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doc_第1页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doc_第2页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doc_第3页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doc_第4页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江山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人民版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2、右图所示技术最早出现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代3、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4、“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5、解读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有印刷业中使用活字技术 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市署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 a b c d6、旧唐书崔融传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该材料说明唐朝a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水陆交通b重视发展国内商业却忽略海外贸易c交通的发展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发达的交通有力地促进了货物流通7、下列明清时期经济现象中,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8、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在该船上发现的是( )9、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盲目对华输出商品的结果 b中国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的顽强抵抗c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 d中国民众的贫困与消费观念对洋货的销售不利10、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a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 b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c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1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从张謇企业的命运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依赖国外市场 b战争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 d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12、美国知名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d军阀间割据混战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对下列奖状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a实事求是,注重科学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大炼钢铁,遵循规律 d“左”倾浮夸,急于求成14、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流行歌曲 c儿童在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 d人们通过电视观看定军山15、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16、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 ) a.图反映新航路开辟阻碍东西方交流 b.图反映西葡掠夺财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c.图反映了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d.图反映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导致意大利衰落17、在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过程中,英国于17世纪击败的主要对手是 ( )a.法国 b.葡萄牙c.西班牙d.荷兰18、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c.对外移民的增加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19、进入近代,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智慧释放出一种自然界隐藏的力,它不是人们熟知了几千年的生物力,而是人自己创造的力,被誉为“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这种“力”是指a蒸汽 b电力 c太阳能 d核能20、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21、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22、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中心已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其含义是指a. 金融巨头在危机中破产 b.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强c. 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 私人经济受到限制23、美国政治周刊认为:奥巴马试图在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实现它竞选时在教育、能源、医疗方面的核心改革倡议,所提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当代版。下列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正确的是a罗斯福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政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b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矛盾 c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d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2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5、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 a b c d26、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2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体制”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导致苏联走向解体28、下图为康德拉捷夫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图中周期和周期的经济增长波峰分别凸显了“英国世纪”和“美国世纪”的到来,其标志分别是 a“世界工厂”、“美元帝国”形成 b殖民帝国建立、罗斯福新政c代议制确立、美国独立 d垄断组织形成、“冷战”开始29、某国际组织“初期是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后转向世界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该组织是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关贸总协定30、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a b c d31、图4是一位同学上课时所记的部分笔记,笔记内容所反映的组织是图4a世界银行 b欧洲联盟 c关贸总协定 d北美自由贸易区 3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 b c d33、为缓解目前的金融危机,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了高达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但同时提出“购买美国产品”的限制条款。这一限制条款与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相违背?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世界银行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4、前不久,东莞和温州所生产的芭比娃娃的出厂价格是1美元,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中国得到的是“平常利润”,美国得到的是“超级利润”。以上现象体现了 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强权政治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的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a b c d35、纵观1920世纪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所体现的发展趋势是由贸易保护向自由贸易过渡 国际贸易呈现大幅度增长贸易纠纷的解决由依靠战争转向依靠规则和制裁 经济管理制度走向国际化a b c d二、非选择题(36题13分,37题17分,共30分)3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24亿元猛增到1988年的79 3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9.7%,不仅大大高于改革前26年(19521978)平均每年增长6.1%的速度,也明显快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国家统计局编新中国五十年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材料三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什么经济现象?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2)材料三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料三,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6分)(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3分)37、材料一 早在漫长的16世纪,“世界市场”就已经形成了,正是这个世界市场,构成了19世纪才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础。或者说,以生产和交换市场扩大为动力的“世界经济”,是随后产生的那个西方以“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所驱动的“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前提。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材料二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材料三 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马丁沃尔夫金融危机再至:我们需要新布雷顿森林体系(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的发展途径。当代发展中国家能否重行这一途径?为什么?(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各阶段的主要特点。(6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大萧条对经济思想、世界经济各有哪些“促进”。(4分)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学科第一次阶段性测试答题纸一、选择题(35题,每题2分,共7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二、非选择题(36题13分,37题17分。共30分)36、(1)(2)(3)37、(1) (2)(3)37、(1)途径: 西方国家通过资本积累和军事暴力依靠世界市场发展起来。(2分)判断:不能;1分 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在对外扩张和掠夺基础之上,发展中国家是受害者,历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