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整套).doc_第1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整套).doc_第2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整套).doc_第3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整套).doc_第4页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整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内容一 童年的朋友 第1学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感受外祖母慈爱的形象。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熟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你一定行!)2.了解作者高尔基的生平资料及本文的创作背景。(善于学习的孩子,会很好地利用工具书。)3.给加粗字注音。皱纹 ( ) 咕哝( ) 两颊( ) 惩罚 ( )马鬃 ( ) 诅咒( ) 胸脯( ) 发绺 ( ) 4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咕哝 发绺 诅咒 马鬃 五光十色 5本文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画出你印象最深的句段,并在旁边批注你的阅读感受)6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二、课堂探究:(一)预习交流1简介作者。(由学生完成,师生作补充)2朗读展示(采用不同的形式,一定要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组内交流(1)用原文中的话概括课文。(2)理清课文脉络,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3)说说你对“外祖母”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什么?(要结合文中的词语、句子来回答)三、达标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颤动( )噗噗( ) 咕哝 ( )露出( )发绺( )2根据拼音,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写出正确、规范的汉字。zhu()纹 z zhu( 丰rn( )chn( )罚3. 文学常识填空。 高尔基,前 作家。列宁曾称他为“ ”。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 问世。本文节选自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之一的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 A.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膝、两肩、胸脯,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B.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 C.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胸脯、两膝、两肩,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D. 她的头发多得出奇,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B我醒来时,轮船又颤动着噗噗地响了 C“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 D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作家。生于木匠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等,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中剧本小市民、散文鹰之歌、海燕等作品引起巨大反响。后因参加革命工作几次被捕。1906年发表长篇小说母亲被视为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1934年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还写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二)背景介绍高尔基5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于是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尔基常常陷入日渐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们凶狠的争吵斗殴中。在高尔基的童年,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炉沿上,望着被小洋灯的亮光照耀着的小外孙,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正如高尔基后来回忆的:“我的头脑里充满了外祖母的童话,就像蜂房里充满甜蜜一样。”高尔基笔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中最光辉、最有人性、最有诗意、最有艺术魅力的形象之一。学习内容 一 童年的朋友 第2学时 学习目标1.能根据文中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描绘出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对我一生的深远影响。 3.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学习重难点1. 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2. 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请回忆一下,我们已学过哪些人物的描写方法。(请写下来)2.请画出文中描写外祖母眼神的3句话。(找到以后和同学交流一下)3.用自己的话概括外祖母的形象。4.你能针对文本的理解设计出2-3个有价值的问题吗?(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哦!)二、课堂探究:(一)试着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 的外祖母”(可以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可要说出你的理由哦。)(二)问题探究1.为什么高尔基要把他的外祖母当作他童年的朋友,是怎样的朋友?文章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两人的关系是朋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从描写的角度和方法上进行概括,其次从作者的内心进行概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思考。)2.文章开头第一段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3.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外祖母的形象。(抓住文中描绘外祖母的词语)4.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刻画外祖母的形象的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极富表现力和饱含感情的词语)(三)学习小结说一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四)拓展延伸 深入阅读作者笔下的外祖母,在作者笔下描写外祖母时,是否有矛盾之处?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争论。三、阅读推荐: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四、达标检测:(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1.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一句中“睁”能否改为“瞪”?为什么?3.“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为什么我觉得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二)小写作:(可以任选一题)1.模仿课文写法,展开想象,把“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拓展成一段具体的祖孙对话。2.学习文中的写法,用简短的文字描绘出你心目中朋友的形象。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高尔基的名言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底意志。高尔基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 高尔基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生活的情况越艰难,我越感到自己更坚强,甚而也更聪明。 高尔基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 高尔基 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我们只能说还有尚未被认识的东西。 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扑在书上好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二)本文的写作艺术作为前苏联的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曾经吸引并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其中,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更是对于亿万国人影响巨大。童年的朋友是从第一部里节选出来的,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只是凭借着单纯的零碎的描写,这篇小文就把一位伟大的老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可谓“佳作天成”。细细品来,它的成功之处其实也是所有此类文章的成功之道。他有一颗热爱、感激外祖母的心。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一颗心,你会发现文中的一字一句都饱蘸了作者的深情。他把自己的由衷的爱和感恩通过文字纤细入微地表现了出来。梳头的外祖母,边唠叨边梳理自己浓密的头发,并不美甚至有点凶的样子,给小人儿的感觉却是可笑又可亲,在那细致而不罗嗦的描写里我们能够读到,连老人家的牢骚都有几分亲切的味道。不止这样,那些话语在小孙子的心目中,是那么动人。她微笑的样子,她被生活摧残的面孔,她弯得有点驼的背都是那么美!如果说前六段是曲笔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就是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了。作者发自内心地说外祖母是那个把他从黑暗中叫醒的人,而且强调了她是自己终身的朋友,是自己最知心的人。不仅如此,她还给了自己应对这个社会的力量这是何等的地位!这又是何等的影响力!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如果没有外祖母,那个弱小待塑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二、他有一双时刻追随外祖母的眼睛。所有的一切都是从“我”一个孩子的眼睛里折射出来的。你瞧:从那个早晨开始,从“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开始,“我”就未曾把目光离开过外祖母片刻。“我”一眼不眨地注视着她的梳头,目不转睛地和她说话,关心着她的每一举动把她的一切尽收眼底。多么浓郁的情感!正是由于这份情意,一个孩子把他全部的注意力完全倾注在了这位他钟爱的老人身上。那双须臾不曾经离开的眼睛,摄象机一样留住了生活中的一切。三、他有一支灌注情感与灵感的巨笔。假如只有心与眼,而缺乏了语言,也许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这位可敬的外祖母。而高尔基,他恰恰有如此的才华。情与灵的结合成就了杰出的作家,也成就了我们的读者。细而不腻的描写。写一位并不完美的人并不优雅的行为,怎样才能写得既不虚假又不让人读了心生不悦呢?在首段关于梳头的描写里,那多得出奇的头发,很是吓人,可“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却给予了它生气。接下来,作者细细密密地把祖母的一系列动作一一道来:把过多的头发“兜起来提着”,把木梳费劲地“梳进”去挺麻烦的一件事,但后面,被“歪扭的嘴唇”、“气愤的光芒”、“又小又可笑的脸”一冲淡,刹那间真实质朴了。一连串的描写,细致而不腻味。推陈出新的比喻。这是本文的亮点。作者巧妙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产生了难以言表的表达效果,也给了节选的短文极大的美感。他把外祖母说话的声音比做温柔、鲜艳、丰润的鲜花,这比喻又美妙又独特,一下子使得外祖母的形象变得格外地美丽,而且是一种超越容颜的不朽的美。他把外祖母的眼珠比做黑樱桃,红艳艳的樱桃闪烁着水晶般的光泽,特别诱人。黑的,可以想象它的光彩与剔透。他把外祖母的腰比做驼背,写尽了外祖母的辛劳。他用五光十色的花边来比喻外祖母出现后“我”的光彩夺目的生活,突出地表现了外祖母对于我的重要与无可替代。质朴深情的赞美。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诚恳地道尽满腔的感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片深情。佳作就这样慢慢地产生。学习内容 二 一面 第1学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3.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2.感受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 课前先学:(一)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二)自由朗读课文两遍以上,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善于学习的孩子,会很好地利用工具书。)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地窖( ) 窘相( ) 揩油( ) 摩挲( ) 恣情( )颓唐( ) 虐待( ) 熏黑( ) 抖擞( ) 憎恶( )2.摩su( ) jing( )相 tu( )唐 不能自( )3.把自己在读课文时发现的重点字词或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写下来。(注意画出对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句子。)重点字词:精彩语句:4.回顾记叙文的相关知识,把你已经掌握的知识写下来吧。(提示: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的写作顺序、方式。)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记叙文的一般结构理清思路。(三)读了本文,你最大的疑惑是什么?你能设计出2-3个有价值的问题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你一定行!)二、课堂探究:(一)自由阅读课文,小组朗读展示。(采用不同的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小组交流讨论,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借助记叙文的六要素,讲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课文的写作思路是怎么安排的? (3)作者是如何了解鲁迅的?(4)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作者反复写是为了表现什么?(反复阅读描写鲁迅先生外貌描写的段落)(三)拓展训练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呢?想像一下,鲁迅先生平时是怎么工作和生活的,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述。(四)学习小结说一说,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对鲁迅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三、达标检测: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地jio()tu唐()摩su()憎恶() 踌躇()恣情()2.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3.【文海冲浪】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暗示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2.这三次外貌描写从观察角度看有什么不同?3.读完三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怎样的人。四、课后作业:背诵课文第二部分。学习反思: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1909年1月出生,江苏涟水县人.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过,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获悉,迫令出境。1936年夏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二)写作缘由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学习内容 二 一面 第2学时 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2.体会本文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学习重难点1.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2.体会本文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进一步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互相检查重点词语的默写。2.认真背诵课文第二部分。(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比一比,谁背的好!)3.搜集鲁迅关心文学青年的故事。4.找出文中精彩的句子、语段,用批注法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5.学后有收获,可见你聪明;学后找疑问,说明你是有心人。有句名言说的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个有心人,写下你的困惑,和小组内同学共同解决。二、课堂探究:1.背诵展示。(各组采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本组成员的背诵情况,比一比哪组参与人数最多,背诵情况最好。)2.互动交流(1)互相交流搜集的鲁迅关心文学青年的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2)交流精彩语句、语段。(结合文中的句段,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谈谈自己的理解。)3.问题探究(1)作者通过六处外貌描写,把鲁迅瘦而精神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看出作者笔下的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体现了鲁迅的什么品质呢?(结合文中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2)我与鲁迅先生虽然只见了一面,但是对我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想一想,“一面”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分角色朗读我和鲁迅先生的对话。)(3)怎样理解“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这句话的含义。(反复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语段表达的感情。)(4)从“一面”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4.拓展提高(1)各抒己见你对鲁迅先生有多少了解,读过他关心文学青年的故事后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对 “文如其人”“写作文先要学做人”这两句话的理解。(结合本文的学习和自己的实际来谈谈。)(2)文本表演用“话剧”的形式再现这一次短暂而难忘的会面!(要求同学们熟悉人物的对话,想象和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等。可由两个男生来演,一个饰阿累,一个饰鲁迅。小组共同导演。)(3)我来点评(针对同学的表演说出自己的感受。)5.写作训练从本文的内容、写作方法、表达情感等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小写作。(可以对人物进行分析,可以写对鲁迅新的认识,可以采用所学的描写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也可以写读后感等。)三、达标检测: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练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他是谁?对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象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片断的意思。2.举例说明这部分文字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3.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鲁迅的瘦?4.“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把它蹦出来。”这一句中的“乱蹦”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没有把它蹦出来”说明什么?5.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对鲁迅的不同称呼有什么深刻含义。同志朋友父亲 师傅学习反思:知识链接: (一)鲁迅名言警句精粹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鲁迅名言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名言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名言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鲁迅名言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名言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名言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名言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名言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名言(二)推荐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遭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鲁迅先生是陪客人到夜深,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那饼干就是从铺子里买来的,装在饼干盒子里,到夜深许先生拿着碟子取出来,摆在鲁迅先生的书桌上,吃完了,许先生打开立柜再取一碟,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支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另一种是白听子的,是前门烟,用来招待客人的,白烟听放在鲁迅先生书桌的抽屉里。来客人鲁迅先生下楼,把它带到楼下去,客人走了,又带回楼上照样放在抽屉里。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有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吸着烟。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稍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的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学习内容 三 我的老师 第 1 学时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依恋、思念老师”的深厚感情。学习重难点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依照拼音写出汉字。 k( )瓜子 打k( )睡 k( )破了头 字条jun( )着埋在香炉里 发jun( )子 入场qun( ) 2.给加线字注音。 相似( ) 死了似( )的 褪( )色 细腻( ) 3.读文思考(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 (3)你觉得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二、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课文,复述课文。(二)小组交流讨论,完成下列练习。(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在作者心目中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人?(三)展示交流三、达标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汉字旋即( ) 教诲( ) 炽热( ) 半晌( )痣( ) 卜问( ) 时辰( ) 褪色( ) ke( )头 tui( )色 yu( )钱 焚香( ) 2.填空(1)本文作者 ,是当代著名的 。他的主要作品有 。(2)本文是篇回忆性 。作者在文中回忆的老师名叫 。3.熟读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1)我们见了她 就围上去。(不自觉、不觉得、不由得、由不得、恨不得)(2)我跟母亲非常 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想念、纪念、怀念、牵挂、牵连)(3)这时候蔡老师 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帮助、援助、救助、支持)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三 我的老师 第 2 学时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感情。2.学习作者传神、细腻的描写方法和质朴的语言学习重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师生间的深厚感情;2.学习作者质朴的语言。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熟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2.作者描述的几件事哪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3.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2.品读语句,体会深情。(方法指导:用圈点批注法阅读,抓住关键词;要用心体会和仔细揣摩)(二)小组交流讨论(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三)展示交流三、达标检测:1.文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中“狡猾”一词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你能说说它的表达效果吗?2.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试写一段文字表达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热爱之情吗?学习反思: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发表了一批文艺通讯,其中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了志愿军的代名词。1978年,创作完成了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3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学习内容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第 1 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主要理念、艺术性以及爱国之心。2.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语汇。学习重难点1.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2.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理念。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请你给下列加粗字注上拼音,要注意拼写。如果不会,可以查查字典。魅力( ) 抉择( ) 勘察( ) 曲径( )魄力( ) 萦系( ) 剔透( ) 负荷( )跻身( ) 遗孀( ) 遴选( ) 颁发( )2.请你根据下面的拼音写出汉字来,写好后想想每个词语的意思,然后造句。(1)xun( )然大波: (2)轻zhung( )淡抹: (3)相得益zhng( ): 3.自学“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然后熟悉文章内容,酝酿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4.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能体现贝聿铭杰出建筑艺术成就的句子,了解其杰出成就。2.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研讨贝聿铭的设计理念。3.找出文中能表现贝聿铭的爱国之心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交流体会,感受贝聿铭的一片爱国之心。(二)、组内讨论(说明:对一些关键词如“根”“抬抬头”要引导学生品味其含义。)(三)、交流展示三、达标检测: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魅力(mi) 跻身(j) 剔透(t)B聿(y) 摩(mu)天 初生之犊(d)C萦系(yng) 勘察(kn) 相辅相成(xing)D水榭(xi) 遗孀(shung) 谐调(dio) 2.下列文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yng)、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了轰动。B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yo)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ln)选抉择。C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xun)然大波。D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lo)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cn)天古树融为一体。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搭档 奠定 玻璃 晶莹剔透B闪耀 颁发 赋于 相得益彰C新频 荣誉 辉煌 别具匠心D抉择 卓着 轨迹 轩然大波学习反思:学习内容 四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 第 2 学时学习目标1.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2.感受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学习分清详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突出重点描写人物的写法。3.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心。学习重难点1.本文选材精当、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导 学 过 程自主空间一、课前先学:1.本文开篇整整一段约200字,却不见主人公,为什么?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3.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二、课堂探究:(一)自主学习1.默读全文,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用贝聿铭传、一个伟大的建筑家、建筑界的泰斗等等,却偏给名为展示华夏文化魅力?文章介绍他作品时,用的是时间顺序吗?你是如何看待作者对这样顺序的考虑的?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本文开篇就提到主人公吗?整整一段约200字,却不见主人公,为什么?2.重点研讨:“在非议中屡创建筑奇迹”这一部分。 (1)本部分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二)小组交流讨论(联系课文内容,抓住具体语句)(三)展示交流三、达标检测:1.文中两个 “风水”含义有什么不同呢?第一个“风水”: 第二个“风水”: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3. “他作风一贯认真、细致”中“一贯”为什么不能去掉?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时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学习反思:知识链接: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余玮,曾用名余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