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郑重声明:请尊重个人创作成果和法律,未经同意,严禁翻印或使用。一、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汉字注音(1)风和( )日丽(2)草长莺( )飞 (3)b( )动心弦( )(4)朗rn( )(5)酝酿( )( )(6)繁花nn( )叶(7)清cu( )(8)宛转( )( )(9)应和( )和睦( )和面( )和稀泥( )暖和( )(10)lio( )亮(11)黄晕( ) 头晕( )目眩(12)烘托( )(13)呼朋yn( )伴(14)抖擞( )精神 (15)花枝zho zhn( )( )(16)披su( )戴l( )(17)着( )落 着想 着眼 着装 着陆 不着边际着火( )着凉 着慌 着急 着迷 着( )数 顺着( )(18)发髻( )(19)xing qin( )( )(20)贮( )蓄(21)澄( )清 澄澈 (22)安sh( )(21)热情洋y( )(23)沸tng( )(24)黛( )色(25)芊芊( )细草(26)轻飞mn( )舞(27)qin( )伏(28)主zi( )(29)png b( )( )之势(30)春华( )秋实(31)匍匐前进( )( )(32)bng( )发(33)细z( )慢长(34)蓬蓬( )勃发 船篷( )(35)春日rng rng( )( )(36)秋波dndn( )( )(37)肥shu( )(38)闲情y( )致(39)xun( )丽多彩(40)伐木声丁丁( )( )(41)q( )息(42)鳊( )鱼(43)乌桕( )(44)满载( )记载( )(45)归泊( )湖泊( )(46)lio( )阔(47)枯h( )(48)清li( )(49)梦mi( )以求(50)晨x( )(51)柔wn( )(52)瑰( )丽二、掌握词语意思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杏花开放时节的雨,即春雨。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响晴:晴朗无云。 安适:安静舒适。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芊芊细草:草木茂盛的样子;芳草芊芊。 轻飞曼舞:形容蜜蜂,蝴蝶飞舞的美妙姿态。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春日融融:春天的太阳暖和。秋波澹澹:秋天的水波荡漾。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肥硕: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归泊:回家的船。 寥阔:高远空旷。也作寥廓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三、了解课文重要内容。春1.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注意品味语言。(1)品析加点词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题: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回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这样写,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的“仿佛”一词可否删去?答:不能。“仿佛”是似乎的意思,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删去,就变成真的已经开满了果实,与事实不符合。“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闹”字有什么好处?答:一个“闹”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气氛,也侧面烘托了花儿的鲜艳美丽。“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中“逼”好在哪里?答:“逼”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充满生机。(2)赏析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果树之花竞相开放的情景,表现出花儿开得热烈。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花儿的色彩鲜艳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风柔和、温暖、慈爱的特点,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答:运用比喻和排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句式整齐,富有气势。2. 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景象的什么特点?答: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是健壮有力的。用一个字概括分别是“新”“美”“力”。济南的冬天“研讨与练习二”品味加点词好处。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答:“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答:“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夏感“研讨与练习”1.品味文中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表达效果。比喻句示例:(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答: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将开篇第一句话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这一抽象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了。(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答:运用比喻,用人们习见的“长墙”来比喻“绿烟”,更加直观地写出了绿烟的形状。(3)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公路上的汽车”比作“船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汽车行驶疾速及气势雄壮。拟人句示例:(1)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出了蜂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2)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些作物的形态,很有趣味。(3)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农作物旺盛的活力。2.仿照下列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参考:夏之色为炎的黄,如烈日,如沙漠,意味着激情的投入。冬之色为寒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四、古诗赏析(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月(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内容分析】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练习】1“临”在这里的意思是 ;该诗中统领全诗的语句是 。(2分)答:登上 以观沧海 2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2分)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写错一处本题即不得分)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2分)答:“若”是好像的意思,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伟大抱负的写照,作者借助大海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答: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2分)答:所见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所想虚景:日月星辰。6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二)阅读次北固山下观沧海,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作背景】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内容分析】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练习】1下面是对次北固山下(王湾)一诗的赏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 ,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2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A题目中“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是本诗的写作背景。B首联“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是诗人站在船头远眺之景。C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D本诗结尾借归雁传书,寄托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答:1D 2B3古诗非常讲究炼字,此诗颔联“阔”“悬”“平”“正”用得非常好,请结合诗句任选一个字作简要分析。答:两句诗中,上句一个“阔”字,是“开阔”之意,写出了江面的浩渺,下句的一个“悬”字,是端端直直的高挂之意,写出了船帆的安详,非常富于表现力,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静的环境里。一个“平”字,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江面似乎与岸平的情形;一个“正”字,兼顾“顺”与“和”的内容,表示风和风顺之意,写出了风平浪静的景象,富于表现力,把人带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境地之中。4“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能否改成“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答:不能。“生”运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出海上日出时的瞬息变化,将本来没有关系的“海日”与“残夜”联系起来,显得生动有趣,富有动感。“升”显得平淡,直白。5试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种时序交替的匆匆景象,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6本诗颈联在写景中蕴含诗人深刻哲思,含义隽永。请从写法与思想内容上作赏析。(3分)答:“生”和“入”使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江上时序交替的情形,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新生事物将取代旧事物,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7诗的尾联借“鸿雁传书”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思念家乡的感情。8首联和尾联遥相呼应,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答: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透露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尾联之“乡书”、“归雁”遥应首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直接抒发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之中。(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内容分析】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通过对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练习】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诗的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衔泥筑建新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3从诗中“早莺”、“新燕”可知,这是钱塘湖早春时候的景色。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诗人描绘的是早春图景?请结合具体词语作些分析。(2分)答:“水面初平”,描绘的是春潮新涨的景色。“几处”而不是“处处”,“谁家”而不是“家家”,可见万物复苏正在酝酿当中。“渐欲”表明花虽开放了不少,却还未万紫千红得让人眼花缭乱。“浅草”脚下的春草,刚刚冒尖,未曾茂盛。“才能”强调草儿仅仅没过马蹄,还不茂盛。4“最爱湖东行不足”中 “行不足”能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或最后两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的心境?) 答:“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5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答: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6写西湖的古代诗词不少,请你写出两句。参考答案:(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2)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3)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品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