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总体设想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主题、题材范围主要是“祖国”、“献身”、“奋斗”等方面,6个单元分别是:千古涛声、斑斓春色、慷慨正气、伟岸人格、逆流勇进、心志坚毅。继续着重培养精读能力,进一步学习“比较”阅读法,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略读实践。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6个单元为:心灵的欢歌、独特的自我、动人的事、寻常的人、抒发真情、感悟生活,涉及写的基本观念问题和克服说的心理障碍。 “语文趣谈”6个单元的题目是:看得见也听得见的字、“春”字变形记、日月草?、“活”与“死”的妙用、语义联想和文学欣赏、语言“仪仗队”。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2篇主读课文,郭风的长江,抒发着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深情,而袁鹰的筏子,则描写人与自然的搏斗。原来,同样的对象,是可以用不同的笔调抒发很不相同的情感的。 由此拓展,“比较探究”中的课文,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光未然的黄河颂、胡宏伟的长江之歌、刘元举的一条大河、陈衡哲的运河与扬子江、毛姆的江之歌和叶其扬的壶口与龙门等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同样赞美黄河长江,或一往情深,或慷慨激昂;同样是江涛河浪,或抒发战斗的豪情,或倾诉人生的苦难而且,同样写黄河长江,还有各种不同的体裁:诗歌、歌词、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对这些各种各样的不同,加以发现、分析、领悟、体会,慢慢地使自己的心灵宝藏丰富起来。然后,试着从家乡的小山、门前的小溪、学校的操场、老屋的天井中,寻觅那些曾经有过的感动,再选择一种合适的文体,把这份完全属于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看看是不是与别人“不一样”。先从当众口述开始,是说得“一样”有人听还是说得“不一样”有人听? 第二单元:斑斓春色 在千古涛声的回响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的课程进入了春的主题。本单元的主读课文,第一篇是朱自清的春。这一篇和上一册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样,一向是初中教材的“保留篇目”。毕竟是经典,在作者笔下,春天不但可见可闻,而且可嗅、可味、可触,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还有春天的人,丰富的手法,绚烂的色彩,让人直感到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而另一篇林斤澜的春风,却只写风,北国的春风,能给人什么感觉呢?不妨比较一下各自的妙处。 春也是古人的最爱,“比较探究”中,精选了几篇古代诗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叶绍翁游园不值、宋祁玉楼春、辛弃疾鹧鸪天、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等,这些都是古诗中歌咏春天的名作。其中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在溪头荠菜花”、“天街小雨润如酥”、“乱花渐欲迷人眼”等名句,为什么千古传诵?有些字词为什么堪称“诗眼”?此外还有两首新诗,艾青的春,为什么偏说春天是“来自郊外的墓窟”?王宜振的初春,又是怎么用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细细品味,从中可以领略诗歌语言的特殊魅力。“比较探究”中还有两篇科普作品:竺可桢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和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则把我们从诗歌艺术的境界带入科学理性的王国中。 不一样的春天,原是来自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试讨论讨论,能不能写春天的“不好”?试动笔,写写自己眼中、心里独特的春天。 第三单元:慷慨正气 本单元这个主题下,大致有两个话题,一是在民族危亡时的爱国情感问题,一是面临死亡时坚守气节、坚持信仰的问题。两篇主读课文,都德的最后一课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分别代表了这两个话题。 “比较探究”中,老舍的第一堂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从内容到写法,似乎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之处,请仔细比较体会,认真想想:不写出哈墨尔先生和祁瑞宣老师各自的异常表现,能不能那么好地展现他们动人的爱国情感?与过零丁洋一样面对死亡,以诗歌抒发爱国豪情的,还有陈毅的梅岭三章和陆游的示儿,这些诗歌有哪些独具丰彩的名句?这个话题下还有两篇“比较探究”文:梁启超的谭嗣同之死和狄斯妮的勇气,前者的主人公是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后者的主人公是普普通通法国农妇,一个“我自横刀向天笑”,从容就义,一个牺牲了丈夫,却是个“幸福的女人”。对他们的事迹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并进一步想像他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将对“幸福”、“勇气”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单元的故事都很动人,主人公遭遇的都是重大事件。寻常小事也能动人,关键是抓住特点,先跟同学说一说,再动手写一写。 第四单元:伟岸人格 诚如臧克家有的人诗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单元主题“伟岸人格”,就是指这种虽死犹存的人。主读课文之一,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记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比较探究”的两篇为居里夫人和一克镭和爱因斯坦与原子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的事业和人格,都和威力极大的武器原子弹紧密相关。他们都各有高尚的行为,感人的言语,独特的个性,辉煌的成就。精读课文,比较分析,品味那些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的重要任务。 主读课文之二,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叙述的是鲁迅的生活琐事。“比较探究”中,邓林的父亲的退休生活写的也是伟人的生活琐事。伟人的生活琐事是不是和凡人一样?写这些有助于体现他们的伟大吗?这也是挺有意思的问题。与这些伟人有关的,是三首诗歌:鲁迅的自嘲、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有的人和惠特曼为林肯总统遇难而写的啊,船长,我的船长。阅读理解这些诗歌,并与相应的散文比较,从中体验抒情诗与记叙散文各自的感人动人之处。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从中学习怎么写人。但毕竟我们很少有机会熟悉名人,那就写写寻常的人。只要挖掘出趣味和意思,优点、缺点都可以写。 第五单元:逆流勇进 每个人都可能身临困境逆境,如何面对它、摆脱它,需要勇气和毅力,需要胆略和智慧。本单元的课文,就是围绕这个主题。主读课文2篇,都是关于伟人毛泽东的。权延赤的黄河化险是一篇长文,请同学们阅读、思考:在事关个人生死、革命成败的危急关头,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作品怎样通过具体可感的描写,表现毛泽东那历史性的伟大思考?伟人之间也免不了脸红脖子粗。看看毛泽东为何发脾气骂人,如何“辩”赢了任弼时,任弼时又如何说服了毛泽东? 另一主读课文,是毛泽东词两首(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冰雪严寒中抒发的壮志豪情与黄河化险相互映衬,朗读品味,更可领略伟人的精神境界。“比较探究”中,有叶兆言的闲话章太炎、培根的论逆境、高尔基的海燕和蔡其矫的波浪,这些作品,彼此之间、与主读课文之间,都有许多外在、内在的联系,可以互相参照、引发联想,进一步深化对“逆流勇进”的领悟,感受各种表达手段的奥秘。而其中名士的个性、哲人的格言和诗人的意象,又是令人品味不尽。 在此基础上,通过写读书笔记、讨论发言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精神境界、人生志向的真实感触,并从课文中学会以某种事物为象征,写一篇抒情性的文章,抒发自己心中的“最向往”。 第六单元:心志坚毅 都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以古文为主要选文。主读课文2篇,是选自列子的愚公移山和选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精神,向来为人们所称颂。他为什么要移山?他这样做明智吗?他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中分析、领会。孟子的文章,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语的精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论的深刻,文章推理过程的层次性,都很值得我们潜心体会。 “比较探究”中,选自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体现了与愚公相同的民族精神;纪晓岚的老翁捕虎和雷因的只有五条横街口的距离,都揭示了有关“成功”的道理,这个道理和愚公移山是否有相通之处? 以上的联系和区别,通过阅读分析、质疑,以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的能力。 “表达交流”综合实践,也因此要求学学说理,写一篇说理文章,最好从自己生活经历和经验中,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讲述一个道理。教学总体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