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1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2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3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4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学案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三)知识巧学升华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增大压强、降低温度能变成固体,俗称“干冰”。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支持燃烧是相对的,指它不支持非还原性物质燃烧,却能支持一些还原性很强的物质(如活泼金属镁)燃烧。(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 H2O+CO2,所以,实验室里没有碳酸存在。(3)与Ca(O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2()2 32所以,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此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温室效应的产生因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森林破坏,大气中增多,地面吸收的太阳光不易散失而导致全球变暖,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还有臭氧()、甲烷()和氟氯代烷等。()温室效应产生的危害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沿海城市;导致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防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限制并逐步停止氟氯代烷的生产和使用。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在其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壁上出现水珠;把烧杯倒过来,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分析2222(1)可燃性反应原理:2222(2)毒性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导致生物体因缺氧而死亡。煤气中毒就是一氧化碳造成的中毒。联想发散在新鲜的鸡血里通入一氧化碳,血液由鲜红色变成深红色,说明CO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3)还原性一氧化碳能与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反应,如与氧化铜、氧化铁的反应。实验探究CO的还原性反应原理:COCuOCuCO2操作步骤:a.加热前先通入一氧化碳赶走空气b.再点燃酒精灯加热c.反应结束,先撤走酒精灯d.等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入一氧化碳尾气处理:因一氧化碳有毒,可点燃剩余尾气实验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粉末;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尾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要点提示先通入一氧化碳,在加热前必须先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防止加热时引起空气和一氧化碳混合气的爆炸。酒精灯应后点先熄,再通一会儿一氧化碳直到试管冷却。问题思路探究问题1:为了使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思路:这个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它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与水;生炭火盆的目的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使氢氧化钙尽快反应掉。探究:生炭火盆的目的是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了水。 问题2水壶里的水沸腾后,溢出溅到煤炉的炉火上为什么火焰不熄灭,反而燃烧更旺?思路:水与碳的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反应,只有少量的水溅到炽热的炭火上才能发生上述现象。若水量较大时,由于上述反应进行时需从周围空间吸收大量的热,将使燃烧的物质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所以当水刚接触燃烧着的物体之初,燃烧的火焰显得更旺,随着水量的增加,周围空间温度的降低,最终火焰将逐渐减弱而熄灭。这也就是用水来灭火的原因。探究:水壶里的水沸腾后,溢出溅到正在燃烧旺盛的炽热的炭火时,水与灼热的炭便发生如下的化学反应:H2OCH2+CO,在高温点燃条件下,产生的氢气和一氧化碳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燃烧。2H2+O22H2O2CO+O2CO2故水沸腾后,溢出溅到炉火时,炉火的火焰不但不熄灭反而燃烧得更旺。典题热题新题例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被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进行实验。完成下列问题:.纸花变红;.;.纸花不变色;.。(2)该同学进行的、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文字叙述) 。(4)写出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思路解析:实验、起到了对比的作用,可以观察到稀醋酸使紫色石蕊变红,而水不能使之变色;中说明CO2不能使石蕊变色,喷水后紫色石蕊变红,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具有酸的性质。答案:(1)纸花不变色纸花变红(2)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证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4)CO2H2OH2CO3深化升华此题主要是通过对比实验,证明使紫色石蕊变红的是碳酸而不是。例2: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剩余的气体是()A.N2B.CO2和N2C.CO2和COD.N2和CO思路解析:这类题一定要看每步反应掉什么气体,结果又生成什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除掉原有的CO2气体,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除掉原有CO气体,又生成了新的CO2气体,而N2在通常情况下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剩余的气体是CO2和N2。答案:B深化升华熟悉物质的性质,是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每一步处理的结果,消耗了哪些物质,又能够产生哪些物质,这是正确处理这类问题的根本。例3用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作还原剂,分别与质量相同的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消耗的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A.111B.1314C.1614D.212思路解析:首先写出三种物质分别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H2+CuOCu+H2OC+2CuO2Cu+CO2CO+CuOCu+CO2题中的条件是CuO的质量相等,可将反应方程式各项都乘2得:(2)2H2+2CuO2Cu+2H2OC+2CuO2Cu+2CO22CO+2CuO2Cu+2CO2所以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41256=1314答案:B深化升华相同量的氧化铜,消耗的氢气、木炭粉、一氧化碳三者的分子个数比为212,故三者的质量比为41256=1314。例4: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它()A.易燃B.是还原剂C.与氧结合生成二氧化碳D.与血红蛋白结合,使其失去吸收氧气的能力思路解析:一氧化碳有剧毒,吸进肺里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跟氧气结合,使血液的携氧功能发生障碍,造成肌体急性缺氧,所以人吸入一氧化碳,就会因为缺乏氧气而死亡。答案:D深化升华 一氧化碳的毒性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这是一氧化碳毒性的关键性质。通过本题可整理有关有气体的知识,制成卡片,便于记忆。例5:冬季在塑料大棚中种植蔬菜,除保证适当的水、肥条件和控制适宜的温度外,还必须保证充足的光照和适量补充气肥(CO2),以满足蔬菜光合作用的需要。某同学设计了在自家大棚中施放气肥的方法:用塑料桶盛放稀释过的工业废酸并悬挂在高处,需要时向桶中加入一些固体物质,如a.石灰石块b.纯碱c.小苏打d.碳铵等即可有气肥放出。试完成下列问题:(1)若废酸中主要含有硫酸,则固体物质不能选用上述物质中的(填序号),因为 。(2)若废酸是盐酸、硫酸、硝酸的混合酸,则从反应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再利用角度考虑,固体物质最好选用上述物质中的(填序号),写出所选用固体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塑料桶挂在高处的原因是。思路解析:该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塑料大棚为载体,将蔬菜种植、施放气肥、光合作用、CO2的制取和性质等知识巧妙融为一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据题给新信息,应用所学知识可知:(1)不能选用a,因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CaSO 4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石灰石与酸的接触,而使反应逐渐停止。(2)选用d,因碳铵与混合酸反应,除生成CO2外,还生成促使蔬菜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的氮肥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铵的混合物。其中碳铵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HCO3H2SO4(NH4)2SO42H2O2CO2。(3)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塑料桶挂在高处便于CO2与蔬菜叶面充分接触。答案:(1)a因实验室制取CO2若选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石灰石与酸的接触,而使反应逐渐停止。(2)d 2NH4HCO3H2SO4 (NH4)2SO42H2O2CO2(3)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塑料桶挂在高处便于CO2与蔬菜叶面充分接触。深化升华该题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以塑料大棚为载体,将蔬菜种植、施放气肥、光合作用、CO2的制取和性质等知识巧妙融为一题,突出考查同学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原理:C+2CuO2Cu+CO2装置:铁架台、大试管、酒精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实验步骤:按(上图)从下到上安装好仪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将木炭粉和黑色氧化铜分别充分烘干后,按一定的质量比称取两种黑色粉末。放入研钵中反复研碎、混匀。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黑色混合物放进试管底部,塞上带有橡皮塞的直角玻璃导管,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另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然后集中在盛有混合粉末处加强热。几分钟后,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拔下橡皮塞,熄灭酒精灯,待试管自然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倒在一张白纸上。混合粉末中有红色的单质铜生成。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点提示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实验结束先从澄清石灰水中拿出导管再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中的红色固体倒出来,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用酒精灯加热时可用网罩提升温度,也可用酒精喷灯加热。氧化铜与碳的配比:由化学方程式计算,氧化铜与碳的质量比应当是131,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铜粉与炭粉的质量比控制在(913)1的范围内效果较好。(2)木炭还原氧化铁2Fe2O3+3C4Fe+3CO2三、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提供氧的性质叫做氧化性,含氧化合物是氧化剂;夺取含氧化合物中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它的这种性质叫做还原性。用于冶金工业,如3C+2Fe2O34Fe+3CO2要点提示氧化剂和和还原剂描述的对象是反应物,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描述的是反应过程,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如:反应2CuO+C2Cu+CO2。 氧化铜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氧化铜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木碳得到氧变成二氧化碳,木碳被氧化发生了氧化反应。木炭使氧化铜还原为铜,木炭具有还原性,是一种还原剂。氧化铜能使木炭氧化为二氧化碳,那么氧化铜具有氧化性,在这个反应中是还原剂。关于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可以根据下面的韵语:得氧氧化,失氧还原;要是问剂,恰恰相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不可能在一个反应中,只有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没有物质发生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在同一反应中,有氧化剂,也有还原剂。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吸附(作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思路:吸附是各种固体表面都有的性质。一定质量的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表面积的大小,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越强。被吸附的气体物质的分子越大(半径越大)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越易被吸附。探究: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是将被吸附物(有色液体、气体、有毒气体等)吸在表面(细管道内),这个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是物理变化。由于活性炭是将木炭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水蒸气气流加强热得到的,所以管道更为疏通,因而吸附性强于木炭。问题2: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吗?思路:由于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元素已经发现了109种,那么单质的种类就要更多了。注意元素和单质是不同的概念,单质一定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但一种元素不一定只形成一种单质。探究:同一种元素不仅能够组成一种单质,有的还能组成多种单质,如碳元素可组成金刚石、石墨、C60等几种单质;磷元素可组成红磷、白磷等单质;氧元素可组成氧气、臭氧等单质。 典题热题新题例1:碳元素有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多种单质,下列关于碳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碳原子的排列方式都相同C.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D.都能使红墨水褪色思路解析: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所以A选项不对;这几种物质正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以结构不同,是不同的物质,所以B选项错;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都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其燃烧产物相同,都是二氧化碳;这三种物质中,只有无定形碳是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附性,能使红墨水褪色,所以D选项错。答案:C深化升华该题考查了对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对组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基本原理的认识。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等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虽组成元素完全一样,但因结构不同,又是完全不同的几种物质,性质差别很大。如金刚石无色透明、硬度极大、不导电,石墨呈灰黑色、质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木炭、活性炭有较强的吸附性等,用途也各不相同。例2:1985年科学家发现的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它的形状像足球(图C),因此又叫足球烯。1991年科学家又发现一种碳的单质碳纳米管,它是由六边环形的碳原子构成的管状大分子(图D)。图A、图B分别是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小黑点均代表碳原子。思路解析: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碳纳米管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碳单质,它们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是相同的,而且由于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常温下不易得失电子,决定了这些碳单质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证明足球烯和碳钠米管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首先利用其可燃性说明其含有碳元素,其次通过定量测定证明其只含碳元素。答案:(1)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不活泼,因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常温下不易得失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