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MBA课程讲义——宏观经济分析.doc_第1页
清华大学MBA课程讲义——宏观经济分析.doc_第2页
清华大学MBA课程讲义——宏观经济分析.doc_第3页
清华大学MBA课程讲义——宏观经济分析.doc_第4页
清华大学MBA课程讲义——宏观经济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导论讨论:你所关心的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或热点问题1、汽车工业的政策问题: 品牌问题:原来的产业政策鼓励3大:一汽、上汽、,合资厂55分成但可能25都不到,合资车不能出口,生产能力过剩,又没品牌,必须取得出口权,共同研制开发新品牌。现吉利和奇瑞出口大于进口 排量问题:汽车发展带来的交通、能源、环保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能源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和中国的汽车发展没关系。应发展经济型轿车,自有品牌。2、外商来华投资减缓: 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问题,使投资下降,但没问题,因为我国外汇储备增加很快,税制改革势在必行3、人民币汇率及流入中国热钱问题人民币升值在金融危机期间都有升值压力,热钱问题是监控问题,超10万美元的外资都要列入监控。避免金融危机,是要改变过渡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出口,将面临生产过剩及增大摩擦得危险,应改变结构问题。4、石油价格上涨为什么没有造成经济衰退? 石油价格上涨一定会出问题,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中国也会受影响。5、通货膨胀问题 能源价格的上升,经济过热,投资过快造成这次的通货膨胀6、钢厂多,2000家,如何调控?钢铁的发展不是产量的提高,而是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调整品种结构。7、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问题房地产价格,受外来因素影响,希望08年以后回归理性。改善中低收入的居住环境,不然将影响社会稳定。8、能源问题:发展耗能工业,产品出口,中国就损失惨重。但也不用太悲观,因为科技发展将改善 第二节 专题报告:客观认识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1、 中国及世界若干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农业:50%的人员创造不到15%的GDP,提高效率,形成品牌意识服务业:应发展,和收入水平有关系,现在过低工业:在国际上,缺少自主资产、缺少跨国的知名企业及品牌、没有国际竞争力、应形成产业集群的带有社会公有性质的品牌(政府牵头经贸委、工商局等)2、 中国工业化程度与产业竞争力的总体状况 第三节 宏观经济运行一、国民经济运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怎样生产,何时生产 为谁生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增长:GDP 充分就业:各种社会资源的统筹配置问题,人口构成,老龄化问题 稳定物价:既要反对通货膨胀,也要反对通货紧缩,保证币值相对稳定,汇率相对稳定 国际收支:贸易顺差、逆差,外汇储备控制 公平和效率问题:社会责任、环保 环境和资源问题:二、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循环流程 1. 图1.1:微观经济循环流程(货币流程)要素支出 要素市场 要素收入企业 居民销售收入 产品市场 消费支出 2. 图1.2: 宏观经济运行循环的主要流程(货币流程)要素市场要素支出 (就业政策) 要素收入工资率企业部门 居民部门产品市场销售收入 (物价政策) 消费支出物价指数金融市场投资 (货币政策) 储蓄利率公债发行 货币发行政府部门税收 (财政政策) 税收政府购买 税率 转移支付 政府进口 关税国际市场 进出口 (外经政策) 资本与金融往来 汇率 (1)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五大宏观经济主体部门 居民部门:即图中所示。 非金融企业部门:即图中所表示的狭义的企业部门。 金融企业部门:对应于图中的金融市场。 政府部门:指广义的政府部门(还包括事业单位)。 国外部门:对应于图中的国际市场。 在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描述中,通常把非金融企业部门与金融企业部门归并,合称“企业部门”,即广义的企业部门。从而,将企业部门、居民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统称为宏观经济四大部门。我们在后文采用这一涵义。鉴于基础理论的讲述,宜从简单入手,相应地,有关的模型描述,分别称为两部门经济(含居民、企业部门)、三部门经济(含居民、企业、政府部门)、四部门经济(含居民、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在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证分析模型中,为了凸现财政政策在我国的明显作用,则常须在居民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五大宏观经济主体部门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将政府部门分解为行政事业部门和“虚拟的”财政部门,以便综合地来描述金融、财政、企业(狭义的)、居民、行政事业、对外经济诸方面的经济行为。所谓虚拟的财政部门,是指其仅反映财政收支的状况和凸现财政政策的作用,而财政机关本身则归入行政事业部门。 (2)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市场 要素市场:主要指劳动市场。 产品市场:生产的成果,若按形态分,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按去向分,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出口品。产品市场主要指消费品市场。 金融市场:包括短期的货币市场和中长期的资本市场。 国际市场:包括国际贸易(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3)宏观经济运行的五大平衡 劳动平衡:对应于要素市场中主要所指的劳动市场,以工资率等为杠杆,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劳动政策和劳动平衡。 产品平衡:对应于产品市场,以物价率等为杠杆,以可持续增长为目标的产业政策和产品平衡。这一总体意义上的产品平衡,在宏观经济学中,称为总供求平衡。 财政平衡:以税率等为杠杆,以公共福利为目标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 货币平衡:对应于金融市场,以利率等为杠杆,以物价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对应于国际市场,以汇率等为杠杆,以外汇平衡为目标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国际收支平衡。 上述五大平衡中,对应于产品市场的以可持续增长为目标的总供求平衡、对应于劳动市场的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劳动平衡、对应于金融市场的以物价稳定为目标的货币平衡、对应于国际市场的以外汇平衡为目标的国际收支平衡,研究的正是宏观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四大问题(或称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财政政策及其目标、劳动政策及其目标等的扩展,则涉及宏观经济学的第五个大问题公平问题。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经济增长前面加上“可持续”三个字,从经济学角度展开的关于环境(广义的环境,含自然资源)的研究,则是宏观经济学的第六个大问题环境问题。 上述五大平衡中,核心的平衡关系是围绕生产的产品市场的总供求平衡关系。因为,生产是最基本的,其他的各种关系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上述五大平衡中所涉及的各种政策,仍然可以归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三大类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经政策。比如,总供求平衡的调控,要靠力度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至于劳动平衡的调节,其中的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主要内容则属于财政政策。第四节 宏观经体制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与配置资源 市场缺陷与国家干预:公共品的生产、公共服务、环境保护 市场调节与调节市场: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调节市场指政府干预计划经济 计划工作与配置资源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 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体制 作 反 反作用 作 作用 用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经济制度 制度模式 作 反 作 用 用 生产力 商品经济 :在社会化大生产充分发展的今天, 商品经济是各种经济制度的共同属 性,即,生产力决定商品经济。图1.3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关系示意图 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 表1.1 经济体制不同模式的比较 经济 比较 制度 内容社 会 主 义资 本 主 义 政治 社会主义 行政 社会主义 市场 社会主义 现代 资本主义 垄断 资本主义 自由 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公有制公有制公有制为主私有制为主私有制私有制分配制形式 供给制 按“需”分配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为主 按资分配 为主 按资分配 按资分配宏观经济管理方式 集权 集权 集权与 分权结合 分权与 集权结合 分权 分权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政治动员指令计划 宏观调控下 的垄断竞争 垄断基础下 的国家干预 垄断控制下 的市场竞争 完全自由 市场经济企业位置 政治成员行政成员 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经济性质 产品经济产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图1.4: 运行机制示意图市场 计划经济主体 政府机构制定计划市场体系 经济计划调节市场市场调节 计划调节社会资源: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本方式,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总量与个量 在微观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例如,企业(或行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价格,使用生产要素的数量、价格;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数量、价格。 在宏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分析中,所研究的有些经济变量,而且是最重要,或处于核心地位的一些经济变量,不是个量的简单求和,比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物价水平等,这类经济变量称之谓总量。 相应地,宏观经济学及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是为总量分析法,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个量分析法。 存量、流量、存量差 存量是对应于某个时点,反映经济活动成果的经济变量。在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中,都有这样的经济变量。例如,微观经济分析中企业的固定资产额,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社会总资产额、全社会总人口等。 流量是对应于某个时期(或时段),反映经济活动内容的经济变量。同样,在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中,也都有这样的经济变量。例如,微观经济分析中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等。 与微观经济分析比较,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有相当多的基础数据属于存量,而且常须描述存量与流量的衔接,人们关注经过某一时期后,存量所发生的变化(增量是多少)。我们把这类经济变量称为存量差,即,存量差是对应于某个时期(或时段),期末存量与期初存量之差。在金融方面,基础数据一般为存量,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等,相应的存量差数据是新增居民储蓄存款、新增货币供应量、新增外汇储备。再如,新增人口、新增就业、新增资产等,均是存量差数据。构造宏观经济数学模型,对于处理存量与流量的衔接问题,存量差概念很重要。第二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社会经济体系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两种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般定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一定经济理论指导下,综合应用统计、会计、数学等方法,为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经济流量)和特定时点上的经济成果(经济存量)所构成的核算系统。核算体系的各项总量指标及其构成,描述国民经济的结构和联系,反映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等各个方面,是进行经济分析、经济预测、决策研究的重要依据。2、两种生产核算体系 “市场性”生产:SNA体系 “限制性”生产:MPS体系二、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体系)1、SNA有关概念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总产出与增加值:指考核最终产品,但需要对价格变动作调整规模以上企业由会计部门上报,比较准确,而规模以下企业由统计部门抽样调查,表2.1 棉农所产棉花及其加工过程中的总产出和增加值生产者产品产量单价总产出增加值棉农籽棉3000 kg3元9000元9000元轧花厂皮棉1000 kg18元18000元9000元棉纺厂纱1000 kg27元27000元9000元织布厂布7000 m5元35000元8000元印染厂印染7000 m6元42000元7000元服装厂服装3000件20元60000元18000元合计191000元60000元 表2.1内的基础数据来自河北省衡水地区(1998年),委托当地人员(曾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进修过的干部)所作的实际调查。制表时作了整数化处理。 生产性非市场交易:A、 自产自用的大宗产品B、 家务劳动 非生产性市场交易:中间交易、非法交易、金融交易 转移支付2、主要综合指标名称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民总收入GNI或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三、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两种核算体系的比较长期以来,国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和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两者区别的渊源是生产概念的含义不同,前者采用市场性生产概念,后者采用限制性生产概念。 鉴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和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已经开始的市场经济进程,1993年召开的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确定推行一种核算体系,即最新版本的SNA核算体系(1993年版),称为一种核算制度。MPS体系可以说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以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框架属于MPS。在MPS体系中,将国民经济各行业划分为“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货运邮电业(不含客运服务业)、商业饮食业,俗称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其余行业则为非物质生产领域(或称非物质生产部门)。 MPS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只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物质产品(含流通环节的物质性劳务)的生产,不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性生产;没有资金流动的核算;体系内缺少衔接,特别是在再生产核算,即存量与流量的衔接方面,没有资产负债核算。因此,MPS体系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而且,MPS体系的指标在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时很不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引入了SNA体系的指标,新核算体系的思路也随着经济理论上的不断突破“禁区”而逐渐清晰。自1992年起我国全面推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2年版),它以SNA为基础,同时,兼顾核算体系转换期的实际情况,保留了MPS的某些痕迹。在1992年版核算体系中,仍然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说法,但其主要内容,已经与后来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推荐的SNA 1993年版本 联合国等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相接轨。1996年我国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依SNA 1993年版本作了一些调整。当然,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尚有一些表和账户处于建立或完善之中。我国的战略目标,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十二大”提出时指的是工农业总产值(在新核算体系中称为工农业总产出),“十三大”调整为国民生产总值(GNP),十四届五中全会又适时地调整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该指标在新核算体系中相当于人均收入)。1985年,我国开始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而,于1992年决定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与速度,以及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与效益的代表性指标。我们已经采用9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通用口径,经济增长率是指GDP的增长率。这些,均是与新核算体系的形成相呼应的。3、基本结构 中国统计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了国家统计局所编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公布了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版。在2002年版核算体系中,已经没有MPS的痕迹。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版),包括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两大部分。基本核算表有五个: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资产负债表。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处于核心地位,高度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投入产出表,对个位逢2和逢7的年份编制,对个位逢5和逢0的年份作延长表。1998年首次公布了资金流量表(1992至1995年,共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尚处于前期普查阶段。国民经济账户又分为三部分:经济总体账户,含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含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国外部门账户,含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帐户、资产负债帐户。此外,还有若干附属表。4、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利用第一资源的产业,即:大农业。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的各行各业。即:工业(含制造业、采掘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建筑业第三产业:提供服务的各行各业。5、常住单位 所谓常住单位,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疆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一国的经济疆域是指,在该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疆域基础上,加上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新闻办事处、援助机构等,井相应扣除外国驻该国的上述机构。地理疆域包括陆域、海域和空域。一个经济单位在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疆域之内拥有一定的活动场所(住宅、厂房或其他建筑物等),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的时期(一年以上),那么,这个单位就是在该国(或地区)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国际机构和组织不归为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第二节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综合指标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1. 国内生产总值的经济含义 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生产活动的增加值之和。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构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对于一国来说,其所有的非常住单位构成国外部门。 摈弃以往SNA体系的“国土原则”与“国民原则”,而采用“常住单位”的概念来界定经济交易主体的国内属性,可以避免采用“国土原则”和“国民原则”在概念和操作上的某些问题及不确定性,使国民经济核算更为严谨。 2.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意义和地位 社会生产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活动,国民经济核算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反映社会生产活动的成果。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现在国际通用的经济总量指标的核算,正是围绕着社会生产与使用而进行的全面系统核算。因此,建立和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对于全面观察经济增长,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趋势,反映产业结构和分配格局的变化,分析投资、消费、进出口等重大比例关系,制定和调整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进行经济理论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与投入产出、资金流量、国际收支、资产负债四个核算构成相互联系和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而且,这四个核算是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延伸与扩展。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从总量上反映社会产品的生产与使用之间的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核算则是在社会生产与使用总量核算的基础上,向生产部门间的流量核算延伸,对产品的生产过程作进一步分解,详细地反映部门之间和产品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反映原始收入的形成和最终支出的结果。资金流量核算则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起点向分配和金融领域的扩展,详细记录各种收入通过多种分配渠道最后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资金运作过程,反映储蓄与投资、资本筹集与资产形成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金融机构对资金运作的调节作用。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反映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量。国际收支核算则扩展到所有的对外经济往来项目,全面地反映与国外经济的往来关系,使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的联系反映得更加完整。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反映某一时期固定资产形成的流量及库存增加的存量差。资产负债核算则全面地描述通过一定时期流量(以及存量差)变化后所形成的某一时点各类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使流量与存量紧密地联系起来。 3.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在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对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指标,进行统一核算(见表2.2)。 表2.2的左方为生产方,反映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或供给);右方为使用方,反映货物和服务的使用(或需求)。表式设计体现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核算方法“三面等值”的原理。 表2.2左方的上半部分,体现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核算的平衡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法) 总产出中间投入 (2.1) 中间投入是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 表2.2左方的下半部分,体现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核算的平衡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2) 固定资产的主体是实物型(有形)资产,其折旧由基本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两部分组成;对于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则计提摊销费。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生产单位以各种形式得到的一切货币和实物(及服务)收入,以及生产单位为劳动者利益而支付的社会保险。生产税净额是指各生产部门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部门支付的生产补贴相抵后的净额,生产税相当于我们以前所说的“流转税”,相当于国内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上所说的“间接税”。营业盈余是一个平衡项,为增加值(即与生产相对应的原始收入额)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之后的差额。就一般的生产单位而言,在营业盈余中,再扣除上述未提及的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利息、租金等),就是生产单位缴纳所得税的税基;缴纳所得税后的余额,才是生产单位的利润。 表2.2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 单位:亿元生产金额使用金额一、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92347一、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92347(一)总产出257553(一)总消费56077(二)中间投入(-)165206 居民消费44372二、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92347 政府消费11705(一)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14606(二)总投资32500(二)劳动者报酬49920 固定资产32624(三)生产税净额13412 库存增加-124(四)营业盈余14409(三)出口净额3517 出口23199 进口(-)19682二、其他(误差与遗漏)253 表2.2的原始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7377页,中国2000年17个部门(产品部门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9月。 表2.2的右方,体现最终产品的使用,亦即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的核算,其平衡关系为: 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总消费+总投资+出口净额 (2.3) 总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构成。政府消费指政府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不含政府给个人及企事业单位的转移支付),即国内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上所说的“政府购买”,不包括政府投资。社会上的集体消费,是指各种单位和团体支付与本身生产活动无关的仅供集体最终消费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本质上属“集团购买,个人消费”,因此,也归入居民消费。这与劳动者报酬包括从生产单位得到的实物(及服务)收入相对应,只是分别从收支两个角度考察。从而,总消费等于居民消费(或称个人消费)与政府消费之和。 总投资由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增加(即新增流动资产)两部分构成。其中,固定资产又分为实物型(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固定资产投资等于固定资产净投资加折旧与摊销。 出口净额是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即出口减去进口。这里,出口是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物质产品和服务总值;进口是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总值。 表中的“其他”项,可以视为“其他使用”,究其实质,乃是支出法与生产法之间存在的统计误差,以及没能严格划分入总消费、总投资、出口净额中的内容。 若不存在“误差与遗漏”,上述三个平衡关系式严密地构成“三面等值”。若存在“误差与遗漏”(如表2.2情况),则有: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净额+其他 (2.4) 从而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数值仍然一样。 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研究通常是围绕GDP这一核心指标展开的。定量分析的数学模型可以采用不同流派的理论去设计,但上述平衡关系式则总是应满足的。 此外,应当说明,对于单一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核算,只存在(2.1)式生产法的平衡关系和(2.2)式收入法的平衡关系,支出法的平衡关系不再存在。此时,有: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5、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就是国内生产净值。折旧含在GDP中的原因: 世界各国有关折旧的方法差异很大,这样进行各国比较没有可比性。中国各行业的折旧率和方法也有较大差别。 折旧的理论含义是每期提取的基金,随着技术进步,重置原设备越来越少,几乎没有, 和其他中间投入意义不同,没有资金流出,所以不如把折旧的有关资金当作总投资的一部分。二、国民总收入与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1. 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民总收入(GNI),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该时期的原始收入之和。国民总收入就是以前国民经济核算中通常所理解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主体相同,即都指所有的常住单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属于生产概念,核算的是生产,而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属于收入概念,核算的是收入。 在数值上,有 (2.5) 式中,为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即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应得的要素收入与常住单位对非常住单位应付的要素收入的差额,表示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关于原始收入的分配。国际性的要素收入包括劳务收入和财产收入两部分。国际性财产收入又包括国际实物资产的利润收入和国际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两部分。在我国现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劳务收入”称为“职工报酬”,“ 财产收入”称为“投资收益”。 国民净收入(NNI): 国民总收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就是国民净收入。用以前的SNA核算体系的术语,亦即,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等于国民生产净值(NNP)。 2.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尚不是完整的“收入”概念。在SNA 1993年版本的体系中,还新设置了完整收入概念的总量指标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 一国(或地区)某一时期(通常指一年)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DI),是该国(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常住居民 这里,常住居民的“常住”概念,不是户籍管理的含义,而是与常住单位的概念相同,体现经济活动的含义。,在该时期的可支配收入之和。 在数值上,有 (2.6) 式中,为来自国外的转移支付净额,即非常住单位给常住单位的转移支付与常住单位给非常住单位转移支付的差额,表示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也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在我国现行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国际性转移支付称为“经常转移”,并以转移行为的国内方界定,分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两部分。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NDI):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扣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就是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这里,要特别指出,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主体相同,所以将其中一项称为“国内”,而将另一项称为“国民”,就没有正当理由。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覆盖范围,而在于一个核算生产,另一个核算收入。两者都有同等资格被称为“国内”或“国民”。因此,SNA 1993年版本决定把“国民生产总值”改名为“国民总收入”。只是由于“国民生产总值”曾经是世界上一个极其流行的经济习惯用语,才允许有一个过渡期两个术语并用,以后则逐渐走向只使用“国民总收入”一个术语。我国已于2003年正式以“国民总收入”替代“国民生产总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9月。,从此以后,“国民生产总值”这个字眼将成为历史。 此外,在新的SNA体系中,已经摈弃了以往SNA体系中的“国民收入(NI)”指标。我们以后所讲的国民收入,泛指从收入角度对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它与国民支出(或国民使用)和国民生产,属对称概念。3、人均GDP及人均GNP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生产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表示人均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也是一个人均生产水平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式为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式为 劳动生产率 = = 我国国家统计局在1997年4月发布的1996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首次列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数据。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属于收入概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属于人均收入概念,其计算式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0年比1980年翻两番,是中国在20世纪末执行“九五”计划的战略目标。4、投资率与消费率 在SNA体系中,投资率定义为 投资率 = = 当然,国内生产总值与总投资的核算时期应是一致的(通常为一年)。 仅就固定资产投资而言,可定义固定资产投资率为 固定资产投资率 = 我国从1995年开始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将固定资产投资率作为一个控制指标。 在SNA体系中,消费率定义为 消费率 = = 还可以定义净出口率,表达式为 净出口率 = = 不考虑误差与遗漏,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净额,当进出口平衡时,投资率与消费率两者之和等于1,若有顺差则两者之和小于1,若存在逆差则两者之和大于1。 在MPS体系中,有积累率与消费率两个术语。应当注意,MPS中的消费率与SNA中的消费率,两者定义是不一样的。而且,随着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推行,国内关于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的文章,已经逐渐摈弃MPS积累率与消费率两个术语,改用SNA投资率与消费率两个术语。我国于1996年开始公布1978年以来的投资率与消费率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年。三、投入产出表与国民经济综合指标 1. 我国1992年版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92年版核算体系的投入产出表,以SNA为基础,但存在MPS的痕迹,部门归类仍然有“非物质生产部门”和“货运邮电业”。此类表有:1992年、1997年投入产出表,1995年的投入产出延长表。表2.3是中国1992年投入产出简表,其中的社会消费,除政府消费外,还包括本质上属“集团购买,个人消费”的集体消费,从而居民消费(即个人消费)的口径要小一些。表2.3 中国1992年投入产出简表单位:亿元 中 间 使 用 最 终 使 用 产 出 农 工 建 货 商 非 总消费 总投资 总 运 业 物 居 社 固 库 净 其 筑 邮 饮 质 民 会 定 存 出 产 投 入 电 食 部 消 消 资 增 口 他 业 业 业 业 业 门 费 费 产 加 出 农 业 1265 2925 19 0 207 42 4220 3 217 152 76 41 9085 中 工 业 1423 18699 2933 669 1527 2333 5468 245 2711 951 121 132 37212 间 建 筑 业 1 17 36 3 57 118 0 0 4970 0 0 1 5203 投 货运邮电业 97 601 146 22 613 233 103 3 37 3 120 15 1987 入 商业饮食业 196 2778 447 96 255 395 1193 602 362 219 228 34 6349 非物质部门 250 1567 83 73 781 913 1476 3278 20 0 162 25 8628 增 固定资产折旧 204 1844 122 280 211 876 加 劳动者报酬 4930 2770 991 298 919 2144 值 生产税净额 233 2423 142 96 89 291 营业盈余 486 3588 284 450 1690 1283 总 投 入 9085 37212 5203 1987 6349 8628 1992年版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的模块划分(见表2.4及以下说明)。 模块1: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非固定资产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所谓物质性服务,由货运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提供。 模块2: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非物质性服务。所谓非物质性服务,由除了货运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之外的其他第三产业提供。 模块3: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活动中所投入的各种非固定资产货物和物质性服务。 模块4: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在生产活动中所投入的各种非物质性服务。 模块5: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模块6: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减折旧,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模块7: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模块8: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减折旧,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表2.4 1992年版核算体系投入产出表的模块划分 中 间 使 用 最 终 使 用 产 出 农 工 建 货 商 非 总消费 总投资 总 运 业 物 居 社 固 库 净 其 筑 邮 饮 质 民 会 定 存 出 产 投 入 电 食 部 消 消 资 增 口 他 业 业 业 业 业 门 费 费 产 加 出 农 业 中 工 业 间 建 筑 业 1 3 9 11 13 15 17 C 投 货运邮电业 入 商业饮食业 非物质部门 2 4 10 12 14 16 18 D 增 固定资产折旧 5 7 加 劳动者报酬 值 生产税净额 6 8 营业盈余 总 投 入 A B 模块9:反映居民直接消费(不包括集体消费)的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物质性服务。 模块10:反映居民直接消费(不包括集体消费)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非物质性服务。 模块11:反映社会消费的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物质性服务。本模块实际上全部属于集体消费。 模块12:反映社会消费的非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非物质性服务。政府财政的经常性支出,所对应的等值公共服务额,即政府消费额,含在本模块中。 模块13: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用于投资,所形成的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和新增流动资产。 模块14: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果所形成的知识资产,对应无形资产投资。由于知识资产的“货币”价值经“交易”后才能形成,并作为无形资产直接归入了固定资产,因此,无所谓知识资产的“库存增加”,本模块的“库存增加”为0。 模块15: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货物及提供的物质性服务,出口减相应的进口。 模块16: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所提供的非物质性服务,出口减相应的进口。 模块17: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关于生产核算统计中的误差与遗漏。 模块18: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关于生产核算统计中的误差与遗漏。 模块A: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的总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以及原始投入,其数额等于总产出。 模块B: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过程中的总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以及原始投入,其数额等于总产出。 模块C:反映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总产出,体现所生产货物及提供物质性服务的总价值,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模块D:反映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总产出,体现所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总价值,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下表注释:4036:农业分农、林、畜、渔,各小行业之间的互为消耗,如:青饲料、5415:工业投入农业的中间投入,如:农膜、农药、化肥、饲料等。57:由建筑业承建的当年易耗的农用建筑物,临时建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