是通过寻访者(贾岛)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应的回答写的,这三次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语言朴实自然,读来却令人寻味。2、有感情的背诵寻隐者不遇,感受诗歌的内蕴美。六、补充阅读贾岛题诗后七、作业1、填诗,背诵寻()者不遇()下问童子,言师采()去。只在此山中,云()不知处。2、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并画下来。八、板书设计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彻底失望 小池 诵读设计一、诵读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3背诵古诗。2、 诵读重难点: 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3、 课时安排: 1课时4、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诵读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