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1页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2页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3页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4页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诵读寻隐者不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会认课后双横线中的4个生字。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吟诵中,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认生字,读准字音,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想象作者寻访隐者的情景,体会其失望的心情,感受童子的率真与坦诚。【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根据拼音自学生字,通过诵读理解大意,了解诗情,背诵古诗)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古诗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寻隐者不遇)二、学习寻隐者不遇(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3.简介作者。贾岛(779843年),字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还俗。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大英县回马镇)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贾岛寻找隐士而没有找到)(二)细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2.指导理解。http: /www .w W w .X k b 1.c(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言师采药去”)(板书:采 药)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预设:诗人可能问童子:你家先生干什么去了?预设:从“言师采药去”,可知隐士去山中采药去了。(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这是谁说的?(童子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板书:此)(诗人可能会问:你知道他到哪儿采药去了?)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心想:那到哪儿去找啊!)(3)指导朗读。3.感悟诗情。(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学生自主考虑,小组交流。(3)讨论交流,全班汇报。隐者陶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溢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三、积累背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新|课 | 标|第 | 一| 网 2.课下搜集贾岛其他的诗作读一读。 3说一说“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1.略2.略3.“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思是:诗人在一棵松树下见到一个童子,询问他师父哪儿去了?童子说师父采药去了。【板书设计】 寻隐者不遇 采 药 此w W w .x K b 1.c o M【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诵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主总结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图文结合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的课文。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作者介绍】诗人贾岛简介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下工夫。贾岛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唐文宗时任长江县(今四川蓬溪县)主簿,故被称为“贾长江”。其诗精于雕琢,喜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后又普州司仓参军,卒于任所。有长江集10卷,录诗390余首。另有小集3卷、诗格1卷传世。他的诗喜欢描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言律诗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于他的诗句“僧敲(推)月下门”而来的。著有长江集。贾岛与孟郊并称“郊寒岛瘦”,孟郊人称“诗囚”,贾岛被称为“诗奴”,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唐才子传称他“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惟喜作诗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工夫。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年)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年)七月二十八日(8月27日),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绝句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原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系列资料 1.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2.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3.言:回答,说。4.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系列资料 【鉴赏】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的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这首诗除了语音简练,形象鲜明,还很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