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洞庭湖的变迁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的文字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目前的洞庭湖,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后为三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来水来沙,通过洞庭湖调蓄后在城陵矶注入长江。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方米。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输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年均沙量为0.43亿吨。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洞庭湖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底平均淤高了1.7米,年均淤高3厘米多,淤积最厉害的澧水尾的七里湖最大淤高13米,完全淤积成了平原,作为湖泊从版图上彻底消失,半个世纪以来,洞庭湖区淤积而成的洲土面积将近2000平方公里,湖面因此迅速萎缩,湖容急剧下降,调蓄洪水的能力只有初期的56%。3、洞庭湖的人工围垦在湖区的浅滩荒州上围成的民堤堤内洲滩经过耕作,渐渐变成肥沃的良田熟地,范围大的有几万亩,小的也有几千亩,里面有村庄、集镇,看上去与普通的村庄并无不同,这种地方,在湖南、湖北的平原湖区叫“垸”。这种民垸,到20世纪40年代,最多时仅湖南部分就将近1000处,垸堤总长6000多公里。1949年后,由于修堤并垸,进行围垦,以扩大耕地面积,仅五十年代,洞庭湖即萎缩了1209平方公里。20世纪6、70年代,在“以粮为纲”“人定胜天”的旗号下,湖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活动,湖面不断蚕食。原来位于湖滨的常德、澧县、安乡、益阳等城市,现在距湖远的已有十余公里,近的也有三四公里。人工围垦的结果是侵占了水面,降低了防洪蓄洪的能力,导致水灾频繁发生。4、水患治理举措鉴于洞庭湖这一长江的天然调蓄水库的蓄洪能力下降,水灾频繁发生,如何延缓它日趋萎缩以至消亡的过程?必须汲取教训,不能继续与湖争地、围湖造田,有必要采取退田还湖措施,但也不能不讲条件地一律“废田还湖”,毕竟洞庭湖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水库总容量393亿立方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预留的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相当于现在洞庭湖容积的1.33倍,到2010年全部建成后,可削减长江洪峰,使荆江防洪标准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荆江南北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防止在遭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洪水时大量人口的毁灭性伤亡。洞庭湖的变迁图来自湖南省地图册的变迁图解放前的洞庭湖这是根据1957年“地图出版社”(上海)根据抗日战争前的申报地图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从这幅图来看,当时洞庭湖水域面积北至华容(三国故事中著名的“华容道”),南至益阳市,西接常德市,东压京广铁路线,还可以称得上“八百里洞庭湖”,不愧受范仲淹的名句: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图中的洞庭湖与长江的关系也非常复杂,水网交错,可以依稀想见当年曹操从赤壁退兵之时,误入洞庭湖,不知何处是入口,何处是出口的情景了。这些水网,对曹操来说非常头疼,但是对此地的居民来说,却是救命之物,君不见如今之洞庭,只剩下城陵矶一处水口与长江相接,当雨季到来,怎么会有不发洪灾的道理?七十年代末的洞庭湖这是“地图出版社”1979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 经过多年的“围湖造田”,洞庭湖已经面目全非,大家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洞庭湖”这三个字,都已经仅仅只标在岳阳以西硕果仅存的“大片”水域上.原来南边的大片湖沼,更加七零八落,被陆地侵蚀得不成形状,甚至大片成为“季节湖”(图中画虚线的水域)。如今的洞庭湖这是中大信息传播有限公司2000年绘制的洞庭湖地图(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 除了所谓的“东洞庭湖”,正个洞庭湖已经不再是一个大湖,而更像是一串湖泊群。古代的云梦泽化而为三,一洞庭,二鄱阳,三为湖北境内几个大湖,如今的洞庭湖,又要重蹈云梦泽的过去吗?原来是水的地方,现在住着人、种着田,水来了,来多了,往那里装?宋朝的时候,有人向王安石开玩笑,如果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掘渠水引走,就可以造出八百里良田。王安石初听觉得很好,但马上问:那么梁山泊里原来的水放到那里去呢?开玩笑的人说:再挖一个八百里的水池不就成了!Google地图中的洞庭湖50欢迎下载50欢迎下载50欢迎下载50欢迎下载50欢迎下载。关于洞庭湖历史变迁过程提要: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取得共识。本文认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先秦两汉时期尚处于河网沼泽平原阶段,没有形成大型湖泊;进入魏晋南朝隋唐时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得到快速扩展,唐后期至清前期。今洞庭湖地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处于全盛阶段;自清中期以来,随着长江来沙量的日益增加,湖泊进入明显的萎缩阶段。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和长江干流的来沙量。 关键词:洞庭湖变迁历史过程 关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问题,目前学术界还存在较严重的分歧,远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代表性的意见有二,一是张修桂先生的观点,一是卞鸿翔先生的观点。张修桂先生认为,从全新世初到公元3世纪,今洞庭湖地区属于河网交错的平原;4世纪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沉降扩展之中;19世纪中叶以来,洞庭湖则处于不断的淤塞萎缩之中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载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按:下引张修桂观点皆出此文。不另注。 。张修桂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大部分人的认同。而卞鸿翔经过研究,对洞庭湖的历史变迁过程提出了很不相同的看法他认为,全新世初期,洞庭湖区属于平原水网景观;全新世中期,洞庭湖重新扩大;先秦两汉时期(距今约4000年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已形成江湖连通的浩淼大湖;魏晋南朝时期(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洞庭湖开始受到分割与缩小;唐宋时期(公元7世纪至13世纪),洞庭湖水面积进一步缩小;元明时期(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中叶),洞庭湖水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日益淤浅;清代初、中期(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处于一个由大到小的逐渐萎缩阶段;晚清、民国时期(19世纪中叶至1949年),洞庭湖有过多次缩小与短暂扩大;1949年以来,洞庭湖面进一步缩小卞鸿翔等:洞庭湖的变迁,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4393页。按:下引卞鸿翔观点皆出此书,除少数必须注明处,不另注。卞鸿翔的观点也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笔者以为,张、卞二人对洞庭湖的开始阶段(全新世初)和最近阶段(19世纪中叶以来)的看法基本上接近,分歧主要产生在全新世中期至19世纪中叶的50006000年中。因此,笔者这里只就张、卞二人的分歧时段在二人的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使洞庭湖历史时期的变迁过程能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 一先秦两汉时期(距今6000年公元2世纪):河网沼泽平原阶段 建国以来,洞庭湖区范围内各县,尤其是位于湖区中心的沅江、南县、安乡等市、县的漉湖、钱粮湖、大通湖一带,有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据邓企华、肖皓夫编著沅江风情画(广州出版社,2000年)及湖南省博物馆提供的有关资料。例如,沅江市漉湖西面的南金山遗址位于一片地势稍高的湖洲上,其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地表2米,厚03米左右;而大通湖农场的各个分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多在地表以下57米。我们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有个重要特点,就是喜欢选择在河流旁边的二级阶地上居住,这样既利于生产、生活用水,又可以避免遭受洪水的袭击,还能够方便交通往来。因此,单从今洞庭湖区中心地带分布有众多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这一点,我们就大体可以知道当时的洞庭湖地区应当不存在一个浩淼的巨大水体。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尚不知道建造堤防设施防洪,如果当时真存在一个多条大河交汇形成的浩淼的巨大水体,那么,靠近这个巨大水体的边缘居住将是很不安全的,而选择其中心地带居住,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通过对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的综合分析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关于可能的平原景观文献材料: 庄子天运: 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庄子至乐: 咸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 “野”(古文本作“野”)在先秦时代,既可指郊外按:说文:“野,郊外也。从里,予声。茔,古文野,从里省,从林。”,也可指偏鄙之区按;公羊传桓公十一年何休注:“野,鄙也。”。因此,庄子(约前369年一前280年)所谓“洞庭之野”者,有可能是指今洞庭湖一带的平野景象,也有可能是指当时位置偏远的洞庭地区。 关于湘资沅澧诸水交汇分流入江的文献材料:战国楚怀王六年(前323年)所制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逾沽(湖),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澹。转引自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见氏著长水集(下)第193页,人民出版社,1987年。按:谭文从罗长铭先生释“”作“油”当误,应依商承祚先生作“澹”(参见长水集(下)第201页引),即后引水经澧水注中的“澹水”,该水上中游段为今澧阳平原北侧的涔水、澹水,下游段已为今松滋河袭夺。因为,一则油水是长江支流,无须“入湘”后再入之;二则油水不像澹水一样因沟通新石器时代以来经济文化发达的澧阳平原而具有较高的航运价值。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湘水北至(酃)下隽 据下文引水经改。按:汉酃县在今湖南衡阳市南,不在湘江下游。此“酃”当为“下隽”之误,当因古时直书“下隽”与“酃”字形状相近所致。入江;资水东北至益阳入沅;沅水东南至益阳入江;澧水东至下隽入沅。分别见汉书地理志零陵郡、武陵郡、长沙国条。东汉桑钦(?)水经: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资水又东北过益阳县北,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沅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入于江;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分别见水经湘水、资水、沅水、澧水篇。 上引文中,“鄂”指今湖北鄂城,“下隽”县治在今湖北通城县西,“益阳”县治在今湖南益阳市东80里太平寰宇记卷114“益阳县”。可见,三种文献关于湘、资、沅、澧四水下游河道走向情况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关于与湖沼相关的文献资料:山海经中山经(战国作品):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楚辞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山海经海内东经(汉初作品):沅水入下隽西,合洞庭中;湘水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水经:资水又东与沅水合于湖中,东北入于江也。 综合上引文献来看,早期洞庭湖大体有一个从“渊”到“泽”再到“湖”的发展过程。在上古文献中,“渊”、“泽”、“湖”三者在表现水体概念时,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说文:“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也就是说,“渊”是河流中的回水处,后引申为河流中深潭。释名释地:“下而有水曰泽”;风俗通山泽:“水草交厝,名之为泽。”这是说“泽”为地势低平而水草丰茂的地区。说文:“湖,大陂也”;风俗通山泽:“湖者,都也,言流渎四面所隈都也。”就是说“湖”为四周被陆地包围着的巨大水体,与今之湖泊概念略同。因此,笔者以为,其一,战国时期,在湘水下游,存在二个较庞大的河流回水区,即所谓“潇湘之渊”和“江渊”。在河流交汇处形成较宽广的回水区,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水文现象。“潇湘之渊”、“江渊”还不能完全解释为湖泊,尽管后来它发展成为了青草湖和洞庭湖。其二,秦汉时期,今洞庭湖地区存在面积较大的沼泽区,即所谓“东南西泽”。“东南西泽”,是指洞庭地区当时形成的东、南、西三泽。前引卞鸿翔书标点为“东南西泽”,是不正确的,上古文献中没有这样的称呼习惯。东、南、西三泽大约分别为后来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的前身。其三,到汉代,今岳阳西面的东洞庭湖一带,在“东泽”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已形成为文献中的“洞庭(湖)”。那么,应该如何来解释上述文献中的湘、沅、澧“入江”和“入湘”后再入资、沅、澧、澹的矛盾问题?笔者以为,由于其时“洞庭(湖)”有“江渊”之称,所以,前引文献中有湘、沅、澧皆“入江”之说;又由于其时人们可能最熟悉湘江,所以“洞庭(湖)”中的“洞庭之山”、“巴丘山”很早以来就有“湘山” 史记卷1五帝本纪: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卷6秦始皇本纪: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汉书卷28下地理志“益阳”条:“湘山在北”。之名,甚至洞庭(湖)也被作为湘江的一段,于是,由长江进入洞庭自然就可称之为“入湘”了。应该指出的是,今洞庭湖地区此间虽然已经开始有湖泊景观出现,但显然还没有形成大型而统一的湖泊水体,总体上是属于河网沼泽平原景观。(参见图1)顺便说,卞鸿翔根据有关战国的文献中有“洞庭五渚江南”一说 战国策卷3秦一:张仪说秦王,“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荆王亡奔走。东伏于陈”。史记苏秦传:苏代约燕王曰:“告楚曰: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这两段话较利于我们研究“五渚”的位置。,而认为“五渚江”即先秦两汉时期荆江分洪入洞庭的虎渡河,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则先秦时期单独一条河流没有“江”这样的说法;二则更重要的是,此所谓“五渚”者是地域名,而不是河流名。这从战国策的最早作注者东汉高诱“洞庭、五都、江南,皆楚邑也”之注,以及现存战国官印中有“五渚正鉨”一印 见罗福颐编古玺汇编第60页0343号,文物出版社,1981年。按:“渚”字古印文字形作“”,编者未能识出。就可得到坚强而明确的证明。“洞庭五渚江南”是指的“洞庭”、“五渚”、“江南”三个区域,大约分别为今洞庭湖地区在内的湖南省北部区域、湖北省武汉东南地区按:“五渚”一名,水经湘水注以为乃因湘、资、沅、澧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郦注之说,实属附会。如依此说,则“洞庭”被包括在“五渚”之中,这明显与“洞庭”、“五渚”、“江南”三者的并列关系不合。其实,“五渚”就是楚辞中的“鄂渚”,因为,上古“五”、“鄂”二字,韵部分别为相邻的鱼部、铎部,声部皆为疑母,可以假借。“鄂渚”,准确地说,指今湖北武汉东南的古长江江段。先秦时期,这一江段两岸低平,容易泛滥成湖。定“五渚”在此,与注12所引史记苏秦传正合。和汉江以南的江汉平原地区。“洞庭”、“五渚”、“江南”连在一起大体是指当时楚国的整个汉水、长江以南区域。二 魏晋南朝隋唐时期(3世纪9世纪初):湖泊迅速扩展阶段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洞庭湖区的情况,由于有郦道元水经注一书的存在,我们今天能够有较多的了解。首先,看看水经注中关于四水下游的有关记载:水经湘水注: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水经资水注:(东与沅水合于湖中):湖即洞庭湖也,所入之处,谓之益阳江口。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历龙阳县之氾洲,洲长二十里,吴丹杨太守李衡植柑其上。沅水又东径龙阳县北,城侧沅水。沅水下注洞庭湖,方会于江。水经澧水注:澧水又东径南安县南,澹水注之。水上承澧水于作唐县,东径其县北,又东注于澧,谓之澹口。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湖水北通江而南注澧,谓之沙口。澧水又东南注于沅水,曰澧口,盖其枝渎耳。澧水流注于洞庭湖,俗谓之澧江口也。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又合油口,又东径公安县北。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大江右径石首山北,江之右岸则清水口,北对清水洲,洲下接生江洲,南即生江口,水南通澧浦。 水经江水注:凡此诸水(指澧水、沅水、资水),皆注于洞庭之陂,是乃湘水,非江川。上引文中,“汨罗口”在今汨罗江口之南,“磊石山”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屈原农场一带,青草山无疑指今湖南湘阴县北青漂乡严家山(海拔51米),“微湖”当在今汨罗江口、新墙河口之间;“龙阳县”治即今湖南汉寿县城;今之涔水、澹水即古“澹水”西段,“南安县”即隋唐华容县前身,治所约在今湖南华容县西鲇鱼须镇一带;“作唐县”治约当今湖南澧县西新安镇左近;“赤沙湖”大约即今大通湖及其附近地区;“公安县”治即今湖北公安县城西南20千米的旧公安(今名南平镇),“石首山”即指今湖北石首市城区附近的南岳山,而“油水”、“景水”、“沦水”、“龙穴水”四水依次在今公安县城左近至石首市城区之间沟通长江。此“油水”与先秦时期的“油水”相比,下游河道因受江水壅堵影响,可能开始有支汊南流“景水”、“沦水”南走今荆江分洪区、虎渡河一段后,东注赤沙湖;“龙穴水”在战国时期就可能已经存在按:楚辞哀郢记郢都(今湖北荆州市)入东迁时有云:“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此或可作江湖沟通的最早记载。,也就是后来的宋穴水,大体相当于今藕池河中支河道。“生江水”本是长江南岸的一条小支流,应有今华容河之一段。生江水与澧浦虽相距甚近但原不相连,由于晋太康元年(280年)杜预“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陵)、桂(林)之漕”的开凿之功晋书杜预传,并参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岳州府华容县“澧水”条。,才使二水沟通起来。由此可见,魏晋南朝时期今洞庭湖区的情况出现了两大变化:其一是在湘、资、沅、澧四水下游地区形成了不少湖泊。最大的为“广圆五百余里”的洞庭湖。按南朝时“五百余里”,约当今220千米以上 按:此据南朝刘宋现存骨尺长度(1尺=0247米)计算。参见梁方仲编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二中国历代度量衡变迁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因为这里的洞庭湖应包括青草湖的面积在内(参下文),所以,从上引水经注所载洞庭湖地区当时的水道走向情况分析,洞庭湖连青草湖为长形的可能性较大,若设长80千米,宽30千米,则面积当在2400平方千米左右。据盛弘之说,当时的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见初学记卷7引、太平御览卷66引。郦道元并没有来过南方,上引水经湘水注所谓“(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显然是对盛弘之关于青草湖的记载以及他人关于洞庭湖的记载的综合改写。青草湖既称“周回数百里”,至少应不会小于二百里,至多又当不会超过五百里,估计在三百里左右较为可信。因此,若以三百里估计,依前例则青草湖的面积当在1000平方千米左右赤沙湖的具体情况文献中没有记载,估计其面积已有不小。洞庭湖、青草湖、赤沙湖应该分别就是在汉初的东、南、西三泽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他像“微湖”等相对较小的湖还有一些。把当时洞庭湖区的湖泊水体面积加起来,估计约在3000平方千米左右。其二是荆江开始有多口与四水中的澧水沟通。上荆江段有景水、沦水、龙穴水经赤沙湖南流进入澧水,下荆江段亦有生江水经生江湖、赤沙湖南流进入澧水。上荆江段江流经景口、沦口、龙穴口进赤沙湖转入澧水河道的出现时间不得而知,但应在280年杜预开凿运河之后,因为,如果当时江、澧之间已有通道,杜预大可不必兴开凿之功了。景口、沦口大体位于今湖北公安县斗湖堤镇、杨家厂镇一带,龙穴口即后来宋穴、藕池口的前身。下荆江段的生江口也可以分流一部分江流入澧水。不过,由于今华容、石首二县之间地势略高,当时江水由该口南入澧水的流量可能还很有限。生江口即清近以来湖北石首县(市)调弦口的前身。 进入唐代,尽管洞庭湖区地面仍处于沉降状态,但是由于洞庭湖地区的泥沙沉积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洞庭湖、青草湖的面积较南朝时的“广圆五百余里”变化不大,可能只是略有增加。到8世纪的唐中期时,据元和郡县图志说,洞庭湖为“周回二百六十里” 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而青草湖也不过“周回二百六十五里” 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按唐1尺约等于今031米,则洞庭湖的“周回二百六十里”约为121千米,青草湖的“周回二百六十五里”约为123千米:二湖相加周回达244千米。至于赤沙湖,唐时又称“赤亭湖”,其周回里数文献中仍然没有记载,故无从估算其面积,不过,从其仍在“(华容)县南八十里” 按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按:由于江湖水害的影响,历史时期华容县治数有迁徙。隋华容县即吴南安县(或作安南,治今华容县城,见岳阳风土记),约于唐神龙二年(705年)迁于岳州西160里(见元和郡县图志卷27,太平寰宇记卷113作166里)。其地当今华容县西鲇鱼须镇一带;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因水害而复迁今治(隆庆岳州府志卷12水利考附陈仕元论),东距岳州125里(元丰九域志卷6)。故705年1054年间(唐中期至宋前期)华容县治当在今华容县西鲇鱼须镇一带。张修桂、卞鸿翔等以今华容县治当唐宋华容县治,有误。来看,唐中期时其面积较南朝时似乎没有明显地增加:这应当是因该湖接纳含沙量较高的江水(所谓“沙口”)而为泥沙淤浅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如果把洞庭湖、青草湖以及赤沙湖等边缘小湖的面积加在一起,唐中期今洞庭湖的水体面积估计在3500平方千米左右。(参见图2)三 唐后期至清前期(9世纪中17世纪末):湖泊的全盛阶段 大约从唐末五代开始,今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似乎在加快。沉降速度加快的具体表现是当时长江水可以从岳阳江口向南倒灌进洞庭湖,甚至于远达青草湖这方面的材料可以举出不少。五代人孙光宪(?968年)北梦琐言:湘江北流至岳阳,达蜀江。夏潦后,蜀涨势高,遏住湘波,让而退溢为洞庭湖,凡阔数百里,而君山宛在水中。 方舆胜览卷29“岳州”引。 北宋人马子严岳阳甲志:荆江六七月间,其水暴涨,逆泛洞庭,潇湘清流,为之改色,南至青草,旬日乃复,亦谓之西水。北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约成书于崇宁四年(1105年)左右:荆江出巴蜀,自高注下,浊流汹涌,夏秋暴涨,则逆泛洞庭,潇湘清流,为之改色,岳人谓之翻流水,南至青草湖,或三五日乃还,俗云水神朝君山也。约从11世纪中期开始,由于江水变得相当浑浊,含沙量明显加大,于是由荆江带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剧增加,又造成洞庭湖湖底不断淤浅,湖水水深逐渐变小。这种情况从下面的材料中可以得到反映: 北宋人张舜民(?1100年)郴行录:(洞庭湖)每岁十月以后、四月以前,水落洲生,四江可辨。岳阳风土记: 君山在洞庭湖中。近年冬深水落,渡江肩舆以行。 (洞庭湖)冬春水落,往往浅涩,江道回曲,或远或近,虽无风涛之患而常靠搁。湖上渔人有善没者云:洞庭湘湖,夏秋水涨不过数十尺,而荆口水深一、二百尺。南宋人岳珂鄂国金佗续编卷28,孙迪百氏昭忠录卷12:洞庭湖水旧不及丈,(杨)么置堰闸,十余年间,所以弥漫。 由于湖区陆地沉降、湖水水深变浅,汛期湖水水面较前大为扩展。 证据之一是,洞庭、青草、赤沙、生江、赤鼻(一作赤陂)等湖终于有可能连成为一个周回“七八百里”的浩瀚水体了。 资治通鉴卷164大宝二年胡注引巴陵志: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 太平寰宇记卷113“岳阳县”:生江湖与青草湖相连,大小与太湖相似。 太平寰宇记卷u3“桥江县”:赤鼻湖,半入朗州龙阳县界。湖中有赤鼻山(今赤山岛),因以为名。 郴行录:(洞庭湖)余时(指49月)弥漫,云涯相浃,日月出没皆在其中。 舆地纪胜卷69“岳州”引南宋人范子长皇朝郡县志:洞庭湖在巴陵县西,南连青草,亘赤沙,七八百里。 洞庭湖“七八百里”的说法大约是从晚唐时开始的,如最早在唐末五代人僧可朋赋洞庭诗中即见。“七八百里”固然是一个约略之数,但应非空穴来风。所以,笔者以为取其中数七百五十里来进行湖泊面积计算是有依据的。按宋时1尺约等于03l米,七百五十里约当今350千米左右,而从当时洞庭湖“西吞赤沙,南连青草”的情形看,如果截弯取直,其形状大体接近卧钻石状的五边形;为计算的方便,可设洞庭湖的五边长各为85千米、85千米、35千米、35千米、95千米,则其面积在6000平方千米左右(参见图3)。 证据之二是,宋初华容县城南距赤沙湖的距离较唐中叶时缩短了近二十里。前引元和郡县图志称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八十里”,而到宋初则已称“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六十里”。元至大元年(1308年),由于荆江南岸重开石首杨林、宋穴、调弦等三穴口,浑浊江流大量灌入洞庭湖内。进入明代以后,虽然杨林、宋穴二口淤塞,但调弦口一直存在,而且从枝江到石首的上荆江段还时常决口,使得灌入洞庭湖的浑浊江流较前并没有怎么减少,加之四水含沙量较前明显增加,这样,洞庭湖的淤浅速度并没有减慢,湖区淤出的陆地越来越多,围垸造田也就成为可能。洞庭湖区开始围垸造田的时间早至12世纪初的北宋,但大规模的围垸造田行为出现于明代。围垸造田的大规模开展,使湖泊汛期的洪水容蓄量减少, 参见拙文历史时期长江清浊变化的初步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下文提到江水含沙量的变化问题,皆参拙文,不另注。 按:今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宋初太湖面积较今为大,可能在25003000平方千米之间。 全唐诗卷849。诗有云:“周极八百里,凝眉望则劳;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按:可朋的描画与前引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说法不矛盾,应可信。 太平寰宇记卷113“华容县”。 (元)林元:重开古穴记,收入(同治)石首县志卷7艺文志。 按:据(隆庆)岳州府志卷12水利考,时人陈仕元明确说:“圩田、湖田起于宋政和(11111118年)以来”;又(明)养晦斋主人钟相杨么佚事云,钟相、杨么起事(11301135年)的背景即是当时(12世纪初)官豪地主在湖区“侵占湖沼淤地,筑垸围田,广袤百里”。因此,石泉、张国雄等认为两湖平原的垸田兴起于南宋晚期(13世纪30年代),失之于过晚。其说见石泉、张国雄江汉平原的垸田兴起于何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1期,梅莉、张国雄等两湖平原开发探源第87134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按:这从现存明清湖区府、县地方志中所载绝大多数堤垸的兴筑时间为明代,即可得到证明。自然洪水位抬升,因此,明中晚期,洞庭湖区水灾几乎无年无之,可以说湖区开始形成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湖泊淤浅围垸造田水位抬升垮垸还湖湖泊淤浅。这可以以沅江县作为例证。明初,沅江县本有11都,而到明中期嘉靖、隆庆年间,则只有5里了。迄明末,沅江以及益阳、湘阴的湖滨地带,已是“堤圩不修,民皆转徙,弃为狐狸之场”,一派荒凉景象。洞庭湖北岸的华容又是一个例子。华容县在明朝初年有76里,永乐年间并为35里,宣德年间并为25里,正统并为22里,景泰年间并为19里,成化年间增为20坊里,到万历年间又并为15里。其他滨湖县的田土大致也有一个类似的盈缩过程。 明中期,洞庭湖区的围垸造田活动虽然很盛,但洞庭湖的汛期水面较宋代并未因此缩小多少,相反,某些时候似还有一定程度的扩大。有文献资料为证: (嘉靖)常德府志卷2地理志:每岁夏秋之交,(洞庭)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沅江、龙阳则西南之一隅耳。 (嘉庆)沅江县志卷3沿革引旧志。按:“里”是明代乡村的基层行政单位,一般辖110户;“都”是“里”的上一级行政单位。明代沅江乡村政权大约是实行乡都里三级制。 (清)孙良贵:九江新收茈水说,收入(嘉庆)沅江县志卷29艺文志。 (万历)华容县志卷1舆封。 按:关于此,可参见上揭卞鸿翔著作中的有关论述。(隆庆)岳州府志卷7职方考:(洞庭湖)南连青草,西亘赤沙,七八百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75湖广一“洞庭湖”条(所记为嘉靖、隆庆时情况):今道出湖湘间者,必问津于洞庭。渡湖而南,则由长沙而之岭海,湖阔二百里;渡湖而西,则由常德而道滇黔,湖阔二百五十里;渡湖而西北,则入澧州,而取径于荆州、常德之间,湖阔亦二百里。按明1尺(量地尺)等于03265米,“二百里”约为98千米,“二百五十里”约为122千米,以不规则长方形计算(设长122千米,宽98千米、22千米),则可得面积为7300平方千米。这与从嘉靖年间罗洪先广舆图上所量算的洞庭湖面积“7000平方公里以上”是很接近的。因此,明中期洞庭湖“方八九百里”的说法是可信的。洞庭湖汛期水面最宽阔的时期可能就在16世纪的明中期。明末清初,洞庭湖面积虽有明显萎缩,但据估计仍有6000平方千米左右。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因为元至明前期(14、15世纪)江水含沙量较小,洞庭湖区的地面沉降速度略快于泥沙在湖底的淤积速度。明中期嘉、隆以后,随着江水含沙量的再次加大,洞庭湖底泥沙的淤积速度可能快于地面的沉降速度,于是,洞庭湖的水深较前变浅,面积较前略小。明后期人王士性就说:“洞庭水浅,止是面阔。”明末清初时,江水又变得清澈,含沙量的降低使得洞庭湖水浅面阔的局面大约保持到17世纪末。四 清中期以来(18世纪初至今):湖泊的明显萎缩阶段大约从17世纪晚期起,江水的含沙量越来越高,洞庭湖的淤浅速度逐渐加快道光十二年举人巴陵吴敏树说:“往闻故老言湖身淤浅,如艑山取鱼处,渔人言,较往时深减丈许,他处可知。”而随着清前中期人口的急剧增加,淤浅的肥沃湖土不可避免成为围垦对象。乾隆时,严有禧说:“数年以来,民围之多,视官围不止加倍。”郭嵩焘所记父老之言也说,“乾嘉盛时,濒湖开垦无虚土”。道光年间,魏源说:“自江至澧数百里,公安、石首、华容诸县,尽占为湖田。”由于淤浅、围垦,到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容积大为缩小。魏源又说洞庭湖“向日受水之区”,因围垦“使去其七八矣”。道光中,俞昌烈说:“今之洞庭,非三十年前之洞庭也,是以容纳无地,故近年江水之为患也甚矣。”道光末,湖北监利人王柏心说“今之洞庭,非昔之洞庭也,阔不及向者之半”。这些说法中,有的虽不免夸大,但清康熙以降,洞庭湖总的趋势是因淤浅、围垦而致容积、面积明显变小,则为不争的事实。18世纪初的康熙末年,大清一统舆图上的洞庭湖,其天然水面积只有约4300平方千米了,而到19世纪中的道光年间,洞庭湖的天然水面积应该更小。由于洞庭湖容积、面积的萎缩,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小,堤垸越修越高,江堤湖垸大规模垮塌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这从上述道光年间诸人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到咸丰、同治年间,随着荆江南大堤分别于1852年、1870年在藕池、松滋相继溃口,潜在的危险终于开始变为现实:太平、松滋、藕池、调弦四口分流入湖局面的出现,洞庭湖区堤垸大规模垮塌,造成了洞庭湖天然水面积的一度短暂扩大至5400平方千米,但此景不长,洞庭湖很快又延续着淤浅、萎缩的过程,直至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湖泊面积只有2740平方千米了(参见图4)。关于近几十年洞庭湖变迁的相关论述很多,笔者于此不赘。 据上揭卞鸿翔著作第67页按:卞鸿翔认为广舆图可用于量算面积,但又对量算出的结果不相信。 参见(道光)洞庭湖志卷1舆图一之“洞庭湖三府二州八县四大水入湖全图”。张修桂据此图并参以现代地图估算其面积为6000平方千米,当可信。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 (光绪)巴陵县志卷11建置志四引。 (清)严有禧:查垦滨湖荒土移详,收入(光绪)湘阴县图志。 (光绪)湘阴县图志卷25物产志。 (清)魏源:湖广水利论,见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1洞庭湖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清)王柏心:导江三议,收入所纂(同治)监利县志。 据卞鸿翔上揭书第72页。 据卞鸿翔上揭书第75页。五 余 论综上所论,笔者以为,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主要有两大控制性因素,一是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一是长江干流的来沙量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洞庭湖的早期之所以扩展很快,是因为受长江干流的泥沙影响很小。唐后期以至清初洞庭湖之所以能保持长时期的巨大水面,是因为此间洞庭湖地区的沉降速度与长江干流来沙的淤积速度大致处于平衡状态。清中期以来,洞庭湖萎缩速度之所以明显加快,则是因为长江干流来沙的淤积速度已快于洞庭湖地区的沉降速度,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竣工蓄水,长江干流的来沙量已经大幅度减少,这样,未来洞庭湖的盈缩变化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至于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沙以及围湖造田对洞庭湖的盈缩变化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决定性的。 按:本文基本观点及初稿形成于2001年上半年。最近,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rn)2004年11月29日的报道:“有关(地质)专家称。洞庭湖地壳总体呈沉降趋势。沉降特征表明,如果不再大规模围湖造田,并能有效减少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对定量数据的研究表明,洞庭湖区地壳总体呈沉降趋势,但不同地域有不同沉降速度。湖区中心区的沉降速度大于周边区,平均每年达10毫米左右。沉降速度最大地带集中于湖区北部偏东方向的华容砖桥沅江漉湖断裂带与岳阳一湘阴断裂带之间,沉降速度每年可达10至25毫米。”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证实了笔者的观点。 采自潇湘晨报网(http:wwwxxcbcorncn)2004年11月26日浩荡大湖报道。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Abstrac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 lution of Dongting Lak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ider that the Dongting Lake area was one scene of plain with waterways and marshlands in B. C. 6000 to A.D. 2nd century, and hadnt been one vast lake; during 3rd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9th century, the body of lake water in the area expanded rapidly; from the middle of 9th century to the last stage of 17th century, the area of the body of lake water was in the period of full bloo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8th century, with increasing sand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he lake had been withering evidently.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evolution; historical 洞庭湖是怎样形成的?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湖泊?洞庭湖是河道型湖泊,属泻湖性质;由于洞庭湖面积日益缩小,目前已成为洪道型湖泊,洞庭湖是长江中游最大的调蓄型湖泊和惟一的洪道型湖泊, 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然后又由大变小的演变过程。 1湖盆的形成 洞庭湖区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中形成大小不一的盆地,西北部接受海陆交替沉降,东南部则长期隆起,喜马拉雅运动使第三纪岩层发生断裂、拗陷,盆地扩大。此时,湘江、资、沅、澧四水形成,流注湖盆,形成湖泊群。 2湖盆的扩大 在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湖盆区域的地壳运动以下降为主,湖盆扩大,但湖水不深,属断陷式浅水型湖泊。公元450524年,荆江太平、调弦两口溃决,长江水进入洞庭湖平原,开始干扰洞庭湖水系,迫使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湖泊扩大到五百里。唐宋时期,随着荆江北岸“云梦泽”的消亡,洞庭湖继续扩大,南连青草湖后,又西吞赤沙湖(今南县附近),横亘七八百里,成为汪洋浩渺的八百里洞庭。 3湖盆的衰退 1852年起,随着藕池、松滋两口的出现,荆江四口分流局面形成。约占荆江45%的泥沙,经由四口排入洞庭湖,加速了洞庭湖的淤积。洲土发育快,人工围垦日盛,湖盆开始逐渐萎缩。经过100年时间的演变,洞庭湖由全盛时期的6000平方公里缩至今日的2625平方公里。 洞庭湖水域具有生活饮用、航运、渔业养殖、工业、农田灌溉、旅游、调节气候等多种用途和功能。它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江河吞吐器”,除了调蓄、滞洪外,每年还接纳来自沿湖和三口四水上游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此外,还要接纳从各入湖河道输入的成千上万吨污染物。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渔业基地,除了几百个内湖渔业、水产养殖场外,洞庭湖还是天然的淡水渔业养殖场。根据工农业生产及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湖区已建成大小水库4409座,塘坝43.89万座。由于泥沙淤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洞庭湖水位变幅不一,形成了特殊的“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湖泊自然景观。 先秦两汉时期,洞庭湖又称“九江”,它汇合了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的分洪水流,向北流入长江。当时江水能到达澧水下游并过九江,即分流通过洞庭湖,而荆江南岸至澧水下游的地势为北高南低(这与现在的情形正好相反)。由于荆江上游的长江流域及四水流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原始森林保存尚较完好,水土流失情况极为轻微,因此,洞庭湖虽然接纳四水与荆江分流洪水,但入湖泥沙很少,水流清澈。据历史资料测算,当时的湖泊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参考资料:/newsdetail.asp?id=135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303020,东经11040113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若出现江湖并涨,就易氾滥成灾。由於4水和4口携带大量泥沙,每年约有1.28亿吨泥沙淤积湖底,又因湖滨土质肥沃,人们不断围垦,近百年来湖盆已显著收缩。洞庭湖原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现已退居第二。1825年时湖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890年为5,400平方公里,1932年为4,700平方公里,1960年已减为3,141平方公里。现在以湖面高程34.5公尺计,湖水面积为2,820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今已分割为许多大小湖泊。水位变幅达13.6公尺,有霜落洞庭乾之称。1952年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和蓄洪垦殖区,使部分洪水泄入分洪区,并整修了湖区堤垸水道,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区的威胁。洞庭湖湖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盛产稻米、棉花。湖内水产丰富,航运便利。 所在地区 :湖南 面积 :2820.00平方公里 深度 :最大深度 30.80米 容积 :188.0亿立方厘米 成因类型: 构造湖 生态特征 :洞庭湖水质比较清洁,富营养化不明显,主要污染物通过降水使大气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人湖,是污染物质进入湖水的途径之一,随雨水进入洞庭湖的主要物质是SO、Co、NoX以及烟尘,有害有毒物质主要有汞、镉、六价铬、砷、铅、酚、氰化物、硫化物;洞庭湖是我国主要淡水商品鱼基地,现有鱼类113种,分属11目22科,其中102种是与长江上游共有的,其中鲤科鱼类65种,鮠科10种,鳅科9种,鳍科6种,银科3种,鲇科、鮡科各为2种,其他16种。渔获量在15000-30500吨,主要经济鱼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鲫、赤眼鳟。形态描述:洞庭湖呈现一派水流沼泽、河网平原地貌景观,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部敞口的马蹄形盆地,西北高,东南低;湖面海拔平均335米,其中西洞庭湖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东洞庭湖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最深处30.8米,总面积约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庭湖345平方公里,南洞庭湖917平方公里,东洞庭湖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量178亿立方米;底质多泥或淤泥型;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长江三口、汩罗江、藕池东支、华容河。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有松滋、太平、 藕池、调弦4口(1958年堵塞调弦口)引江水来汇,南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通常年分4口与4水入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海洋旅游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报告
- 2024-2025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原创题
- 2024-2025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往年题考)
- 2025日常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研优卷】
- 2025项目管理人员年度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能力提升)
-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2025年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实验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巴彦县2025届八下数学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车用配件采购合同样本
- 项目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绩效考核表
- 2023春国开农业经济基础单元自测1-16试题及答案
- 火车广播词范本范文
- 国家电网(公共与行业知识)考试高分通关题库资料800题(附答案)
- 保卫干事事迹材料
- GB/T 6913-2023锅炉用水和冷却水分析方法磷酸盐的测定
- 精神科药物的合理使用演示
- 矿井巷道断面图册
- 热风炉安装使用说明书
- 集团公司全员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含目录)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装验收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