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美的教学功能.doc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美的教学功能.doc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数学美的教学功能.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美的教学功能摘要:本文通过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之美等论述了数学美在数学中的一些功能,以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词:数学;教学;美;熏陶中图分类号:G642.42文献标识码:ATheTeachingFunctionsoftheBeautyinMathBAIYong-li,NIUYong-li(1.PingdingshanIndustrialCollegeofTechnology,Pingdingshan,Henan,467001(2.No.4MiddleSchoolofPingdingshanCoalIndustry(Group)Co,Ltd,Pingdingshan,Henan,467000)Abstract:Thearticlewitnessessomefunctionsofthebeautyinmathteachingthoughmathsbeautiesofcompact,symmetryandaccordanceforthepurposeofarousingthestudentsinterestsinstudyingMathKeywords:math;teaching;beautyfunction;cultivation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作为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性、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功能。当今,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也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熏陶,美化精神境界。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是让学生对数学美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基于上面数学美的论述,下面就谈谈数学美的功能。(1)追求数学美,深刻理解知识我们说,数学的发明和创造,除了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还来源于对美的追求。衡量一个理论是否成功,不仅有实践标准,逻辑标准,还有美的标准。当一种理论尚未达到美的境界时,就必须继续改进发展,“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我们来看解析几何中的一个例子。众所周知,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形式是十分优美、匀称,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就双曲线而言,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如图1,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M(x,y)是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焦距是2c,与F1,F2两点距离之差绝对值等于常数2a,则得其标准方程为=1。在数学过程中,可以提出为什么要取“2c”与“2a”,而不取“c”与“a”呢?为什么要引进b呢?为何叫标准方程呢?按照双曲线的定义得p=MMF1-MF2=2a,此可作为双曲线方程。但它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故方程可化为(c2-a2)x2-a2y2=a2(c2-a2)即我们说,此方程简单多了。但是,双曲线具有对称性,它所表示方程也该有对称性。于是,由于c2-a20,故令c2-a2=b2,即得=1,此式是如此简洁优美。至此,我们清楚知道,一开始选择“2c”、“2a”正是为了追求简单性,而产生b是人为制造的,但实践证明,b正好是双曲线虚半轴,又具有鲜明几何意义。为何称为标准方程呢?应该说,对于同一个双曲线,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就可得到不同方程,其中若不规定一个作为标准的,那人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如此教学,通过深挖教材中数学美之因素,既能阐明问题的本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完美能力,增强创造意识。(2)寓美于教,培养学习兴趣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下例子。据说,古希腊数学家帕普斯是丢番图最得意的一个学生,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丢番图学习数学。有一天他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有四个数,把其中每3个相加,其和分别为22、24、27、20,求这四个数。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复杂性。帕普斯请教丢番图有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丢番图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法,他不是分别设四个未知数,而是设四个数之和为x,那么四个数就分别为x-22,x-24,x-27和x-20,于是有方程x=(x-22)+(x-24)+(x-27)+(x-20)。解之得x=31。从而得到四个数分别为9、7、4、11。对老师漂亮的解法帕普斯非常佩服,从而坚定了毕生研究数学的意愿,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另外,我们知道,对数学的学习是比较机械的、枯燥的。如在本章学习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一张0.01mm厚的纸折叠十次以后,有多厚”学生是可以计算得了。再此,又提出问题,若是折了100次呢?有的学生或许可以算得,估算即为2100层纸厚,为2100=(210)10(103)10=1030即为1030.010.010.01km=1022km,这有1022公里长度。学生都为之惊叹。这一数字,只是估算,学生有趣、好奇,它的新颖奇特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了一种愉快的惊异,趣中孕育着“美感”。进一步为了解决这一繁而惊人的计算,因而追求计算的“简单性”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导致了对数计算方法的产生。学生带着兴趣、美感、追求,开始学习对数运算。又如,在学习完黄金数x=W以引申出,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W;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3)具有和谐美、对称美的例题,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几何是用数研究形的数学分科,形数结合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基本观点,运动变化是解析几何的主导思想。若能注意点拨这一优美、和谐的知识结构,将可以增强学生的“美的意识”。例如,抛物线x2=8y的焦点为F,点M(-2,4),P为抛物线上一点,求P点坐标,使得PM+PF最小。若以常规方法,设P(x,y)为抛物线上一点,则MP+PF=它来自于解析几何知识结构以及“美的意识力”的思考。它来自于解析几何知识结构以及“美的意识力”的思考。证明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小于三边的连乘积。如果记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它们上的平分线相应为ta,tb,tc,如图所示。那么要证明的结论是tatbtcabc。在这个式中,无论是对ta,tb,tc来说,还是对a,b,c来说都是对称的。要证的结论也是对称的,但一般的不可能有taa,tbb,tcc同时成立,即不等式taa不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