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pdf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pdf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pdf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pdf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自动控制原理 非自动化类 习题答案自动控制原理 非自动化类 习题答案 第一章 习题 1 1 略 1 2 略 1 3 解 受控对象 水箱液面 被控量 水箱的实际水位 c h 执行元件 通过电机控制进水阀门开度 控制进水流量 测量元件 浮子 杠杆 比较计算元件 电位器 放大元件 放大器 工作原理 系统的被控对象为水箱 被控量为水箱的实际水位 c h 给定值为希望水位 r h 与电位器设定 电压 r u相对应 此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当 cr hh 时 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电动机不工作 一但 cr hh 时 浮子位置相应升高 或 降低 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 或上移 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工作电压 驱动 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使阀门的开度减小 或增大 以使水箱水位达到希望值 r h r h 阀门 c h 电位器电动机 杠杆浮子 放大器减速器 水箱 出 水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 1 4 解 受控对象 门 受控量 门的位置 执行元件 电动机 绞盘 测量比较元件 电位计 放大元件 放大器 工作原理 系统的被控对象为大门 被控量为大门的实际位置 输入量为希望的大门位置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 桥式电位器测量电路产生偏差电压 经放大器放大后 驱动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 使大门向上提起 同时 与大门连在一起的电位器电刷上移 直到桥式电位器达到平衡 电动机停转 开 门开关自动断开 反之 当合上关门开关时 电动机带动绞盘反转 使大门关闭 的位置 门闭开 绞盘 位置 门实际 电位器 电动机放大器大门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 闭 的职能方框图 1 5 解 系统的输出量 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 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 电炉 2 放大元件 电压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 减速器 比较元件 电位计 测量元件 热电偶 职能方框图 炉温 给定 炉温 加热器电位器电 压 放 大 热电偶 电炉功 率 放 大电 机 第二章 习题 2 1 解 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11 211 325 43 5422 2 35 X sR sC sN s XsK X s XsXsXs TsXsXs XsXsK Ns K Xss C ssC s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图如下图所示 将方块图连接起来 得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13 32 13 1 K K C sR s TsTssK K X5 s X2 s X3 s X1 s K1 X2 s N1 s R s C s X1 s X3 s 1 Ts X4 s X4 s X5 s K2 N2 s X5 s K3 C s 2 1 ss C s N1 s R s X1 s K1 X2 s X3 s 1 Ts X4 s K2 N2 s X5 s K3 2 1 ss 3 1 C sN sC sR s 23 2 32 13 1 K K Ts C sNs TsTssK K 2 2 解 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1 2 312 435 4 5 1 1 1 X sK R sC s XssR s sXsX sXs TsXsXsXs C sXsN s XsTsN s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如下图 将方块图连接得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 1 1 1 1 1 1 1 1 1 Ks KssTssTs C s R s k TsTsK sTs 0 C s N s 2 3 解 过程略 a 2 1 C s R smsfsK b 12 13142324 1 GGC s R sGGGGG GG G R s C s X1 s X2 s X1 s X2 s X3 s X4 s C s X5 s s N s K R s s 1 1s X3 s X5 s X4 s 1 1Ts N s T R s X1 s K s X2 s X3 s 1 1s X5 s 1 1Ts X4 s C s N s Ts 1 4 c 212 121 1 GGGC s R sGG G d 12 23 1 GGC s R sG G e 1234 1223341234 1 GG G GC s R sGGG GG GGG G G 2 4 解 1 求 C R 令 N 0 123 123 2 123 1 1 K K K G s s Ts K K KG s C sR s G sTssK K K 求 C N 令 R 0 向后移动单位反馈的比较点 3 31232 1 2 32 123 1 1 1 1 nn nn K K K sK K K GK Ts C sN sKG K KK sTssK K K K Tss 2 要消除干扰对系统的影响 3123 2 123 12 0 nn n n K K sK K K G C sN s TssK K K K s G s K K 2 5 解 a 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 所以有 3 123125234425 1 a a LLLLGG GG G GG G G 三个回路两两接触 可得 125234425 11 a LGG GG G GG G G 2 有两条前向通道 且与两条回路均有接触 所以 11231 22 1 1 1 PGG G P 3 闭环传递函数 C R 为 123 125234425 1 1 GG GC RGG GG G GG G G b 1 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 所以有 3 1231211 1 a a LLLLGGGG 三个回路均接触 可得 121 112 a LGGG 5 2 有四条前向通道 且与三条回路均有接触 所以 1121 212 323 414 1 1 1 1 PGG PG PG PG 3 闭环传递函数 C R 为 12121122 121121 1212 GGGGGGGGC RGGGGGG 2 6 解 用梅逊公式求 有两个回路 且接触 可得 1232 11 a LGG GG 可得 12323 12321 231232 2123231232 223 1232 1 1 1 1 1 1 1 1 1 GG GG GC sC s C sR s R sGG GGN s G GGG GGC sC s NsGG GGN sGG GG GG GE s R sGG GG 23123 111232 23 22123233 1 1 1 1 G GGG GE sC s N sN sGG GG G GE sC sE sC s NsNsGG GGN sN s 第三章 习题 3 1 解 原书改为 10 0 21 G s s 采用 0 H KK负反馈方法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0 0 10 1 10 0 2 1 1 1 10 H H H K KC sG s sK R sG s K s K 要使过渡时间减小到原来的 0 1 倍 要保证总的放大系数不变 则 原放大系数为 10 时 间常数为 0 2 0 0 10 1010 1 10 0 9 1 1010 H H H K K K K K 3 2 解 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 书上改为 单位负负反馈 已知系统开环开环传递函数 2 1 2 1 3 1 100 100 1 0 1 1 p n e t 6 解得 33 71 0 358 n 所以 开环传递函数为 113647 1 24 1 0 0411 G s s sss 3 3 解 1 1 10Ks 时 2 2 100 10 100 210 n n G s ss 解得 p 10 0 5 16 3 t0 363 n 2 1 20Ks 时 2 2 200 10 200 210 n n G s ss 解得 p 14 14 0 354 30 t0 238 n 结论 K 增大 超调增加 峰值时间减小 3 4 解 1 a 1 0 1 5 n s 时 2 1 100 72 8 3 5 7 s n e ts b 1 0 1 10 n s 时 2 1 100 72 8 3 5 3 5 s n e ts c 1 0 1 1 n s 时 7 2 1 100 72 8 3 5 35 s n e ts 2 1 0 5 5 n s 时 2 1 100 16 3 3 5 1 4 s n e ts 3 讨论系统参数 不变 不变 不变 n 增加 则 s t减小 n 不变 增加 则 减小 s t减小 3 5 解 1 a 用劳思判据 3 2 1 0 19 20100 40 100 s s s s 系统稳定 b 用古尔维茨判据 12 3 20100 20 80 19 201000 1908000 020100 DD D 系统稳定 2 a 用劳思判据 4 3 2 1 0 352 1010 4 72 3 25530 2 s s s s s 系统不稳定 b 用古尔维茨判据 8 123 4 1010 101 10 47 352153 35 0101 10100 3520 306 01010 0352 DDD D 其实 4 D不必计算 因为 3 0D 无解 2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32 0 20 8 1 0SSKsK 劳思表 3 2 1 0 0 21 0 8 3 1 4 sK sK sK sK 若系统稳定 则 3 10 0 4 KK 解得 4 3 K 3 7 解 a 系统传递函数 32 10 1 211010 s sss 劳斯表 9 3 2 1 0 110 2110 200 210 100 s s s s 系统稳定 b 系统传递函数 2 10 10110ss 劳思表 2 1 0 110 1010 10 s s s 系统稳定 3 8 解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 32 0 0120sssK 劳思表 3 2 1 0 0 011 2 20 01 2 s sK K s sK 当 20 01 20 0 0 2 K K 时系统稳定 稳定域为 0 0200K 3 9 解 1 解法一 因为1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10K 故当 1 r tt 时 0 ss e 当 1 r ttt 时 1 0 1 ss e K 当 2 1 r ttt 时 ss e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32 0 050 6100sss 劳思表 3 2 1 0 0 051 0 610 1 6 10 s s s s 10 系统稳定 1 1 sE R Es R sR s G s i 当输入 1 r tt 时 00 111 limlim0 10 1 0 11 0 51 sss ss R sesEs ss sss 输入 1 r ttt 时 22 00 111 limlim0 1 10 1 0 11 0 51 sss ss R sesEs ss sss 输入 2 1 r ttt 时 33 00 211 limlim 10 1 0 11 0 51 sss ss R sesEs ss sss 2 解法一 因为1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 7 8 K 故当 1 r tt 时 0 ss e 当 1 r ttt 时 18 1 14 7 ss e K 当 2 1 r ttt 时 ss e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432 6101570ssss 劳思表 4 3 2 1 0 1107 6150 7 57 9 4 7 s s s s s 系统稳定 1 1 sE R Es R sR s G s i 当输入 1 r tt 时 00 2 111 limlim0 7 1 1 4 22 sss ss R sesEs s ss s sss 输入 1 r ttt 时 22 00 2 111 limlim8 7 7 1 1 4 22 sss ss R sesEs s ss s sss 11 输入 2 1 r ttt 时 33 00 2 211 limlim 7 1 1 4 22 sss ss R sesEs s ss s sss 3 解法一 因为2 属于 型无差系统 开环增益8K 故当 1 r tt 时 0 ss e 当 1 r ttt 时 0 ss e 当 2 1 r ttt 时 2 0 25 ss e K 解法二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32 0 1480sss 劳思表 3 2 1 0 0 14 18 3 2 8 s s s s 系统稳定 1 1 sE R Es R sR s G s i 当输入 1 r tt 时 00 2 111 limlim0 8 0 51 1 0 11 sss ss R sesEs s ss ss 输入 1 r ttt 时 22 00 2 111 limlim0 8 0 51 1 0 11 sss ss R sesEs s ss ss 输入 2 1 r ttt 时 33 00 2 212 limlim0 25 8 0 51 1 0 11 sss ss R sesEs s ss ss 3 10 解 系统传递函数为 1 1 C s G s R sTs 为一阶惯性环节 调节时间41min 0 25min s tTT 输入 2 10 10 r tt R s s 12 稳态误差 22 0 1010 0 251 lim 2 5 ss s E sR sC s sss esE sC 3 11 解 用梅森公式 1 2 5 1 0 051 5 2 5 5 2 5 1 0 051 5 0 051 5 2 5 0 051 1 0 051 5 2 5 E R E N E s K R s ss E s s K N s ss sss E s ssKs i i 输入 11 R sN s ss 1 当 K 40 时 00 0 051 5 2 5 0 051 12 5 lim lim0 0238 0 051 5 2 552 5 ss ss sss esE ss ssKsK 2 当 K 20 时 0 2 5 lim 0 0455 52 5 ss s esE s K 比较说明 K 越大 稳态误差越小 3 在扰动点前的前向通道中引入积分环节 1 s 1 0 051 5 2 5 0 051 5 2 5 1 0 051 5 2 5 2 5 0 051 5 2 5 0 051 5 2 5 1 0 051 5 0 051 5 2 5 0 051 0 051 5 2 E R E N E ssss K R ssssK sss E sss s K N ssssK sss sssss E s sss i i 1 0 051 5 2 5 0 051 5 0 051 5 2 5 sss KssssK 所以对输入响应的误差 0 lim 0 ss s esE s 在扰动点之后引入积分环节 1 s 13 2 1 0 051 5 2 5 0 051 5 2 5 1 0 051 5 2 5 12 5 0 051 5 2 5 0 051 5 2 5 1 0 051 5 0 051 52 5 0 05 E R E N E RE N E ssss K R ssssK sss E ss s K N sssssK sss sss E sR sN s ss i i ii 1 1 5 2 5sK s 所以对输入响应的误差 0 1 lim ss s esE s K 3 12 解 解法一 原系统结构图变换为 1 1 2Ts 2 1 5 s s TK sk R s N s C s 系统开环1 故对R为 型 干扰N作用点之前无积分环节 系统对N为0型 解法二 用梅森公式 12 12 22 12 22 12 22 12 2 5 1 1 1 2 5 1 1 2 5 1 5 1 1 2 1 1 2 1 2 5 E R E N s TsT sK sKE s s R ss TsT sK sKs TsT sK sKss s s T sKsssT sE s s N ss TsT sK sK TsT sK sKss i i 5 1 s 令 11 R sN s ss 0 1 lim0 ssrE R s es s i 0 1 lim2 ssnE N s es s i 令 22 11 R sN s ss 2 0 1 lim2 5 ssrE R s esK s i 2 0 1 lim ssnE N s es s i 令 33 11 R sN s ss 3 0 1 lim ssrE R s es s i 3 0 1 lim ssnE N s es s i 14 系统对r t 为 型 对n t 为0型 3 13 a 解法一 解得 1 1 1 C R C ss R ss s i 1 1 1 C N C ss s N ss s i C RC N E sR sC sR sR sN s ii ii 输入 2 11 R sN s ss 所以 0 lim 0 ss s esE s 解法二 2 1 1 C ss R sss 因为分子分母后两项系数对应相等 故系统为 无差 在 1 r ttt 时 0 ssr e 又在n t 作用点以前原系统串联了一个积分环节 故对阶跃干扰 信号0 ssn e 从而有0 ssssrssn eee b 系统开环1 为 型系统 故0 ssr e 又 2 0 1200 0 5200 nC N E sN s sss i ii 根据定义erc 0 lim 0 1 ssssrssnssnn s eeeesE s 3 14 解 开环传递函数为 2 2 2 n n G s ss 误差传递函数 1 1 sE R Es R sR s G s i 1 输入 1 1 r tt R s s 2 00 2 11 lim lim0 1 2 sss ss n n esE R ss s ss 2 输入 2 1 1 r tt R s s 22 00 2 112 lim lim 1 2 sss ss nn n esE R ss s ss 15 第四章 习题 4 1 解 4 2 解 16 4 3 解 根轨迹如图 极点 123 0 1 2PPP 共有三条渐近线 渐近线交点为 1 0 1 2 1 3 a 3条渐近线与实轴夹角 0 3 21 1 3 1 3 k k k k 分离点坐标 3 1 3 s 分离角为 2 与虚轴交点 32 32 1 1 0 51 0 51 5 0 5 1 5 0 2 3 GHs ssKsssK jjjK K 当0 K 3时系统稳定 33313 11 1 1 1 33329 d K 所以 无超调时K的取值范围为 3 00 1925 9 K 作图测得0 5 的阻尼线与根轨迹交点 1 2 0 330 58sj 根据 根之和 法则 60 17 123123 sssppp 求得 3 2 34s 3 s对虚轴的距离是 1 2 s的7倍 故认为 1 2 s是 主导极点 系统近似为二阶 即 1 2 2 1 0 445 2 0 6670 445 s s s ssssss 从而得到 0 5 0 667 n 其阶跃响应下的性能指标为 16 3 1 3 5 10 5 s n ts 4 4 解 1 1 1 1 5 0 67 s 2 3 49 2sj 主导极点为 1 s 系统看成一阶系统 即 1 32 0 0 671 s stTs s 2 由于极点为 1 1 0 67 s 与零点 1 1 0 59 z 构成偶极子 所以主导极点为 2 s 3 s 即 系统可以看作 2 1 0 010 081 s ss 10 n 0 4 3 5 0 88 s n ts 25 4 5 解 题目改为 单位负负反馈 由根轨迹可以看出适当增加零点可以改善系统稳定性 使本来不稳定的系统变得稳定 18 第五章习题答案 5 1 解 0 arctanarctan2arctan210 0 0132 14TfT 相位差 超过10 所以不满足要求 5 2 解 22510f 3 54 10 0 708 10 90 5 GjGj 设 2 1 1 G s LCsRCs 266 4 262 6 2 1 10 1 100101010 110 1013 10010 1 0 708 1010 44959 986 96 44 37986 96 Gj LRj LH R R G s ss 5 3 解 1 160 8 G s s s 19 2 100 2 1 20 s G s s ss 3 2 64 2 0 5 3 264 s G s s sss 20 4 22 0 1 1 425 s s G s s ssss 5 4 解 a 1 K G s T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惯性环节组成 20lg20 10KK 1 1 100 1T T 10 0 11 G s s b 1 K G s s T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积分环节 一个惯性环节组成 1 11 80 80 T T 穿越频率40 c 20lg20lg0 cc LK 40K 40 1 1 80 G s ss c 2 2 1 21 nn K G s ss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积分环节 一个振荡环节组成 20lg20lg0 kk LK 100 k K 由图可知45 3 r 21 2 1 20lg4 85 21 2 1 2 r n 得到50 n 0 3 0 954舍去 3 23 2 5 10100 302 5 10 G s s ss d 22 1 1 Ks G s s Ts 由一个放大环节 一个微分环节 两个积分环节 两个惯性环节 组成 1 0 1 得10 2 1 得1T 2 20lg20lg1020lg 1 0 cc LK 0 2K 22 0 2 101 1 s G s ss 或 者 采 用 精 确 表 示 22 20lg20lg 10120lg120lg 1 1 0 c LK 2 0 1990 101 K 22 0 1990 101 1 s G s ss e 2 2 1 1 21 nn Ks G s sss 1 11 2 22 n 1 20lg80 2 2 在 1 1 处 20lg20LK 10K 2 10 1 0 250 21 s G s sss 5 5 解 1 2 2 2505 1 50 1 50 G s ss ss 20lg14K 伯德图 22 有一次负穿越 0P 22ZPN 故不稳定 2 10 250 3 11 5 15 1 1 515 G s s ss sss 20lg10 46K 0 0PN 无穿越 故20ZPN 稳定 23 3 2 2 10 1 250 1 3 11 5 15 1 1 515 s s G s sss sss 20lg10 46K 0 0PN 无穿越 故20ZPN 稳定 5 6 解 10 0 51 0 021 G s sss 12 2 50 20lg20K 24 20lg20lg20lg 0 5 0 cc K 得202 54 47 c 精确解4 2460 90 0 5 0 02 180 gg arctgarctg 得 1 0 50 02110 0 01 ggg i 180 0 5 0 02 90 cc arctgarctg 18066590 19 10 20lg 20lg20lg513 98 dB 10 51 0 21 hg LG j jj 5 7 解 2 0 010 011 K G s sss 10 0 05 n 求 g 2 2 90arctan180 1 g n g n 得 10 g 20lg 20 hg LG j 25 222 0 1 0 01 1 0 01 ggg K 得0 10 1 c K 2 0 1 0 010 011 G s sss 因为0 1 c 2 0 01 0 1 1809090 0 1 1 10 arctg 5 8 解 2 13 1 1 1 Ks G s s TsT s 1 213 111 0 2 0 1 4 TT 得 213 5 10 0 25TT 1 5 112 1 10 1 c K K 2 51 101 0 251 s G s sss 11 180 c G j 111 111 18090 5 10 0 25 ccc tgtgtg 1809078 6984 2914 04 70 36 2 26 0 0PN 无穿越 20ZPN 稳定 3 右移10倍频程 则 123 1 0 5 0 025TT 0 5 1 1 0 0251 Ks G s s ss 21 0 5 10 10101 10 10 cc K 20K 20 0 51 1 0 0251 s G s s ss 22 180 c G j 111 222 18090 0 5 0 025 ccc tgtgtg 111 111 18090 5 10 0 25 ccc tgtgtg 1 系统稳定性不变 27 由 1 0 160 41100 sin P190 5 16 5 17 5 18式 s c k t 得 12 12 0 1 ss tt 即系统超调量不变 调节时间缩短 5 9 解 12 10 1 4 8 81 0 051 s G sG s sss 系统开环传函 48 1 81 0 051 s G s sss 2 c 22 c 481 16 641 0 05 1 c cc 180 90 8 0 05 ccc arctgarctgarctg 18080 549088 8116 7 65 03 11 1 1032 sinsin65 03 r M 0 160 4 1 1032 1 100 20 2 2 1 5 1 2 5 1 2 1813 rr kMM 2 1813 1 14 s c t 第六章习题答案 6 1 解法一 解法一 串联超前校正串联超前校正 1 原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200 0 11 G s ss 计算得到 11 4450 c ss 1345 从而得到 1 0 0072 m 设计校正网络 传递函数 0 03311 0 00721 c s G s s 3 校正后的系统为 0 200 0 03311 0 11 0 00721 c s G sG s G s sss 验证得 截止频率 1 c 65s 相角裕度49 满足设计要求 解法二 解法二 1 同上 2 按照最佳二阶系统模型设计 要求 1 50 c s 取60 c K 则 1 0 0083 2 T K 此时65 5 所以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60 0 00831 c G s G s ss 30 1160 0 00831 10 0 00831 c s G sG s sss i 3 验证 65 5 54 3 c 满足设计要求 6 2 解 解 a 0 20 0 11 G s ss 1 101 c s G s s 0 20 1 0 11 101 c s G sG s G s sss 为串联滞后校正 校正后优点 1 稳定性增强 2 平稳性变好 3 提高抗高频干扰能力 缺点 由于穿越频率降低 系统快速性变差 b 0 20 0 11 G s ss 0 11 0 011 c s G s s 0 20 0 011 c G sG s G s ss 为串联超前校正 校正后优点 1 稳定性增强 29 2 平稳性变好 3 穿越频率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