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doc_第1页
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doc_第2页
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doc_第3页
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doc_第4页
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武汉精神教学建议 (参考书目:武汉精神魅力武汉)教学目标:通过回顾城市历史,阅读武汉,了解武汉,弘扬城市精神,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后进行。知识点:1、知道武汉城市的发源地以及名字的由来。了解盘龙城的兴起与发展。2、了解“琴台”景区的结构布局。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中受到中国优秀文化的熏陶。3、了解黄鹤楼的来历及相关历史故事、人文精神。4、了解楚河汉街的六大中国之最。重难点:从武汉的历史建筑中寻访武汉的历史,了解荆楚文化,认识武汉、了解武汉。课时建议:四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3500多年前,今武汉市区以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片辽阔的水域,环绕拱卫着一座山丘,水面波光粼粼、涟漪阵阵,时而云蒸霞蔚,时而烟雨蒙蒙,酷似一条巨龙在此盘桓栖息,因而得名“盘龙湖”。当时,一群北方贵族受商王朝的派遣,挟着开疆拓土的坚戈,带领一个部落浩浩荡荡南下。他们来到长江北岸,一下看中了地势险要、处南北交通要冲的盘龙湖。他们靠着雄厚的武装力量坚戈,因此被当时的江汉土著人称为“戈人”,他们在盘龙湖环抱的山丘上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据点,以保障所需大量铜矿资源的开采和转运,并作为中原商人势力南扩的大本营。为进一步巩固势力,“戈人”逐渐建起颇具规模的城池,包括三座大型宫殿和外城,格局整齐有致,城邑形态和功能完备。整个城池东西宽260米,南北长290米,总面积为75400平方米,大致相当于今天十个标准的足球场的面积、城邑布局呈田字形,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建筑群,其他三个方位分布着手工作坊、民居点和小型墓地。三座大型宫殿中,一号宫殿分为四室,四周有廊,为奴隶主的寝宫;二号宫殿为通体大厅堂,配有廊柱,是奴隶主开会议事的朝堂。在宫殿正门外,伴着猎猎招展的旌旗,一柄长达94厘米、厚05 厘米的玉戈中国古代“玉戈之王”高高竖立,象征着城池主宰者显赫的身份和权位。从1954年至今的50多年间,考古发掘出的数以万计的商代古铜器、玉器和陶器等各类文化遗物,足证当时该城的鼎盛和宏伟。其中,一件青铜钺长41厘米,是商代非常罕见的兵器,工艺极其精致考究。随着历史的缝隙,人们似乎仍可看见喧嚣的街市上人来人往,手工作坊里忙碌红火,一派繁华景象。这便是昔日的盘龙城。盘龙城作为商代早期江汉流域最大的南北往返货物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它的军事作用也随之逐渐退化,其政治、宗教、经济等的影响力不断向长江中游地区渐次兴起的其他城邦扩散。昔日能征善战的“戈人”在这里停下脚步,“止戈”正是殷商造字时期“武”字的由来。东汉末年三国之初,孙权为与刘备争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迁至鄂县(今鄂州市),取“以武而昌”之意更名为“武昌”。及至后来武昌之名与鄂州互换,进而发展为区域性行政中心、封建市镇,虽然经历了古代历史变迁的复杂过程,但归根结蒂,很大程度上还是缘于盘龙城之“武”所埋下的坚实伏笔。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合并为都,并正式定名“武汉”。在岁月浮沉中,盘龙城历经兴衰变迁,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直到1954年长江防汛起土时,才被人们意外地发掘出来。这一事件被列入中国20世纪一百大考古发现,并载入史册。3500年前的古城遗迹,留下的是一份古朴和自然。作为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曾经辉煌的人文景观不会为武汉人所遗忘。思考练习:一、填一填。盘龙城距今 年,包括三座大型宫殿和外城,格局整齐有致,城邑形态和动能完备。城邑布局呈田字形,城内东北部为 ,其他三个方位分布着 、 、和 。二、查一查。盘龙城是中国商代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址,其灿烂的青铜文化、较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完备的城邑形态和功能,对研究城市文明发展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课后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盘龙城遗址,了解盘龙城的发展。第二课时:高山流水忆知音古琴台对于情趣相投的知己,我们常以“知音”相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知音”一词的由来。其实,这个称谓可跟咱大武汉的古琴台息息相关哦!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关于友谊的故事。武汉市汉阳区的龟山西麓,地处月湖东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伯牙行游至此,流连于美景,不禁鼓琴抒怀,而在附近打柴的樵夫钟子期竟识其音律: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由此视子期为知已, 二人畅谈良久。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欲访旧友,却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当即摔断琴身,扯断琴弦,终身不再鼓琴。后人深感其情谊深厚,特筑台以纪念,取名“琴台”。古琴台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任何人、任何季节都能够呼朋唤友而往。闲庭信步之际,只见月湖广场上人流如织,垂钓休闲、歌舞管弦各得其乐,历史与现实和谐共处。进大门,过小院,出茶院右门,迎门是置于黄瓦红柱内的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照壁,用阴阳笔法镌刻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印心石屋”是另一个知音故事:清两江总督陶澎善用人才,体恤民情,隐退后寄居琴台;道光皇帝赐佛祖释迦牟尼“印心图”给他,寓意“心心相印”。照壁东侧有一小门,门额上“琴台”二字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一栋半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面宽三间,四周回廊,砖木架屋,釉瓦盖顶,彩画精丽,金碧辉煌。檐下匾额上书“高山流水”四字。如果在双休日和节假日里,会有耳福聆听名家的现场演奏,跟随筝曲高山流水的旋律,让人如置身蓬莱仙岛。眼前有波浪汹涌,浪花飞溅,还有海鸟翻飞,鸣声入耳,更有树木葱茏,群山起伏。在一曲音乐里,走一趟人间仙境,还能感受到“天地人和”,这种美妙的体验,恐怕别无分号了。碑廊,镌有历代石刻及重修琴台碑记。其中有一首题壁诗为道光年间岭南才子宋湘用一束竹叶蘸墨书写的,堪称诗书双绝。蜡像馆,则展现了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分为赴楚还乡、子期听琴、高山流水、摔琴谢知音四个部分。蜡像馆外的汉白玉雕像是近作,却古朴典雅,栩栩如生。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高1.75米,台的中央立着刻有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琴台”二字和伯牙抚琴图的方碑。伯牙子期的故事里,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美德,因而能够广为流传,感人肺腑。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有经典名曲高山流水,还有电影、歌曲,甚至还创办了一份著名杂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知音文化现象。而传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今人特别是武汉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站在古琴台上,极目远眺,望不尽征帆远影,数不清波痕落日;汉水流淌着千年的潺潺琴音,一直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生生不息;一曲高山流水绕梁不绝,铸造了民族精神,诗意了几千个春秋思考练习:1、说说“琴台”名字的由来。2、听听高山流水的优美旋律。3、讲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第三课时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是湖北、四川两地的客人相会在江上,攀谈间,竞相赞美自己的家乡。四川客人说:“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湖北客人笑道:“湖北有座黄鹤楼,半截插在云里头。”惊得四川客人无言以对。当然,这个故事有些言过其实,但黄鹤楼确以壮丽的景观、动人的传说以及浓郁的文化气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传说当年有个姓辛的人在黄鹤山头开店卖酒度日。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虽本小利微,但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他见老道非常可怜,就慷慨应允。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辛氏则有求必应,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老道忽然来告别说:“每日饮酒无以为酬,只有黄鹤一只可借,聊表谢意。”说罢,就拾起地上的一片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对辛氏说:“只要拍手召唤,黄鹤便会下来跳舞助兴。”转眼之问,老道就不见了。辛氏拍手一试,黄鹤果然一跃而下,翩翩起舞,酒店的生意因此而兴隆非常。十年后,辛氏建起了新酒楼,取名“辛氏楼”。这时老道突然出现在酒店,对辛氏说:“十年所赚的钱,可够我欠的酒债?”辛氏连忙道谢。老道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只动听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人们这才知道,这老道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黄鹤楼也因为这美丽的传说而名扬海内。 与传说不同,黄鹤楼的最初建造实际上是出于军事需要,而且最初的楼也是建造在城上的。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夺回荆州后,刘备即亲率十几万大军伐吴,孙刘联盟解体。孙权知道战事不可避免,便一面向魏称臣求和,一面集中力量对付刘备。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在长江边上依黄鹤山之险驻夏口城,并在城头黄鹄矶上建楼作观察瞭望之用。“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应矶为楼”,这便是最初的黄鹤楼。黄鹤楼据山临江,风光秀丽,历代文人墨客竞相登临赋诗。据说唐代诗人崔颢徜徉于黄鹤楼前,触景生情,感慨万千,题写了流传千古的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情景相融,堪称千古绝唱。后人给它取名为黄鹤楼。“诗仙”李白读了之后也大为赞赏,打消了在黄鹤楼上题句的本意,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此,后人专门在楼畔修了一座李白搁笔亭,作为此段佳话的纪念。黄鹤楼在历史上曾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被重建。现在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的。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则雄伟多了,五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被誉为“天下江山第一楼”。新黄鹤楼保留了古楼的旧有特色,但比旧楼更壮观。走在楼内五层大厅的外走廊,纵目四望,风光万千:滔滔长江水,巍巍龟蛇山。电视塔如长剑倚天,大桥似彩虹飞架。绿洲萋萋芳草碧,澄江点点千帆竞。沙鸥翱翔,扶摇击长空;浪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声笛音交相回荡,更见江城的锦绣繁华。思考练习:1、讲一讲黄鹤楼的传说。2、背一背崔颢的黄鹤楼。3、收集黄鹤楼的图片,欣赏黄鹤楼的雄壮。第四课时:现代“清明上河图”楚河汉街楚河通水、汉街开街、路桥通车、游船通航,在东湖与沙湖之间1.7公里区域内,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靓丽展开,使武昌地区的生态、旅游、商业、文化等功能得到全新提升。楚河汉街绘就现代“清明上河图”。楚河汉街不仅是商业,更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工程,经济社会综合效应十分显著。“楚河”贯穿武汉中央文化区东西,是文化区的灵魂。“楚河”全长2.2公里,连通东湖和沙湖,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的首个工程。水面宽度40至70米,加上滨河绿化及道路宽度达到150米。滨河景观带绿树成荫、步移景换,为武汉市民提供优美的休闲场所。豪华、低噪音、零排放的环保游船,用于东湖、沙湖、楚河的水上旅游观光。“汉街”商业步行街位于楚河南岸,沿河而建,总长1500米,总面积21万平方米,包括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集合200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汉街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其中,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楚河汉街的完美结合,堪称现代“清明上河图”。创造之最汉街的“六大中国之最”。汉街是武汉中央文化区的“眼睛”,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业内容,最多的时尚流行品牌,集合世界顶级文化项目,创造六个中国之最,被誉为“中国第一商业街”。中国最长汉街因楚河而生,沿南岸而建,总长1.5公里,是目前中国最长的城市商业步行街,也是世界最长的商业步行街。最具文化品位汉街的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招商品牌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特色,引进大量文化品牌,其中包括一批世界级文化项目,如世界顶级的演艺剧场、世界唯一的室内电影文化主题公园等,使汉街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商业步行街。最具建筑特色汉街是中国最具建筑特色的城市商业步行街,主体采用民国建筑风格,红灰相间的清水砖墙、精致的砖砌线脚、乌漆大门、铜制门环、石库门头、青砖小道、老旧的木漆窗户,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同时,汉街将极具时尚元素的现代建筑和欧式建筑穿插在民国风格建筑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商业内容最丰富汉街集合200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内容包括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