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4页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标学目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5、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加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例如,用100只羊的图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体会100的大小。安排了比较100以内各数相对大小的例题,以及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以及“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教材展示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 7、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进度 一 2.27-3.2 报名、发书、拟定各种计划 二 3.5-3.9 认识图形 1-5 三 3.12-3.1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6 四 3.19-3.23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9 五 3.26-3.30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0-12 六 4.2-4.6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3-15 七 4.9-4.13 100以内的认识 16-18 八 4.16-4.20 100以内的认识 19-21 九 4.23-4.27 100以内的认识 22-23 十 4.30-5.4 期中检测、质量分析 十一 5.7-5.11 认识人民币 24-26 十二 5.14-5.18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7-29 十三 5.21-5.25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0-32 十四 5.28-6.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3-35 十五 6.4-6.8 找规律、统计 36-38 十六 6.11-6.15 总复习 39-41 十七 6.18-6.22 总复习 42 十八 6.25-6.29 复习迎考 十九 7.2-7.6 复习迎考 二十 7.9-7.13 半期检测、填发成绩单、质量分析、总结开学第一课 安全教育 1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安全意识。2、知道在校园里和上下学途中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3、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交通安全等。教学重难点: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安全观念.班级:一年级一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快乐的寒假转眼过去了,我们步入了新学期。在新的学期里,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争取早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掌握新学期的要学习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打下良好基础。安全是我们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前提,没有安全,其他都是零。所以我们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二、安全事故1、安全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在校园里也要时刻注意安全。2、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 高空抛物,砸到同学。 在教学区打闹,撞到了同学,出现不应有的事故。 攀爬护栏,摔倒楼下。3、学生自由谈发生在校园里的事故。4、总结:在校园里我们也一定要注意安全。三、校园安全交流:讨论在校园里我们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1、上下楼梯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如何做?(1)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许向楼梯外探身,更不许打滑梯,不碰楼梯扶手;(2)上下楼梯不许跑,不许拥挤抢先;不许在楼梯打闹、疯跑、做游戏、做体育活动;(3)放学时,排队下楼,不许拥挤,不许在楼道上系鞋带、滞留等。2、 在走廊里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1)轻声慢步,不跑不叫;(2)不追逐打闹;不做游戏;(3)不攀爬护栏;不爬窗台,不随意开窗户;(4)不向楼下吐痰、丢东西;(5)无事不到其它楼层乱窜。3、在教室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呢?为什么?应如何做?(1) 轻声慢步,不跑不叫,进出教室不挤不闹;(2) 不乱攀爬桌凳,不爬窗台;(3) 不乱摸电器、电器开关;发现电器、电线、开关插座等有埙坏及时报告,不乱动;(4) 实验课,听从老师指挥,不乱动实验仪器。(5) 不往学校、教室带危险物品、火种。不带零食与玩具。(6) 到校后没有老师允许不能随意出校门,忘带东西必须告知老师。4、在校园里应当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如何做?(1)不疯跑大叫;不做危险游戏,玩有意游戏。(2)不到操场玩树枝、木棍、砖块等;不攀爬车棚、围墙、树、篮球架等;(3)不在国旗栏杆周围玩耍;参加升旗仪式、文艺演出、做操等大型集体活动,要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按要求集合、行动、疏散、撤离;不携带、不玩易燃易爆物品和管制刀具(哪些是管制刀具)。(4)不到危险的地方玩。比如:过道、车棚、沙坑、台阶、花坛等5、在厕所里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应当如何做?(1)不追逐打闹做游戏;(2)大便入坑,小便入池;不推不挤,不跑不叫,慢蹲慢起,严防跌倒。6、 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为什么?(1)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秩序地活动,注意安全。(2)特别是在一些争抢激烈的运动中,自觉遵守竞赛规则对于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四、上下学安全1、不过早到校。注意到校时间。2、家长不过家长接送线。3、不乘坐不合格的车辆。4、等公交车时在安全区域,不打闹,注意文明礼貌。5、放学到西路口自觉成对,听从值日老师指挥,学生要夹在老师的后面和里面。6、路队上下楼梯要慢行,不挤不推不闹,班级之间要互相礼让。7、下雨天带好雨具,不把雨具当玩具。8、每天带好小黄帽和红领巾,路长负起责任。9、不到商店买东西。10、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回家的同学注意安全。五、教师小结第一单元 认识图形(二)单元学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单元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单元难点: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第一课时 2学习内容认识图形学习目标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逐步形成空间观念。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五种平面图形。难点: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知识链接由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逐步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复习旧知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我会说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二、自主学习1、画一画你知道这些图形留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吗?试着画出来吧!2、下面图形的名称。 三、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试着说出下面图形的特征。 特征:( )条边,每条边都( )。 特征:( )条边,相对着的两条边( )。 2、你知道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图形?试着说说看。学习反思1、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学做风车。(1) 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3学习内容认识图形练习课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知识链接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的知识。学法指导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复习。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2)长方形( ) 正方形( )三角形( ) 圆 (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3、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4、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二 、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长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长方形,说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 2、正方形的特点。 出示一个正方形,说说正方形的特点。 结论: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哪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学习反思1、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2、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评选出本节课中小组成员表现最突出的“学习之星”。课堂检测1、独立完成练习一的第1、2、3、5、8题。2、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你能想出几种剪法?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认识图形 4教学内容:认识图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 ”,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3、口答。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二、新授。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5、1。2、完成教科书P5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3、完成教科书P7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4、完成教科书P6第五题。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5)图中缺了几块 ?你是怎样得出来的?5、完成教科书P7第六题。6、完成教科书P7第8题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5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4通过操作,显示对美的追求,领略数学知识的美教学重点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2拼摆出想象的图形教学难点拼摆出想象的图形教具学具准备七巧板、学具、投影仪、投影片等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2出示拼摆的图形,引导学生欣赏,感悟图形之美(二)探究新知1指导学生从学具卡片中找出 ,按虚线剪开,再按下图拼一拼(1)引导学生想象,拼摆的图形像什么?(2)启发学生还可以摆什么图形?2从学具卡片中剪下 ,再按虚线剪开,用剪下的4个 能拼成一个圆吗? 3从卡片上剪下其他图形,再按下图拼一拼(1)出示投影:(2)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拼摆其他图形(三)全课小结随堂练习1用两个和两个拼摆一只蝴蝶2用认识的图形,摆一朵花、一只小鸟、一架飞机等布置作业用认识的图形,拼成一个想象的图形,办一个小展览教学反思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四、课时安排: 15课时第一课时十几减9 6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 1口算。9十39十79十49十6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 9十()149十()159十()169十()17二、新授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9加6得15,15减9等于6(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四、课堂练习l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2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二课时十几减9的练习课 7教学目标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1)9+()15(2)9+()1815-9()18-9()(3)9+()14(4)9+()1714-9()17-9()二、课堂练习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三、课堂练习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5题。2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十几减8 8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8。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8+3=9+5=7+6=8+5=7+4=9+2=9+8=8+7=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9十()168十()139十()158十()17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二、新授1出示例2。(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284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提问:(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三、巩固练习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3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四课时十几减7、6 9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1-814-913-815-911-917-912-8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6十()128十()135十()117十()149十()166十()13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二、新授1出示例3。(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l367三、巩固练习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第2题。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4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五课时十几减8、7、6练习课 10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8、7、6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教科书Pl5第4题二课堂练习1完成P16页的第7题。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2完成P16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6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数学游戏教科书P16页的第6题。教师准备好两套不同颜色的卡片,一套写上148、125、124、169、158、ll3、149、148、136、138等算式卡片;一套写上5、6、7、8等数字卡片。开始“找朋友”游戏。游戏开始时,教师先指定一名手拿数字卡片的学生到讲台上来,比如:5。这名学生手举卡片问全班学生:“5,5,你的朋友在哪里?”下面拿“149”、“138”卡片的学生接着说:“5的朋友在这里。”边说,边跑上讲台,站在拿5卡片的学生的两旁,再齐问台下的学生:“我们算得对吗?”全班学生齐答:“对、对、对。”紧接着热烈鼓掌。其余各题也按上法进行。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六课时十几减5、4、3、2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5、4、3、2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1-814-613-815-611-717-912-7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3十()125十()132十()115十()144十()124十()13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二、新授1出示例4。(1)独立计算,指名板演。(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3)小结。三、巩固练习1完成P17页的“做一做”7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做一做思考题。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4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七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教科书Pl8第3题二课堂练习1完成P18页的第4题。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2完成P18页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9页的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八课时十几减几练习课(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过程一、复习二课堂练习1完成P19页的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完成P19页的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3完成P19页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1287+9178l6715511+22 和一共有多少个? 3、还剩多少个?二、新授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布置作业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例5及进行混合练习例5是求另一个加数的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里与前面的同类应用题相比,要求的未知加数不能从图中数出来,学生必须根据图中给出的条件,通过自己的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再算出来,这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看图试读应用题,学生如果能够正确地读出这道题,那么再找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就不困难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要求什么,应该怎样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加减法的认识更深一步,从而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教学文字叙述的应用题做准备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下面各题。16-7 13-9 17-812-5 6+13 12+42比多少。 比 比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二、新授 教学例6。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出示:小雪套中8个,小华套中12个。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4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4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5请学生列式:12-7=4(朵)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4个。三、巩固练习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圆白菜。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四、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课后反思:第十一课时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二、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七、课堂练习1完成教科书P23第5、7题。2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十二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进一步提高每个学生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教学过程一、复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20以内退位减法。教师在黑板上出示20以内退位减法表,并提问:1、想一想20以内退位减法一共有几道题?2、找一找减法表中有什么规律?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这36道题?二、探索规律学生小组汇报讨论结果。1、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竖行的减数都不变.(2)、每一竖行的被减数从上到下依次递增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引导学生得出: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也越大。2、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1)每一横行的被减数都不变。(2)每一横行的减数从左往右依次少1,这样它们的差也依次递增1。(3)斜着看: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1,减数也一个比一个多1,所以差不变如:116=5 127=5 138=5 149=5三、掌握算法想一想:20以内的退位减法题,你是怎样算的?1想加算减如:119=( ),想92=11,所以119=22用“见九想一”、“见八想二”、“见七想三”的方法很快算出36道退位减法如:(1)119,见减数9想1,1加被除数个位上的1得2,所以119=2(2)118,见减数8想2,2加被除数个位上的1得3,所以118=33还可以用“差1得9、差2得8、差3得7、差4得6”的方法,也能很快算出36道退位减法如:减数与被减数个位差1,得9减数与被减数个位差2,得8四、归纳整理 动脑筋想一想你还能发现什么有规律的排列?还能把这些卡片重新有规律的排列一下吗?五、口算练习1、教师任指表中一题,学生以最快速度口算出答案。2、教师随意指出表中一题,让学生找出与这道题得数相同的所有试题。3、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重点练习。4、做练习六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做题,教师计算时间,看谁又对又快。5、完成练习六第1题6、完成练习六第2题六、布置作业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分钟)112= 125= 137= 168=159= 167= 156= 135=136= 123= 148= 114=127= 139= 115= 149=179= 128= 147= 134=138= 119= 158= 146=课后反思:这节复习课是指导学生对学过的20以内退位减法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退位减法计算规律,初步形成口算的技能、技巧首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已学过的36道退位减法进行分类,这本身就是使知识系统、归纳和整理的过程在分类过程中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习的欲望,掌握学习方法整理出退位减法表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观察、讨论,学生不仅找出题目本身排列规律,而且摸到许多思维简捷的计算方法这一教学环节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递进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十三课时整理和复习(二)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2、通过复习结合加减法的含义,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进行解题。教学过程一、口算检测二、复习应用题 1出示教科书P25的第四题。(1)让学生口头编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减法计算?(3)列式计算。2独立练习教科书P25的第5题。3出示教科书P26的第8题。引导学生学会看懂统计表,并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同时把表格填补完整。4独立练习教科书P26的第7题。(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三、课堂练习教科书P26的6题。四、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练习课 (单元整理和复习三)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