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复习资料.doc_第1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doc_第2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doc_第3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doc_第4页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诗歌复习资料(16首) 登 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下句“沙”对“渚”,读来富有节奏感。开篇烘托渲染开阔,壮观之景。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木叶,俯视江水,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萧萧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孤独在高处远眺。“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此联的“万里”(空间)“百年”(时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写出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久客孤独,悲秋苦病,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尾联对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64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于是起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辛认为: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但反遭猜忌。(背景)这首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像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想当年”三句,颂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作者借这些京口当地的历史人物,表现渴慕英雄业绩,斥责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感慨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空怀收复故土的壮志,下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几句也是用历史事实。以北伐惨败的历史事实,告诫统治者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辛弃疾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以廉颇自比,也正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用的是起兴手法。作者此处无端发问“瑟为什么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呢?”感叹自己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那每一根琴弦,每一根琴柱都如自己已逝去的美好年华,让作者思绪万千。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联紧承诗歌的主要内容“思华年”一语,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庄周梦蝶这个典故指的是对绝对自由、美好境界的追求。用望帝魂化杜鹃的事,说的是周朝末年蜀国的君主在死后魂化为杜鹃,在暮春之时望着自己的国家不断哀啼,感伤春去,也哀痛亡国。此句寄托了作者无限的哀思、难言的愁绪与不懈的追求,就算自己死后化为杜鹃也将依然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颈联:“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包含“沧海、明月、明珠、泪珠”四个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轮明月为背景,塑造了鲛人泣泪成珠的形象。氤氲的雾气在山顶升腾,朦胧飘渺,当人们想要走近一探究竟,却什么也看不到了,作者的这句吟诵是对美丽愿望可望而不可及的慨叹。这两幅画面尽管色调不同,但在表达作者怅惘、悲伤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尾联: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 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以及 “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气宇轩昂,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磅礴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当然是天狼星。 当年北宋统治者比较软弱,经常受周边少数民族侵扰。西夏就是其中之一,其中的“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影射宿敌西夏王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破阵子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这词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句,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弓如”句,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可称是壮词,但最后一句使全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词成为悲壮而非雄壮。前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陈亮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这首词艺术风格有两方面:一是内容感情的雄壮。二是他这首词结构布局的奇变。这首词把两片内容紧密连在一起,过变不变(过变是第二片的开头)。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一句另为一意。末了才来大转折,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末了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译文略。赏析: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停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犹自高唱玉树后庭花。赏析: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但边听边饮,这现境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词人不由得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偶句工巧,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这一句应上“几时回”。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情调是低沉的。(13)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征蓬”句,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途中见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大漠”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和“直”,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1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诗,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形象,寄情深微。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感情境界深微绵邈。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别”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痛苦难堪。两次使用“难”字,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东风”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三、四句, “春蚕”句中的“丝”字与“思”谐音,自己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句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这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五六句,“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鬓发脱落,容颜憔悴。“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结尾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里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15)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借景抒情,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千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但也不能肯定,因此以“人道是”引出下面的议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正面描写了赤壁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而“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作者从神游中回到了现实。“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下阕从周郎引发,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