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文言文注释质疑华蓥一中 杨奇平 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大,致使今人解读不易,于是各种文言注本、训诂专著大量出现,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定的方便。但由于注者的知识阅历不同,对文言的理解各异,所以造成许多分歧,甚至误解和疏漏。拙文拟就初中文言文注释中的疏忽之处逐一考证,企图求得合理的诠释。一 句读失误 由于旧版古籍几乎都不划段落章节,又无句读标志,无疑给广大读者增加了一层语言障碍。 编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虽然加了标点, 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编又无句读标志,无疑给广大读者增加了一层语言障碍。 编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虽然加了标点, 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了很者的理解未必全部正确,个别词句的标点似还值得探讨。例如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一句: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历年来的语文教材、文言注本都这样断句,一些工具书亦不例外。课本的注释是:【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行。笔者每每读到此处,总有点不通不畅的感觉,翻检一些工具书亦作如此解释。依此,“空乏其身”就该译作“使他的身体缺乏”,显然不妥,注者就添加“资财”二字强释。“行拂乱其所为”中的“行”和“所为”重复累赘,教材就在“行拂”后读断,分作两节译文。很明显,前句注释非属“增字完意”,后句亦无强调之必要。再看各注家的译文: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总不顺利。(新编初中古文注释评析,三秦出版社,年月第一版) 使他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让他受到阻碍,秩序受到干扰。(初中文言文评点释译,海南出版社,年月第一版。)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长春出版社,年月第一版。)空乏他的身家,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白话四书,岳麓出版社年月第一版。)以上四家译文虽有些许差别,但都采用意译。对于“空乏其身”,均译为“使他受到贫困之苦”,难以窥测“身”的具体意义,只有译为“身家”,对于“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四家译文各各不同,但均认定“行”乃“行为”之意。其实,只须将句中逗号移至“行”的后面,即: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便迎刃而解其意,因为“身”在句中乃是“自身、本身”的意思。如刘禹锡的学阮公体诗三首之三“忧国不谋身”;而“行”在古汉语中常作“行李、行装”,如史记曹相国世家“趣治行”,查辞海及张永言等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就明白了,句中“行”由常用义“行李、行装”引申为“资财、财产”。如是,“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便可译为“使他本身的资财缺乏,使他所做的事情不顺”,“空乏、拂乱”都属同义复用。这样该句在语气上和上下文保持一致,结构上连同前面三句组成排比,语调铿锵,气势磅礴,有力地表现了上天通过五种方式(苦、劳、饿、空乏、拂乱)分别对“是人”的“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为”进行艰苦的磨炼,论述了“是人”欲担当大任所必须经过的挫折和痛苦,从而使他内心触动,意志坚韧,并增长其才能。后面的“所以”就是对以上五种方式的最好注脚。二未顾修辞“互文”本是文言中的常见修辞,使用它主要是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合谐。即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来应该在一起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合起来理解,又叫“互言”、“互辞”、“互文相足”、“文互相备”唐代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指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曰互文。”这种修辞在文言中极为常见,对于明显的“互文”课本中已经指出,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可是不很明显的“互文”编者却疏忽了。如: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岳阳楼记) 每每读罢这则注释,令人纳闷:莫非岳阳楼这儿的芷草只生长在岸上,兰花只开在小洲上?难道是它们的属性使然?于是我遍检辞书,未见它们的生长有地理条件的限制。这才明白:该句亦使用了“互文”,应当合起来理解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岸上、小洲上的芷草和兰花。下文的“郁郁青青”即谈它们“(花)香气浓郁,(叶)颜色青翠”。又如“忧谗畏讥”一则,教材译为“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其实,按辞海、简明古汉语字典“讥,讥讽”,说文“讥,诽也”,增韵“讥,诮也”,因为以范仲淹的旷达胸怀绝不会惧怕“批评指责”,只能是“讥讽、讽刺”。这姑且不论,单是“忧谗畏讥”的译文就足以让人不能不生疑:难道他担心的只是“说坏话”,惧怕的只是“讥讽”?显然不是,“忧谗畏讥”也应该合起来理解:担心、惧怕别人的诽谤和讥讽。由是观之,注释文言文要仔细分辨这种修辞方法,避免注释不确。三释词未顾析句一个词尤其是古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和用法,但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只有一个确切的意义和用法,我们在确定这个意义和用法时,除了凭借工具书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外,还必须依靠句法结构的分析来找出合理的解释。如果单纯地解释词义,那么作出的注释势必出现偏颇。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对该句中的“鸣”作何注释历来就有分歧,但大多拘泥古训,裁定是“嘶鸣”,于是后面的“之”自然被解释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译文则添加两个主语即:(马)嘶鸣,可是(马的主人)却不通晓它的意思。这样一来,句子是解通了,原排比句的结构却被肢解了,千里马的不幸遭遇、马主人的狂妄无知就缺乏表现力度了。其实,它紧承前两句而来,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策之,食之,鸣之”用以表现执策者因不识千里马的特性而不能正确喂养和使用马的愚蠢,表明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慨。教材的注释令人不安:三个分句结构相同,为什么前两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主语是食马者,而第三句却冒出两个主语来呢?前两个“之”都作代词,而第三个却作助词,这又是为什么呢?探其原因关键在对“鸣”的理解上,注者以为“鸣”只能解作“(马)嘶鸣”。谨按说文“鸣,鸟声也,引申之凡出声皆曰鸣。”简明古汉语字典“鸣,发出声音”增韵“凡出声皆曰鸣”。可见,食马者的吆喝声也可作鸣,“鸣之”就是“吆喝它”。因为饲马人往往用各种吆喝声指挥呼唤马,所以原句应该译作:吆喝它却不通晓它的意图。 这样联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来解释,意义通达,结构完整,对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意义的用法才能作出准确合理的判定。又如: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教材注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其它文言注本也都作如是解。看来无误,其实不妥。因为舱是船内装载人及货物的地方,并非指船篷,何来“高起”一说?查辞海“轩,明亮”,简明古汉语字典“轩,开朗”,都举上例为证,但从“启窗而观”一句可知此时船窗当是关闭的,怎么可能“明亮、开朗”呢?其实,“轩”是名词用作状语,这在古汉语中是常见用法。“轩敞”意即“像轩一样宽敞”。成语中“冰清玉洁”、“珠圆玉润”不也包含为种用法吗?冯婉贞中的“鹜伏”、“猱进鸷击”,狼中的“犬坐”亦是如此,那么“轩”当为何物呢?说文“轩,曲輈藩车”,段注“谓曲輈而有藩蔽之车也”,左传闵公二十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孔颖达疏引服虔注:“车有藩曰轩”,引申为“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辞海同条如此,文选左思三都赋“周轩中天,丹墀临猋”注:“轩,长廊之有窗也”陶渊明的饮酒诗“笑啸东轩下”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之二十五“开轩临四野”,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据此,“中轩敞者为窗”应译为“中间像轩一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下文的“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就印证了上文的解释。同样,“开轩面场圃”中的“轩”亦不该注为“檐廊”,而是“长廊之窗”,这可以在简明古汉语字典里找到根据。总之,我们在给文言作注时应当把释词和析句有机结合,把具体词语放在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语句中比较分析,辨别该词在语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别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使其文从字顺。四释词未联系语境作为古代书面语言单位的字(词)往往有多个意义,但到了一定的上下文里,因为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该词就只有独一无二的意义,王力先生说:“我们只应该让上下文来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词义,不应该让上下文来临时决定词义。前者叫因文定义,后者叫望文生义。”(训诂学上一些问题)违背了这个原则,我们确定的意义就会不准确,或者不妥帖。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营,经营。(卖炭翁)居十日居,停留。(扁鹊见蔡桓公)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价钱。(卖炭翁)佳木秀而繁荫秀,发荣滋长的意思。(岳阳楼记)曷至哉曷,通“何”,怎么,如何。(诗经君子于役)以上五则注释皆不准确。例注“营”为“经营”,现代汉语词典“经营,筹划并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那么卖炭翁经营什么呢?“身上衣裳口中食”道出了他的心声,只希望解决温饱问题(实即谋求),按辞海“营,谋求”新唐书张士衡传“复问事佛营福,其应若何?”简明古汉语字典也释为“谋求”,并举此例为证。可见,根据语境判断,“营”乃“谋求”也。例“居”教材释为“停留、经历”,显然文义不安,查简明古汉语字典“居,用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前面,表示经过的时间”战国策齐策“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史记曹相国世家“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刘禹锡问大钧赋序“居五年不得调”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辞海也注为“停留”,说文“居,处也”,看来教材注释有据可依,但用在此处并不准确,因为“停留”乃“暂时停止前进”之意,而“经历”是“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意思,所以联系语境,还是注为“过了”更为准确些。例注“直,通值,价钱”按现代汉语词典“价钱即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当时的宫市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和剥削性,如是注释,显然无法体现这一点。按简明古汉语字典“直(旧zh):报酬,代价。”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亦举“系向牛头充炭直”为例。辞海“直通值,指代价”,北史齐景思王传“食鸡羹,何不还他们直也”康熙字典“直,物价曰直”也用本例,可见价钱具有相对等值性,这在当时的宫市是不可能的,所以注“直”为“代价”较为准确。例将“秀”注为动词,“发荣滋长的意思”,其木既“发荣滋长”何来繁荫?按简明古汉语字典“秀:畅茂,茂盛”,辞海“状貌秀丽”,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荣也”“茂也”“美也”“禾吐华也”,它和后面的“繁荫”组成并列短语陈述主语“佳木”,再和前面的“野芳发而幽香”组成对偶,连同下文“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也”一起概述“山间之四时也”,显然,应这样注释“秀:畅茂,茂盛”。例“曷至哉”,教材指出其通假,并在该句中注为“怎么”,将“曷其有佸”中的“曷”注为“如何”,这样注释给人的假象是思妇考虑的只是相会的条件和方法。而诗句强调的却是君子归来相会的时间即“不知其期”“不日不月”。再说这样解释也不符合“曷”的字义,当属“望文生义”。谨按说文“何也”,词诠“疑问代名词,亦何也”简明古汉语字典“何时,什么时候”并用了此例。此种注释较好地吻合了诗句的意思,亦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思念之情。注释词语,若是拘泥常训,不顾上下文义反而会背离原来意旨,因而作出的注释不是十分妥帖的。如: 其船背稍夷。 船的顶面稍平。背,脊背。夷,平。(核舟记)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刑其长吏。刑,惩罚。(陈涉世家)意暇甚。暇,空闲。(狼)羊牛下括。括,至。(君子于役)以上五例解释不妥,因为细心推究,这些注释无法与语言环境相吻合。例释“背”为“脊背”进而译为“顶面”,实乃欠妥。因为船的顶面就是覆盖船舱的箬篷,均呈弧形,怎么会“稍平”?再说船篷上面已经刻满了浮雕箬竹叶的线条,怎能再“题名其上”?按说文“背,脊也”韵会“身北曰背”正字通“身之阴也”释名“背,倍也,在后称也”由“脊背”、“背部”引申为物体的背面。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狱吏乃书牍背示之”,船乃正面朝上,其船底当为“船背”,说船底稍平,在上面题字就合情合理了。至于白居易舟中雨夜诗“夜雨滴船背”实指船篷,不可相提并论。无独有偶,当时爱好书画古玩的李日华也曾受赠于王叔远,在他的六研斋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这就充分说明“船背”就是船的底部(当然是外面,因为核舟“长不盈寸”)。例的注释恰恰与文章的论点悖离。因为缺少辅佐贤士的君主正面临一种忧患,按课文论点当“生”不当“死(亡)”。其次孟子既然把“法家”跟“拂士”并提,意义上当是相近的。最后这种注释亦不符合“拂”的字义,按“拂”正韵“矫也,逆也”,韵会“所以辅正弓驽者”,辞海“矫正弓驽的器具”,简明古汉语字典“通弼。矫正,匡正”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拂主之邪”,如书盗稷“予违,汝弼”孔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又如国语越语“憎辅远弼”,韦昭注:“相道为辅,注通弼,匡正过失。拂士,能直言匡过之臣。”辞源亦注“能够直谏以矫正君主过失的人。”结合课文论点考察,该句应译为: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连国君亦不例外)的大臣和敢于直言匡过的贤士。这样就和后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文义贯通,前后一致。按“直言匡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辅佐,对一般君主而言实乃“忧患”也。例“刑其长吏”教材注曰“刑,惩罚”,现代汉语词典注“惩罚,严厉地处罚”,可是下句却是“杀之以应陈涉”,可见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惩罚”,查辞海“刑,刑罚”,简明古汉语字典“刑,判刑,定罪”,并举此例为证,说文段注“刑,刭也”,康熙字典注“刑,罚罪也”再联系当时风起云涌的起义斗争形式和下文的“杀之以应陈涉”来看,“天下苦秦久矣”的农民绝不可能只是“惩罚”其“长吏”,而应该是“判刑、定罪”,之后即杀之,这样文义就贯通了。例教材注“暇”为“空闲”,即闲暇时间,狼本身就无所事事,何来“空闲”一说?况且“暇”陈述的主语是“意”(神情),从主谓搭配的角度看,这样注释也不合适。再说此时的狼故作此态意在麻痹屠户,以助同伴以攻其后也,怎能注为“空闲”?查说文“暇,闲也”,辞海曰“无所事事,浪费时间”,书酒诰“不敢自暇自逸”,简明古汉语字典“无所事事,悠闲自在”由此可见,“空闲”是其本义,“悠闲”是其引申,显然根据语言环境,以狼的阴险狡诈,释“暇”为“悠闲”更为妥当。例注“括”为“至”,亦不妥当,编者此注可能是据说文而来:“括,至也,其引申之义也。”广韵亦注“括,至也”,都用此例。可是辞海却注“通佸,来,聚会”,简明古汉语词典“通佸,会,聚会”,并都用此例。笔者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其一,从诗句结构看,上下两片何其相似,对应字眼应该相称,但不是雷同,上片“羊牛下来”呼应“曷至哉”,那么下片“羊牛下括”就照应“曷其有佸”;其二,从意义上看,下片思念之情浓于上片,女主人想到“鸡栖于桀”、“羊牛下括”,动物尚且相会,自己和君子的相会却“不日不月”,既然相会不成,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用“苟无饥渴”来寄托对丈夫的深情。如果注“括”为“至”,岂不是简单重复?诠释实词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考察,诠释虚词又何尝不是如此。王引之曾在经传释词中指出:“不以语词为实义,则依文作解,较然易明,何至辗转迁就,而卒非立言之意乎?”合乎“立言之意”的“依文作解”就是“因文定义”。他注意到了古人“甚重词气”,阮元作序说他能够“贯通经训,兼及词气”,就是说把一个虚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初中语文教材的编者好象未能很好地遵循这个原则。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尔同“耳”,罢了。(同上)例的“向”教材前后异训,显然欠妥,谨按说文“向,又昔也”,辞海“从前,往昔”,简明古汉语字典“假使当初”,后两种辞书都用“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为例。词诠“假设连词,与假若同”,现在的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互联网+日化洗涤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商场国庆节前安全培训课件
- 商场商家安全用电培训课件
- 2025年控制系统行业控制系统数字化应用前景报告
- 2025年清洁能源行业风能发电技术前景研究报告
- 岱山县2025浙江舟山市岱山县事业单位紧缺专业人才招聘1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压力容器安全标准培训课件
- 安徽省2025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招聘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大洼区2025年辽宁盘锦市大洼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考试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介休市2025山西晋中介休市事业单位招聘13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中材料的选择与运用》
- 2024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解读
- 防洪排涝工程合同范本有效
- 高血压病基层诊疗指南
- 医院视频监控系统维保方案
- 门诊护士课件教学课件
-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课件
- 职务侵占罪培训
- 中式烹调师技能等级认定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 DB65-T 4784-2024 冰川范围调查技术规范
- 幼儿园礼仪小天使《借物品》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