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doc_第1页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doc_第2页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doc_第3页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doc_第4页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 课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2、通过考证,我国科学家发现了 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证明,我国最早已知的人类距今约 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3、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使用 石器,已经会使用 火。4、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会 技术,已经会 火,用 缝制衣服,死后还要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1、右图是 原始居民所住 房屋,距今约7000年,生活在 流域,种植 ,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用 耕地。2、右图是 原始居民所住 房屋,距今约6000年,生活在 流域,种植 ,饲养猪狗羊鸡;渔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和 的国家(也是最早 的国家)大汶口文化:出现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 中华祖先的传说1、炎帝和黄帝在 战争中大败 2、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 ,推举出的首领有 、 、 。)3、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 。他的妻子 发明养蚕缫丝,属下 发明了文字, 编出了乐谱。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4、约 年, 建立夏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 、 ),联合周边小国。2、 :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 制代替了 制,“ ”变成了“ ”。3、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 的产生。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 大败纣王, 建立,公元前771年,犬戎灭亡西周。5、右图是西周实行的 示意图。 目的:为了 。内容: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 、 ,封他们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保卫王室,定期朝见王室。意义: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已知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和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是 2、“三星堆”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有 、 、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2、春秋时期著名霸主: (第一个), , 。3、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齐桓公任用 为相进行改革(是称霸的基础)以“ ”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4、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5、战国七雄: 、 、 、 、 、 、 6、著名战役: 之战、 之战、 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第7 课铁器牛耕和社会变革1、 和 产生在春秋,到 时期普遍使用。2、著名的水利工程 :是秦国蜀郡太守 在岷江中游修建,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 ”的美称。3、变法时间: 年, 在 的支持下开展变法。4、变法内容、 ,允许 、 ;奖励生产( 多的人,可免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5、影响: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 发展, 大大增强,使 。6、 阶级和 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第8课汉字的演变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2、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 ,人们用 在 或 上书写。3、 是春秋战国的名医,总结出 、 、 、 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4、 生活在战国的楚国,代表作 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 第9课诸子百家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内容儒家春秋鲁国人 (创起人)论语(弟子所编)政治思想“ ”,“ ”,“ ” , 、 、 。战国 提出“ ”、民贵君轻道家春秋老子(创起人) 他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认为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战国 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 战国墨子主张” ”: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 主张改革; ;提出建立 国家。 孙武 “ ,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1、 年秦始皇 定都咸阳。2、巩固统一中央集权的的措施:、政治上: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 ,总揽 大权;设 管行政、 管军事、 管监察;推行 。、经济上:统一 、 、文化上:统一 ,统一使用 ,加强思想统治,接受李斯建议实行 。、军事上:派大将 修筑长城(西起 ,东到 )、开发南疆(修筑了联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利工程 )3、如何评价秦始皇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繁重的徭役、兵役和赋税(农民要将收获的 上交)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导致秦的灭亡。2、陈胜吴广在 年, 起义。3、 年,在 大败秦军主力(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秦朝统治者向 投降,秦朝灭亡。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 ,定都 。刘邦是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故事:鸿门宴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1、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约,“以德化民”2、汉武帝的大一统体现在:、政治上:“ ”,削弱封国势力。( 的建议)、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 , ”;在长安举办 ,以儒家的 为主要教材、经济上:把 和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军事上:派 攻打匈奴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秦汉之际 统一蒙古草原2、汉武帝时,对匈奴实行大规模反击,夺取了 和 。公元 年,又派 、 出击匈奴。3、 把宫女 嫁给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西域:甘肃 和 以西,今 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4、西域都护的设立: 年(标志着今 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东汉73年 出使西域。6、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 通过 ,今 ,运往 ,再转运到 ,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第16课 秦汉文化(一)1、 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是西汉早期用做的纸,也是世界上书籍的最早的纸。2、东汉时,宦官 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做原料造纸。3、东汉晚期,科学家 创制出能测验地震的仪器叫 4、 擅长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剂“ ”,创编保健体操 “ ”能强身健体。5、 钻研医学,收集民间药方,写成了 ,书中阐明了。后世尊称他为“ ”第17课 秦汉文化(二)1、佛教的传入起源于 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东汉明帝时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2、道教的兴起 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 ,东汉时在民间兴起。教义:尊奉 ,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火药的发明源于此),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3、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 。4、史记记述了从 到 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 。第18课 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 年 作战双方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 年 作战双方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220年称帝 年称帝 刘备 222年称王,229年称帝 4、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 ,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 锦行销三国;吴国: 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 (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 、 、 )魏灭蜀;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 、 、 、 、 )3、西晋的灭亡:公元 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4、形势:南方: 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 ”。 北方:317年,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历史上叫 5、 年,前秦与东晋的决战叫 ,之后前秦灭亡。 年大将 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 ”6、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具有发展农业的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 。(主要原因)江南战争较少, 。影响:为 奠定了基础。第20北方民族大融合1、 年,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 :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汉化政策: ; ; ; ; ; 第21、22课魏晋南北朝文化类别朝代代表人物著作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