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doc_第1页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doc_第2页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doc_第3页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doc_第4页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课堂实录 根据浙江省教育资源网浙江省教研室初中语文学科协作组网上资料整理 刘恩樵 编辑2012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与结果 (2012年11月8日9日 浙江嘉兴)【一等奖】1、杭州 朱兴祥 杭州萧山区金帆实验学校庄子逍遥游节选62.84+26.33=89.17(专家评分+群众评分=总分)2、丽水毛然馨丽水黎明初级中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0.20+26.21=86.413、温州谷雪雅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桃花源记59.66+25.20=84.864、金华 郑永威 金华四中陋室铭59.19+25.01=84.205、宁波成磊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岳阳楼记59.11+24.90=84.01【二等奖】6湖州 赵小丽 湖州长兴县龙山中学 小石潭记57.40+26.06=83.467、舟山 鲍红瑛 舟山市南海实验初中江城子 密州出猎59.19+24.19=83.388、嘉兴 杨云飞 嘉兴海宁市第一初中行路难(其一)58.33+24.34=82.679、衢州 曹琦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醉翁亭记55.92+24.30=80.2211、台州 虞选俭台州市白云学校 记承天寺夜游56.47+23.40=79.8712、绍兴 赵晨 绍兴新昌城关中学湖心亭看雪55.92+23.63=79.55逍遥游 课堂实录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朱兴祥(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上课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扣变为推,轻轻地推开逍遥游之门,到里面去探寻一回。好不好?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一生朗读课文。(生鼓掌)师:小伙子读得很流畅,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我们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同学们,咱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来疏通文章,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且这项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把它做好。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然后呢,我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我们的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的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在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有问题的这些同学站起来,到黑板上来把这些问题画出来。自已上来。学生到小黑板上来画有问题的课文句子。师: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们就不画了。(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师:看来我们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你们看,这些问题是我来解答还是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下。生示意自己解决。师:好。自己来解决一下是吧?那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现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们前后几桌组成小组,变成六人小组。把黑板上画线的句子我们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交流。(约三分钟半)师:来,我们停下来。解决得差不多了哦?来,有没有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请这小组举手。生1:我们组解决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马般的雾气尘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师:通不通顺?通顺?哦,不同意,你说。生2:我觉得应该是流动的雾气尘埃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产生的呼吸而维持的。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生1)吹拂的。靠这个吹拂的,靠这个维持的,我觉得你们这两个同学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对的。还有没有?生1:我要解决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当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师:你说。生:我们组认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思是鹏鸟凭着由急剧盘旋而上的飓风由地上达到几万里的高空。师:这一句话,我们很多小组有不同的问题,她这句这样翻译了,我们其他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是有疑问的,你来。生:我觉得不应该翻译出九的虚指,直接翻译九的话会更有气势。凭借旋风盘旋而上可以达到九万里。师:你强调了这个九,可以不翻译。大家知道这个九是虚指,指的是极高极高。对不对?你不把翻译出来也可以。生:的是我们组翻译的是“水击三千里”,我们觉得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翅膀拍击水面击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个意思是鹏生长翅膀拍击水面,长三千里。师:你们对三千里的浪是高还是长你们还是有争论,是不是?其他组怎么看?生:这个不是浪花,而是远。师:远,是三千里远。同学们,就这句话三千里高的浪花或者三千里长的浪花,其实大家争论的这个点都是指向哪个字?都是指哪个字的有力?生:击。师: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们可以稍稍模糊一点,不要把它说成是高或者是长,就是大鹏的翅膀击水,击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们觉得可不可以?有的时候稍微开放一点,会更好。你说。生:我们组还讨论了“海运则徙于南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趁海运之时,大鹏鸟能乘风到南海。师:好的,大家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上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们没有翻译好的,你们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师:翻译好后,轻声的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师:好,同学们。我们近代有一个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三个字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呢,就是要准确。不过他还提醒我们,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稍稍的灵动一点,让我们的句子翻译除了字词的落实之外,还可以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就像我们刚才翻译“水击三千里”,我们在纠结高还是长的时候,我们把它放一放,其实也一样的。【屏显: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师:好,下面让我们用红颜色的笔在我们的翻译上润色一下,让我们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师巡回指导学生的修改。(师:修改在三四两条横线上。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润色一下。不一样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约四分钟)师: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译读出来。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它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乘着飓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师:(生鼓掌)很好。这样一翻译,就显得很有味道的感觉。接下去,你来。生: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事物的书。书里说道,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的翅膀拍打水面,击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乘着六月将回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游动的雾气啊,尘埃啊,是各种生命呼吸所产生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面时,也不过是这样罢了。师:当我们再来读文章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朗读课文。继续。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润色一下。师: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译读出来。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他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这鸟在海运来袭的时候,乘着疾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师:非常好,这样一翻译,我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一点,再请同学再读读。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书里说道:“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是乘着六月扶摇而上的大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流动的的雾气啊,尘埃啊,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所产生的。天色蓝色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的时候,也不过像这样罢了。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啊“句,使翻译更具有个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同学们,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翻译,再来读文章的时候,会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生朗读课文。师:这些是昨天的在预习的时候,在预习反馈当中我摘录的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疏通文意,又朗读了文章,不知道今天同学会不会对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屏显【三个问题: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2、文章最后一句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陈莹婷,周杰。余孙远等)3、庄子写这篇文章空间想表达什么?(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师: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这一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理解?生:我觉得庄子乡表他想表达大鹏鸟的目标理想很远大,由此感到庄子的理想也很伟大。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鹏鸟的理想和目标很远大?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师: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志向也很远大。生:我觉得庄子想要表达逍遥、自由的情感师 :他通过什么表达的?生:他通过大鹏鸟非常大,他想飞过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遥师:你是说他想借助大鹏鸟的自在逍遥来表达自己的自在逍遥,好的。生我觉得他要借助大鹏鸟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想要,因为他处在战国时期,他希望自由和平。师还是通过大鹏鸟来表达自己的向往。生:他们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大鹏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师:因为现实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还是能够联系到当时的背景的。生: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我都很赞同,我还要说一点,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这句话中我觉得可以看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师:辩证思想,你也很具有辩证思想,你把它说说看生,就是这样说,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的深蓝难道是他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说他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如果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样子吧,从这里,他首先联系到自己,他从地下往上看,看不到天真正深邃颜色,然后联系到鹏,对于鹏来说,他可能也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所以说,我看到庄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师 :刚才有的同学说“庄子借助大鹏的逍遥来表达自己的逍遥”生:这种看法我也赞同。师: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把你另外一种说法明确表述一下。生我觉得庄子还要表达一种,万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发生的变化。师 :那么为什么大鹏从上面看来和我们人看上去是一样的呢?生 :因为对于大鹏来说,他的翅膀卷起的风暴,抑或它乘借着六月的大风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它这里来看,它的身下都是雾气,雾气阻挡他往下看的视线,所以对于大鹏来说,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颜色。师 :你觉得大鹏逍遥吗?生:我觉得他很逍遥。师 :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反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们请她来读读她的观点。生:鹏是天空的宠儿,它逍遥可以自由的飞,可为了生存却不能逃过迁移,它看似逍遥却并不逍遥,师我们很多同学说大鹏鸟很逍遥,可这位同学却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咱们是不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看一看。请同学读课文,我们来看一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生读文章。生:我觉得大鹏鸟师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而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的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再说,我和你争论一下,因为很多智慧都是在争论中出现的。生:大鹏鸟化而为鸟时是不逍遥,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师:哪一个词啊?生:徙,迁徙。师:海运之时,海运是什么时候?生:大海波涛汹涌动荡的时候。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呢?生: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危险,师:危险的时候他徙于南溟。生 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的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师:他才是真正的根据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我觉得大鹏鸟是逍遥的,师:说出你的根据来。生:因为她从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远,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过程。生:我觉得它不逍遥,虽然前一位同学说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动的雾气,尘埃它们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们也要凭借风来飞翔,它们与大鹏是一样的。师:“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逍遥的,因为它可以无拘无束的探索搏击无边的天际,师:从哪里写出来的?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生:我觉得鹏逍遥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做到绝对的逍遥,同样依靠着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师 你举个例子看。生“海运之时则江西于南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鹏需要借助其他大风,其他事物呼吸所产生的气息,雾气才能到南海。师:它也是需要凭借的。生大鹏处在追求逍遥,原来是鱼的时候不够逍遥,所以要变身为鸟 但是后来变成鸟后他要迁徙,他想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这种绝对的逍遥又是不现实的,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显示?因为他做鱼或鸟的时候都是有所羁绊,不是无忧无虑的,师 举例说说生他是鱼的时候想要化身为鸟师他想化身为鸟就说明他不够逍遥。生:刚才她说的有一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有一段话也要反驳他,他说大鹏一直处在追求理想,追求逍遥中,我想要说,逍遥对于大鹏来说,能够追求就是一种逍遥,如果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理想之中,我们不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努力去得到,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如果说鹏不是逍遥的话,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又是逍遥游呢?难道是反话吗?师: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位女生把刚才我们的观点都解释了呢?在他看来,鹏要化而为鸟,他要飞往南溟,他们种种姿态就是一种逍遥,智慧就这样在辩论中出来了,非常有哲思。生 他不逍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鹏虽然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因此才会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师:还是有局限的。生:我觉得鹏相对于其他很多的生物来讲,它算是逍遥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师:举个例子。生:比如说,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为鸟这个地步了,有些生物对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有所想的话,但、有许多的束缚,然后没有办法去追求。师:大家都焦点在“化而为鸟”,有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里有没有隐藏什么信息?生:我觉得这个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是要凭借着扶摇激荡回旋而上的大风而飞上九万里,因此我觉得它是不逍遥的,虽然它能飞得很高,但是它也要凭借着扶摇。师:是的。好,你说。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逍遥。刚刚班长说题目是逍遥游,我想结合一下社会背景,那个庄子在文中只是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那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 师:你说的话虽然比较秀气,你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总结,那么的辩证。同学们,逍遥游原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今天只学习了前面的两段,小小的两段,一百四十多个字。我想如果咱们以后能够去看一看逍遥游的原文,看一看庄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几位同学一样,再去关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们对于庄子的追求,逍遥的追求会更加清晰。【屏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它又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李白啊,杜甫啊,他们的笔下都有这只鲲鹏在。】(板书画线条形成鹏)师:来,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生齐读。师:找几句你心目中,尝试着背背看。(铃响)下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堂实录丽水黎明初级中学 毛然馨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辛弃疾的词,词牌名叫南乡子,刚才我们是轻声读,现在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放声读词,读两遍。学生读。教师:大家很投入,有没有不会读的字?生:年少万兜鍪的兜鍪。教师:看课下注释。和孙仲谋的谋读音一样。里面的字都会写了吗?两位同学到小黑板前听写,其他同学写在自己本子上。听写的词语:神州悠悠兜鍪坐断教师批阅教师:神州是地名,指中原地区。鍪从字形猜猜看是什么意思,和什么有关系,和打仗有关系。断的笔顺有问题。听写写全对的举手,然后错的订正。教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来读一读全词。一学生读全词。教师:有老师和同学都为你鼓掌,他把语音都读对了吗?他有一个显著的有点,把词的节拍读得特别好。教师模仿学生读。教师:五字句处理成212,七字句处理成223。全班齐读。教师:节拍读准很重要,这代表了我们对词的大概理解,在其中听到了两个词这样读,悠悠,这样读好不好?教师范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朗读要做到音停意连,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全班一起读。全班齐读。教师:大家基本上把节拍读得稳定。这词分成上阕和下阕,我们先学习上阕,下面给你默读的时间,大家边读上阕,边想一想,面对上阕的五句话,你会萌生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课堂笔记上。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老师也过来看一看。这位同学写了很多,你说。生:上阕中最后一句化用杜甫登高。生:上阕中只有问号和句号,感觉更醒目。教师:讲到标点,很好。生:何处 ,用了设问的句式。教师:关注到语气上。生:一三句用到问号。教师:很好。下面同学。生:这些句子押的是OU韵.教师:很好,发现了押韵。生:发现了历史的沧桑感。教师:很好,你说。生:两个问号,使文章感情基调很强烈。教师:是词,不是文章。你把强烈的基调给大家传递一下吧。学生读。教师:还有什么发现?生:读起来有一股韵律。教师:把这股韵律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我把大家的发现缕一缕,这里也有个你熟悉的句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话有答案吗?和今天的词一样也在开头就问,然后你再去读一读何处望神州,满眼放光北固楼,能倒过来吗?这问题是正儿八经地问,但却没有答案的。明白了吗?有感觉了吗?你感觉到了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吗?你说。生:作者好像很思念中原故土。教师:回得去吗?生:回不去,所以有点悲伤。教师:现在我要以教这位同学朗读上阕,来教大家。语调是往高走还是往低走?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后面一个问句有没有力度?有没有现在想发表的?千古兴亡多少事,重不重?重,这重重的一声敲在了我们心上,叹口气吧,悠悠,用水来表达自己的愁绪,你们学过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类似的,谁来试试读一读。学生读。教师:有这种感受吗?悠悠带走了大家的一腔愁绪,放松一点,你有信心跟大家讲讲吗?生:悠悠和滚滚流对应,写出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一句设问,一句陈述,一句思考,一句景色。教师:作者触景生情,那一片的唏嘘感慨啊,化作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就是我们认识到的上阕,下阕他还站在高高的北固亭上吗?到哪去了?生:躲到了历史故事中去了。教师:哪些故事?生结合课下注释讲解。教师:听完了这三个故事,听完了吗?接下来我们给大家一个角度,带着刚才同学讲的三个故事和原句比较,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有没有疑惑,有的话举手。生: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来曹操写了两句话,但这里只有一句。生:第二个故事的主角被改变了,主角改成了孙权。生: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改了孙权。生:他很乱不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本来先是刘备曹操是当今英雄人物,再夸孙权,他不按时间顺序了。生:三个故事都是三国时期。生: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权是主角?教师:还有问题吗?有问题就说出来。生:为什么文中要有这么一个设问,天下英雄谁敌手?教师黑板上归纳学生问题。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讨论,接下来大家转过身去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在讨论中获得意外的收获?学生讨论。生:主角是孙权,当时曹刘都很厉害,为了衬托出孙权也很厉害。教师:这是一种衬托,说明讨论有效。还有谁要说?生:词牌中确定了字数。教师:下阕躲起来了赞美古人,不理解。生:赞美孙权是因为孙权的一生和辛弃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孙权获得很多功绩,辛弃疾一生不顺。教师:原来是这样啊。我们没有时间了,但老师会原谅我们小小的延迟,我给你一个舞台,这位同学。生:那我还你一个精彩吧。生配乐朗读。教师:课堂总是带着遗憾,我很遗憾地跟大家说再见。 桃花源记课堂实录 温州永嘉县瓯北五中 谷雪雅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花源记,有没有信心?生齐背课文。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师:很好,很有条理。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师: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生:晋太元中。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生齐读。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生再读。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师:大家看得非常认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还不够。再跟同桌跟前后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我们的意见能不能形成一个丰富和互补。(生交流,约一分半。)好,看看,咱们的意见是不是更丰富了呢?来,分享一下吧!好多同学愿意。好的,这边开始。师:如果你觉得他的发言有道理的话,可以在旁边再做一点批注。生:我选的一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我觉得这是渔人与外面的乱世的黑暗进行了对比,内心十分震撼。看到这里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生活幸福美满。渔人对这里的生活非常向往。师: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场景?这句话中是哪个词?生:怡然自乐。师:(惊讶)哦?他刚才读的是这个句子吗?(学生沉默)你刚才读的是哪个句子?生:其中往来种作。师:对,个句子,哪个词语?生:我觉得应该是“悉如外人”。师:有疑问有思考非常好,请坐。他抓到这个句子。然后,这边来。生:其实我读的是一样的句子。但是,我听了老师的问题,我觉得那个词语应该是“往来种作”,因为在外面都是乱世,没有这样安静、和平、宁静的生活。而在这个桃花源里,人们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然后外面都是战争不断的。这里人们的往来种作,在外面的世界是很少见的。你同意她的意见吗?(面朝前一位学生)对,他由衷地笑了。谢谢你,请坐。后面来。生:我选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师:(打断)正音“舍”。再来。生重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句与外面的世界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外面的世界是战乱,非常的黑暗,这里的生活非常美好,和平,宁静。师:美好,和平,宁静。从这个句子当中,哪里看出来?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说明他们这儿十分的宁静。鸡和狗的叫声是互相听得见的。师:你能不能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宁静的氛围呢。生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哪个字让我们感觉到宁静呢?生:相闻的“闻”字吧!师:“闻”字,这是她的感觉,先请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哪一个字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宁静?生自由读该句。师:有感觉了?好,说说看。生:我觉得是“相”字,重点不在于闻,而在于相闻,可以互相听得到。师:你读读看,把“相”字突显出来。生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有感觉吗?很好,咱们一起来读读。阡陌交通预备起。生齐读师:相字还要稍稍地拖长一点。师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再来一遍。生齐读。师:嗯,这是一种乱世当中难得的宁静啊!刚才她觉得渔人最惊叹的是这一点。再来。生:我选的是“便邀回家,设酒杀鸡作食”。现的是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大方的性格,把外面的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师:能抓住具体的句子?生:设酒杀鸡作食。师:设酒杀鸡作食,什么感觉?请你来说说。该生沉默,师:哦,她想给你补充一下,可以吗?生:我感觉设酒杀鸡作食,有一种热情,很喜庆。师:热情和喜庆的感觉出来了。真不错。刚才我们两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动词的品味,“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温度。体现的是桃源人的人情味,在这个段落里还有哪些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桃源人的人情味呢?生:我觉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还能体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师:落实到词上生:皆。因为渔人到桃花源的时候,不是只有一家人邀请渔人去他们家做客,是整个村的村民都邀请他去各自的家里去作客。师:真不错,她抓住了一个字“皆”字来谈感受。再来。生:“村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里的“咸”字,说明村民对渔人十分的热情,一听到有渔人这个人,都来问消息。师:抓住了一个“咸”字。生:我选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的“乃”字是竟然的意思,就可以体现在世外已经过了汉朝了,到了晋朝了。到了世外桃源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体现了他们非常的惊讶。师:他们能够对远道而来的渔人非常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惊讶。多有人情味,多么淳朴的一群人啊!生:我选择的是“自云先世避其实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他们把自己以前的事毫无保留的告诉了渔人,表现他们非常的热情,对渔人一点也不怀疑。师:这点我们真的都没有发现的,自己把自己的底细主动告诉了别人,真厉害,还有?生:我选的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句话把桃源中的环境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渔人由战乱不断的社会来到这个安宁祥和的地方,惊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有如此美妙的地方,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生活幸福。师:你的表达很有条理,能不能学一学刚才的方法,抓一抓字呢?生:“黄发垂髫”说明老少都是很幸福的,“怡然自乐”说明他们的生活幸福,安适愉快。师:刚才这位同学关注到了一个“并”字,你能在他的启发下,有新的发现吗?生:“并”字表现不仅指老人小孩。黄发垂髫表明老人和小孩过得很愉快,很享受。师:他有灵感,他觉得“并”有东西在,但是还不能表达,慢慢想,有些同学都有新的发现了。生:“并”又要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因为当时师战乱的时代,老师也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小孩子很小就要去打仗,更不用说是大人了,但是在这个世外桃源中处处都是和谐的,小孩子和大人都不用去打仗,“并”字体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和谐,师:“并”字说明都不用去打仗,“并”字是都的意思,原文中表示都的有好几个词,有“咸、皆、悉”,既然他们都是同意的,我能不能换成其他的词?比如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并”换成“皆”呢?可以吗?试着读读看,可能秘密就藏在我们的朗读之中。有感觉吗?有点迷惑是吗?给大家一点点提示:师出示甲骨文中的并字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师: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生:“便”。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生:于是,就。师:它表示的是?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师生共同填空。(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师:什么感觉?生:我感觉有点别扭。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师:多在哪?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师:而且你还会发现?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生读第三段。师:重读这两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风光,我们发现,渔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乱世当中的一种安宁与安乐,我们还发现属于陶渊明在语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吗?对于陶渊明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吗?生:语言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本人热情。师: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仔细品读下去,里面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陶渊明语言的特色,教师板书“简净有味 意蕴丰厚”。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 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师: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师:叹息世人啊。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生齐读。师:突出哪个字?生:“遂”“无”。师生齐读。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屏显】世乱如倾,政乱如粥,心乱如麻。陶渊明的贡献是于乱世、乱政、乱象之中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了一块恬静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人生有梦 生活会更美好,今天重读经典,我们有新的感受。作业:1.背诵全文。2.推荐阅读桃花源诗。陋室铭课堂实录金华四中郑永威师:讲关于刘禹锡的故事。他的诗与白居易起名,他的词与柳宗元起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师:昨天我们预习过了,我想请同学读一读,古人写诗文是没有标点的,我想请同学读一读没标点的文章,你来吧。生读没有标点的文章。师:好,读得不错,你不仅读出男子汉的气概,而且字词读的也很准,抑扬顿挫,还读出了韵文的味道,韵文一般是用韵的,我们来齐读这篇文章吧。生齐读。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屏显出示【“铭”的解释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师:请大家看标题,这里有一个铭字,你能用铭来组词吗?生1:铭文生2:刻骨铭心师:很好生3:铭刻师:不错生4:座右铭师:不错,还可以组什么词?生5:铭记师:不错,陋室铭,陋室铭,作者在陋室中想要铭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请大家先来看这四句话,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先翻译一下。师屏显: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师:翻译好了吗?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画面就举手,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就把手举高一点。生:我仿佛看见一个房子,他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师:好,请坐,这位同学他看到的是房子的外面,外面是太狠碧绿,草色青葱,外面看完了,里面有没有东西啊?生:我放佛看到了刘禹锡和别的人,谈笑往来的人大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师:知识渊博的人,你从哪里看出的?生:鸿儒。师:“鸿儒”是什么意思?注释怎么说的?生:博学的人,我看到和刘禹锡谈笑往来的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并没有没有没有知识的人。师:没有知识的人是看不到的,和他交往的都是有知识的人,还有吗?生:我看到刘禹锡在弹没有装饰过的琴。师:没有装饰的琴是什么样的琴?生:素琴师:好,我把他写一下,在这里老是要插说一下,他弹的是一种素琴,住在一间陋室,可见他生活条件怎么样?生:不是很富裕,比较清贫。师:但是,他快乐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谈笑有鸿儒,调素琴”这个画面中看到的。师:同学们想一想,刘禹锡调出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的?我这里有两种音乐准备的,让大家来猜一猜刘禹锡调的素琴会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师播放音乐两段:一曲欢快的音乐;一曲高山流水。师:哪一种音乐啊?生:第二种师:这种音乐听起来有一种什么感觉?生:给人的感觉是一种高雅。师:高雅,可见他的志趣也很高雅,刘禹锡在调素琴的时候,他的志趣很高雅(板书志趣高雅),那么他除了调素琴,他还可以?生:阅金经师:“金经”什么意思?生:佛经师:他还可以“阅金经”,佛经,那么他看佛经有什么感觉?生:悠闲师:也很悠闲,那么,还有一句话该怎么说呢?生:刘禹锡他在他的房子里弹琴,阅读佛经,旁边没有琴瑟、萧管等嘈杂的乐器来扰乱他的耳朵,非常清静,让他的心理很宁静,也没有官府的公文让他劳累。师:什么让他乱耳?生:一些琴瑟、萧管等乐器。师:用原文说是哪个词?生:丝竹师:丝竹这种乐器一般会出现在哪里?生:在热闹的地方师:比方说?生:宫廷里面师:“丝竹”代表什么生活生:权位高,地位重,生活富有师:很到位,“案牍“是什么意思?生:官府的公文师:一般都是什么人看的?生:当官的人师: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荣华富贵,权利师:荣华富贵,至高的权利,那是很多人都向往的,那么,刘禹锡对荣华富贵,权利地位持有什么态度呢?生:一种不屑的眼神和态度。师: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品德高尚,非常高雅师:把机会留点给别人吧,生:他很清高 对这些东西根本不重视师:不是不重视,而是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师:同学们,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一番对话,让我们就当一次刘禹锡,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请大家看示例,师示范朗读。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漏?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里,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屏显:当一回刘禹锡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我(平静地笑道):苔痕浓淡上阶梯,草色青葱入帘内,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我(_地笑道):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我(_地笑道):】师: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前面一三五的同学往后转,把纸条传一下。把讨论下来的东西写在我发来的小纸条上。(小组讨论合作约6分钟)师:差不多了吧?要想表现的举个手。请你来。还要有个搭档。先介绍一下谁是知县老儿,谁是刘禹锡。生1:瞧你着穷酸样,估计你也没啥朋友吧?生2:错,错,错!神马都是浮云。或许我很穷但我还有很多朋友呀,而你却穷得只有官和钱,还压力山大呢!我的朋友全是知心之友,而你的朋友只是些狐朋狗友罢了。生1:你,你,你即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生2:没有了丝竹这些杂音与使人劳累的案牍,在清静的环境里,素琴的音色更绘图啊!你在那么乱的环境里还整啥整啊?(会场掌声)师:你们是701班吧,一班一班,非同一般啊!还有谁来表现一下?好的,你们来。你们已经商量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