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兵时代的文化范式.docx_第1页
工农兵时代的文化范式.docx_第2页
工农兵时代的文化范式.docx_第3页
工农兵时代的文化范式.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农兵时代的文化范式从白毛女看改革开放前党对文化产品的标准 【摘要】白毛女的故事最初由来于抗日战争时河北阜平一带的“白毛仙姑”的传说,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为同名电影,文革期间芭蕾舞剧白毛女被作为“八大样板戏”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表演。文艺作品是政治的诠释者和宣传品,白毛女故事的流传和后续电影歌剧的改编蕴含着党对于文化生产传播的一系列标准,本文试图以歌剧白毛女为例简要分析改革开放前党对于文化产品的标准。【关键词】 白毛女 准入标准 时代性1、 文化产品的产生源于一定的时代背景“白毛仙姑”事件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战争的冲击之下,原本的文化中心散落开来,随着大批知识分子、作家的颠沛游离而转移和重新汇聚,这样的时代大环境下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包括各抗日根据地的文学。但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冲突服从于日本军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因此“白毛仙姑”这样的阶级矛盾话题并未广泛传播。1942年5月间毛泽东就文艺问题做了一次著名的讲话,史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讲话提出一个革命文艺必须“为群众”服务和如何“为群众服务”的“二为”方针明确指出一切文艺作品只能是政治的诠释者和宣传品。这初步体现了党对于文化产品作用的基本认识。在建国后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则形成“写工农兵、唱工农兵”的通俗说法。歌剧白毛女就是在毛泽东延安讲话之后创作和搬上舞台的。在文革期间甚至成为了“样板戏”之一。所以,白毛女的诞生及广泛传播受时代的影响,有很强的时代性。可以说白毛女的诞生是时代使然,它的产生和传播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管理上鲜明的阶级性和斗争精神。2、 文化产品的时代性特征白毛女的诞生是时代使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白毛女的内容主题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在当时的“工农兵时代”我国文化产品的“准入标准”(1) 文化产品主题需积极向上“文化是政治的喉舌”党通过文化作品宣传指导思想、价值理念。在工农兵时代的背景下,党对于文化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通过分析文革“样板戏”之一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主题思想可见一斑。1. 典型的时代主题性对旧社会鞭挞揭露,对新社会的憧憬期待芭蕾舞剧白毛女开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百姓喜迎新年的安乐祥和的画面。村民热闹喜迎新春,大春给喜儿送来了粮食,喜儿的爸爸外出归来给喜儿带了一条红头绳作为新年礼物,生活虽然简朴清贫,整个画面乡情、爱情、亲情相交辉映。然而这样的画面在当时的旧时代里就是一种奢望。地主黄世仁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他暴力打死喜儿爹,强迫喜儿签下卖身契,以身抵债。喜儿在地主家受尽欺凌,无处可逃,只能躲进深山里,被旧社会活生生逼成了“鬼”,最终在新社会的关怀下,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整部舞台剧的主题来看,白毛女主要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暗含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主题。就整个时代背景来看,白毛女的传说不是个案,也不是偶然,而是当时旧社会背景下地主欺压穷苦百姓的真实写照。旧社会环境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压榨贫下中农,不劳而获,过着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无数贫苦百姓的痛苦之上的。农民千百年来受到地主的压迫,他们最大的渴望就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简单幸福的生活。党在领导革命成功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封建残余势力和落后思想予以坚决打击。在舞台剧的最后,地主黄世仁被枪决,农民分到了一份土地,实现了美好的愿望。这一幕万众期待的结局传达出了黑暗旧势力难以战胜新势力而终会灭亡的时代主题。2. 鲜明的阶级对立性地主和农民不可调节的阶级矛盾在舞台剧中农民和地主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黄世仁强行逼债,杨白劳宁死不从;大春为从黄世仁手中解救喜儿参加八路军;喜儿拼死抵抗,久居深山。这些细节描写极大的体现了黄世仁和喜儿一家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这样的主题思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文革时期全国推行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在文革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阶级斗争成为时代的标签,人民被清晰的划分成各种阶级,人民大众和地富反右九等反动阶级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文化是一定政治形态的反映,当时的文化作品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的烙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阶级立场的坚定与否成为党衡量文化产品的重要标准。3. 坚定的革命斗争性党的正确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在黄世仁打死杨白劳,强占喜儿时,喜儿的初恋大春想到过反抗,但面对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大春个人的力量显得过于单薄,无法抵御当时强大的黑暗势力,他急需一个引导,一个能让他变得强大的方法去夺回心爱的喜儿。这时候八路军为他指明了方向。大春参加八路军后,接受了八路军的教育指导,成为一个先进的革命者,最终也是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处决了地主黄世仁,解放了当地的农民。革命性是“工农兵时代”的文化作品的另一典型特征。由于农民和地主之间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使得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受农民的阶级局限性的影响,进行革命斗争需要更为先进的阶级领导,以工人阶级联盟的中国共产党承担了这一历史性任务。党在进行革命斗争积极鼓励像大春一样的先进分子加入其中。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党同样注重文化产品的政治导向作用,以文化为喉舌,宣传文化政策,坚定革命信念,这种做法在文革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2) 文化产品形式可丰富多彩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次演出,就引起了空前轰动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观看了演出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茅盾曾撰文:“我们毫不迟疑称扬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歌剧,我以为这比中国的旧戏更有资格承受这名称中国式的歌剧。”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的一个里程碑。在当时的环境里歌剧作为一个外国“舶来品”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剧种,在国内的受众较少。将歌剧白毛女作为“样板戏”之一,也体现了党对于文化产品样式的包容性态度,在对文化产品内容进行严格把控的同时,适当允许融合式创新。受它的影响,从那时起,优秀歌剧作品不断涌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艺舞台,也使我国现代歌剧的创作与演出不断走向成熟成为了可能。三、总结文化是一定政治环境的映射,在改革开放前,党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处于比较严格地把控之中,而文化作为党的“喉舌”更是处于严格的把控之中。芭蕾舞剧白毛女是那一时代文化产品的典型案例,它不仅仅是一部文艺作品更是当时“工农兵”时代的典范,它代表着革命文艺或共产党领导之下的文艺作品在意识形态高度上的成熟表现。 【参考文献】1 蒋力. “文革”中的歌剧白毛女J. 歌剧, 2010(6):62-64.2 袁庆丰. 政治和艺术示范的标本超级女声白毛女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9(6):49-57.3 于书正. 论歌剧白毛女的历史地位与功绩J. 雪莲, 2008(3):117-120.4 刘润为. 白毛女的反压迫主题J. 中国投资, 2016(1):110-115.5 党督. “工农兵电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