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素合成与梨石细胞.docx_第1页
木质素合成与梨石细胞.docx_第2页
木质素合成与梨石细胞.docx_第3页
木质素合成与梨石细胞.docx_第4页
木质素合成与梨石细胞.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从木质素的分类分布,木质素合成过程中相关酶类,木质素研究方法及木质素与梨果实石细胞形成的关系方面对木质素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介绍。并对木质素研究方向作了展望。关键词:木质素;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脱氧酶;过氧化物酶;水杨酸The meta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hesis of lignin-related enzyme and phenolicDong QianwenAbstract:Ligni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ulping industry, represents 15%36% of dry weight of wood and is amajor component second to cellulose. Lignin content and its related enzyme activity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plant growth,antidisease ability , adverse resistance。The lignin in pasture also effect the ability to digest of plant-eating animals. In paper made industry,lignin dispose was the main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article commented on the studies on the meta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ynthesis of lignin-related enzyme such as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Cinnamic acid-enzyme, Peroxidase and and phenolic such as salicylic acid .Also,the prospects for control the compound of lignin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lignin;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 ; Cinnamic acid-enzyme(CAD);Peroxidase(POD); salicylic acid(SA)前言:木质素(Lignin)是维管植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结构产物之一,在细胞壁木质化过程中,逐步渗入到细胞壁,填充于纤维素构架内,加大了细胞壁的硬度,增强了细胞的机械支持力或抗压强度,促进机械组织的形成,有利于巩固和支持植物体及水分输导等作用1。同时,由于木质素具不可溶性及多酚类物质的化学特性,也增强了植物的抗病能力;对用作燃料的木材来说,高木质素含量的木材能释放较多的热量2。木质素是膳食纤维(Dietary fibres,D F)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改变肠道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降低肠运转时间、降低血中胆固醇和高血糖含量、延缓营养吸收时间、降低结肠、抑制癌细胞活性,甚至具有维持适当体重的生理和治疗功效34。但从另一角度看,木质素对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木质素含量的牧草会影响草食动物的消化;而对造纸用木材来说,木质素是影响造纸工艺和纸张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5。因此有关木质素的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现仅就木质素合成相关酶、酚的代谢关系做一介绍。1木质素1.1木质素的种类和分布木质素在木材中是仅次于纤维素的主要成份,是由三种醇单体或单木质酚如香豆醇、松柏醇和芥子醇等合成的一种复杂的酚类聚合物。通常占木材干重的15%36%,贮存于次生厚组织中,与植物的硬度和防水作用密切相关。木质素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一组相关联的苯基丙烷单元-称为木质素单体(monolignol),通过一定方式聚合一起的总称,是芳香类物质的高聚物,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办法能从植物中分离出完全没有变化的原木质素。其单体主要分为:由香豆醇衍生的对苯基单体(H型)、由松柏醇衍生的愈创木基单体(G型)和由芥子醇衍生的紫丁香基单体(S型)等三类。H型主要存在于禾本科植物中,S型主要存在于被子植物中,G型则广布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中。木质素是属细胞壁的次生结构之一,主要贮存于细胞中,其结构方式和含量依不同的种类、个体、组织、细胞类型、细胞层以及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在垂直分布上木质素含量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径向分布上对针叶树是心材比边材少、秋材比春材少,而在阔叶树中则没有显著差异。1.2木质素的作用木质素在土壤中降解为腐殖质,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化学肥料的有效利用,加速植物细胞繁衍,提高植物的生命活动,进一步达到促长、增产的作用。木质素在植物体的形态建成、抗性诱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开展木质素合成代谢规律及其调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木质素及其生理功能的具体应用涉及到很多方面。利用木质素的抗性功能,可以使羟自由基、壳聚糖等诱抗剂来诱导木质素的合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性。利用外源木质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可以制造新型生物肥料。利用生物工程手段生产低木质素含量的树木,可望从源头解决造纸制浆过程中的工业污染问题。同事同时,利用纸浆中的木质素还可以生产生物肥料,变废为宝,使治理污染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Connell等,199959)。通过对木质素代谢基因进行调控来改造物种也具有广阔的前景。例如,在饲料生产上,可以通过转基因手段降低木质素含量,提高饲草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和利用率49;在木材生产上,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手段来促进木质素的合成,提高木材的质量48;在作物育种上,可以通过木质素正调控来产生新的种质,提高抗倒伏能力52;在果树生产上,首先开展不同矮化型果树木质素代谢规律的研究,然后通过基因工程等手段调控木质素合成来降低树高,这将为果树矮化栽培开辟新的思路。1.3木质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虽然未完全清楚,但经过多年的研究,普遍认为大致可分为3个步骤:(1)首先是植物光合作用后的同化产物到芳香氨基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等的合成过程,称为莽草酸途径。(2)其次是从苯丙氨酸到羟基肉桂酸(HCA)及其辅酶A酯类,称为苯丙酮酸途径。(3)最后是从羟基肉桂基辅酶A酯类到合成木质素单体及其聚合物的过程,称为木质素合成的特异途径。其中起主要作用和研究重点大都放在苯丙氨酸途径和木质素合成特异途径这两个阶段。在木质素合成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酶参与作用,参与第二阶段的苯丙氨酸途径中有:苯丙氨酸基裂解酶(PAL)、肉桂酸4-羟基裂解酶(C4H)、香豆酸3-羟化酶(C3H)、香豆醇辅酶A-3-羟化酶(CCoA3H)、咖啡酸5-羟化基阿魏酸0-甲基转移酶(COMT)、咖啡醇辅酶A-0-甲基转移酶(CCoAOMT)、阿魏酸5-羟化酶(F5H)和4-香豆基辅酶A裂解酶等等。参与第三阶段的木质素单体合成特异途径的酶主要有:香豆醇辅酶A降解酶(CCR)和肉桂醇脱氢酶(CAD)两种,但在多途径中还发现了松柏醛5-羟基降解酶(CAld5H)和松柏醛甲基转移酶(AldOMT)等。最后,在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和漆酶(Laccase)等的催化下,各种木质单体聚合成为木质素。木质素单体的合成过程是在细胞质中完成的,然后转移到细胞壁中进行脱氢聚合形成木质素。2 木质素合成相关酶和酚的代谢关系2.1 木质素合成相关酶的代谢关系木质素单体合成是经过苯丙酸途径开始进行的,首先由葡萄糖发生芳环化反应而形成莽草酸6,然后经过一系列经基化、甲基化与还原反应,生成三种基本结构。整个过程涉及到许多酶系7十分复杂。至今仍未明确其准确的合成途径,但它给我们指明了酶的活性与木质素前体浓度的关系,证明一些酶系控制着木质素含量变化。 根据大量资料和木质素的合成途径来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肉桂酸脱氧酶(CAD),过氧化物酶(POD) 三种酶是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类。其中PAL处于苯丙烷类代谢的起点,与类黄酮物质、黄酮、色素、木质素的合成有关。Taylor等8利用白日菊叶肉细胞诱导出不同分化类型的细胞管状分子。在诱导过程中,细胞壁上伴随有木质化的发生,同时对木质化形成相关的酶类进行了测定。PAL伴随细胞木质化活性有增强趋势。而CAD和POD是木质素单体形成过程中的酶,它们的活性变化更能体现木质素代谢的活动情况,进而说明与之相关的导管分化和抵御病害的防御机制。2.1.1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催化L-苯丙氨酸直接脱氨产生反式肉桂酸,是苯丙烷类代谢的关键酶和限速酶9。此酶自1961年Koukol和Conn发现以来己在所有研究的绿色植物中找到10、11、12、13、14、15,在真菌、细菌、藻类中也有发现。细胞中此酶定位于线粒体、白色体、叶绿体、过氧化酶体、乙醛体等细胞器中。植物的不同组织和不同部位PAL的分布也不同,在萌发5天的黄化水稻幼苗中,幼叶活性最高,其次为根和胚轴,胚芽鞘的活性很低,而胚乳中未检测到。丛斌(1997)等16在小麦根尖分生区无法检测到PAL的活性。PAL活性随叶片的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越嫩的部位PAL活性越高 17。尹德明等18 研究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PAL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发现植物的抗病性与木质素形成有关。Kchrel和Wiermanl19应用免疫化学定位法在郁金香花药中PAL主要位于花药绒毡层细胞中。 通过硫酸钱分级沉淀、DEAF-纤维素层析、亲和层析等分离纯化步骤,PAL己在马铃薯、玉米、芥菜、小黄瓜等f一儿种高等植物中得到纯化,并系统地研究了其基本性质。PAL的酶蛋白为分子量220000-330000道尔顿的酸性蛋白,其全酶由四个相同亚基组成四聚体20。PAL的最适PH为8-9.5,水稻PAL最适PH偏碱,这和氨基酸成分一致。Butland等21发现班克松(P banksiana Lamb. ) PAL基因的多个成员(PALL-5) 。Fukuda等22用分离的百日草(Zimnia elegans)叶肉单细胞研究了苯丙烷类代谢酶系与木质素形成、管状分子形成和细胞分化的关系。管状分子与薄壁细胞的区别在于木质化次生壁的加厚,木质素是次生壁结构材料之一,是木质细胞特有的组成,因此木质化作用可以作为管状分子分化的指标。朱海英(1997)等 23在丝瓜果实发育期间,发现PAL的活性高峰出现在木质素大量合成的第5天。郑少泉(2001)等24以套袋后的解放钟批把果实为材料,果实中的PAL活性提高,抑制果锈病的发生,可能与木质素加厚有关。复旦大学课题组在烟草、甜叶菊和丹参组织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工作中发现,PAL出现较早,木质素含量增加,随着分化进程的延续,PAL活性降低,在组织老化时甚至失去活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PAL的分子生物文章见于报端。Edwards(1985 )等25从豆刺盘抱菌壁提取物诱导的菜豆获得PALmRNA,构建了cDNA文库,然后筛选了14个PAL基因克隆。测序表明,菜豆至少含有3种PAL基因。Lois(I989)等26也发现皱叶欧芹至少含有四种PAL基因,结构与菜豆相似。所有PAL基因启动子部位都存在两处AC富含区域,该区域也存在其它苯丙烷代谢酶系基因中。Whetten (1992)等对火炬松木质部的PAL进行纯化,利用抗体技术从cDNA文库中得到PAL基因。这些表明PAL是一个多基因家族表达系统。2.1.2肉桂醇脱氢酶(CAD) CAD是木质素单体形成过程中的酶,它们的活性变化更能体现木质素代谢的活动情况。葛秀春(2002)等27用苯丙噻二(BTH)处理水稻幼苗第3叶后,第3叶及其上位第4叶中CAD活性显著提高,处理3天后,接种稻瘟病菌,2天内CAD增高更为显著,之后下降。朱海英等zs发现CAD活性出现在PAL后,催化4一香豆醛向一香豆醇的反应,形成木质素的积累和导管的分化。Mackay等28发现火炬松酶系CAD的突变体,突变体的CAD活性及cadRNA转录水平很低,而CAD酶作用底物累积水平很高。木材呈棕色(野生型呈白色),突变体的木质素含量下降。Baucher等29从毛果杨X美洲黑杨后代中分离出CAD酶的cDNA通过农杆菌进行有正义和反义转化到欧洲山杨X银白杨中,结果表明,3个反义转化和2个共抑制的木质部组织CAD活性下降70%,在CAD活性少于60%的品系中,可检测到红色的木质部,但木质部含量和组成与对照品系相似,并未下降。Halpin等30在转基因烟草中使CAD活性降为野生型的7%,但木质素含量仍未下降,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CAD虽然是化木质素前体合成的最后一步的酶,但并非限速步骤,可能极低的内源CAD活性就能满足植物体木质素合成的需要31。然而,在制浆试验表明,虽然抑制CAD没有降低木质素的含量,但木质素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有利于脱木质素的制浆化学组成。2.1.3过氧化物酶(POD) PO D是一类血红蛋白,能利用过氧化氢氧化多种氢供体,如酚类,细胞色素c、亚硝酸盐、抗坏血酸、吲哚、胺以及某些无机离子。过氧化物酶底物的这种广泛性表明了它在植物体中的多样性。许多实验证明过氧化物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木质素是所有维竹组织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抵抗病原菌侵入和扩展的重要防卫手段。过氧化物酶被认为是在木质素生物合成中催化最后一步反应的酶。李宗道32 (1984)研究结果表明:茎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比叶片低,竺麻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前期低,后期逐渐升高。不同品种间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凤凰青麻、雅麻、黑皮莞等品种细根的酶活性较高,其纤维支数亦较高,浏阳白麻、湘兰一号酶活性较低,其纤维支数也低。由此可见,细根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大小与纤维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朱海英(1997)等在丝瓜果实发育期间,测定PO( I,II , III)的活性,结果表明PO( I,II)与木质化进程有关PO.同工酶的电泳现象结果显示与木质化进行有关郭清泉(2000)等 33、34、胡日生等35在兰麻收获期测定10个品种的POD及其胶质,经相关性分析,POD的活性与果胶质含量呈负相关,与总胶质、脂蜡质、水溶物、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呈正相关,只有POD活性与木质素含量的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郭兴启等36对番茄花叶病毒的抗性研究表明POD和PAL活性值较高,但PAL活性变化与抗性无相关性。抗、感病品种病株过氧化物同工酶都比相应健株酶带多,且抗性品种比健株多出2条酶带,而感病品种只多出1条酶带。唐明远等 37 (1982)报道过氧化物同工酶在兰麻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酶带种类不同,还有量的差异。董建华(2000 )等38用6-苄氨基嘌呤预处理花生种子,促进了种子活力指数的提高,可溶性蛋白和POD活性下降,POD同工酶及可溶性蛋白电泳谱带数及分布无变化。Jorgen H.C. 39在白杨树木质部的研究中,分离出5种不同的木质部过氧化物酶,该5种过氧化物酶均糖基化,分子量为46Kda-54Kda, pI值为3. I-3. 8。其中PXP3-4和PXP5能氧化木质素单体。由于这些同工酶在木质部中有选地表达,因此,PXP3-4和 PXP5被认为参与木质素的聚合。Monica Qu i raga40在番茄中的研究认为,番茄根系中分离出的5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中,其pI值在3. 6-9. 6范围内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结合转基因表达和抗体识别技术,发现pI9. 6是番茄过氧化物酶基因TPX1编码。RNA原位杂交技术揭示出TPX1的表达控制木质素和木栓质的合成。盐分胁迫可减少木质素和木栓质的合成,这种胁迫使得TPX1的表达发生改变,并诱导形成TPX1蛋白。因此,他们推断TPX产物参与木质素和木栓质的合成。2.1.4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植物体内通过公共苯丙烷途径而进入木质素特异途径来合成木质素,这条代谢途径涉及到许多酶的参与,其中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innamoyl-CoA reductase,CCR)是木质素特异途径的第一个关键酶,可催化3种羟基肉桂酸的CoA酯的还原反应,生成相应的肉桂醛。CCR是催化木质素特异途径的第一个限速酶(Lacombe et al.,1997),可能对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碳流具有潜在的调控作用。自1972年以来,科学家们逐步推断并证明了CCR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并从连翘属、大豆等植物中纯化了CCR,研究了有关酶学性质。随着分离纯化的方法不断完善,除连翘和大豆外,现已成功地从白杨(Sarni et al.,1984)、桉树(Goffner et al.,1999)等多种植物中分离纯化得到CCR。关于植物器官和组织中CCR的分布特点的系统研究不多,在桉树上发现CCR主要分布在木质部、厚壁组织中(Sarni et al.,1984)。Piquemal等(1998)通过降低烟草中CCR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的木质素无论是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了改变,木质素含量大幅度下降。Chabannes等研究表明,讲反义CCR基因转入烟草中,木质素含量降低,CCR基因表达受到抑制。Chabannes等在烟草中分别就爱你工地CCR和CAD的表达,证明尽管反义CAD基因转入烟草中降低了CAD的表达,但烟草细胞壁中的木质素含量并没有降低,只是合成木质素单体的各种成分有所变化,烟草表现正常的生长。而反义CCR基因转入烟草后在降低了CCR基因的表达的烟草中,细胞壁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植株比正常烟草矮小,如果把反义CCR基因的副本烟草与转入了反义CAD基因的木本烟草进行杂交,子代烟草中的木质素含量明显的降低,烟草也表现正常的生长。Goujon等(2003)构建一个拟南芥CCR基因全长cDNA的反义表达载体,通过遗传转化抑制拟南芥的AtCCRl基因的表达,拟南芥的表现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植株比野生型矮小,木质素降低了50%,木质素的结构和成分也发生了变化,显微观察发现细胞壁填充不紧。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如果CCR的活性受到影响,肉桂酰辅酶A酯转化成相应的醛就受到影响,并影响木质素的生物合成。Hepworth和Vincent(1998)通过调节烟草茎中的CCR含量,表明烟草的细胞壁中的维管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Jones等(2001)研究了CCR突变的拟南芥植株,结果表明木质素的含量大约减少了50%,突变植株更不易承受机械压力,与细胞壁中缺少木质素的支持有关。综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CCR在木质素单体的一个重要关键酶主导木质素的生物合成,而CAD这类酶也许起着协同作用,辅助调节木质素的生物合成。2.2 木质素合成相关酚的代谢关系酚类物质是合成木质素的前体,其含量和种类对木质素合成有重要影响,酚类物质自身的氧化交联和形成的二聚体也可使细胞壁增厚,促进植物组织木质化 41。Zarra等认为植物组织木质化的生物化学机制是由于酚类物质与多糖残基的氧化交联造成的 42。刘国强等43认为酚类物质是木质素合成的前体物质,贮藏果实中酚类物质参与木质素的合成,导致酚类物质含量下降而木质素含量上升。肉桂酸、咖啡酸和香豆酸是参与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木质素合成的3种主要酚类物质。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是植物体激素,为酚类物质,对一些重要的代谢起调控作用。用SA处理黄瓜叶片,促进叶片POD活性迅速升高44。水稻幼苗用SA处理后,迅速提高PAI 和与木质素合成有关的各种POD的活性,快速大量合成木质素使组织木质化。王 媛等45在SA诱导拟南芥抗灰霉病的过程中,发现通过PAI 和POD活性的提高进而引起木质素含量的增加,是诱导拟南芥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在逆境胁迫中,植物会合成水杨酸等,并传递到植物的各个部位产生系统获得抗性,使植物体内的抗病因子被激活,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AL活性上升,加速植物体内木质素的积累46。3木质素研究的趋势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是多条途径,途径间还存在相互交叉和替换的;参与的生物酶系很多, 不同酶系之间有多种相互作用,其个体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等都对木质素含量的变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转基因技术调控植物木质素含量与组分,该项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热点,且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基础研究也日新月异,而我国尚属空白。木质素具有多种重要生物功能,决定了其合成酶基因表达方式与表达部位的多样性,因此使该领域研究更为艰难和复杂。揭示木质素单体合成途径的基本轮廓已30多年,然而其中许多细节至今尚未清楚,如木质素单体的完整合成途径、储存部位、如何被运输至细胞壁及如何聚合成木质素大分子等。目前还有很多环节尚未清楚,但显然木质素合成是受多基因控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某些酶系如PAL, C4H, 4CL, CAD和CCR等进行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木质素含量。目前已克隆到并用于基因工程的主要有PAL、C4H、4CL、CCR、CAD、COMT等十多个,表达显示在降低木质素的含量上有很大差异。木质素含量研究中所使用的转基因植株尚处于小苗阶段,还未有成林的田间试验作稳定性评估。所以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有必要继续针对木质素生物合成有关性状开展分子标记的研究。参考文献:1 付伟,廖祥儒,王俊峰,等.植物体内的木质素J.生物学通报,2004,39(2).2 陈永忠,谭晓风, David Clapham.木质素生物合成及其基因调控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4).3Anderson,J.W.,Bridges,S.R.Dietary fiber content of selected foods. Ann. J. Clin-Nutr, 1988, 47 (3):440一447. 4Leeds A. R.Dietary fibre perspective reviews and bibliography 2 .Leeds,A .R., Ed.,Libby:London,1990.5 付伟,廖祥儒,王俊峰,等.植物体内的木质素J.生物学诵报,2004,39(2).6 付伟,廖祥儒,王俊峰等.植物体内的木质素J.生物学通报,2004,39(2): 12147 胡新生,韩一凡,邱德有.树木木质素含量的遗传变异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研究,1999,12(6): 5635718 野准三等.木材化学M,鲍禾,李忠正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9余叔文,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7078310Lim H Wet al.Puri6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fromleaf mustardJ.Molecules and Ce11s.1997,7(6):71572011Haddon L,Northcote H.Correkation of the Induction of various Enzymes Concerned with Phenylpropanoid and Lignin Synthesis during Differentiation of Bean Callus(phaseolus vulgaris L)J.Planta(Berl)1976,128:25526212Grand C,Ranjera R,Ellis RE,et aLLignification of peuplier variatjion of correlated enzynes and their functions in the biosynthesis of monmmers J. Physiol Veg,1979,17(3):43344413刘鸿年,刘发敏.茶鲜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提取及其活性测定J.中国茶叶,1989 (1):4514朱新国,郑永华,张兰等.壳聚糖涂膜对菜用大豆荚采后衰老和品质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2001, 27(6):46747215陈学平,姚忠达,郭家明等.不同烟草品种感染TMV病程过程中CAT, PAL活力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 29(2): 10310716从斌,杨茂成.小麦根尖细胞分化过程中木质素合成及其相关酶的活性变化J.复旦学报,1997 ,36 ( 36 ): 55055417 Rajagopal Subramaniam, et al.Structure inheritance and expression of hybrid poplar (Populus trichocarpa X Populus deltoides)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genes J. Plant Phsiology. 1993,10(2):718318尹德明,王晶.水稻感染小球菌核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 , 13 (3), 12012419Koukol J ,Corm E E, The metabolism of aromatic compounds in higher plants.IV.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phenylalanine deaminase of Herdcum vulagare J.Journal of Biology and Chemistry, 1961,236: 2692269820赵健身,杨顺楷.苯丙氨酸解氨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 ,5 (4 ): 475621Butland S L,Chow M L,Ellis B E .A diverse Camily of 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 genes expressed in pine trees and cell culturc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8,37(1):152422Fukada H,Komamine A. lignin synthesis and its related enzymes as markers of tracheary- element differentiation in single cell isolated form the mesophyll of Zinnia elegans J.Planta,1982,155(5):42343023朱海英,李人圭,王隆华等,丝瓜果实发育中木质素代谢及有关导管分化的生理生化研究JJ.华东师范人学学报,1997 ,1: 879324郑少泉,蒋际谋,张泽煌等.套袋对批把PAL, PPO, 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01 , 16 ( 3 ) : 454725Edwards,K.,Cramer,C.L,Bo1we11,G.P,et al. Rapid teansient induction of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mRNA in elicitor-treated Bean Ce11s.Proc Natl AcadSci USA,1985,82:673126L,ois,R,Dietrich,A,Hahl6rock,K,et a1.A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gene from parsley: structure,regu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licitor and light responsive Cis-acting ElementsJ.The EMBO journa1.1989,8(5):164127葛秀春,宋凤鸣,陈永叶等.苯并嘎二哇诱发水稻对稻瘟病抗性中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 (2) :171175. 28Mackay J J,OMalley D M, Presnell T,et al. tnheritance, gene expression, and lignin character rization in a mutant pine deticient in 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1997,94(15):8255-826029Goldstcin LD,Jennings PH,Marsh H,et a1.AL-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ctivity during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development of zygophore of Bryonia dioica.LJ.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85,3:13314830Halpin J. knight M E, foxoonGC. Manipulation of lignin quality down-regulating cinnamoyl alcohol dehydrogeneseJ.Piant physiol,1996 ,112:1479149031Laves S. Involvement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and endogenous grow the substances in the control of alternate bearing. Acta Horticulturae, 1989,239:311-32232李宗道.竺麻生理生化与遗传育种M.农业出版社,198933郭清泉,胡日生,孙焕良等.兰麻胶质的基因型差异与成因及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