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doc_第1页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doc_第2页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的一封信中提到:生态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法律政策保障和规范,而且还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树立起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公众和社会意识,成为人人自觉的行为,建立起生态环境文化。为此,本报特约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鸿撰写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如本文中提到的,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编者按 文化和文明的生态学内涵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也研究人类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文化即是人类对所处环境的一种社会生态适应。 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是人类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产生了不同的体质形态及生理、生化等特征方面出现差异的人群。作为社会的人,人以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自己创造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实现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从而形成了由自然文化、民族文化和科学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的宏大的文化体系。不同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文化层次作为主流,并以此成为特定时代文化的主要特征。 由于有了文化,人类创造了文明。用生态学的思维方法来对文明作一定义,可以说是某一地域文化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的全过程。也可理解为文化的地理、时间和空间的三维进程。因为,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同进化的。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环境在进化,从原始的自然环境进化到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复合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也在进化,从而有了人类的文化演进。当然,如果某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与环境协同进化,就会导致生态危机、资源耗尽,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态危机战争、疾病等。人类最后无法用文化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导致环境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希腊神话中的古文明(其实是真实存在过的文明)、撒哈拉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消亡,都是人类的文化不适应环境造成的。 有人曾用这样的话来勾画一些古文明的消亡:“文明人跨越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虽是一句较夸张的话语,但用它来形容某些文明的消亡,却是再生动不过的了。 什么是文明消亡和延续的真正原因呢?许多历史学家把古文明消亡的原因归咎于战争和统治者的荒淫,而很少注意到与文明相依存的生态环境。实际上,文明是人类在保持与环境平衡的前提下不断导致进步的一种状态。古代的战争往往以争夺土地和土地上丰厚的自然资源为目的,战争不可能把一个辉煌的文明全部销毁。只要支撑文明的自然资源还存在,文明就只是统治者或统治民族的更替、朝代的变迁而已。而真正使一个古代文明彻底消亡的原因,是支撑这个文明的自然资源的彻底破坏。当然,战争和其他方面诸多的因素,可以加速自然资源的耗尽。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也面临着文明古国的绿色悲哀和严峻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文化,并用生态文化来创建新的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美满的生态社会。生态文化重在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发展文化以促进文化的进货来适应变化的环境。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的变化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这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还包括持续农业、持续林业和一切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绿色生态运动、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生态文化包括了广义的生态文化,即物质文明的生态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狭义的生态文化主要谈的是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 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当今和未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人力资本,人口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可持续发展是起点和前提,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终点和目标;而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手段。” 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认真地管理人类生态系统,并保证人类生态系统的健康。人类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包括了人类生态系统的活力的保持,也就是正常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系统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人类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调节、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等诸多服务功能的维持以及人类健康的保证。建设以清洁生产为核心、倡导扣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绿色GDP理念,实现“循环、共生、稳生”的生产产业的蓬勃发展。 精神文明的生态文化建设包括了生态体制、生态社会及生态社会风气建设两大方面。 生态体制建设是生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一个国家,必须形成科学的生态政治空气,制定出保护环境的政策、法制、法规,这个国家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希望。而一个国家的环境政策是一个国家保护环境的大政方针,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环境立法和环境管理,也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环境整体状况。我国在人口问题上的失误与“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正反两面的教训,十分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必须看到,生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不能等到生态问题成了堆才制定相关的生态政策;同时,生态政策的正确与否,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巨大的。生态政策的错误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环境影响和环境破坏,往往不是纠正错误路线就能解决的。中国沉重的人口包袱和全国生态破坏的现状,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目前强调的经济政策的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权,正是对生态政策的高度重视的体现。制定和执行生态政策,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因此,必须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环境立法和执法的距离相距甚远,不能把问题都归咎于法制不健全,而应该在缩小立法和执法的距离上狠下功夫。 生态社会和生态社会风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把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和全球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建设生态文化社区。一个社会,只有人民具有了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只有全民和全社会的公众参与,构建和谐社会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因为,环境和生态安全是和谐社会的根基。 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镜子。研究生态文化,就要对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对人类社会进行生态学透视,对已有的文化多样性进行辨析,从教训中总结人类与环境协同发展的经验,从而使人类社会在保护生物圈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地球家园的同时得以持续发展。 中国有的学者提出建立人类新文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的观点,并把农业文明称之为“黄色文明”,而把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称之为“黑色文明”。因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意味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和社会发展,这种发展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在自然界中,人类无论怎样推进自己的文明,都无法摆脱文明对自然的依赖和自然对文明的约束。自然环境的衰落,最终也将是人类文明的衰落。当今,“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最强音,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