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doc_第1页
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doc_第2页
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doc_第3页
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doc_第4页
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文转换题之徽标图解题指导教学案例语文组 彭艳一、案例背景、主题:图文转换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能考查学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很好地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精神,所以成为近年来各类考试题目中的新宠。图文转换题提供的表格、漫画、照片材料,学生平时接触得较多,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解读起来较少障碍;而徽章、图标生活中也常见,但由于它们的设计比较专业化,且大多具有抽象、浓缩主题的特点,不易解读。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徽章、标志的常识,掌握“徽标图”类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技巧,我设计了这个案例。二、教学流程:第一步:探讨图文转换题命题形式:总结近年来高考图文转换题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类型1、表格文字转换题2、图标文字转换题(图标主要有“徽标图”和“示意图”)3、图画文字转换题(图画主要有漫画、宣传画、照片等)第二步:了解徽章、标志的常识:(一)请你画出我校校徽,并说说校徽的寓意。(二)徽标是什么:徽标,即徽章、标志,是具有指代意义、具有标识性质的图形。 (三)徽标设计特点:徽标具有高度浓缩、快捷传达信息和便于记忆的特点。(四)徽标的表现手段:1、表象手法;采用与标志对象直接关联而具典型特征的形象,直述标志目的。如:工商银行标志、铁道部门标志。2、象征手法;采用与标志内容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的事物图形、文字、符号、色彩等,以比喻、形容等方式象征标志对象的抽象内涵。如:世卫组织标志,中国卫生部标志。3、寓意手法;采用与标志含义相近似或具有寓意性的形象,以影射、暗示、示意的方式表现标志的内容和特点。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徽、中华慈善国际联合会会徽。4、模拟手法;用特性相近事物形象模仿或比拟所标志对象特征或含义的手法。如:深圳航空公司标志。5、视感手法:采用并无特殊含义的简洁而形态独特的抽象图形,文字或符号,给人一种强烈的现代感,视觉冲击感或舒适感,引起人们注意并难以忘怀。如:李宁、安踏的品牌标志。(五)城市形象标志欣赏:济南、杭州、青岛、重庆、香港等。第三步:学习“徽标图”类图文转换题的解题技巧:(一)经典题型回放小结高考、模拟考中“徽标图”类图文转换题常见题型:1、描述画面型2、揭示寓意型3、看图仿写型 4、编拟广告型 5、据图想像型6、一图多题型小结“徽标图”类图文转换题答题的基本要求:1、观察理解,具体表述徽标图的内容。2、分析概括,正确揭示徽标图的寓意。(二)解题思路指导准确答题三步骤:1、审题:明确要求徽标图类题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关于徽标图的提示和注解。方便考生把握答题要点。()主体。即徽标图本身。它由各要素整合而成,形成特定的情景和主题思想。()问题。是试题的归宿,即指定考生按其要求与内容解答。审题示范:右面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图,请说说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理解。审题练习:下面是“中国电信(ChinaTelecom)”的图标,仔细观察后,根据要求答题。根据你的理解,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中国电信图标的创意;结合这一图标,为中国电信拟一广告语,不超过20个字。2、读图:读全读懂(1)观察表象,抓住特点:观察徽标图,看清图中有哪些线条、文字、图形,颜色、大小、位置是怎样安排的。(2)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徽标往往是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性质特点,用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的图形来表达创作者的愿望。根据提示和注解,类比联想,将画面信息跟现实生活相联系,仔细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对徽标图的寓意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读图示范:华夏银行标志、中国登月标志。读图练习:请写出特奥会会标“眼神”的造型特点;右面是我国“国家节水标志”图,请说说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理解。3、表达:准确有序准确:根据题干对内容、修辞、句式、字数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达,忌答非所问、生拉硬拽。语言通顺,卷面整洁。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不超字数的前提下,力求全面。表达示范:下面是北京2008年残奥运会会徽“天地人”的图形,试根据这一会徽,完成下列题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请描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表达练习:仔细读题目,说说下列同学们写的(特奥会会徽“眼神”的寓意)答案存在什么问题。(三)课堂巩固练习练习1:下面这个图形是在许多饮料包装及分类垃圾箱上常见的标志,请你写出它所表达的含义。练习2:下图是“青年志愿者”的标志。构图巧妙,寓意深远。请仔细读图,回答下面问题。(1)写出图标造型特点(图标有哪些图案组合而成的)(写出2点)(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标的寓意(不超过20个字)练习3、下图是“绿色食品”标志,请用简明的语言写出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探究结果。练习4:下面是以人为本的上海2010年世博会会徽,根据这一会徽,完成下列题目。(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不超过50个字)(2)请概述该会徽所表达的含义。(不超过50个字,指出其中一点即可)三、教学反思:以往在准备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指导课时,我将主要精力花在从众多的高考卷、模拟卷中精选示范题、练习题;上课时,能把知识点、考点讲清楚,通过示范解题和强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答题方法技巧,我就认为自己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次上图文转换题的徽标图类解题技巧指导课,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练习,我却有不少异于平常的体会和收获。1、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准备图文转换题系列题型解题技巧专题指导时,我发现高考卷、模拟卷中徽标图类的题目比较少,而且有些题目选用的徽标图我自己解读时都“找不着北”,总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吧?于是,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徽标的发展历史、当代徽标设计的特点及主要方法,还广泛收集了各行各业一些优秀的徽标图。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了部分贴近生活的徽标来展示鉴赏或作为素材编成训练题;各种复习资料上找不到专门针对徽标图的知识介绍和解读方法,我就根据自己的解读体验,总结出一些简单有效的解读方法。这个备课过程很辛苦,除了部分练习采用试卷上的现成题目比较省心省力,其余的内容都得靠自己大海捞针般搜索,沙里淘金般挑选,绞尽脑汁地总结;然而正因为讲授内容由自己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并经过反复思考推敲,所以上课时胸有成竹,从容自如。前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所言极是。2、语文学习生活化。上课时,当屏幕上展示一幅幅从未见过的精美的徽章图标时,学生发出了一声又一声的赞叹,正如我第一次看时的反应。是啊,生活中还有如此美妙的构思,还有这么多未知的美的事物。语文课除了关注课本、练习和试卷,还应多关注生活吧!当我让学生说说食品外包装上常见的绿色食品标志、可循环利用标志有什么含义时,出人意料,不少学生说只关心品牌标志,从没有留意过外包装上还有这些标志,大部分的学生对标志含义不甚了了。从好的一面说,可以理解为生产商品牌传播深入人心;从不好的一面看,我们对环保政策的宣传还很不到位,我们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该观察了解什么、如何进行,引导得也很不到位。新课标说“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学习的“根”必须深深地扎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生活的土壤之中,将学习融入生活才能全面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学习目标越与生活联系,越与学习者利益相关,越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有鉴于此,我在第二天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三题任选一题完成):1、请你为自己所在班级设计班徽,并说说班徽设计的含义。2、请你为自己所属的社区设计形象标志,并说说标志设计的含义。3、请你为东莞市设计城市形象标志,并说说标志设计的含义。我希望,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不仅是为了高考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应该关注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关注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学生从语文课上不仅仅要学会读课本读试卷,更要学会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二)读图能力训练题1阅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人类社会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和能量各有哪些?请按不同类型列举A物质有_、_、_、_、_等;B能量有_、_、_、_、_等。(2)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有哪些?请按不同类型列举_、_、_、_、_等。(3)人类的活动可以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这些活 动有_、_、_、_、_等。由于环境受到此不良影响,也会把它反作用于人类,产生环境问题,如_、_、_、_、_。(人类的不良影响与环境问题要因果对应,答案不求统一)(4)针对环境问题,人类也相应地采取了很多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措施,促进环境与人类的协调发展,这些措施有_、_、_、_、_等。2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回答问题。(1)你认为自然界中有哪些地理事件会导致某物种的灭绝,请列举3种:(2)图中自1650年至1950年的_年中,人口大约增加了_亿,物种灭绝了_种。(3)为什么人口增长过快、过量,会导致物种灭绝?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说明:_。请具体列举35个方面论据,以论证你所概括的论点:_;_,_。3参考1987年中欧跨越国界的硫污染情况国和该地区盛行风示意图,回答问题。(1)波兰常年风向以_风为主。在此盛行风的影响下,向波兰输入硫污染的国家主要有_、_等国。而波兰输出的硫大部分都降落在_境内。(2)罗马尼亚工厂排放的氯经过_河径流输送到保加利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使两国政界产生纠纷。(3)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具有_特点,而形成这一特点的自然因素主要有_、_等。4读1989年人均大气保温气体排放图(15个总排放最高的国家),回答问题。(1)世界人均大气保温气体排放量前五位的国家按顺序是_、_、_、_、_。这五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共同特点是_。(2)这15个国家中,哪些国家人均排放量少,但对世界大气保温气体排放总量的 “贡献”仍不可低估?列举前三位的国家_、_、_。这三个国家的共同特点在人口方面有_,在经济发展方面有(3)若大气保温气体过量排放,下列地理环境哪些是有可能发生的?( )。A大气层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增强B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C极冰融化,雪线下降D全球气候变干,物种减少5读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两条竖直线,以表示产业革命时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人口数量的多少。(2)产业革命时世界人口大约为_亿,这之前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人口数量约_亿,这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3)按照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客观规律判断,在图中统计的时间范围内,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变化特点大体相同的自然或人文事物还有哪些?至少列举三种。A_B_C_6读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19501999年),回答问题。(1)自1950年开始统计,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_洲,人口增长最慢的大洲是_洲,人口增长数量最少的大洲是_洲。(2)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大会导致出现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是_。(3)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资源短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人口数量方面的原因,即_,另一方面是人口文化素质方面的原因,即_。在目前情况下,解决资源问题的最有效、可行的途径是_(具体谈)。7读19502020年预测每年人口增长数图,回答问题。据图中提供的信息通过对比分析、数学计算、综合概括等思考过程,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关世界人口增长方面的地理知识?请列举五个方面:(1)_,(2)_,(3)_,(4)_,(5)_。8下列提供的框形图,是依据教科书P109图811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的模式框架,设计的钢铁工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框图。将各组词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A工业产值、利润 B工人、工程技术人员C铁矿石、煤炭 D土地、水、空气、阳光E厂长、经理、车间管理人员 F钢材。G工业“三废” H生活垃圾9在下列框自中汇入适当的词语以表示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的简单的知识结构。10读图回答问题。(1)左图是_国的环境标志。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等优点。(2)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_。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请阐述其中的道理_。参考答案:(二)读图能力训练题1(1)A 气候资源(光、热、水等)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B太阳能 地热能 潮汐能 生物能 水能 风能。(2)废气 废水 废渣 废热 噪声 辐射。(3)滥砍滥伐植被 过度捕杀动物 围湖造田 过度抽取地下水 排放三废 过度放牧 不合理开山挖矿 占用湿地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加重洪涝灾害 地下水缺乏(海水倒灌、地面沉降) 环境污染 草原退化(土地沙化) 易发生地质灾害(矿产资源遭破坏) 破坏生态环境多样性,加速湿地生物群落破坏。(4)植树种草 建立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湖 地下水回灌 农业采取节约用水的设施 建立污水处理厂 保护沼泽、滩涂 建立环境法规、政策。2(1)破坏各类生态环境(如森林、草地、湖泊、湿地、污染大气、海洋、土壤等)环境污染 全球气候异常。(2)(略)(3)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争夺生存空间(人类活动破坏了生物群落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人类住房及地域联系的扩大侵占了耕地、草地、湿地,使生物丧失了生存的家园;人类过量索取自然资源(森林、草原、生物等)直接破坏物种,使物种减少;环境污染导致一些物种死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板结变硬、土地盐碱化等生态被破坏,对生物种群构成严重危胁;人类社会的战争、核试验及其他意外灾害和事故会导致物种破坏、减少。3(1)偏西 德国 原捷克斯洛伐克 前苏联。(2)多瑙。(3)全球性(整体性) 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河流(地表或地下径流)。4(1)美国 加拿大 前苏联 德国 日本 (波兰) 经济发展水平高,多数属发达国家。(2)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人口多 都是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 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3)A。5(1)(略)(2)125 缓慢增长 23 迅猛增长。(3)A 自然资源消耗的增长。B 人类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增长。C 某些经济指标的增长。6(1)非 欧 大洋。(2)人类是消费者,其生存过程要向环境夺取自然资源,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使索取超过环境的供给能力,排放超过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故出现环境问题。(3)人口过多、消耗数量大增,索取资源速度大于环境更新和恢复的速度缺乏环保意识和必要的技术手段,出现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不合理现象,浪费及利用率低等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数量) 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7(1)工业化国家自本世纪70年代始人口增长总量开始减少。(2)国家人口增加数量占全世界人口增加数量一小部分。(3)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数量自9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且下降数量也较多。(4)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在全世界人口增长中所占比例大且增长数量也多。(5)发展中国家在人口增长过程中表现出强劲势头,发达国家则相反。(6)60年代以后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开始下降,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仍在上升,至如年代才开始下降。9部分答案如下:10(1)中(我) 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2)保护环境少遭污染,有益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和安全。(3)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度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之路的有效措施。容易误读、误写、误释的成语2011-11-19 11:05:55|分类: 应试指导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容易误读的成语50例(括号内为正确读音) 1、多音字的误读: 自怨自艾(y)、穷形尽相(xing)、差(ch)强人意、博闻强识(zh)、力能扛(gng)鼎、咬文嚼(jio)字、安土重(zhng)迁、审时度(du)势、弱不禁(jn)风、称(chn)心如意、浑身解(xi)数、乳臭(xi)未干、安步当(dng)车、暴虎冯(png)河、否(p)极泰来、呼天抢(qing)地、大腹便便(pin)、如法炮(po)制、箪食(s)壶浆、曲(q)高和(h)寡 2、形声字的误读: 瞠(chng)目结舌、蹉(cu)跎(tu)岁月、睚(y)眦(z)必报、焚膏继晷(gu)、众口铄(shu)金、鳞次栉(zh)比、同仇敌忾(ki)、高屋建瓴(lng)、风流倜(t)傥(tng)、断壁残垣(yun) 3、形近字的误读: 饮鸩(zhn)止渴、病入膏肓(hung)、万马齐喑(yin)、怙恶不悛(qun)、如火如荼(t)、官运亨(hng)通、罄(qng)竹难书、相形见绌(ch)、不容置喙(hu)、杳(yo)如黄鹤 4、难读字的误读: 卷帙(zh)浩繁、暴殄(tin)天物、凤冠霞帔(pi)、歃(sh)血为盟、繁文缛(r)节、管窥蠡(l)测、筚(b)路蓝缕、纵横捭(bi)阖、呶(no)呶不休、觥(gng)筹交错 二、容易误写的成语50例(括号内为错误的) 1、音近字的误写: 唉声叹气(哀)、按图索骥(途)、按部就班(步)、并行不悖(背)、不肖子孙(孝)、川流不息(穿)、发愤图强(奋)、流言蜚语(诽)、流芳百世(留)、蛊惑人心(鼓)、披星戴月(带)、事必躬亲(恭)、阴谋诡计(鬼)、融会贯通(汇)、汗流浃背(夹)、迫不及待(急)、矫揉造作(骄)、委曲求全(屈)、刻不容缓(克)、各抒己见(书) 2、形近字的误写: 草菅人命(管)、火中取栗(粟)、开门揖盗(楫)、有口皆碑(牌)、同仇敌忾(恺)、相形见绌(拙)、纵横驰骋(聘)、摇摇欲坠(堕)、炙手可热(灸)、饮鸩止渴(鸠) 3、音形相近字的误写: 和蔼可亲(霭)、为虎作伥(怅)、中流砥柱(抵)、百无聊赖(籁)、功亏一篑(溃)、墨守成规(默)、虎视眈眈(耽)、如鲠在喉(梗)、飞扬跋扈(拔)、鞠躬尽瘁(粹)、破釜沉舟(斧)、声名狼藉(籍)、噤若寒蝉(禁)、剑拔弩张(驽)、销声匿迹(消)、语无伦次(轮)、铤而走险(挺)、再接再厉(励)、旁征博引(证)、 怨天尤人(忧) 三、容易误释的成语50例(下面解释均正确) 【七月流火】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火:火星。 【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谢:推辞。 【日长一线】指冬至后白昼渐长。 【明日黄花】原意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用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作贬义。 【木人石心】比喻人不受诱惑,不动心。 【爱莫能助】原意是因为隐而不见,所以谁也不能帮助他;后来表示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爱:隐藏。 【安土重迁】形容留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难。 【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树:培植。 【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各种自然产生之物,后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暴:损害,糟蹋。 【不经之谈】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经:通常的道理。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消除,修改。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喻:使明白。 【不可胜数】数不完,形容非常多。胜:尽。 【不可思议】原是说思维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现形容不可想象或难于理解。议:理解。 【不学无术】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好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学:学识,学问。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训:法则。 【差强人意】原意为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表示还能够使人满意。差:稍微,大致。 【长治久安】指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治:太平。 【党同伐异】和自己同派的就偏袒,不一派的就攻击。党:偏袒。 【分庭抗礼】彼此以平等或对等的关系相处,各不相下;现有时指互相对立或搞分裂、闹独立的言行。抗:对等,相当。 【高屋建瓴】在高屋顶上倒翻瓶子里的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建:倒水,泼水。 【毫发不爽】一点也不差。爽:差错,失误。 【讳莫如深】形容瞒得很紧,不让别人知道。讳:隐秘不说。 【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销:熔化。 【计日程功】按日子来计算工作的进度或功效。程:计量,考核。 【久假不归】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 【劳燕分飞】比喻人离别。劳:伯劳鸟。 【莫衷一是】不能断定哪个对,哪个不对。衷:决断。 【罪不容诛】判死刑还抵不了他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诛:判处死刑。 【钟灵毓秀】美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钟:凝聚,集中。 【正襟危坐】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危:端正。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身无长物】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多余。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以为师。 【韬光养晦】隐藏自己的才能、锋芒,不使外露。韬:隐藏。 【危言耸听】故意说些惊人的话,让人听了害怕。耸:使人吃惊。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远意义。微:精微。 【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改。 【文过饰非】用假话掩饰自己的过失、错误。文:掩饰。 【先声夺人】先用强大的声势来挫伤对方的士气,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声:声势。 【过犹不及】做事过了头就如同做事不够一样。犹:如,同。 【一傅众咻】一个人教,许多人扰乱。咻:教。 【一文不名】连一文钱也没有,形容极为贫困。名:占有。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形:比较。 【旷日持久】荒废时日,拖延很久。旷:荒废。 【人浮于事】人员数量多于工作所需,人多事少。浮:超过。 【心广体胖】心胸开阔坦荡,身体安泰舒适。胖:安详,舒坦。 【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果:饱。 【间不容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间:空隙,隔开。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搬开灶旁的柴,避免发生火灾;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引用】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2011-10-20 17:53:21|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春来草自青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表格分析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位 置特点或作用文章(段落)开头1.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 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5.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文章(段落)中间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2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文章(段落)结尾1.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 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表达方式的作用表达方式散文(小说)随笔(政论文)种类分类及说明记叙顺序交代清楚明白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1.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2.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3.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倒叙引起悬念插叙使叙述完整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抒情直接抒情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1.抒情的笔法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2.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间接抒情描写细描、白描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主旨。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1.对事物的描写,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2.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议论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2.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答题格式比喻生动形象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确认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拟人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对比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强调了加强语气排比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强调加强语气等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引 用1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插入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丰富内容。插入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2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3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表现手法及作用手法含义作用抑扬结合“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为了对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有时候,则是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点面结合“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动静结合“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叙议结合“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记叙和议论交叉进行。“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衬托或烘托(正衬与反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伏笔照应“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铺垫作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引起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托物言志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白描细描“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铺垫悬念“铺垫”,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悬念”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渲染某种氛围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卒章显志 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文意顺畅、结构紧凑开门见山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借古讽今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它能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托物言志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人称选择及作用人称作用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便于客观描述。特殊句子的作用特殊句子作用首 句提示、概括、传承信息结尾句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留下余地让人思索,强烈地抒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对论点的提示有重要作用或就是论点,说明文中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感情句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式句强调修辞句根据不同修辞,找出想表达的意思。2010年高考小说的阅读指导及训练2011-10-09 19:27:18|分类: 应试指导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2010年高考小说的阅读指导及训练一、考点趋向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7、分析小说的标题。二、具体题型注意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2、鉴赏方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常见命题方式: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