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荷塘月色.doc_第1页
第1课 荷塘月色.doc_第2页
第1课 荷塘月色.doc_第3页
第1课 荷塘月色.doc_第4页
第1课 荷塘月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荷塘月色历代文人墨客总爱借咏月来抒发情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述了相思离别之苦;“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以月喻人,抒发了月下独饮的孤寂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思乡之情尽在故乡明月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明月引发了李煜怀念故国之情;清华园中那方小小荷塘上的明月,撩拨着朱自清怎样的情怀呢?基础自主预习【知人论世】识作者江南才俊、散文大师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白水漈欧游杂记和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论雅俗共赏等。史海钩沉学生尊崇的师长朱先生因8年抗战中长时间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胃病时而发作,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了。但每次上课,他仍然认真备课写讲义,课堂上板书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朱先生不仅在课堂认真讲学,课下,还同我们青年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他总是那么谦虚,对我们既循循善诱,又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甚至先生自己写了文章,也常常要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学生写了读书报告或学术论文,朱先生总是认真仔细地加以批改指导,甚至一句话,一个标点,他都从不放过。柏生永远怀念朱自清老师知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道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文海钩沉朱自清的骨气朱自清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追悼会。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说文解字】1正字音蓊蓊( ) 踱步( ) 袅娜( ) 霎时( ) 琐屑( )( )倩影( ) 弥望( ) 独处( ) 煤屑( ) 敛裾( )( )参差( ) 脉脉( ) 差( )别 山脉( ) 差( )劲 脉( )搏差( )遣2识字形chng( )凉 min( )歌 幽( )p qio( )楞楞 羞( )s chn( )动 斑( )b 梵( )玲 偏p( ) nio( )娜 yun( )女 din( )记 躲b( ) xio( )雄 令i( ) din( )量3辨词义幽僻偏僻【辨析】幽僻:昏暗而僻静,突出环境幽静,少有人来。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偏远,交通不发达。寂寞落寞【辨析】寂寞:孤单冷清;清静,寂静。落寞:寂寞,冷漠。二者都有寂寞的意思,寂寞,侧重孤独之时的思绪;落寞,偏重于一种心理感受。斑驳斑斓【辨析】斑驳:指一种颜色中夹杂着别的颜色,偏重于颜色、花纹相杂;斑斓:灿烂多彩。强调色彩艳丽。风致丰姿风致:美好的容貌和举止;风味、风趣。丰姿:同“风姿”,风度姿态。二者都形容美好的言谈举止或形态,风致,侧重于风度品格,多指容貌举止。丰姿,侧重于风度仪态。4明熟语没精打采:精,精神;采,神色。形容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高兴,不振作。例句:刚刚结束紧张的军训,一些同学回到教室上课显得没精打采,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学习任务。蓊蓊郁郁:多形容草木蓬勃茂盛的样子。例句:一进校园,只见满眼都是绿色,绿树蓊蓊郁郁、绿草碧毯如织、绿水碧波荡漾,各种精致的园林小品和色彩艳丽的鲜花点缀其间,漫步林间小路,呼吸清新空气,令人大感神清气爽。品一品阅读全文,想一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荷塘的?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重点品读第46段,感受月下荷塘与荷上月色的美妙意境。要点探究归纳【整体感知】1文眼,是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往往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什么?【品读分析】 2你认为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行文的顺序列出作者的行踪,根据作者的游踪,分析其感情变化。【品读分析】行文线索: 作者行踪:出家门( )( )( )( )感情脉络:不宁静( )( )( )( )3.作者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品读分析】 分析示例:按观察的角度,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描摹荷塘美景: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荷塘的神韵。荷叶田田,遮满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精华探究】1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请品读下列句子中,说说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分析探究】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而“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地升腾,缓缓地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 写妻子哄孩子睡觉的情状用“拍”“哼”,真切地再现了生活,很传神;写“我”的动作用“披”“带”,熟练轻巧、细心周到。2在第3段中,是作者走在去荷塘的路上的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分析探究】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作者是怎样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品读赏析文中语句的妙处。【分析探究】句子妙处赏析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拟人。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有视觉形象,叶子“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分析探究】“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至于它的深层含义应该联系作者的心态来看,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他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他做不到投笔从戎,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5.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分析探究】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名家解读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钱理群)6.作者在夜游荷塘时,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分析探究】“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展示了一幅“江南采莲图”,表达了作者对无忧无虑、自由幸福、快乐美好、相亲相爱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想起了西洲曲,表达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的心理,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7.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分析探究】 名师点睛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8.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分析探究】一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文本应用拓展【文本借鉴】通感造境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再如:“塘中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技法提示】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可见,通感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像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牛刀小试】1.我们听过寺院飘忽的钟声,也听过时钟滴答的声音,更是听惯了校园的钟声请你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钟声”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请你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一个特定的场景,如充满生机的春天、浪漫的夏天、丰收的秋天、寒冷的冬天 素能达标演练建议用时实际用时分值实际得分40分钟50分一、积累整合(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踱(du)步 点缀(zhu) 曲(q)折 脉(mi)脉含情B斑(bn)驳 霎(ch)时 弥(m)望 蓊(wng)蓊郁郁C独处(ch) 倩(qin)影 和谐(xi) 妖童媛(yun)女D渺(mio)茫 颤(zhn)动 袅(nio)娜 迁(qin)延顾步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月亮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渐渐 阵阵 密密 照 B渐渐 缕缕 密密 泄C已经 阵阵 紧紧 照 D已经 缕缕 紧紧 泄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辣辣的太阳正炙烤着焦渴的大地,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没精打采地在风中摇曳着。B市场上洗车店的服务质量与洗车价格参差不齐,选择起来还真得费点心思。C雪过初晴,在湛蓝的天空下,在薄云轻雾的笼罩中,美丽的雾凇显得更加风姿绰约。D朱自清在杭州、温州等地任教期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出了不少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采莲的是一些少年女子,她们一边荡着小船,一边唱着艳歌到莲湖里去采莲。B在小路两旁,长着许多蓊蓊郁郁的树,这些树有的是杨柳,有的是一些不知道的名字。C在荷塘的四周,有一条曲折而又弯弯的小煤屑路,白天很少有人走,晚上就更加寂静。D我爱热闹,也爱独处;爱群居,也爱冷静。今晚,我一个人在月光下漫步,便觉是个自由人。5将下列几个句子排列成一段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看看月下荷花 在月下荷塘边漫步 在和谐的自然中独享月夜的幽静 他望望天上明月 朱自清先生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 闻闻淡淡荷香ABCD二、课内阅读(10分)阅读荷塘月色第45段,完成下面的题目。6.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D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7.第4段中描写了什么景?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分) 8.第5段中的“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3分) 9.这两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拓展阅读(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荷花之心林清玄偶尔会到植物园看荷花,如果是白天,赏荷的人总是把荷花池围得非常拥挤,深怕荷花立即就要谢去。还有一些人到荷花池畔来写生,有的用画笔,有的用相机,希望能找到自己心目中最美丽的一角,留下一个不会磨灭的影像,在荷花谢去之后,能回忆池畔夏日。有一次遇见一群摄影协会的摄影爱好者,到了荷花池畔,训话一番,就地解散,然后我看见了胸前都背着几部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如着魔一般地对准池中的荷花猛按快门,有时还会传来一声吆喝,原来有一位摄影者发现一个好的角度,呼唤同伴来观看。霎时,十几位摄影的人全集中在那个角度,大雷雨一样地按下快门。约摸半小时的时间,领队吹了一声哨子,摄影者才纷纷收起相机集合,每个人都对刚才的荷花摄影感到十分满意,脸上挂着微笑,移师到他们的下一站,再用镜头去侵蚀风景。这时我吃惊地发现,池中的荷花如同经历一场噩梦,从噩梦中活转过来。就在刚才摄影者吵闹俗恶的摄影之时,荷花垂头低眉沉默不语地抗议,当摄影者离开后,荷花抬起头来,互相对话谁说植物是无知无感的呢?如果我们能以微细的心去体会,就会知道植物的欢喜或忧伤。真是这样的,白天人多的时候,我感到荷花的生命之美受到了抑制,躁乱的人声使它们沉默了。一到夜晚,尤其是深夜,大部分人都走光,只留下三两对情侣,这时独自静静地坐在荷花池畔,就能听见众荷从沉寂的夜中喧哗起来,使一个无人的荷花池,比有人的荷花池还要热闹。尤其是几处开着睡莲的地方,白日舒放的花颜,因为游客的吵闹累着了,纷纷闭上眼睛,轻轻睡去。睡着的睡莲比未睡的仿佛还要安静,包含着一些没有人理解的寂寞。在睡莲池边、在荷花池畔,不论白日黑夜都有情侣在谈心,他们是以赏荷为名来互相欣赏对方心里的荷花开放。有时我看见了,情侣自己的心里就开着一个荷花池,在温柔时沉静,在激情时喧哗,始知道,荷花是开在池中,也开在心里。如果看见情侣在池畔争吵,就让人感觉他们的荷花已经开到秋天,即将留得残荷听雨声了。夏天荷花盛开时,是美的。荷花未开时,何尝不美呢?因为所有的落叶还带着嫩稚的青春。秋季的荷花,在落雨的风中,回忆自己一季的辉煌,也有沉静的美。到冬天的时候已经没有荷花,还看得见美吗?当然!冬天的冷肃让我们有期待的心,期待使我们处在空茫中也能见到未来之美。一切都是美的,多好!最真实的是,不管如何开谢,我们总知道开谢的是同一池荷。看荷花开谢,看荷畔的人,我总会想起禅宗的一则公案:有一位禅者来问智门禅师:“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说:“莲花。”禅者又问:“出水后如何?”智门说:“荷叶。”如果找到荷花真实的心,荷花开不开又有什么要紧?我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一池荷花,比会欣赏外面的荷花重要得多。在无风的午后,在落霞的黄昏,在云深不知处,在树密波澄的林间,乃至在十字街头的破布鞋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荷花的心。同样的,如果我们无知,即使终日赏荷,也会失去荷花之心。这就是当我们能反观到明净的自性,就能“竹密无妨水过,山高不碍云飞”,就能在山高的林间,听微风吹动幽微的松树,远听,近闻,都是那样的好! (选自文摘周报,2007年8月14日)10.在文章的第三、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那些摄影爱好者?(2分) 11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禅宗的一则公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6分)(1)每个人都对刚才的荷花摄影感到十分满意,脸上挂着微笑,移师到他们的下一站,再用镜头去侵蚀风景。侵蚀: (2)这时独自静静地坐在荷花池畔,就能听见众荷从沉寂的夜中喧哗起来。喧哗: 13.文章的标题是荷花之心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个标题有什么深意?(3分) 四、语言运用(10分)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4分)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 。 , , , 。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 反映的恰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由这种情绪所决定 就是要摆脱“心里颇不宁静”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映A. B. C. D. 15.展开你的想象,用“清风”“残荷”“坚守”三个词语,写一段描绘某种意境的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16.绘画有很多种类,如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素描画、水墨画,不同的画法表现出的意境不同。假如你是一名画家,你会选择哪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荷塘月色中的美景呢?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阅读视野延伸一、素材发现以人喻景,即以人作喻体,使所描写的景物(本体)自然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朱自清的散文堪称“以人喻景”的典范。朱自清的文章多遴选具有真善美的一类人(娃娃、青年、少女、美人等)作喻体,使本来没有生命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不仅具有了人的外在美,还具有了人的内在美。朱自清散文中比喻用得最多,又恰到好处。尤其是那些以人喻景的比喻,确实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朱自清山野掇拾) 以人喻景,由于带有情意的人做喻体,使附比的景物很自然地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这样就更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使得情由景生,景由情致,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儿童们有纯真浪漫的天性和向上的活力,人们总寄予她们以无限希望;少女美妇有青春的深情和美丽资质,人们往往把她们当成美的代名词。朱自清写景抒情的散文,给人以自然的人情美和形象美的享受,是与他常常选用这类人做喻体来附比自然景物分不开的。【拓展方向】 1以人喻荷,情意相生相关链接 层层的荷叶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荷花本无情感,但作者用了“刚出浴的美人”作喻体,荷花就具有了人的情感。窈窕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些许的羞涩和洗去铅华的清纯,这与“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形神毕肖。这一神来之笔,不仅把把静态的动态化,还把物态的人性化,让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美人出浴”联想到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可贵品格。2以人喻月,景随人意散文松堂游记中写月亮:“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地躲在树缝里,象个乡下的小姑娘,羞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月亮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只能按自己的规律周而复始地升升落落、缺缺圆圆。然而,用“羞羞答答”的姑娘作比,月亮便有了人的心理活动。“小姑娘”除了“羞羞答答”的情态外,作者又冠以“乡下的”,更显质朴、亲切、自然。人具情态,景随人意,无须雕琢,便能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相关链接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着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里的秦淮河)3.以人喻春,形象可感相关链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春的这段描写,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月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娃娃”的新、“小姑娘”的美、青年的“健壮”,分别从不同角度喻春,展现春的丰富多彩,展现了春的变化,给人以动态美的享受。由“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人的成长,体现了时间的延缓,随着时间变换,春又以不同风姿一层一层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单从这些喻体上,就能感觉生机勃发之美、绚丽多姿之美、雄健俊逸之美。春意即人意,春意美渗透了人情美。朱自清用“儿童”“小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那么“春”所呈给读者的就不仅仅是春景春色,而且还有蕴蓄在内的春意春情。4.以人喻色,随物而寓相关链接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渣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绿)作者在描写潭水之“绿”时,把“以人喻色”运用得出神入化,美到极致。以“少妇拖着的”长长的“裙幅”喻“绿”水的“松松的皱缬着”;以“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喻“轻轻的摆弄着”的“绿”水,景中含情,情以景现,贴切地绘出了“绿”的生动、可爱形象。二、经典巡礼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 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