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_第1页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_第2页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_第3页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_第4页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5 再见了,亲人前置性作业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真体会文章中包含的真情,完成以下问题: 一、学会生字词1、画出文章的生字,认真读一读,并认真写在下面。2、读读写写下列词语,并用画线词语造句战役 封锁 硝烟 深情厚谊 大嫂 挎篮子二、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了多少当时的事情?2、“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3、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认真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认真进行体会。4、谈体会: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 );感动于( )。25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听课文录音,学生能说出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可歌可泣的事。3、品读第一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雪中送炭”等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重点:听课文录音,提高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品读第一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及重点句子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二、检查预习情况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 大嫂2、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三、合作学习与交流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小组交流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3)指导有感情朗读。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9、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四、总结拓展抄写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板书设计: 再见了 亲人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大嫂教后反思:第二课时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大娘 小金花 大嫂)2、课文主要回忆了哪些故事?3、回顾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 二、合作学习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1、按要求自学。2、分四人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讨论。(一)检查第二自然段(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A、改陈述句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二)检查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A、改陈述句。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分层引读。(三)小结。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四、读中诵情,想象创造。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五、交流写法50多年过去了,我们真的要感谢文章的作者魏巍,是他让我们仿佛也经历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感受了那样的亲人情怀;是他让我们领会了这样的亲人是何等伟大。那么作者写的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交流)(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每段都是以请求的语句开头,以反问的语气结尾等。)本节课我们不但感受到中朝伟大的友谊,同时我们走近了文章的作者巍巍,了解他的写作手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做一名学有所思的人。板书设计: 25、再见了,亲人 朝鲜人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战士 情深似海教后反思:26 金色的鱼钩前置性作业设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你用心读课文,用心体会,用心感悟,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下问题:1、我会认读词语并注音青稞面 红锈 收敛 熬过 奄奄一息 抽噎 支吾2、我会组词。禁( )衰( )饵( )搪( )森( )哀( )耳( )塘( )3、我会解词语收敛:奄奄一息:抽噎:支吾:4、课文内容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 。)5、我会梳理课文课文中叙述了几件典型的事例,分别是:( )( )( )(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能感受到老班长的( )优秀品质。6、我能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细细品读,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把文章读好7、我还知道(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为什么要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吧?26 金色的鱼钩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学习目标:1、认识文中7个生字,读读记记“斑白、严厉、收敛、粗糙、奄奄一息”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二、检查前置性作业完成情况1、认读词语:青稞面、红锈、收敛、熬过、搀一段、奄奄一息、抽噎、支吾2、谈谈“收敛、奄奄一息、抽噎、支吾”的意思。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概括文中主要叙述的四件事。老班长照顾三个伤病员,在草地上走了很多天,在这些天中,也发生过许多感人故事,作者是不是一一写了出来?作者选出了哪些典型的事例,来向我们叙述这个感人的的故事 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四件事大致概括为:“鱼汤、秘密、命令、牺牲”四件事。5、从这四件事中,我们能感受到老班长的( )优秀品质?(让学生初步说一说。)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1、合作学习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令人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画出描写老班长的句子,细细品读,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把文章读好,然后在组内交流。2、品读交流:指名谈画出的重点句子,教师引导体会。预设如下:(1)“鱼汤”这件事:句子:“以后,老班长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鱼。”体会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2)“秘密” 这件事:句子:“他坐在那里,老班长,你怎么”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句子:“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我怎么向党汇报?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句子:“不行,找野菜就得一棵棵地摸”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体会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指导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对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小组合作读,指小组朗读展示并评价。)(3) “命令” 这件事:句子:“我端起搪瓷碗,意思只有我知道。”引导学生关注老班长的前后的神态,感受老班长的内心活动,体会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提问:为什么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并指导朗读。(4)学习“牺牲”这件事:句子:“当我俯下身子,一定要走出草地去!”“不,你们瘦得”引导学生谈出内心感受。(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C出示对话,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师引: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出示句子)(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2)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要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吧?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2、学生自己练习。3、指名讲解,评价。六、练习巩固,设计作业结合板书小结:学习了课文,老班长( )( )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里。作者是怎样叙述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老班长的高贵品质的?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物点:抓住主要事件,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展现内心世界等。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尝试运用。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老班长长满红锈 忠于革命 闪着光芒! 舍已为人教后反思:27 穷人 前置性作业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得通顺、流利,再完成以下问题:一、学会生字、词1、画出文章的生字,认真读一读,并认真写在下面。2、读读写写下列词语舒适 掀起 撕破 湿淋淋 填饱 魁梧 倒霉 严肃 忧虑裹住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二、理解课文内容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根据提示填写清楚。文章先写 (谁)在 夜晚,在 家中, 。再写桑娜出门去看 ,顺便去看 ,发现 ,便 。最后写渔夫 ,听说 ,就 。 2、你觉得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找出描写桑娜和渔夫神态、动作、语言,特别是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并做好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桑娜的心情变化。4、本课结尾的别有新意,想一想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5、查阅有关本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27 穷人第一课时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心惊肉跳、忐忑不安、忧虑、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2、了解作者,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渔夫桑娜的勤劳。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特色。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渔夫桑娜的勤劳。教学难点: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表达特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穷人” 释题:什么样的人叫穷人?2、著名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二、检查预习1、学习生字写字指导:填 裹 魁 霉2、学习词语舒适 掀起 撕破 湿淋淋 填饱 魁梧 倒霉 严肃 忧虑裹住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3、 理清顺序 ,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完成练习。出示填空:文章先写 (谁)在 夜晚,在 家中, 。再写桑娜出门去看 ,顺便去看 ,发现 ,便 。最后写渔夫 ,听说 ,就 。2、边归纳边板书3、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四、自读课文, 理解文意1、请同学默读课文1、2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2、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A、这段文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B、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温暖而舒适)C、温暖而舒适是怎样的?D、这个温暖而舒适是怎么的来的?E、通过这段话的描写,我们知道渔夫和桑娜很勤劳,渔夫和桑娜很勤劳是课文直接告诉我们的吗?是怎么告诉我们的?(通过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就是侧面烘托。3、桑娜家境贫困A、从哪里看出桑娜家境贫困?特别是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家境贫困?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展开想象,(1)该准备晚饭了,桑娜发现只剩一碗面粉了,她拿着这碗面粉想: (2)冬天来了,孩子们没有鞋穿, 、“勉强填饱肚子”靠得是什么?寒冷可以忍受,但风暴却随时有可能夺去渔夫的性命。海面上寒风呼啸了,渔夫能不出去打鱼吗?不行,如果不出去打鱼,就 ;海面上暴雨倾盆了,渔夫能不出去打鱼吗?不行,如果不出去打鱼,就 。E、桑娜家境已经够贫困了,这贫困是怎么写出来的?是作者直接写出来的吗?(心理描写)4、请同学们在读这两段话,填一填:虽穷,但 小结:伟大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并没有直接描写桑娜和渔夫家境贫困,但很勤劳,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和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五、练习巩固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板书设计:27、穷人温暖舒适 环境描写家境贫困 心理描写教后反思:第二课时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桑娜、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2、学习含义深刻的句子,指导学生合理的想象。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桑娜、渔夫的优秀品质。2、指导学生合理想象。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复习出示课件(寒风呼啸、波涛汹涌的海边,有一座小屋,桑娜在门口张望着远方,等待丈夫的情景)。问: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幅图,有什么感受?(可怜、贫穷、悲苦)如此恶劣的环境,桑娜的丈夫却还没有归来,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能用课文第一段中的一个词来说吗?(心惊肉跳)。教师板书。可是,这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部分,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桑娜在抱回孩子时的心情!(忐忑不安)教师板书。2、是什么事让桑娜如此忐忑不安呢?(邻居西蒙死了,桑娜领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加上自己的五个孩子,她不知道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还觉得这样肯定要受到丈夫的责怪和挨揍。)3、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1)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桑娜的善良?(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教师适时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可从以下几方面说出。句段1:指导读:读这些句子,把这种关心和同情读出来,因为是“想”,声音还要轻些。指名女生读。女生齐读。(男生读叙述的。)句段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出示:桑娜( )把孩子抱回家。表示她一下子拿定主意,态度很坚决。渲染:她有没有想,家里多了两张嘴,吃饭更困难?(没有)她有没有想,把人家的孩子抱回家,自己的孩子会更苦?(也没有)她有没有想家里七口人如今变成九口人,丈夫会更苦?(也没有)有没有想到这样她自己会更苦?(更没有)这些都没有想。对,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家,她没有迟疑,是抱回家呢,还是不抱回家。所以书上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解:“非这样做不可”她只知道要这样做,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从这里可以看出穷人的本色,一心想着别人,而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困难。指导读:教师读本小节第一句,学生齐读第二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教师再读本小节第三句。句段3: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教师提问:她为什么这样地不安,哪一句话是最主要的?(“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他”是谁,后面省略了,你们能给她补上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再加上两个孩子,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所以她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她想到丈夫可能会责怪她,甚至会揍她。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原来一家七口人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指导读:读出“不安地”、“断断续续地” 的语气。指名读。示范:“是他来了!”(害怕他回来)“不,还没来!”(后面感叹号,他还没回来,又怕他不回来,矛盾的复杂的心情。)“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打我一顿也好。”(表示她心甘情愿,语调稍微平些。)男生读。 指名读。总结:越是穷,越可以看出这个穷苦渔民的妻子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的品质。三、重点讲读,感情升华学习“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部分内容,理解“平静”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三部分,用一个词来概括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桑娜当时的心情!(平静、坐着一动不动)教师板书。2、为什么桑娜的心情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这跟丈夫的表现有关,丈夫同样善良,他催促桑娜抱回孩子)3、你觉得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1)自读第三部分,思考: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讨论、交流)句段: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指导读:丈夫的“是个问题!”从他“皱起眉”“严肃”“忧虑”中充满了同情,态度非常认真,想得很周到,所以语气要加重。男生齐读。这时渔夫也很自然地会想到他们困难的境遇。我们可以从哪一个词看出来不仅是桑娜,渔夫也是甘愿帮助别人,而自己受苦的?(“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用上一组关联词语:宁愿也 (学生练习说话) 指名分角色读对话。4、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5、理解最后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你觉得这个结尾怎么样?这样的结尾。使我们想到了什么?你能接下去补充两句吗?学生说交流这些内容都可以接下去写。这些都是这个结尾使你想到的。这个结尾就好在这里,干净、含蓄,耐人寻味。列夫*托尔斯泰不愧是伟大的文学巨匠。6、总结:穷人的生活穷苦但品质高尚,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四、课堂训练、发展技能出示课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板书设计: 27、穷人 桑娜 渔夫 西蒙抱 熬担忧 害怕 坚定 善良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教后反思: 28梦想的力量前置性作业故事很感人,请你用心读课文,用心体会,用心感悟,在此基础上解决以下问题:1、读词语,弄明白意思,并用画线词语造句:下旬 募捐 水泵 放弃 颠簸 节奏 簇拥 迫不及待 辛辛苦苦 一声不吭 筹齐 2、给下列词语注音下旬( )募捐( )筹集(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4、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他是怎样一步步实现梦想的?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请快速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承载了瑞恩的梦想?6.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把想到的写下来。7.查阅资料,了解非洲人民的生活状况。28梦想的力量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瑞恩梦想成功的步伐,从中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瑞恩和其他自愿参加募捐活动的人以及非洲人民等角度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板书“梦想”。谈谈什么是“梦想”。教师:“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作出努力。2、现在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你的梦想是什么?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加拿大一个六岁的男孩怎样去实现梦想的故事。(补齐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前置性作业。1、词语:请组长检查本组成员的预习情况,并汇报检查情况。(组长检查)出示:下旬 募捐 水泵 放弃 颠簸 节奏 簇拥 迫不及待 辛辛苦苦 一声不吭 筹齐 2、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告诉大家,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合作学习,全班交流1、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是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承载了瑞恩的梦想?找到后,在组内交流。生自由读文,划找句子,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1)读这两个句子,上下比照一下,你发现了什么?(2)瑞恩的梦想也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挖很多的井,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去看一看非洲人们的生活片段。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图片或录像)同时教师感情述说: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5、此时你能理解瑞恩的心情吗?6、正因为非洲的孩子是这样的可怜,正因为水对于非洲孩子是这样的重要,所以瑞恩才会有这样的梦想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再次齐读)7、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文中哪个自然段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们了?短短两年时间,瑞恩是怎样实现他的梦想的呢?三、精读感悟瑞恩虽然是一个孩子,而他却用了仅仅两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灵,我们不得不由衷的发出这样的感叹,梦想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瑞恩的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勾画相关的句子进行体会。学生默读,思考,交流。2、汇报。预设:劳动筹集70元钱。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哥哥和弟弟都出去玩了,瑞恩干了两个多小时。妈妈“验收”后,往饼干盒里放了两元钱。几天后,全家人去看电影,瑞恩一个人留下来擦了两个小时窗子,又挣了两元钱。爷爷知道了瑞恩的梦想,雇他去捡松果;暴风雪过后,邻居们请他去帮忙捡落下的树枝;考试取得好成绩,爸爸给了他奖励瑞恩把得到的所有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六岁时你在干什么?而瑞恩为实现梦想他在干什么?仅仅就这几件事吗?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是什么是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爱心,善良,梦想等)是“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梦想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他可以让一个人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着的为到达梦想的彼岸而奋斗。这仅仅是瑞恩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为实现最终的梦想,他还经历了什么?筹集2000元。2000元,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但瑞恩为了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并没有放弃。他的精神感动了妈妈的朋友,感动了所有知道他梦想的人,奇迹出现了。出示:一周以后,瑞恩收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没过多久,另外一张支票寄到了。从此以后,瑞恩不断接到捐款,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瑞恩筹齐了可以打一口井的钱。齐读。一张张支票背后又有多少故事呢?我从课外资料中了解到,瑞恩收到的大部分捐款只是很小的数目,有的是孩子们捡废品换来的,有的是大人们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的。文中提到的那张25元的支票,是美国德克萨斯有一个小女孩,听了瑞恩的故事后,寄来的,她在信中写道:出示:“我为瑞恩感动。我也想去帮助那些可怜人。我把自己的头发卖掉了,但愿这些有用。” 知道了这些,你想说什么?瑞恩的梦想感动了很多人,让更多的人献出了爱心,最终使梦想走向成功。瑞恩终于可以为非洲人民打一口井了,但他的梦想并没有止步,还在继续。建基金会,打更多的井。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会正式成立。一年以后,“瑞恩的井”基金会已经为非洲的8个国家打了30口水井;2003年初,“瑞恩的井” 基金会已经有750000加元,瑞恩已经帮助非洲挖了70口水井;2008年,“瑞恩的井” 已在12 个国家挖了266口井; 435343 个生命获益;世界各地的人们还在继续为“瑞恩的井”基金会捐款。瑞恩说:“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瑞恩这样做是因为他的梦想不再是出示:“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而是“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瑞恩的梦想为非洲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瑞恩的井”在安格鲁社区投入使用两年多,附近的家庭陆续迁移进来,这个地区的人口和入学率有了惊人的增长。孩子们不用再每天花几个小时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他们都开始上学读书;妇女们也不用整天为全家的吃水奔波,她们开始有时间种地,或者做些小买卖。到2002年春季,安格鲁小学里已经有了1250名学生,还有了300名中学生。 清洁的水源对地区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粮食和肉类市场扩大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大量迁入,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工人。看到这些,你最想说些什么?四、练习巩固是呀,一个人的梦想竟有这么大的力量!此时,我想你对课题“梦想的力量”应该有了自己的看法。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五、拓展延伸实现梦想的并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善良的瑞恩,用他坚定执著的努力感动了众人,创造出奇迹,最终一个看似不能实现的梦想成真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把你的梦想格言誊写在书签上,压在书桌上,用它时刻激励你朝着梦想飞翔!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000块钱感染了周围的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的人教后反思:习作八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教学目标: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4.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课前准备:1.“洗脚”公益广告片段的课件。2.本单元中四篇文章的插图。3.公益广告片段;音乐丹顶鹤的故事;4.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一、 激情引入,交流感受: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二、 开拓视野,感受“感动”: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我们现代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故事令人感动。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或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4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指名说话。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模拟问答:记者:请问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生:有。记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生:可以。记者:请说吧。生:师:老师给个建议,接受吗?如果回答的同学,在叙述这件让人感动的事情时,能有感情地说,最好再加上一些形容词修饰一下,我想肯定可以感动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这样的话,你所举的事例就是成功的。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12”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教后反思:第二课时(习作指导)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和你们一起分享自己亲眼所见的最难忘、感人的事。又看见你们和同学快乐地分享各自听到、看到、亲身经历那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真羡慕!有句啤酒广告词:“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这节课,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记下令我我们感动的事,好吗?二、明确习作要求:1、 在写这件事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本次习作的要求,看看本次习作应注意什么?2、 交流: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引导明确:(1)结合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最令人感动的事,(2)还可以写想写的任何内容。(3)尝试运用已学的表达方法。引导回顾所学的表达方法。如:抓住典型事例;按一定的顺序;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将事例写传神。(4)题目自拟。3、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1、 学生构思,列习作提纲。2、 交流提纲,评价完善。3、 书写习作。四、初步修改:写完后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教后反思:第三课时(习作讲评)备课日期: 修改日期: 上课日期: 教案序号:一、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二、回忆要求:1、学生自己读要求。2、指名谈要求回忆。三、分享语段,体会写法1.分享精彩语段。导语:很多同学上节课作文中都出现了波浪线,愿意把你写得精彩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写得好,还要读得好,那才棒!自己先练习读一读。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三、 精品赏析,渗透评改:导语:欣赏了全班每位同学感动、难忘的故事,其中有些文章的描写让老师仿佛也亲身经历这件事。1. 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2.倾听评析。(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3.小结优点。四、互评互改,不断提高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章节)导语:每一个人成长的足迹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各有千秋。请大家再次回忆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它写清楚,写具体。自己动笔进行修改。2.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