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doc_第1页
历史七年级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doc_第2页
历史七年级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doc_第3页
历史七年级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doc_第4页
历史七年级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让学生能有直观的印象,同时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的辅导,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化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提问:三国鼎立的最后结局如何?让学生依据自己听说的传闻或者教材的叙述来回答问题。应该注意纠正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符合史实的传闻。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讲述。2西晋统治集团的腐朽、皇族的纷争、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等问题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来处理。讲述内迁问题时,应注意使用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迁的形势。然后,要求学生概括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予以小结,指出其短暂而亡的原因,应包括西晋统治集团自身的腐朽、统治集团的内乱、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三个方面。3教师可以通过自制地图或者在现有的图上作标识的方式,介绍东晋和十六国的格局,以及前秦统一北方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投鞭断流”“草木皆兵”的成语,引入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从教材中自己找出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和出处。4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生动有趣,以调节课堂的气氛,培养或保护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采用想象图、地图、多媒体课件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教学。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占优势而失败的原因时,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5关于江南开发的问题,可以从本课的引导框进入教学,让学生先说明汉朝江南的情况,再说明南朝时江南的情况。然后提问:“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巨大的变化?”要求学生掌握江南发展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因为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动脑筋和进行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讲述和引导。6最后,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参照“重点和难点”中分析的本课基本脉络和相应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本课形成总体的认识。三、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四、问题探究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2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建立前秦的氏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宋书所描述的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练一练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这是因为: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活动与探究1填图与思考:“在右边地图上用箭头和线简要地画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的趋向。想一想,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流动趋向: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的部分汉族人民迁往江南地区。重要意义: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2思考与判断: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双方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的意义?为什么?从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来看,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有某些相似。战争的形式和手段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不会变,因此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也就不会改变。所以,古代战争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的战争仍有借鉴的意义。如孙子兵法,至今仍为各国将帅所重视,成为他们经常学习的著作,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内迁的各族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至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人。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西晋短暂而亡西晋灭亡的原因:(1)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2)统治集团的内乱(3)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起兵灭亡时间: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东晋十六国东晋建立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前秦统一北方时间: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王猛为丞相,国力强大,统一了黄河流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背景:前秦打算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交战双方实力:前秦八十多万兵力,东晋八万多人结果:东晋大败前秦影响:(1)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2)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原因和条件(1)江南地区有优越的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2)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徙到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3)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成就(1)兴修水利,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2)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粪肥也得到推广(3)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4)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6西晋短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可从课文第100页的小字材料中分析得出)。(2)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使生产遭受严重损失。(3)内迁的各族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可从课文第101页的小字材料分析得出)。(4)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来反晋,匈奴人攻占西晋都城长安,俘虏西晋皇帝,直接导致西晋灭亡。总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晋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7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当时局势有何影响?失败的原因:(1)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想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2)指挥不当,战线过长。(3)东晋方面将领指挥得当,足智多谋,且有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部队士气高昂。8释说概念:何处是“江南”“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指长江以南。狭义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魏晋以来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课文里所指的应为广义的江南。9江南经济开发的条件、原因和影响是什么?(1)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原因:A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南迁,不仅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还带来了先进技术。B那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C在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课程导入】三国历史是大家熟悉的,你知道三国中哪一国地处今天的江南地区?它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关系吗?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新建立的王朝有利于江南的开发吗?从西晋的统一到灭亡只有36年的历史。你知道西晋为什么如此“短命”吗?结合“晋墓壁画”,你能谈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吗?西晋灭亡之后,它的皇族在南方重建了晋朝,历史上叫东晋。而北方则较长时期处于战乱之中。后来北方曾一度结束了割据混战的局面,结束这一局面的是哪个政权呢?它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呢?后来这一政权以号称百万的军队进攻东晋,却惨败于东晋八万军队的手中。你知道历史上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什么吗?在课文里,你还会发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就来源于此。人们总是以“鱼米之乡”来形容江南地区,今天这一地区经济仍然非常发达。但是,在三国之前,这里却是一片荒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得到了怎样的开发?又是哪些原因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呢?你能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条件吗?江南地区的开发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它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呢?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需要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探明。2.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到黄河流域。这些少数民族今天还存在吗?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被哪一个政权最后结束的?()A.魏B.吴C.蜀D.西晋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最有关系?()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劳动者素质高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3.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发生在()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末年C.汉武帝时期D.西晋后期二、填空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人口流动比较突出的时期。这个时期,_、_、_、_、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内迁到了黄河流域一带,_迁到了江南地区。三、讲故事 请给大家讲讲淝水之战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要用到下面三个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思维拓展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带给你怎样的启发?你认为自己的家乡在发展经济方面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借鉴?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说明与教案设计教学说明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难点之一,我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本课的教学。一、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总体把握教材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共有三个子目、四个内容,即西晋的兴亡、内迁的各民族、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从宏观上简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按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上四个内容中的前三个内容应该更重要一些,江南地区的开发一目则为次要内容。新课标在第8页的“内容标准”中这样要求:“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而对于本课的其他内容则没有明确要求。于是我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认为本课可以围绕“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主题来把握。前两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与淝水之战”,可以视为“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原因。教材介绍了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的原因和史实。第三目讲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结果和表现。因此,本课教学时要紧扣课标明确要求的“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内容进行,排除了按朝代的更替或分裂对峙等主线把握教材的思路,把看似散乱的三目、四个内容,按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结果来处理和把握,使历史线索更简单,本课教学主题也更明确。在此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二、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出发,调整教材的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对学生的各项调查中发现,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除去实用性差之外,一项重要因素是历史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课。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教学中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历史的因果关系等思维方式讲述历史、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好,可是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挑战。从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具有挑战性思维的问题,能够极大地调动人类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最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调整了教材的顺序,将教材的第三目调到最开始讲授,将前两目调整到后面来学习,即先讲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个“果”,后谈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将因果关系的惯性思维方式,改变为逆向推理思维方式,由结果探究原因,挑战学生的思维,力求让学生在挑战中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学习本课内容三、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本次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这两种转变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活动时,力求在这两个转变上有一定的体现和反映。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思路为: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了解基本的历史线索,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为此,我安排了两大教学活动:1.让学生分小组带着“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这两个问题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2.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会不会迁移到南方”这个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强调学生在读图时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读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地了解当时北方的战乱情况,然后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四、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为目的,安排学生的讨论活动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将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由“开发”一词引入,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拉近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安排了学生的讨论活动。主要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1.历史上的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对当今的开发活动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设计的思路是: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关注身边的历史。懂得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二、教学方法问题解决、自学讨论法(一)课前导学 了解本地区是否经历过这次开发,有什么历史的痕迹?(二)教学渗透点1.学生分小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几个问题,进一步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训练学生阅读历史地图的技能,并关注自己家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通过历史事实使学生获得只有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发展经济的情感认识。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引入新课,师生互致问候。“开发”是一个在我们日常交流中比较常用的词语。今天老师要看看同学们的大脑中储存了多少个带“开发”的词语或短语?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开发”一词的含义。大家说了这么多含“开发”的词语和短语,可什么是“开发”呢?“开发”就是发掘、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条件,有目的地进行发展的行动。因此开发的重点在发展,开发意味着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了解1500年前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的开发行动“江南地区的开发”。板书: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开发”一词的含义。江南地区的开发1.历史上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如何?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的第24页。以4人小组为单位一起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解决两个问题:(1)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2)本次开发取得了哪些成果?学生分小组阅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或发现疑问。2.小组之间交流研读成果。关于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图例来分析本课所指的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成果,在指导学生看图例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全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指导学生归类整理。归纳并板书 江南地区的开发:1.兴修水利2. 农业发展3.手工业发展组织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在反复读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准确把握江南地区的概念。让学生在图上获取江南地区开发的成果,即表现在:兴修水利、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有了发展等信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并归纳。3.引用史料,对比感受江南地区开发前后的巨大变化。本次开发成效显著吗?历史上有什么样的记载?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司马迁关于江南地区落后状况的描述,及教材所引宋书中关于江南地区开发后的状况描述。请同学们继续读图,看看我们的家乡是否经历过本次开发?本次开发发生在历史上的什么时期呢?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的历史史料,学习用史料证实历史观点或结论的方法。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根据方位读图的方法。学生发表观点时,教师要关注他们观点形成的依据。分析讨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1.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时间。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时间概念,便于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学生明确本次开发的时间:三国时期开始。2.讨论:“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能够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是客观存在的,可是为什么不早不晚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是指导学生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为本课其他知识的学习做进一步的铺垫。师生讨论、归纳整理并板书:人口大量南迁:1. 大量的劳动力2.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自然条件好,人民勤劳 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由发言,让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明确:江南地区的发展是因为三国以后北方汉族人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力的增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学习“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等内容,了解北方战乱的情况,深刻理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据史书记载,这次南迁人口近百万,占当时在籍人口的1/6。俗话说:故土难离。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园,到并不富裕的江南地区去了。密切关注学生的回答,抓住学生回答的问题,设计连环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学习了解第一目、第二目。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学生此时可能只会回答到北方战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地抛出如:北方有战乱,难道南方就没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教材中“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少数民族”以及淝水之战等内容,然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第二目,形成对三国到南北朝这段历史的整体印象。对政权的具体更替情况不要求学生掌握,但应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这一历史特征。阅读教材,形成对这段历史的总体印象北方战乱、政权更替频繁,南北分裂。2.提出问题:如果有时光隧道,让我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我有搬迁到江南的条件,可是不愿意离开故土,因此在南迁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现在请各位同学为我出出主意。问题的提出是考查学生对北方的战乱情况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用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的观点说明南迁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在情感态度上是否认同了和平、安定是人民的追求,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板书:北方战乱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讨论后,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的交流中,师生形成认识:北方长期的战乱,人民无法安居乐业,南迁到自然条件较好,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的南方是当时人们的必然选择。3.学生讲述“淝水之战”,了解淝水之战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用“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江南,江南就没有战争吗?”的问题过渡到“淝水之战”一目的学习。续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关于淝水之战,有三个层次的要求:(1)淝水之战的大致经过;教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淝水之战的经过。2)淝水之战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3)淝水之战留给人们的教训和启示。教师可以视学生能力、教学时间等因素,在课堂上灵活安排此讨论。学生思考、交流。淝水之战消除了前秦对江南地区的战争威胁,使江南的社会环境更加安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引导学生从淝水之战的目的、战争的过程及结果等方面思考。4.归纳总结。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黄河流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北方陷入严重的战乱。西晋灭亡,东晋在南方建立,南北分裂。北方的长期战乱,迫使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南迁的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的勤劳,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板书: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开发兴修水利、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讨论1.历史上这次人口南迁在本地留下了哪些痕迹?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现今的开发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和借鉴?从地名、姓名、传说中收集。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从南方、全国整体经济格局的变化等方面考虑。学生想到即可,不做过多、过深要求。师生从环境、技术、人力等方面进行探讨,概括总结。一、单项选择(30分)下列说法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1.与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无关的时间是()A.208年B.220年C.221年D.229年2.杜甫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的政治家是()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3.下列事件排列的先后顺序是()赤壁之战刘备称帝西晋建立孙权称王A.B.C.D.4.在三国时期,台湾地区被称为()A.东鳀B.琉球C.夷洲D.扶桑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B.南方战乱较少C.南方自然条件好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6.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族B.匈奴族C.氐族D.羯族7.江南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也得到普遍推广的时期是()A.三国时期B.西晋后期C.东晋时期D.南北朝时期8.前秦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匈奴B.鲜卑C.羯D.氐9.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下列哪种历史现象相关?()A.佛教兴起B.民族歧视C.民族融合D.农民起义10.南朝时,冶铁技术进步的表现是()A.用木炭作燃料冶铁B.用水排鼓风C.用煤作燃料冶铁D.灌钢法的采用11.南朝开始时的第一个王朝是()A.齐B.陈C.宋D.梁1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改革鲜卑族人的习俗B.为了统一江南地区C.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农桑1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A.数学著作B.天文著作C.农学著作D.地理学著作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A.顾恺之的画B.王羲之的书法C.敦煌壁画D.龙门石窟浮雕15.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有()女史箴图兰亭序洛神赋图云冈石窟的浮雕A.B.C.D.16.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作者是()A.贾思勰B.祖冲之C.郦道元D.范缜17.汉字书法的发展顺序是()篆书草书楷书和行书隶书A.B.C.D.18.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哪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A.贾思勰B.祖冲之C.郦道元D.张衡二、配伍填空(10分)A.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司马炎()B.三国时率船队到达夷洲曹操()C.“挟天子以令诸侯”卫温()D.献计火烧袁绍粮草,动摇军心孝文帝()E.西晋建立许攸()三、归类(16分)请将下列历史人物按类型归类孙权、苻坚、曹丕、拓跋宏、祖冲之、王羲之、贾思勰、顾恺之_四、想一想(12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以少胜多”是孙子兵法的经典名句。结合课文学习,找出体现这一思想的古代著名战例。这些战役对现代战争有没有借鉴意义?五、知史识图(16分)你知道这幅是什么地图吗?图中的三个政权分别是什么?定都于何地?图中的地名和今天的地名一致吗?说出古今名称不同的地名,并指出曾做过南朝都城的城市(包括今天的名称)。六、学史有方(16分班级将举行一个关于“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专题报告会,你想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你能不能向同学们谈谈你是如何搜集资料来证明这一观点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DDCCDBBDCDCCCBCCBB二、配伍填空E、C、B、A、D三、归类 苻坚、拓跋宏 孙权、曹丕 祖冲之、贾思勰 王羲之、顾恺之四、想一想代表战例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的形式和手段(武器等)可以变,但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决定胜负的基本因素不会变,所以用于指导战争的基本原则就不会变。如,在战争中注重物资供应,保证供给线;在具体战役上提倡变通,灵活应变。五、知史识图 这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的三个政权分别是魏、蜀、吴。魏国都城是洛阳,蜀国都城是成都,吴国都城是建业。图中的“建业”是今天的南京,图中的“夷洲”是今天的台湾。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城均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六、学史有方 提示:东汉以来,分布在北部、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民族融合已成为历史趋势。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当时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主要的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族。北魏孝文帝改革,进一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在同一地域内,在经济、文化上互相交往,生活方式上互相影响,互通婚姻,不断融合。到北朝时,北方各少数民族逐渐实现融合。西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伴随着汉族的大量南迁,逐步将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方式推行到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南朝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地方官吏或敕封少数民族首领,对这些地区进行管辖,从而促使南方各民族不断融合参考资料 司马氏代魏和三国局面的结束 司马懿字仲达,今河南温县人。生于179年,卒于251年。曹操当政时开始为官。曹丕当政以后,深得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官至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曹丕死后,司马懿受遗诏与曹真、陈群一起辅佐魏明帝曹叡,在曹叡在位时,多次领兵出征,战绩显赫。特别是在阻挡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军队进攻中,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最终战胜了诸葛亮,使蜀军无功而还。此后,又率军消灭了割据辽东地区已达三世之久的公孙家族。司马懿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威望和权势迅速提高。魏明帝曹叡临终时,托曹爽与司马懿一起辅佐齐王曹芳。司马懿和曹爽因为争权夺利,矛盾日益尖锐。司马懿装病以使曹爽放松警觉,同时暗中进行发动政变的准备。趁曹芳、曹爽离开洛阳祭扫魏明帝陵之机,司马懿发动政变,处死了曹爽兄弟及其党羽。从此,司马氏家族独揽朝政,皇帝只是傀儡。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擅权。皇帝曹髦感到司马昭的篡权野心,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数百人攻司马昭,结果反被司马昭所杀。265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皇帝。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统率军队18万人分道伐蜀。钟会攻汉中,蜀大将姜维据守剑阁。邓艾则以奇兵间道直逼成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蜀后主刘禅降魏,蜀国灭亡。264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孙皓即吴国皇帝之位,吴国众叛亲离。279年冬,司马炎兵分六路大举伐吴。280年,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君臣错误地认为曹魏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王,宗室削弱的结果。于是,晋武帝在即位之初,立即将司马氏家族的子弟都封为王,并且拥有军队,分取赋税。一些同姓王还担任地方重镇的军政长官或统领中央的军队。晋武帝的本意是想借此巩固晋室的统治,后来却适得其反,酿成宗王势大,埋下“八王之乱”的祸根。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皇太后之父杨骏辅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不满杨骏专权,于291年利用楚王司马玮先除掉杨骏,以汝南王司马亮执掌朝政。接着再矫诏使司马玮杀掉司马亮,随即又以擅杀大臣为罪名杀司马玮,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后,经过了七八年比较安定的时间。300年,贾南风除掉太子司马遹,掌握宿卫禁兵的赵王司马伦又起兵杀贾南风。次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帝。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遂联合进攻司马伦。司马伦被杀,晋惠帝复位。为了争夺皇位和阻止司马冏独揽大权,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打败并杀死了司马冏。此后,司马颙和司马颖联合进攻司乂,在洛阳一带发生激战,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司马乂战败被杀。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将晋惠帝迁回洛阳,先后杀掉了司马颖和司马颙。此后,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另立司马炽为帝(晋怀帝),大权落入司马越的手中。八王之乱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晋的统治,也为内迁的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提供了机会匈奴族与羯族的内迁东汉前期(公元46年),蒙古高原发生了空前的大旱灾,导致匈奴“人畜饥疫,死耗大半”。结果,匈奴发生了分裂,大部分匈奴人向西方迁移,被称为“北匈奴”;另有一部分匈奴依附于东汉,被称为“南匈奴”。南匈奴最初居于今内蒙古地区,东汉每年以巨资供给南匈奴,以作为北部边境的屏障。后来,在鲜卑族势力的压迫之下,南匈奴迁移到今山西离石一带。曹操又将南匈奴分为五部,分布于今山西汾水流域,选汉人作司马,监督匈奴各部。在西晋末年的内乱中,汾河流域的匈奴人在其酋长刘渊的率领之下,建立政权,灭亡了西晋。羯族可能起源于西域的月氏。因附属于匈奴,故又称“匈奴别部”。羯族与匈奴一起内迁,内迁匈奴十九部中的力羯、羌渠两部可能就是羯族人。内迁的羯族人多居住于山区,主要从事农业。羯族人的体貌特征为深目、高鼻、多须。从匈奴政权中分离出来以后,西晋末年建立了后赵政权。内迁的氐族与羌族氐与羌都是活动于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关系比较密切,自古以来就氐羌连称。氏人主要分布于今甘肃、四川、陕西一带。东汉末年,曹操击破氐人的部落,迁其人“五万余落”至甘肃的扶风、天水等地。后来又有武都氐部归附内迁。296年起兵反晋。前秦时,氐族的势力最为兴盛。羌族人从西汉开始陆续内迁。由于受到汉族政权和汉族地主的压迫,东汉时期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羌人起义,给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是东汉衰落的原因之一。三国时期,魏蜀连年攻战,双方都征招羌军参战,更多的羌人迁移到四川、甘肃、陕西一带。鲜卑族的内迁鲜卑族起源于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一带。在匈奴衰落以后,鲜卑人控制的范围逐渐扩大。东汉时,开始与汉族有直接的接触。东汉中后期,鲜卑各部推举檀石槐为最高军事领袖,拥有数以十万计的军队,盛极一时,“南钞(抄)汉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大批汉人逃亡到鲜卑人活动地区,他们教鲜卑人制作兵器,学习汉文,用汉族制度管理鲜卑部众。三国时期,鲜卑族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直到辽宁一带。鲜卑人经常参与中原各国间的战争。东部鲜卑逐渐形成了慕容部、段部、宇文部、拓跋部等几支比较强大的力量。十六国时期,先是慕容部先后建立了几个政权,后由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消灭其他割据政权,把北方地区基本统一起来十六国西晋灭亡以后,内迁的各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的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关于十六国的起迄时间,一说是从304年巴賨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439年北魏灭北凉止,共136年。另一说是从316年西晋灭亡算起,到439年结束。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北部民族割据并开始走向民族融合的时代。十六国政权简表族名所建立的政权匈奴前赵(304318)北凉(401439)夏(407431)鲜卑前燕(337370)后燕(384409)西秦(385431)南凉(397414)南燕(398410)羯后赵(319350)巴氐成汉(304347)氐前秦(351394)后凉(386403)羌后秦(384417)汉冉魏(350352)(不属于十六国)前凉(317376)西凉(400421)北燕(409436)从西晋灭亡到352年可以视为十六国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匈奴刘曜所建立的前赵和羯人石勒所建立的后赵之间的战争。前赵被后赵所灭亡。汉族人冉闵趁后赵皇帝石虎病死,诸子争位的时机,夺取帝位,灭亡后赵。冉闵采取了民族仇杀的政策,许多羯族人被杀害。滥杀无辜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冉魏政权的统治,仅三年,冉魏亡于前燕的进攻第二个阶段以前燕和前秦为主,在时间上基本是始于前秦的建国,迄于淝水之战。前燕一度是一个比较强大的政权,但是由于统治集团的奢侈腐朽和发生了分裂,衰落下去。前秦以王猛为统帅,灭掉了前燕。376年,前秦又先后灭亡了前凉和鲜卑人建立的代(北魏的前身),382年,控制了西域,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荷坚企图进而统一南方地区,在进攻东晋时,败于淝水。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战乱状态。第三个阶段是从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再度分裂到北魏统一北方,历时五十多年。前秦溃败以后,北方地区的纷争更趋激烈,十六国中,有10国出现于淝水之战以后,各国存在的时间通常只有二三十年。各个政权相互攻战吞并,最后,北魏统一了北方的地区,结束了十六国时期。唐长孺先生总结十六国的形势说:“十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