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 (3).doc_第1页
本章练习 (3).doc_第2页
本章练习 (3).doc_第3页
本章练习 (3).doc_第4页
本章练习 (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诵读边词唐 张敬忠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注释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旧来:自古以来。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译问五原这地方的春天从来都到得迟,每年到了二月,光秃秃的垂杨还没有吐叶挂丝。到如今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才隐约可闻,想那长安城却已是姹紫嫣红开过,花落水流红了。赏析“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都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张敬忠也是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让人仿佛看到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从题目看本诗应属边塞诗。首句中的“五原”,地处塞漠,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从来都是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旧来”二字,既显五原的荒凉寒冷自古迄今如斯,又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纲,后面的三句就是对春色之来迟进行的具体描绘。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中,不仅突出了边地春迟,更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将河畔与长安对比,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诵读送友人入蜀唐 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译闻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赏析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临别之际,李白亲切地叮嘱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它和蜀道难开头的饱含激情迥然不同,因为这是为送别友人而作,所以语调平缓自然,恍然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富动感,“起”字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该联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写得气韵飞动。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颈联写蜀道春色之美。“笼”字是全诗的“诗眼”,既准确地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又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笼秦栈”与“绕蜀城”相对,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前者写山上蜀道景致,后者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与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好一幅壮丽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尾联忽又翻出题旨,李白意味深长地告诫朋友: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君平是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情谊深挚。这首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风格清新俊逸。入蜀路上,美景怡人,使人熄灭争功逐利之心。规劝友人,语如春水,字里行间俱是深情。诵读田园乐(其六)唐 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注释宿雨:昨夜下的雨。山客:隐居山中的人。译文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赏析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写作者退居辋川别墅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所以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诗中写到“莺啼”、“花落”“宿雨”,都捕捉住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在勾勒景物的基础上,进而有着色,“红”“绿”二字的运用,使景物鲜明怡目。读者眼前会展现一派柳暗花明的图画。“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加上“杨柳依依”,景物宜人。着色之后还有进一层渲染: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更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更袅娜迷人,经过层层渲染、细致描绘,诗境自成一幅工笔重彩的图画,从而表现“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第二个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属近体六言绝句,格律极精严。从骈偶上看,不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的对仗也很经心。如“复”与“更”相对,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含”与“带”两个动词在词义上都有主动色彩,使客观景物染上主观色彩,十分生动。且对仗精工,看去一句一景,彼此却又呼应联络,浑成一体。“桃红”“柳绿”“宿雨”“朝烟”,彼此相关,而“花落”句承“桃”而来,“莺啼”句承“柳”而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也都是呼应着的。这里表现出的是人工剪裁经营的艺术匠心,画家构图之完美。对仗之工加上音律之美,使诗句念来铿锵上口。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体,六言绝句在历代并不发达,佳作尤少,王维的几首可以算是凤毛麟角了。本诗第一个特点是绘形绘色,诗中有画。作者捕捉住了春天富于特征的景物桃、柳、莺,且运用“红”“绿”两个颜色的字,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另外本诗以声衬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花落”“莺啼”虽有动静、有声响,却衬托得“山客”的居处与心境越见宁静,所以其意境主在“静”字上,而这种“静”就是闲适而恬静之境。而诗人之“乐”也就在这里。诵读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注释湖上亭:湖边的凉亭。移家:搬家。浑:全。译文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赏析这首诗作于搬家时,抒写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至于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创造了童话般的意境,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这首诗还在用字方面功夫独到,并且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既符合春日和风吹拂的情景,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为后人广泛采用。王实甫西厢记“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长,咫尺情牵惹”等以柳条写离情,都是与这句诗的写法一脉相承的。“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诵读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注释山光:山的容光。物态:景物的样子;(山中的)景色。晖:阳光。轻阴:微阴。便拟归:就打算回去。云:实际指雾气、烟霭,从上句看,并非指真正的云。纵使:纵然,即使。译文春光明媚,万物都在呈现着自己的佳妙之处,所以请不要因为天色微阴便要回归。即便是晴明的天气里毫无雨意,走进云雾,水气也会沾湿你的衣服。赏析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到主人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诵读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区的特产。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译问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赏析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