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三节-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doc_第1页
第五课-第三节-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doc_第2页
第五课-第三节-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doc_第3页
第五课-第三节-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doc_第4页
第五课-第三节-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课 程: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 学习任务: 民法及民事主体 授课教师: 授课学校: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课程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学习任务民法及民事主体教学时数3上课日期周次专业组审批学 材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学方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归纳法视觉教具教学多媒体、PPT 教学系审批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民法的概念及民法的基本原则;理解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识记民事权力能力的开始、终止及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2、能力目标:综合运用民法的基本原则和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来分析案例;能利用所学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知民事法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诚信的基本原则,养成诚信为本的良好道德品质,做一个守法、有责任感的人。 年 月 日学习重点1.民法的调整对象及基本原则2.我国民法对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具体规定学习难点1、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学情分析本课程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的高级班学生,在高中的法律课中他们就已经接触过民法的基本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哲学上的法律概念还是难以理解,很容易将一些基本概念混淆。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感悟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教学设计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出发点,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具体情境的丰富性和学习中的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分析、归纳与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目标。课 后 反思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需求,对教材当中的有关民事法律关系的论述,因为理论性太强而没有涉及。教学过程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为教学环节展开教学过,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全面发展创设了和谐教学环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结合民法基本原则、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抓住了德育课的精髓。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和实施的情况做必要的、适时的调整。设计意图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起“脚手架”。设疑诱思,将学生自然的引入对民法概念的探究。感受人们在评判人间是非时所遵循的价值尺度,体会民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从而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及作用。遵循人的认识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导学生从分析奴隶的民事权利能力这一具体事例出发,构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通过探究学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中。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民事权利能力的同时引出民事行为能力概念, 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责任感教育。引起学生思考,向法人学生过渡过度到法人成立要件学习引发学生思考,过度到法定代表人概念的学习,教学过程导入:视频欣赏清明上河图(3分钟)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休闲的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同学们,形形色色的人们能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是离不开民法的调整的,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民事法律制度。我们首先通过学习民法调整的对象来掌握民法的概念。一、民法的概念:(12分钟)学生讨论:1、在这样一个繁华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在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形成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生很多矛盾,概括起来就是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最重要,最基础的二种关系。师生归纳:民法就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教师提问: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怎么样?学生回答:平等,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的进步。师生归纳: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以及自然人和法人或其他组织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律的总称。(投影)二、民法的基本原则(25分钟)小活动:法官审案案例:牧民王某一天发现自己的马群中多了一头怀孕的母马,,于是就将这匹马牵入牲口棚喂了起来。一连几天都无人寻找这匹马,过了一个多月,母马产下了一匹小马驹,又过了些日子,小马驹渐渐长大了,王某在一次赶马车外出时被马的主人刘某认出,刘某要求王某归还母马和小马驹,王甲同意将母马归还,但认为小马驹是在自己的照料下出生长大的,不能归还,无奈,刘某诉至法院。 分组讨论作出判决,并说明理由。形成认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就是要在当事人之间实现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教师提问:同学们没有学过有关这方面法律的规定,但都对以上的案例进行了判决,请问你们作出这样判决的准绳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生归纳:同学们在作出判决时,虽然不了解法律的规定,但我们心中都的一杆称,这就是“公平”。我们按“公平”与“良知”对案件进行的判决,虽然我们的判决可能并不完全一样,也只是同学们在怎样判才公平上存在的分歧。民法的作用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促进社会的和谐,所以调整人们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就必须遵循这样一些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上这些被中国的民事立法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投影)。其中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还是我们做人的原则。三、民事主体(一)自然人(2分钟)1、自然人的概念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有血有肉、两足直立行走、具有高度抽象思维能力的高级哺乳动物(投影)。2、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13分钟)我们知道,开车要有驾驶证,有了驾驶证就有了开车的资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进行民事活动,要拥有法律认可的民事权利,也要获得法律的许可。学生讨论:奴隶与我们现代社会中的人在财产权和人格上有什么不同?形成认识:奴隶在法律上的是相当于物的概念,他们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财产,甚至他们的生命也是属于奴隶主的。师生归纳:通俗来说就是奴隶没有做人的资格,在法律上讲就是没民事权利能力。民事权利能力:就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投影)提 问:同学们有这个权利吗?学生回答:有。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止于死亡(投影)2、民事行为能力(20分钟)案例分析:3岁的小青和妈妈在广州生活,爸爸在印尼工作。2005年太平洋海啸夺去了小青爸爸的生命,爸爸留下遗嘱将其20万美元给女儿继承。教师提问:小青能继承这二十万美元吗?学生回答:可以。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小青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有财产权。小青可以继承这二十万美元。讨论:现假设小青她不要这二十万元,把这二十万给她妈妈,小青可以这样做吗?小组讨论,各组代表表述自己观点。形成认识:小青虽然有民事权利能力,能拥有自己的财产,但因为小青还不能清楚的识别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因此小青现在还不能将自己的二十万送给母亲。教师归纳:小青表达了将自己的二十万送给自己的母亲意思,但这一意思表达能否产生财产转移的后果?这就要看小青有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了。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的资格。(投影)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是拥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去行使其权利的资格。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去行使民事权力时,他必须清楚他的这种行为给她带来的法律后果。显然年纪太小或智商缺陷的人不拥有这个资格。我国民法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投影)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不受他人的意志约束。(投影)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的人同意。(投影)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必须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投影)课堂活动(30分钟)三分钟即兴演讲:十八岁意味着什么?活动总结:同学们的年龄都在十八岁左右,十八岁拥有了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意味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二) 法人(10分钟)教师提问:我们现在教学大楼属于谁,谁在管理?学生回答:(略)形成认识:能够拥有财产的不仅仅是人,还有这样一些组织,如我们学校。师生归纳: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组织和团体以独立的身份进行民事活动,最终这些团体的地位被法律所确认,法律赋予这样一些团体像自然人一样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这些组织就是我们说的法人。1、法人概念: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投影)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组织和团体都是法人?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能成为法人,法人必须依法成立。 2、法人成立要件(板书)1) 依法成立-法人组织的设立和活动内容都必须合法。2)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3) 由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法定代表人教师提问:法人是一个组织,以自己的名义承担民事义务,享有民事权利,这一点没有问题。可是法人这个组织的行为如何表现?怎样行使民事行为能力呢?学生讨论:(略)形成认识:法人不能表达意思,更不可能作出行为,法人的行为应当由某特定的人代理。师生归纳:按法律或者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以法人的民义进行的各种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三)民事主体的概念教师点拨: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民事主体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下面请各组同学从民事主体的种类,和民事主体应当具备什么样的资格两方面总结出民事主体的概念。学生总结: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共同回顾:(2分钟)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民事立法、民事审判和民事活动中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包括: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民事主体应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 ,止于死亡,我国民法将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教师点评(略)课后作业:(2分钟)案例:1995年张某当年13岁,在某百货公司用五十元买了一双鞋,得到一次抽奖机会,抽到特等奖,得到五千元现金奖,张某用中奖的五千元在百货公司买一台彩电,彩电送到家后,张某母亲以家庭穷,提出不要彩电要奖金,百货公司不同意,声称如果张母坚持的话,百货公司就主张购鞋行为也无效,中奖无效,请同学分析:1、 张某的中奖及购鞋行为是否有效?理由是什么?2、 张某购彩电行为是否有效?理由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从日常生活出发,各抒己见,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建构。学生分组模拟法庭,对案件进行判决并由小组代表陈述判决结果及理由。结合生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