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方能“精彩”.doc_第1页
“精心”方能“精彩”.doc_第2页
“精心”方能“精彩”.doc_第3页
“精心”方能“精彩”.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心”方能“精彩”-浅谈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精心预设”,注重师生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当前对预设和生成关系的观点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更多的人能辩证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学活动既要“预设”又要“生成”,问题是 在操作上难以实现两者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一“预设”就死、一“生成”就乱的现象。能否实现“预设”而不死,“生成”却不乱,让“预设”和“生成”巧妙地和睦相处呢?能!俗话说:“凡事预则立。”只有精心地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前不久,本人上了一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课前集体备课时, 本年级数学组几位教师一致认为实际教学中应该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不管是学生如何探求、发现规律,还是在根据特征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2、5整除,课堂上应该说都是比较顺利的。可是在实际上课时,却遭遇了一些“节外生枝”,我及时抓住契机,捕捉住这动态生成的、稍纵即逝的课堂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愤”、“悱”状态,紧紧扣住学生所疑、所思、所议的热点,引领、鼓励学生向困难挑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也正是这种不期然的意外,才幻化成课堂教学最精彩的瞬间。由此引发了我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反思与思考。现将课中有关此类的教学片段呈现如下:遭遇一 预设生成提前到来。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具体如下:“本市有一家银行为了答谢广大客户多年来对该银行的支持和关心,决定于2010年1月1日起对前来办理存储款的前1000名顾客采用摇奖方法赠送虎年吉祥物,后来摇奖的具体中奖号码就是“办理顺序号是能被2整除的数的号码”。“同学们,你能猜猜有哪些号码会中奖得到赠品呢?”根据我的预设,学生都能猜一些简单的数字,如2、4、8、12、16等;接下来我再引导说一些大些的数字,学生应该也能说对;最后我再引出本课课题:“那么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都有哪些特征呢?”顺便揭示课题。谁料,我的话音刚落,班级的一名男孩脱口而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全班同学一听,一脸迷茫,不知他说得是对是错,纷纷将目光转向我,就等着老师来做出评价。听他一说,我脑子一懵,课前预设的悬念、激发求知欲的一系列话语一下子不知从哪说起了。这学生不仅意思说对了,而且概括得滴水不漏,怎么办?是让他的发言“抛砖引玉”呢?还是让他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呢?我顿时陷入了短暂的抉择中,最终我选择了前者。我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特征的呢?”他得意地告诉全班同学是课前预习学会的。我接着乘机问全班学生:“那么你们知道这个特征是怎样发现的吗?想试试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可以想像,接下来我又顺利回归到我的预案中来了。心里还想:哎呀,真是虚惊一场,幸亏我反应较快,终于可以继续按照设想的程序来了。遭遇二 预设的生成迟迟不来。在引导学生通过先列举2的倍数再观察发现这些2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自学探究后,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时,所有小组的结论都说这些数的共同特征是“双数”。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一我没想到学生对“双数”的印象这样深;二是在另一班级上本课时,也有不少学生这样说,但也有一些小组知道从个位来发现2的倍数的共同特征,所以并没有影响我的正常教学程序。怎么办?无奈之中,我又陷入了瞬间的尴尬,是直接告诉他们观察个位上的数?那样,班级学生肯定会茅塞顿开,进而顺利地从个位发现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不过,这样的学习实际就是“老师抱着孩子来摘果子”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无法得以培养,这样的行为与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是违背的。考虑再三,我想干脆在此处再让学生多写几个不同位数的能被2整除的数让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或许大家集思广益,还能注意到数字的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于是,我是这样引出继续探究的学习要求的:“双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的经过先前列举的一些数的基础上,又分组合作列举了一些不同位数的数,就能很快地观察到所有这些2的倍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2倍数的个位上是0、2、4、6、8。遭遇三 精心预设变为未生成的预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为了能使学生较清楚地得出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我课前颇费了一番脑子,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分别数出能被2整除的数和能被5整除的数各有几个,然后再让两名学生分别上黑板把能被2、5整除的数放入相对应的集合圈里,再组织全班学生对比放入的数字卡片的个数与数的个数是否一样,从而创设矛盾,引发出个位上是O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最后用交集圈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可在实际上课时,学生的认知水平似乎大大超出我对他们的预料,在本环节未出现之前的一个练习:给出一些数,判断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中,班级竟然有大部分人已经能观察出个位是0的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可我为了不让精心预设的预案变为未生成的预设,实际实施这个环节时我还是没有“忍痛割爱”,照样让学生上台板演、分小组展开讨论反思一、当预设的生成提前到来时,教师需怎样做?许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一种心态,那就是平时上课时,班级会有一些学生在没学习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新知,这时,往往老师就会对其大加赞赏,美其名曰:“聪明!”“知识面真广!”“老师没教你就会了!”“课前预习得很好!”等等,甚至希望会班学生都能向他学习,达到不教就会的水平。而在正式上实验课、公开课、展示课时,却总会找到这些孩子对其千叮咛、万嘱咐:“你们在课上,就是已经会了,也要等我叫你回答你再回答,千万不要大家没学前就把答案说出来,到时看我脸色行事。”其实,这样的老师已经在心底完全把师生的角色地位本末颠倒了,他把上课首先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表演舞台,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仅仅是作为陪衬,学生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说到底,是从教学理念和行为上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其实,随着现代的高速发展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都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提前了解一些比教材进度超前的知识,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抑制这种超前行为,而应客观地承认,正确地面对,并能以此作为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弹性地安排教学进程,灵活地调换教学环节,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后我反思了一下,我就存在着上述心态。在“遭遇一”中,其实当时安全可以选择方法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把预案中后面的“举例、发现特征后的验证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这一环节提前上来,来个将计就计,组织全班学生任意列举个位是0、2、4、6、8的不同位数的数,通过验证,让学生对该生的回答作出正确的评论,然后再引入如何研究发现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真正到发现特征后,验证环节已经集体完成了,就可以不进行了。这样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教学的程序做了前后调整,但充分体现了该生意见的价值所在,表现出了师生对该生的尊重,同时又可以极大地鼓舞全班学生的探索热情。二、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时,教师需怎样做?在“遭遇二”中,导致预设的生成迟迟未来的重要原因就是课前我没找准的学生的知识基点。其实学生在幼儿园就对双数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在头脑中把个位上是1、3、5、7、9的数叫做单数,把个位上是0、2、4、6、8的数叫做双数,不过那种认识只能称得上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认知层面,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概念概括的理论水平。而我却对此缺乏实地调查研究的精神,导致判断出现偏差,使学生在观察时多走了一些弯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在走不进预定教学目标,身陷“出穷水尽疑无路”之时,我们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善于接过学生抛来的“绣球”,迅速地在预设和生成之间寻找、铺设一条连接的台阶,沿着他们的思路,给予他们一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意识地引导实现教学目标,也许,他们就有可能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比如我面对全班学生在观察、认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时的“双数”特征,以它为线将计就计,研究双数的特征,最后再拉学生回到观察个位上数的特征上,处理还是可行的。三、当精心设计的预设成为多余,教师需怎样做?课堂教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情绪等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班级的学生、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面对同一问题都有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反应。所以我们教师精心准备的预设就有可能成为精彩的生成,也有可能会成为多余的预设。诚然,预设成为生成的精彩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当准备的精彩环节成为多余时,这时,我们只有两种做法:要么忍痛割爱,把这一环节删去;要么一带而过,对此环节简要处理。因为,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你再按你的教案照搬不变,实在是画蛇添足,浪费时间!我们只能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舍弃或简化它,把这些美丽的预设化做泡影。如在以上所举的“遭遇三”中,学生已经在前一环节的练习中掌握了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后面教师所预设的“通过找数学卡片来讨论归纳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环节就完全可以省略,我的处理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感悟总之,是预设的生成也好,非预设的生成也好,还是未生成的预设,都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千变万化、难以预测。一帆风顺的教学效果固然让教者少了些“心惊胆战”,而意料之外的“跳跃符”也是情理之中的。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错到对、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面对课堂出现的各类生成,我们首先要做的应是把教材、学生钻研透彻,这是应变生成的基础;其次要摆正面对意外的心态,定位好师生的角色地位,真正把学生做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敢于展现一个真实自然的课堂;最后要善于经常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教学基本功。从而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