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_第1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_第2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_第3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_第4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2006 2020 年 年 江江阴阴市市人人民民政政府府 二二 一一 年十二月年十二月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2006 2020 年 年 文文 本本 江江阴阴市市人人民民政政府府 二二 一一 年十二月年十二月 前前 言言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 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 利用与保护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等法律法规和国家 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 政策 以及 县 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 T 1024 2010 江阴市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 况 编制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以下简 称 规划 规划 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 明确政府土 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 任务和政策导向 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 利用土地资源 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是落实 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 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 据 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 均应遵守本规划 本行政 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 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 总面积 98753 5 公顷 规划 期限为 2006 2020 年 基期年为 2005 年 近期目标年 为 2010 年 规划目标年为 2020 年 目目 录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 规划目标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第二节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 第三节 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 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第一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第三节 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 第六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 第二节 构建生态屏障廊道 第三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第七章 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 第八章 土地整治安排 第一节 土地整治规模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第一节 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 第二节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 第十章 镇 街道 土地利用调控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第一节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第一条 地理位置 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 位于北纬 31 40 34 至 31 57 36 东经 119 59 至 120 34 30 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 南近太湖 有 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 东接常熟 张家港 西连常州 江阴市是沿 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是江苏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 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也是山水历史文化名 城 第二条 自然条件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侧 全境地势平坦 地质上受中生代燕 山运动影响断裂沉陷 接受新生代以来的长江冲积和太湖沉积 平原面积占全 市总面积的 83 15 山丘孤耸于平原之间 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 境内水 域面积广阔 占总面积的 12 88 土壤条件 以平原水旱田以黄沙土为主 山 地多为黄棕壤土 2005 年 气温偏高 年平均气温 16 7 日照正常 梅雨期 短且雨量少 通常上半年终霜出现在 3 月 30 日 下半年初霜出现在 11 月 25 日 全年无霜期 239 天 第三条 社会经济条件 2005 年末 江阴市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名中蝉联第三 在第五届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 实现三年冠 在首届长三角最具投 资价值县评比中名列十佳首位 到目前 江阴市已形成以电力 冶金 石化 塑料包装 电子 生物制药 机械产业 纺织产业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 2005 年 江阴市全市总人口 118 62 万 比上年增长 0 76 全市完成地区 生产总值 787 97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6 66 全市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66668 元 比上年增长 15 71 全年财政收入 108 3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3 40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48 3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8 10 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为 13 75 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31 5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6 7 其中 城区投资 104 90 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 37 24 亿元 农村投资 189 44 亿元 2005 年 江阴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私有 个体经 济全面发展 建筑业稳步发展 交通运输运量快速增长 对外经济增势强劲 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沿江开发成效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第二节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四条 土地利用现状 2005 年江阴市土地总面积 98753 5 公顷 其中农用地面积 56226 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56 94 建设用地面积 31553 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95 其他土地面积 10972 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1 11 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 38271 1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68 07 园地面积 2866 4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5 10 林地面积 1713 0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 积的 3 05 牧草地面积 26 1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0 05 其它农用地面 积 13350 3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23 74 在建设用地中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16824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3 32 农村居民点面积 11048 5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35 01 采矿用 地面积 56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 18 独立建设用地面积 200 8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 64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2546 5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 积的 8 07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877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2 78 在其他土地中 水域面积 10893 7 公顷 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99 28 自 然保留地面积 79 2 公顷 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0 7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特点 1 1 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 耕地保护压力大 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 耕地保护压力大 随着城市化与能源 交通 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 尤其随着省 政府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各项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 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 面对江阴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既要满足经济 生态环境的大力发展 国家 省 市有关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指标要求 又要保障各项合理建设用地的需要以 及防止农用地过度非农化 农用地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 2 2 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高 集约利用需强化 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高 集约利用需强化 江阴市作为江苏省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城市之一 其土地利用总体效益 高 2005 年 江阴市单位土地的 GDP 产出为 24972 4 万元 平方公里 这远远 高于江苏省 9976 77 万元 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土地粗放利用现象同样存在 从地均投资强度和人均建设用地强度来看 江阴 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潜力 有待进一步挖潜 3 3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经过多年尤其是建国后高强度的土地 开发 可复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已经很少 目前全市其他土地面积 10972 9 公 顷 扣除长江及主要内河水域约 6579 0 公顷 实际可开发的未利用地约为 4393 9 公顷 其中有许多地是地形复杂 地力贫瘠 石砾地 还有部分无法开 发为耕地 第第三节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条 发展的机遇 1 1 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长三角地区区域融合正进入加速期 资源区域性配置 产业区域性转移 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逐步成为趋势和共识 京沪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 江阴市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也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了 强大的动力 2 2 科学发展指导宏观调控 科学发展指导宏观调控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全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 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更加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3 3 城乡统筹提供重要机遇 城乡统筹提供重要机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试点进入整体推进阶段 为推进土地整治 城乡 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七条 面临的挑战 1 1 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建设用地需求量大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江阴市沿江开发的全面实施 临港新城 城市客厅以及敔山湾的全面 建设以及各类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 城镇工矿用地总量需求趋大 交通 水利 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突出 各类产业转型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明显 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2 2 城乡统筹难度大 土地利用受制约 城乡统筹难度大 土地利用受制约 城乡统筹涉及体制 机制 利益格局调整 不可避免地在城乡人口流动与 管理 农村土地产权流转 土地征收等环节中出问题 如果处理不当 将制约 土地利用 3 3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经济发展速度过快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局部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 导致水资源短缺 绿色空 间锐减 环境污染加剧 甚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 越来越多的生物不适宜 恶化的生存空间 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第二章 规划目标 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八条 总体目标 长三角地区区域融合正进入加速期 资源区域性配置 产业区域性转移 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逐步成为趋势和共识 本规划目标以沿江发展战略为契机 立足江阴市的实际 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 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在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的基础上 经济运行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 健全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 全面建成三个文 明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生态和谐进步 现代化 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港口城市 全面实现人口 经济 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九条 具体目标 到规划期末 全市总人口 149 61 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争取在 2005 年的基 础上翻两番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 0 万元 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 10 以上 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2 以上 城市化水平达到 85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十条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 依据江阴市资源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实事求是制定土地利用主 要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建设用地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第十一条 主要调控指标 1 1 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 1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至 2020 年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34915 1 公顷 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 28133 4 公顷 2 规划其他类型农用地 至 2020 年 园地 2832 3 公顷 林地 4364 2 公顷 牧草地 10 4 公顷 3 建设用地控制 至 2020 年 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35702 0 公顷以内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控制在 30967 3 公顷以内 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 20344 9 公顷以内 交通 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4734 7 公顷以内 2 2 增量指标 增量指标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 4800 0 公顷以内 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出 4498 1 公顷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2747 7 公顷以内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 量 任务量 1148 6 公顷 3 3 效率指标 效率指标 至 2020 年 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138 平方米 人以内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十二条 农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全市农用地面积 56226 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56 94 至规划期末 农用地面积 52313 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52 97 较 2005 年 净减少 3913 9 公顷 1 1 耕地 耕地 2005 年 江阴市耕地面积 38271 1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68 07 至规 划期末 耕地面积 34915 1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67 00 较 2005 年净减 少 3356 0 公顷 2 2 园地 园地 2005 年 江阴市园地面积 2866 4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5 10 至规划 期末 园地面积 2832 3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5 44 较 2005 年净减少 34 1 公顷 3 3 林地 林地 2005 年 江阴市林地面积 1713 0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3 05 至规划 期末 林地面积 4364 2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8 37 较 2005 年净增加 2651 2 公顷 4 4 牧草地 牧草地 2005 年 江阴市牧草地面积 26 1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0 05 至规划 期末 牧草地面积 10 4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0 02 较 2005 年净减少 15 7 公顷 5 5 其他农用地 其他农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其他农用地面积 13350 3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23 74 至规划期末 其他农用地面积 10191 0 公顷 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19 17 较 2005 年净减少 3159 3 公顷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全市建设用地面积 31553 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95 至规划期末 建设用地面积 35702 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6 15 比 2005 年净增加 4148 4 公顷 1 1 城镇建设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16824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3 32 至规划期末 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20043 7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56 14 较 2005 年净增加 3219 4 公顷 2 2 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 2005 年 江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11048 5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35 01 至规划期末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10622 4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 的 29 75 较 2005 年净减少 426 1 公顷 3 3 采矿用地 采矿用地 2005 年 采矿用地面积 56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 18 至规划期 末 采矿用地面积 56 3 公顷 整个规划期内面积没有变化 4 4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 200 8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 64 至规划期末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 244 9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 69 较 2005 年净增加 44 1 公顷 5 5 交通水利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2546 5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8 07 至规划期末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 4086 7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1 45 较 2005 年净增加 1540 2 公顷 6 6 其他建设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2005 年 江阴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877 3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2 78 至规划期末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 648 1 公顷 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 82 较 2005 年净减少 229 2 公顷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 2005 年 江阴市全市其他土地 10972 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1 11 至 规划期末 其他土地 10738 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0 87 比 2005 年净减 少 234 5 公顷 1 1 水域 水域 2005 年 江阴市水域面积 10893 7 公顷 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99 28 至 规划期末 水域面积 10690 2 公顷 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99 55 规划期内 水域面积净减少 203 5 公顷 2 2 自然保留地 自然保留地 2005 年 江阴市自然保留地面积 79 2 公顷 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 0 72 至规划期末 自然保留地面积 48 2 公顷 占其他土地面积的 0 45 比 2005 年净减少 31 0 公顷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第十五条 生态用地布局 建设生态防护林 开展小流域整治 控制水土流失 建设水源涵养功能区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根据江阴市山体 水系等主要自然生态要素分布特点 构建 四横三纵一带 的生态廊道空间结构 形成山 水 田 林相组合的生 态安全格局 第十六条 农用地布局 1 1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调出低等别 质量较差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 调出 损毁和污染严重的难以恢复 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 调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 本农田 将高等别耕地 集中连片耕地 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治新增的优质耕 地划为基本农田 2 2 其他农用地布局 其他农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重点规划六大产业的空间布局 即粮油作物 蔬菜 经济林果 花卉苗木 水产 畜禽养殖等空间布局 粮油作物生产用地主要分布在澄南和澄东南 蔬菜生产用地主要分布在青阳镇 璜土镇 云亭街道 夏港街道等镇 街 道 经济林果分布在中心城区 澄东和澄西 其中中心城区以发展生态林业为 主 澄东以发展木本农业为主 澄西以发展果林为主 苗木 花卉 芦荟主要分布在徐霞客镇 华士镇 璜土镇 云亭街道 新 桥镇 祝塘镇等镇 街道 畜牧业以常规禽畜饲养为基础 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方向 发展区域规模 型养殖 其用地主要分布在祝塘镇 南闸街道 周庄镇 徐霞客镇等镇 街道 第十七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1 1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布局新增城镇用地 少占耕地和水域 避让基本 农田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 形成 一中心四片区 格局 一中心 即中心城 区包括澄江街道 夏港街道 城东街道 南闸街道 云亭街道 四片区即澄东 片区 澄西片区 澄南片区和澄东南片区 澄东片区包括周庄 华士和新桥镇 街道 澄西片区包括申港 利港和璜土镇 街道 澄南片区包括青阳 月城和徐霞客镇 街道 澄东南片区包括祝塘 长泾和顾山镇 街道 2 2 采矿用地布局 采矿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复垦部分采石 采矿以及砖瓦窑厂 布局部分新增采矿用地 充 分发掘采矿用地潜力 3 3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各镇 街道 安排变电站 供电电网 通讯塔站 环卫站等建设 所需用地 充分利用已有的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重点开展自然村的用地布局调整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 三集中 在全市十七个镇 街道 实行迁村并宅 将零星 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和乡村企 业向中心村集中 第十九条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1 1 交通用地布局 交通用地布局 以优化布局结构 提高效率 加强枢纽 高速外接为重点 加快建设综合 性交通运输体系 把江阴市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2 2 水利用地布局 水利用地布局 以防洪减灾 供水安全为重点 注重构筑防洪保安 供水保障 水生态环 境保护与改善 农村水利发展 水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五大体系 3 3 能源用地布局 能源用地布局 按照积极发展电力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 保障能源用地 需求 严格项目用地管理 重点保障输变电工程建设用地 优化能源用地布局 第二十条 旅游用地布局 以江阴客源市场为导向 结合江阴区位 旅游资源实际情况 确定江阴市 旅游空间布局构架为 以沿江和锡澄高速公路的生态廊道为环境支撑 以江阴 滨江风景旅游区为核心板块的多核结构 形成江阴旅游发展的 一带 五区 六节点 的空间多核网络布局构架 一带 江阴古文化旅游长廊 五区 滨江 风景旅游区 华西农村文化旅游区 澄东工业旅游区 学政文化旅游区 徐霞 客故里湿地休闲旅游区 六节点 人民路旅游咨询节点 江阴汽车站游客集散 节点 黄山湖外宾咨询节点 滨江外滩旅游商品购物节点 锡澄高速公路南立 交车站游客换乘点 城区旅游巴士总站节点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一节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严格保护耕地 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 1 非农建设占用 非农建设占用 按照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 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 特别是耕地 加强规划控制 到规划期末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2747 7 公 顷 2 2 灾毁流失耕地 灾毁流失耕地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 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 将灾毁耕地数量 降到最低 到规划期末 灾毁耕地数量控制在 255 0 公顷以内 第二十二条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坚持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则 补充耕地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 对补充耕地地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分等定级验收 将耕地质量 耕地保有量 列入目标考核 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到规划期末 通过土地整治补 充耕地 1148 6 公顷 第二节第二节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 第二十三条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严格按照无锡下达的指标 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按照保 护优先 保障发展的原则 以优先保护集中成片的高产稳产的粮田和菜地为前 提 调整划定基本农田 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到镇 村 地块 江阴市划定基本农田 28498 6 公顷 其中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28133 4 公顷 365 2 公顷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第二十四条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 在规划期内 江阴市将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管理 到达提高基本 农田质量的目标 实现增地 增产 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结合江阴市基本农田特点 规划期内将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 健全基本农 田地力监测网络体系 加大资金投入 增施有机肥 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促进基本农田质量监督法制化等 将基本农田建设为高产 稳产的现代化农田 第二十五条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 1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的制定 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的制定 1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江阴市人民政府及各镇 街道 人民政 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书 将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 落实到地块 并作为考核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巡查制度 对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实行属地管 理 要求基本农田保护巡查责任应明确划分责任区 实行分片包干 责任到人 3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碑设立制度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主要交通要道设 立 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碑的定期巡查和维护工 作 并将此工作纳入每年基本农田保护考核的内容 基本农田保护碑的保护应 明确划分责任 实行分块包护 责任到人 4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档案制度 规范管理基本农田的归档资料 完善 调整划定图件 表册 文字报告的立卷归档并由专人管理 将基本农田档案管 理工作纳入每年基本农田保护考核的内容 2 2 加强对保护目标责任的考核和奖惩 加强对保护目标责任的考核和奖惩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 明确各镇 街道 耕地保有量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耕地质量标准 到保护责任考核年 由市国土资源局 农业局和审 计局等部门 对各个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 将考核结果报 市政府 市政府对保护工作完成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基本农 田保护工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 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并停止农用地转 用和土地审批 3 3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优先优惠政策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优先优惠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是对优质耕地的特殊保护 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民会丧失 一些发展机会 因此应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一系列的优先优惠政策 建立经 济激励机制 如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 弥补当地农民的机会成本 调动当地 农民保护基本农田内在经济积极性 以便将基本农田真正保护起来 4 4 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 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 努力形成人人知晓 遵守基本农田保护 公约 法规 自觉维护基本农田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第三节 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 第二十六条 加大林地建设力度 规划期内林地规模大幅增加 到规划期内林地面积达到 4364 2 公顷 结合 江阴市生态城市建设目标 重点保护崎山 黄山等森林 充分利用道路和村庄 造林以及生态防护林建设 将部分低产耕地退为林地 同时整治退化的生态景 观 多途径增加有林地面积 构筑交通防护林带和生态隔离廊道的生态体系 第二十七条 推进园地综合整治 规划期内园地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到规划期内园地面积达到 2832 3 公顷 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 促进品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提高 调整园地布局 引 导园地规模经营 集中发展 加强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 提高园地单产和 效益 第二十八条 合理安排和布局其他农用地 到规划期末 其他农用地面积 10201 4 公顷 控制畜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 染排放 合理引导其空间布局 优化利用 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 第二十九条 城镇建设用地 1 1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 2005 年全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16824 3 公顷 规划到 2020 年控制在 20043 7 公顷以内 规划期内增加 3219 4 公顷 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各镇 街 道 镇区 开发区以及重点区域 如云亭的敔山湾 临港新城等 2 2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措施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措施 1 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防止建设用地的低效扩 张 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2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 切实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型向 内涵集约型转变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供地 城镇建设项目具体用地指 标 应严格执行 江苏省建设用地指标 促进城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 1 1 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 农村居民点规模与布局 2005 年全市农村居民点面积为 11048 5 公顷 规划到 2020 年控制在 10622 4 公顷以内 规划期内净减少 426 1 公顷 规划期内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 三置换 工作 以农民自愿为原 则建设中心村为重点 基层村为纽带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加大推 进旧村改造 集中精力进行合村并点工作 实施过程中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 支持 实现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 2 2 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措施 农村居民点用地控制措施 1 逐步实行合村并居 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撤销局部规模小 基础设施差 交通不便 位 置偏僻村庄 通过村庄整理缩减居民点用地规模 逐步形成有利生产 方便生 活的村居布局体系 合并后的居民点应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设 配套必要的 生活服务设施 对旧村进行有序改造 逐步消除 空心村 现象 对合并后闲 置不用的宅基地进行复耕 2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 农村村民一 户只能拥有一处不超过规定标准的宅基地 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 不得再申请批准宅基地 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农村居 民点向农村居住小区集中 实现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 第三十一条 允许建设区 规划期内 江阴市划定允许建设区面积 30967 3 公顷 主要分布于中心城 区及各镇 街道 的镇区及中心村范围 其中 中心城区即澄江街道 城东街 道 云亭街道 南闸街道 夏港街道和申港街道新沟河以东的范围 允许建设 区土地面积 10946 5 公顷 其他镇 街道 允许建设区土地面积 20020 8 公顷 允许建设区空间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 镇 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 2 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 应统筹增量 与存量用地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 规划实施过程中 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 其空间布局形 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 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 允许建设区边界 规模边界 的调整 按法定程序进行 第三十二条 有条件建设区 有条件建设区可以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 区内土 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 在划定有条件建设区时 按照保护资 源和环境 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划定 严格避让优质耕地和重要的生态 环境用地 有条件建设区的划定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协调 规划期内 江阴市划定有条件建设区面积 3447 4 公顷 主要分布于允许建设区 的周边区域 有条件建设区空间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 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同时相应核 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村土地整治规模已完成 经评估确认拆旧 建设用地复垦到位 存量建设用地达到集约用地要求的 区内土地可安排新增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3 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 如需调整 按法定程序 进行 第三十三条 限制建设区 限制建设区是江阴市基本农田 耕地分布的主要区域 规划期内江阴市划 定限制建设区面积 63978 3 公顷 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之外的其他镇 街道 限制建设区空间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 是发展农业生产 开展土地整治 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2 区内禁止城 镇 村建设 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 第三十四条 禁止建设区 规划期内 江阴市划定禁止建设区面积 360 5 公顷 主要分布在徐霞客湿 地保护 澄江街道黄山公园以及云亭街道东南角的定山生态旅游等地 禁止建设区空间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 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 相符的各项建设 2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第三节第三节 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 到规划期末 全市重点保障交通水利用地为 4086 7 公顷 比 2005 年净增 加 1540 2 公顷 第三十五条 保障交通设施用地 合理配置铁路发展用地 重点保障京沪高速铁路 澄锡宜城际铁路 镇南 铁路 常苏嘉城际铁路等重点工程的用地需求 优化用地配置 引导铁路建设 节约用地 优先保证高速公路用地 配合长三角地区及无锡市便捷 通畅 高效 安 全综合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规划期间主要建设有沿江高速公路东段 229 省道 340 省道江阴段 232 省道江阴段 江阴大道 海港大道 惠澄大道 过 江二通道 等重要工程 保障航道建设 规划期间重点保障申张线 张澄段 航道整治工程 江阴段 和锡澄运河航道整治工程 含江阴船闸 重点保障港口码头建设 如石利港区 申夏港区 黄田港港区和长山港区 无锡 江阴 港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第三十六条 保障水利设施用地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强化水利设施的规划选址和用地论证 重点保障国家 省市重点项目 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修复 改造和拓宽 优先保障引江济太 曹港河拓宽 战略水库以及新沟河工程的建设 规划期间 除优先保障国家 省级及市级重点水利设施项目以外 其指标主要用于江阴市的重点工程 第三十七条 保障能源设施用地 按照积极发展电力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 保障能源用地 需求 严格项目用地管理 重点保障输变电工程建设用地 优化能源用地布局 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基地 重点保障的建设项目有川气东送配套一期工程 西气东送以及各镇 街道 输变电站等 第六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第一节 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 第三十八条 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 在优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前提下 坚持生产 生活与生态并重 保障 合理的生态用地规模 推进零星林地集中绿化 提高现有水域的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和谐 安全 高效的城市生态建设 至 2020 年 全年园地面积保持在 2832 3 公顷 林地面积保持在 4364 2 公顷 牧草地面积保持在 10 4 公顷 第三十九条 优化基础性生态用地布局 为了构建土地生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宜居城市 需对原有基础性生态用 地布局进行调整优化 调整后的园地主要分布在徐霞客镇 璜土镇 华士镇 新桥镇 顾山镇 周庄镇 长泾镇 云亭街道 青阳镇 利港镇 月城镇等镇 街道 林地主要分布在徐霞客镇 华士镇 利港镇 周庄镇 璜土镇 青 阳镇 城东街道 南闸街道 云亭街道 祝塘镇等镇 街道 牧草地少量零 星分布在璜土镇 申港街道 华士镇 澄江街道 第二节第二节 构建生态屏障廊道构建生态屏障廊道 第四十条 生态屏障廊道构成 规划期内 江阴市将构建 四横三纵一带 的生态廊道空间结构 四横 中北部 一横 为长江沿线 北部 二横 是以东横河 西横河 镇澄公路为 骨架的沿河 沿路绿化带 中部 一横 是南快速路 镇南铁路 沿江高速为 骨架的沿路绿化带 南部 一横 是青阳河与长泾一级公路两侧林带为骨架的 景观带 三纵 中西部 一纵 是由预留的第二过江通道 新沟河两侧林带 为骨架的景观带 中部 一纵 是锡澄高速两侧林带为骨架的景观带 东部 一纵 是沿无锡东干线两侧林带为骨架的景观带 一带 由生态林 防护 林连接中部凤凰山 秦皇山 等自然斑块形成的山体森林景观带 第四十一条 不同城镇区之间的生态隔离 城区与澄西片区通过建设沿新沟河防护绿地形成西部生态隔离带 使澄西 片区与城区隔离 市域 一带 即由生态林 防护林连接中部凤凰山 秦皇山 花山 崎山 定山 耙齿山 稷山 香山 长山等自然斑块形成的山体森林景 观带 将城区与澄东片区 青阳片区 长泾片区进行生态隔离 中部 一横 生态廊道将城区 澄东片区与青阳片区 长泾片区进行生态隔离 构建市际生态隔离带 在璜土镇 利港镇 申港街道 夏港街道 南闸街 道以及月城镇等与常州市接壤的地区 构建市际生态隔离带 第三节第三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第四十二条 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用地模式 坚持走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 调发展的原则 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促进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和全 面升级 结合工业布局调整和城市空间拓展 引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支撑 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本地教育迅速提高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 从智 力引进转变为自主创新 第四十三条 园区式 集中型土地利用模式 按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 低投入 低消耗 少排放 高产 出 可循环 的集约型增长模式 切实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 严格控制高消耗 高能耗 重污染项目 坚决淘汰浪费资源 污染严重的落后 工艺 设备和产品 全面实施清洁生产 用循环经济改造传统产业 实现资源 能源的高效利用 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 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减量化 无 害化 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 破坏 第四十四条 生态友好型土地开发整治模式 江河湖泊区用地模式 江河湖泊周边土地利用的重点是涵养水源 坚持生 态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积极开展采矿破坏地生态修复 保护和营造水源涵 养林 防护林 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经济 农用地整治模式 在生态建设允许的适度范围内 采用平田整地 格田成 方 沟渠配套等手段及增施有机肥 合理轮作 增磷补钾等技术完成部分中低 产田的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 增加现有农地的数量 提高现有农地的质量 缓解土地资源的供需压力 建设农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相协调机制 第七章 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 第四十五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 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面积 30643 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03 基本农田分布在除澄江街道和城东街道外的各镇 街道 而且集中 度较高 优质耕地比例较大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月城镇 徐霞客镇 青阳镇 祝塘镇 长泾镇以及顾山镇等市域南部或东南部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用作基本农田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 农田 水利 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 区内的一般耕地 应参照基本农田管制政 策进行管护 2 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整理 复垦或调整为基 本农田 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 复垦或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途 但不得扩 大面积 3 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 禁止在基本农田上建房 建窑 建 坟 挖砂 采矿 取土 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 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第四十六条 一般农地区 一般农地区划定面积 17608 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17 83 分布在全市 各镇 街道 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 开发区 集镇及中心村周围 一般农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 园地 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的农村道路 农田水利 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 2 区内现有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 复垦或调 整为耕地 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 复垦或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途 但不得 扩大面积 3 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不得破坏 污染和荒芜区内土地 第四十七条 林业用地区 林业用地区划定面积 4194 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4 25 在各镇 街道 均有分布 主要沿分布在南闸街道 云亭街道和华士镇等城镇 街道 林业用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 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 营林设施 2 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 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它类型的营 林设施用地 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 可保留现状用途 但不得扩大面积 3 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 4 未经批准 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 行毁林开垦 采石 挖沙 取土等活动 第四十八条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划定面积为 30666 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1 05 主 要分布在中心城区 开发区 各镇 街道 镇区及中心村规划用地范围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 农村居民点建设 与经批准的城市 建制镇 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 2 区内城镇村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 闲置地和废弃地 3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 应当按现用途使用 不得荒芜 第四十九条 独立工矿区 独立工矿区划定面积为 301 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0 31 分布在江阴 市各镇 街道 独立工矿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用地 2 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 3 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 塌陷 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 4 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 闲置地和废弃地 5 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 应当按现用途使用 不得荒芜 第五十条 风景旅游用地区 风景旅游区主要包括东部的华西农村文化旅游区 澄东工业旅游区 南部 徐霞客故里旅游区 西部古文化旅游长廊 北部学政文化旅游区和滨江风景旅 游区 部分用途分区与前述各类分区相互穿插 形成复合土地用途分区 该区 总面积 10 3 公顷 风景旅游用地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旅游 休憩及相关文化活动 2 区内土地使用应当符合风景旅游区规划 3 区内影响景观保护和游览的土地 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 在不破坏景观资源的前提下 允许区内土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和适度 的旅游设施建设 5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 污染环境的生产建设活动 第五十一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主要指徐霞客镇 马镇 河流湿地公园和澄江街道的 长江要塞森林公园 该区面积 360 5 公顷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 1 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 2 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 3 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 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 4 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 原有的各种 生产 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 第八章 土地整治安排 第一节第一节 土地整治规模土地整治规模 第五十二条 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 切实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的中低产天改造力度 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推进 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 促进农用地经营规模 机械化 和产业化 补充耕地 1004 6 公顷 第五十三条 大力开展土地复垦 加快废弃地复垦 按照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 用途适宜 经济可行的要求 立足优先农业利用 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挖损压占 砖瓦窑 场等废弃土地的复垦 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 规模和时序 规划到 2020 年复垦工矿废弃地 305 1 公顷 补充耕地 98 0 公顷 第五十四条 适度开发宜农土地资源 适度开发宜农其他土地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土地开发的 用途和规模 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在保护一定的生态 滩涂资源的前提下 合理适度地综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 出率 到 2020 年 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 围垦开 发利用 60 7 公顷以上的内陆和长江滩涂资源 补充耕地 46 0 公顷 第二节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土地整治重点工程 第五十五条 土地整理重点工程安排 全市规划土地整理重点项目主要为月城镇 青阳镇 徐霞客镇 长泾镇 祝塘镇和顾山镇基本农田整理 月城镇 青阳镇等镇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沿线农 用地整理 归并零散地块 完善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 补充耕地面积 提高耕 地质量 第五十六条 土地复垦重点工程安排 推广先进的土地复垦工程和生物技术 恢复土地的生产生态功能 及时 全面复垦工矿 水利和交通沿线废弃地 江阴市通过对废弃地等的复垦 也可 以增加部分耕地 废弃地整理范围为除夏港 月城 城东和澄江街道以外的镇 街道 第五十七条 土地开发重点工程安排 土地开发项目主要集中长江滩涂沿线及其他镇 街道 的其他土地 分布 在璜土镇 利港镇 月城镇 青阳镇 徐霞客镇 长泾镇 顾山镇和祝塘镇等 镇 长江滩涂开发有璜土镇 利港镇和申港街道 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第一节第一节 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 第五十八条 中心城区范围与规模 根据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澄江街道 夏港街道 城东 街道 云亭街道 南闸街道以及申港街道新沟河以东的范围 中心城区是江阴 市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综合型城镇 具有市域综合中心职能 空间布局由 指状绿地系统分隔成四个组团 在城市东 南 西部布置三个工业区 沿人民 路 虹桥路 通江路形成 H 型城市中心 中心城区按照有利发展 保护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