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6 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试题.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6 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试题.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近代篇 高考聚焦 专题贯通 专题6 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试题.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6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选择题1.(2017云南昆明三模)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2.(2017四川绵阳一模)19世纪60年代末,清朝官员志刚在出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3.(2017河南信阳三模)“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由此可见,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a.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b.假托先贤外衣,铲除封建统治基础c.抨击顽固势力,采用西方先进技术d.借助儒家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改革4.(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获得的新知识中得知:自愿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诸国的文明进步曾做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奋起效法,组织各种学会。这些学会有2/3是士大夫阶层建立的,分散在10个省、31个城市,拥有近万名会员。据此可知,当时()a.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b.地方权贵势力潜滋暗长c.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5.(2017山东青岛三模)1905年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有与谕中原檄的相似表述,1906年12月孙中山专述民族主义,批判民族复仇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朱元璋谕中原檄a.谕中原檄引领近代的民族革命b.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根本目的c.倡导实现民族平等实现民主共和d.维护纲常名教借以挽救近世危局6.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b.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c.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d.明确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二、非选择题7.(2017山东德州一模)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谓“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材料二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别”,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派的主张及其局限。专题6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选择题1.d太平天国科举的录取率很高,考试内容与治国兴邦联系很少,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d项正确。“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可见完全改变了传统科举的内容,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影响主要在南方,无法在全国推广白话文,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拜上帝教也不是基督教,c项错误。2.d材料中对西方民主制的描述基本上是中性的,没有进行价值上的判断,但是,作为清朝的官员,他已经认识到该制度可能造成国君“不得安其位”,是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d项正确。材料中志刚的警觉说明其对民主制度的迷惑,并非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说明其没有超越“中体西用”的主流思想,a、b、c三项错误。3.d康有为从“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即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也就是托古改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康有为的变法策略,而不是变法的内容,康有为虽然提出过君主立宪的主张,但是,在后来的戊戌变法中并未涉及,a项错误。封建统治基础是封建地主经济,康有为的思想没有涉及,b项错误。康有为的主要意图是制度变革,而非采用西方先进技术,c项错误。4.c19世纪末,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自愿联合的团体有利于文明进步,于是士大夫阶层在全国许多地方纷纷成立学会,这说明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社会基础,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证明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地方权贵信息,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是否登上政治舞台,故d项排除。5.c根据“批判民族复仇论”可知孙中山倡导民族平等,这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与朱元璋的民族主义重要的不同之处,c项正确。谕中原檄是为了推翻蒙古人的统治而撰写,a项错误;推翻外族统治是革命的手段,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是根本目的,b项错误;孙中山反对纲常名教,d项错误。6.b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提出了创建“武装”,实行“暴动”“而应上山”的策略,其实践就是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山,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进行概括即可。“积极影响”,从减少阻力、传播西学两方面分析。第(2)问,“主张”,由两者争论的焦点看,新文化派主张中西方文化是“古今之别”,材料二中“前者(新文化派)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局限”,相比东方文化派,新文化派忽视了文化的民族性,从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中西结合(西方资产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