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13宋明理学 作业1.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13宋明理学 作业1.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13宋明理学 作业1.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13宋明理学 作业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的信息正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两项无从反映。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d项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现象。而只有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体系。3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中的“狂”作了这样的解释:“狂,是自信的表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遗憾的是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的诗人了。造成这一状况的思想文化因素是()a君主专制得到加强b“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熏陶c宋代以后词风盛行d市民阶层价值取向趋于现实主义答案b解析宋代以后很少出现李白那样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程朱理学对知识分子思想的束缚,故答案为b项。4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5下图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促使儒家思想向前发展b是唯心主义观点c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思想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答案d解析a、b、c三项是二者的相同点,d项是二者的不同点,只有朱熹具备这一特点。6王安石提出“贤者,鞠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c“天地为万物之本”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答案a解析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心生于气,气生于形”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属于唯心思想。能力提升7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答案a解析“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心学之体系,理学与心学的最大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理还是心,故选a项。b、c、d三项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不是根本分歧,均排除。8王阳明认为:“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意在强调()a万物皆有天理 b“灵明”是良知c人与自然的和谐 d“天人感应”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与天理无关,故a项错误;天、地、鬼、神都依赖灵明,灵明就是良知,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以孔孟为代表的原生儒学中,“修身”与“治平”,“诚心诚意”与“齐家治国”,两者虽有分别,亦间有歧义(如孔子更热衷于外在的事功成就,孟子更着意内在的心性修养),但治世路线是圆融一贯的,此即“内圣”目的性地导向“外王”,“外王”经验性地证实“内圣”。葛金芳宋代儒学的伦理学转向及其对传统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影响材料二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中正而诚,则圣矣。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材料三今自家一个身心不知安顿去处,而谈王说霸,将经世事业别作一个伎俩商量讲求,不亦误乎?晦庵文集答吕子约书材料四今之为道者,各出内以治外,故常不合。古人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近世以心通性达为学,而见闻几废,狭而不充,为德之病。宋元学案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的什么特征?(2)材料二、三反映出宋明理学的特征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出现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的缺陷。答案(1)将修身与参与政治活动有机结合。(2)特征:宋明理学强调个人修养,修身以正心养性为主。变化:脱离现实社会的政治实践,片面地发展了早期儒学中的内省静思倾向。原因:魏晋以来,社会动乱,佛教、道教传播,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理学融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3)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处理现实问题;用旧的理念(封建伦理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信息、调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