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一)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doc_第1页
2010-2011(一)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doc_第2页
2010-2011(一)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doc_第3页
2010-2011(一)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doc_第4页
2010-2011(一)期末测试卷-九年级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姓名: 成绩: 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第一部分 基础28分 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10分)(1),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2分)(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2分)(3)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2分)(4)默写刘方平月夜(4分),。,。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两项是( )(4分)A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身临其境 B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亡羊补牢C欲信大义于天下 / 谓为信然 D皆次当行/ 行阵和睦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7分)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被阳光反射着,一片晶莹,目不暇接。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cnc( )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rnghu( ),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4、划横线的句子在表意和用词上都有错误,应改为:_ (2分)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三个。(3分)斑斑 谛听 万般柔情 如诉如泣 袅袅 综合实践能力考查。按要求完成第6至8题。(8分)近些年来,各地兴起了过洋节的热潮:圣诞节、情人节商家也不失时机推出丰富多彩的促销活动,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而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已经渐渐淡化了,过得冷冷清清。为了加深大家对传统节日的感情,班主任决定举办“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下面是班会的活动内容,请你参与。 6请你为班级征集活动主题语,必须是语言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2分) 7请填写出下列对联,再拟写一个你熟悉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对联。(填写1分,拟写2分共3分)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 讽丑恶 上联: 下联: 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下联: 8请简要介绍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这个节日的。(80-100字左右,3分)第二部分阅读(4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21题。 (一)(8分)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袜、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2分)(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分)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11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_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 (2分) (二)择书如择偶 (11分)(1)有句老话,叫“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2)读书也一样。(3)读书当然不等于娶妻嫁人,非得“从一而终”,一辈子厮守不可。换一种书或一类书来读,也不像离婚改行那么困难,更没有什么道德问题。但这决不等于说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书的意义,有时比配偶还重要。因为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往往就终身爱读甚至只读某一类书。这些书会影响他一辈子,甚至决定他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什么样的思想等等。(4)即便书不等于偶,至少也近于友吧?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人。古人云:不知其人而视其友。依我看,也无妨说“不知其人而视其书”。要了解认识一个人(当然是指那些断文识字多少读点书的人),只要看他平时都读些什么书,也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甚至能猜出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如果架上多为有思想有品位有分量的著作,自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相反,如果终日里尽读些不三不四的玩意儿,则其人也难免会有些不三不四。不是说他人品一定不好,至少其品位就很可疑。(5)人总是愿意有些品位的。提高修养和品位,也是不少人读书的目的和动机之一。如果读来读去,品位没提高,反倒弄得俗气了,岂非南其辕而北其辙?(6)这就要有所选择。(7)选择也不易。谁来选,怎么选,都是问题。按照导师和准导师们的选择照单全收是不行的。那个靠不住。媒体上的排行榜当然也靠不住。就算是什么“影响世界历史的本书”,也未必就是最佳选择。过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现在就一定还影响?再说影响世界历史,又关我们什么事?说到底,读书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怎么能让别人来包缆?岂非“包办婚姻”?(8)那么,自己来选又如何?也很困难。一个人,如果从来就没读过书的,他怎么知道该挑哪类书、哪种书、哪本书?要想学会选择,而且选得不离谱,除非他读过很多。(9)其实答案也就在这里:要学会选书,必先多读书。观千剑而后识器。判断力和鉴赏力都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读书也不例外。因此,初读书时,最好什么书都读,就像结婚之前先广交朋友,然后再从容选择一样。不要才见了一个,便忙不迭地“定了终身”。(10)书读得多了,就有了选择。这倒不是说从此就只读一种书或一类书了。周国平先生说:“读书犹如交友,再情投意合的朋友,在一块耽得太久也会腻味的”(人与书之间)。其实岂止是会腻味,只怕还会造成思想的偏颇和心胸的狭窄,大非所宜。所谓“有了选择”,只不过是有了品位;所谓“有了品位”,也不是说从此只读“雅”的,不读“俗”的,而是说有了判断力和鉴赏力,知道好歹了。好歹和通常所谓雅俗不是一回事。自命风雅者,往往其实是“恶俗”;向为专家学者流不屑一顾的“俗物”,却没准反倒“大雅”。是雅是俗,全看你有没有品位。没有品位,便是浮士德或红楼梦,也能让他讲得俗不可耐。(11)品位只能来自阅读的经验。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知道好歹。这就要博览群书。而且那“博览群书”的“博”,还不仅是数量的“多”,更是品种的“杂”。朱光潜先生说:“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文学的趣味)。倘若无此可能,恐怕也只好挑那公认的经典名著来读。读经典名著,虽然没准会读成个“书呆子”,却肯定不会读成个“二皮脸”。此外,年轻人多读点古书,老年人多读点新书,也是办法之一。青年思想活跃。读点古书,并无碍其创新,反倒能增其厚重。老年最忌僵化。多读些新书,就能保证“生命之树常青”。即便弄得“老夫聊发少年狂”,也没什么不好。但无论老少,最好还是博览群书,什么都读一点。(12)那么,就不怕看花了眼,或者变成“野狐禅”么?不怕。择书如择偶,又毕竟不是择偶,其实不妨寻花问柳,见异思迁,“阅尽人间春色”的。何况,“野狐禅”也是禅么!只要能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修成“正果”,管他什么禅呢!(13)或许有人要问,如果我读了一辈子书,觉得读什么都好,并没有什么“最”喜欢或“最”合适的,又将如之何呢?当真这样,我就要说,你作了最好的选择。你想,一个人,一生中时时有爱情,处处有朋友,岂非幸福?(14)当然,最好是,每个时期都有新朋友,却也有几个可以终身交往的老朋友。少年夫妻老来伴。人到晚年,能有几本心爱的书为伴,而且常读常新,该是多么值得欣慰的事?(15)那可真是“幸甚至哉”! 12、本文以“择书如择偶”一句领起,从哪两方面表达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3分)13、第(4)段和第(9)段都谈到读书与交友,表达目的有何不同?第(4)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4分)14、从构思角度看,本文说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分) (三)一张忘取的汇款单(15分)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子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那一次,我没有拒绝。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与情人节和圣诞节一样,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女孩子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托着腮,凝神听了一会儿,突然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起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原来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15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16邮局的人建议“我”半年给父亲寄一次钱或者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而“我”却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这是为什么?(4分) 17“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焦虑”指什么?“幸福”又指什么?(3分)18父亲是真的“忘了去取钱”吗?为什么?(3分)19本文在刻画父亲的形象时紧紧抓住细节进行描写,请找出其中一处加以分析。(3分)(四)(8分)对于音乐家来说,有一个敏锐的听觉那就如同多长了一副脑筋。然而,贝多芬在时就患上了耳疾,而且,自从耳朵有了毛病以后就再也没有好转过。岁以后,他的耳病更加严重,他变得孤僻,与世隔绝,痛苦之极,每天都在忧郁中度过,他一度时期绝望了,想到了死。曾想:“作为一个音乐家,没有了听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在他满脑子的“死亡” 念头之中给他的弟弟写下了遗书。在这封遗书中,写下了他自己作为一个音乐家丧失了听觉之后的苦恼与忧愁。这封遗书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贝多芬并没有死,对他来说用死去解脱耳聋的痛苦显得太软弱无能了,鼓励他能坚强活下去的,就是他心灵中要创作出更美更好的音乐献给全人类的愿望。他打消了自绝的念头。然而贝多芬已经看到耳聋给他带来的悲剧性的生活,他曾说到:“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要活下去却是前途充满了荆棘 。”虽然贝多芬勇敢面对了耳聋这一痛苦现实,但是他创作的”英雄”第三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却是充分表达了他那最悲痛的心境。他的耳聋病一天天、一年年地在加重,而且随着耳聋,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狐疑,本来已被耳聋的痛苦折磨得相当沉默了,而如今病情的加重,更使他变得寡言了。开始,他使用助听器还能听见人们的说话声,后来,无论用怎样的助听器也听不见了。当他到45岁以后,耳朵完全丧失了听力,任何助听器也无济于事了。从那以后,贝多芬便用笔记本来和别人交谈,代替那失去听力的耳朵,无论他走在哪里,在路上或在家里,他总是默默地把笔记本递到别人面前,如果别人想要和他谈话,就把谈话的内容简要地写地笔记本上。因此,贝多芬的“谈话簿”就被后来研究贝多芬的学者们视若珍宝。20本文段选自法国著名作家_ _的作品名人传,该书由贝多芬传、 、 三个部分组成。(3分)21本文段记述了患上耳疾的贝多芬“一度绝望”、“想到了死”甚至“写下了遗书”的情节,有人认为这对表现这位伟大人物的形象有负面影响,不应写出来,你赞同这一看法吗?为什么?(2分)22名人传还有个名字是英雄传记,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英雄?请你结合贝多芬传中的相关事例简要说明。(3分) 三、作文(50分)23、题目:我真想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四、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少顷,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怠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 选自吕氏春秋1. 文章画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3分)孔 子 穷 乎 陈 蔡 之 间 藜 羹 不 斟 七 日 不 尝 粒 昼 寝2翻译下面句子。(2分)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4从文中看,颜回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九年级语文期末质量检查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基础(28分)1、(1)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2分,每错1字扣0.5分,扣完为止,以下同)(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分)(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分)(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4分)2、B C(4分,答对1项得2分)3、 参差 融化(2分,每个词1分)4、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4分,表意、用词各2分) 5、略(3分,语言连贯、没有语病、错别字,可得满分)6、(8分)(2分)示例: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或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7.(3分)儒林外史 周树人 (1分)示例:清明节 相关诗句:(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2分)8、(3分)示例:每年4月5日的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清晨,人们携带酒食、鲜花、纸钱等物品前往墓地,将食物的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祭扫毕,折下一丛松柏叶带回,以示枝繁叶茂,一家顺意,子孙昌盛。(写出节日的地方特色3分,表述2分)二、阅读(42分) (一)(8分)9、4分(1)将军您亲自带领益州的部队出发到秦川,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您呢?(2)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贼,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10、(2分)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或:兴复汉室(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得满分)。11、(1)天下计(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二)(11分)12、读书如择偶,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重大;读书如择偶,要多读才能学会选择。(3分)13、第四段谈读书与交友,是为了论述读什么书,也就是交什么友,表明读书对人的影响重大;第九段谈到读书与交友,是为了论述要多读书,读各种类型的书,就会有所选择。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分,)14、运用比喻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4分)(三)(15分)15(2分)本文记叙了“我”开始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后来有一次不但寄了钱还特地在汇款单附言栏里写下“祝父亲节快乐”,结果汇款单被父亲永藏心底的故事。16(4分)“我”坚持每月给父亲寄钱是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