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级工作原理PPT课件.ppt_第1页
汽轮机级工作原理PPT课件.ppt_第2页
汽轮机级工作原理PPT课件.ppt_第3页
汽轮机级工作原理PPT课件.ppt_第4页
汽轮机级工作原理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轮机原理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杨建明 1 汽轮机原理教学内容与安排 以电站汽轮机为教学对象 计算汽轮机内蒸汽热能与转子旋转机械能的转换及结构参数 研究实现高效转换的影响因素与途径 分析汽轮机非设计工况下的运行特性 讨论影响凝汽器传热性能的因素和主要部件的强度 介绍汽轮机的控制原理和控制系统组成及特性 已知级初 终参数计算级产生的功率及所需的流量与叶片高度 分配级的初 终参数 级以外的损失及轴向力平衡与汽封系统 偏离设计工况时基于压力的流量 功率估算及安全经济性分析 汽轮机乏汽的凝结与低背压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电站汽轮机的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 汽轮机零部件的强度安全分析 2 汽轮机原理教学内容与安排 难学吗 知识面广而分散 定性 定量分析相结合 且定性分析为主 学时短 内容多 能学好吗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努力 米卢名言 态度决定一切 抓几个 由同学自己定 为消除不及格而团结奋斗 3 汽轮机原理教学内容与安排 参考书沈士一 庄贺庆 康松 庞立云合编汽轮机原理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康松主编汽轮机原理习题集 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8考核作业8 报告3 课堂测验4 期中20 2008年11月10 16日 期末65 创新奖励 4 第一章汽轮机级的工作原理 研究内容已知级初 终参数时的能量转换和影响因素 以及实现转换所需的结构参数与最佳参数匹配 研究方法先研究理想级的能量转换 然后考虑实际因素对理想级作修正 得到实际级的能量转换 教学内容第一讲级内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第二讲轮周效率与最佳速比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第四讲级内损失与级相对内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讲长扭叶片原理与现代设计 5 1 1级工作的热力 流动分析与计算 1 1 1工作过程分析汽轮机的级由一列喷嘴叶栅和与之配合工作的动叶栅所组成 动叶栅可为单列 也可为多列 第一讲级内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工作过程蒸汽在喷嘴 nozzle 中降压增速 热能转变为汽流动能 动叶 blade 中继续降压增速 由动量改变转换成转子的旋转机械能 轮周功单位质量蒸汽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6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1 1 2级的热力过程线蒸汽在动 静叶栅中膨胀过程在h S图上的表示 滞止参数汽流相对于叶栅通道速度为零的热力参数 余速损失动叶排汽余速动能 7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1 1 3蒸汽膨胀与出口汽流速度计算方法热力学第一定律 先计算理想过程 后作实际修正 分析模型一元流动平面叶栅模型基本假设 定物性 稳定 绝热 理想气体 一元流动 基本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绝热等熵过程气体的焓音速 8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喷嘴中的膨胀与出口流速理想过程等熵过程 能量平衡喷嘴出口理想流速由查水蒸汽特性参数 由此求得出口理想速度 由代入焓的表达式 得以初参数及压比为函数的出口理想流速 9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实际过程有损失的熵增 工程中速度系数修正实际流速与等熵理想流速的偏差 定义 喷嘴速度系数由此得喷嘴损失速度三角形与动叶进口流速动叶随转子高速旋转 故汽流在动叶中是具有牵连运动的相对流动 轮周速度动叶平均直径处的圆周速度 10 11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动叶中膨胀与出口流速理想过程等熵过程 能量平衡 采用相对运动速度使动叶片静止 相当于在喷管中流动 动叶出口理想流速动叶进口滞止焓相对于动叶通道速度为零的热力参数实际过程有损失的熵增 定义动叶速度系数动叶出口速度三角形与绝对速度 12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级速度三角形动叶进 出口速度三角形轮周功1 1 4蒸汽动叶中的膨胀与级的分类蒸汽在动叶中是否膨胀 决定于动叶通道的型线 也也就决定着汽流对动叶片是否产生反动功 反动度描述蒸汽在动叶中膨胀的相对大小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定义 动叶中的理想焓降与级的等熵绝热焓降之比 即在计算中 反动度建立起喷嘴与动叶理想焓降间的关系 级的分类纯冲动动叶中不膨胀反动级喷嘴 动叶中焓降相等冲动级动叶中膨胀小于喷嘴阻塞流变工况时出现 13 14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动 静叶型线差异大 汽流进 出转角大 纯冲动级 15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动 静叶型线相似 汽流进 出转角小 纯反动级 16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1 1 5速度系数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表面粗糙度表面越光洁 摩擦损失就越小型线决定着流通内压力场 速度场分布冲动级动叶中汽流转角大 膨胀小 附面层易增厚和脱离反动级动叶中汽流转角小 膨胀大 附面层不易增厚常用数值喷嘴一般为0 92 0 98 常取0 97动叶一般为0 85 0 95 正比于反动度 常取0 95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例 一电站汽轮机中某级 反动度为零 平均直径为1500mm 喷嘴进口蒸汽 喷嘴后 速度系数 求 1 该级的速度三角形 2 喷嘴损失 动叶损失 余速损失和轮周功 解 1 求滞止参数由初压 初温 在h s图确定喷嘴进口状态点 0 得初焓喷嘴进口动能喷嘴进口处滞止焓 17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在h s图上 由 0 垂直向上求得2 求喷嘴出口汽流速度在h s图上 0 等熵向下至得喷嘴后理想焓值则喷嘴中理想焓降喷嘴出口理想速度喷嘴出口实际速度喷嘴损失3 求动叶进口相对速度轮周速度动叶进口相对速度4 求动叶出口速度 18 19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因级反动度为零 动叶出口相对速度动叶损失动叶出口绝对速度4 级速度三角形5 轮周功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1 1 6本讲小结本讲所涉教材内容 PP6 9 PP13 19基本概念轮周功 滞止参数 反动度 纯冲动级 冲动级 反动级 速度系数 喷嘴损失 动叶损失 余速损失 轮周速度基本方法级热力过程线 喷嘴 动叶 的能量平衡 速度三角形强化掌握级热力过程线 速度三角形 出口汽流速度的计算PBL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 1 已知级初参数 终参数 反动度和 转速 平均直径计算余速损失 轮周功 2 冲动级与反动级在热力过程线 叶栅通道形状 速度三角形 动静叶的速度系数等有何差异 20 1 2 1动量转换与动叶上的汽流力原理汽流在动叶中动量改变 等于作用在动叶上的冲量 产生机械功输出 汽流力动叶上的汽流力分为产生旋转机械功的切向力 又称轮周力 和不产生机械功的轴向力 设内流过动叶的蒸汽量为 由速度三角形得切向和轴向的动量变化 绝对坐标系 切向轴向相对坐标系 切向轴向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21 第一讲级内的能量转换与轮周功输出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切向力轴向力动叶上总轴向力汽流轴向力与压差力的总和 动叶有效作用面积轮周功率蒸汽单位时间推动叶轮旋转所作的机械功即轮周力与速度的乘积轮周功率与轮周功关系决定于膨胀 决定于流量 22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1 2 2轮周效率能量转换目标本级可用能量最大地转变为轮周功输出 因本级排汽的余速动能有可能部分或全部被下级利用 本级可用能量应是级理想滞止焓降中扣除余速动能被下级所利用的部分余速利用系数本级余速动能被下级所利用的份额调节级和排汽级为0 0抽汽级为0 0 0 5中间级为1 0 级理想能量级理想滞止焓降减去被下级所利用的余速动能 即 23 24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轮周效率轮周功与该级理想能量的比喷嘴损失系数 动叶损失系数 余速损失系数 轮周效率的影响因素喷嘴 动叶损失速度系数 反动度 轮周速度余速损失反动度 轮周速度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反动度一定时 动叶出口相对和绝对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轮周速度 并由此决定于轮周效率最佳速比速比轮周速度与喷嘴出口汽流速度之比 即最佳速比使轮周效率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速比假想速度假想级理想焓降全部在喷嘴中膨胀的喷嘴出口速度 即假想速比轮周速度与级假想速度之比 即 25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最佳速比求取通过求取上式在反动度等一定时关于的最大值 即求 最佳速比的数值求解速比与轮周效率 xls 26 27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余速不用时反动度与最佳速比及汽流角关系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最佳速比随反动度增大而增大 冲动级的最佳速比小于反动级最佳速比时 动叶中汽流转角随反动度增大而减小最佳速比时 动叶绝对出口角在90度附近随反动度增大而减小在相同轮周速度下 纯冲动级的理想焓降约为反动级的1 68倍 0 494 0 64 则相同焓降的级组 冲动式的级数小于反动式随反动度的增加 轮周效率降低即冲动级的效率大于反动级 28 29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余速利用时反动度与最佳速比及汽流角关系 30 第二讲动量转换与最佳速比 余速利用 提高了轮周效率 且曲线平坦最佳速比增大 增幅随反动度增大而减小低反动度时 最佳速比对应的动叶排汽角过大 余速不利于被后级使用1 2 3最佳速比与汽轮机的级的焓降分配最佳速比与级焓降 第二讲轮周效率与最佳速比 最佳速比随反动度增大 在大致相等轮周速度下 反动级的焓降小于冲动级 同初 终参数的机组 反动式级数多于冲动式 大容量机组的平均直径大于小机组 同初 终参数的大机组级数少于小机组 高压级的平均直径小于低压级 即低压级v变化大 故低压级的焓降大于高压级 高压缸的级数多于低压缸 31 第二讲轮周效率与最佳速比 1 2 4本讲小结本讲所涉教材内容PP19 27基本概念轮周效率 理想能量 喷嘴损失系数 动叶损失系数 余速损失系数 速比 假想速比 最佳速比基本公式理想能量 轮周效率强化掌握最佳速比的影响因素 反动与冲动级的最佳速比 最佳速比与汽轮机设计PBL基于问题的学习1 基于速度三角形和喷嘴 动叶及余速损失的关系 分析速比是影响轮周效率的重要因素和存在着使轮周效率达到最大的速比 2 对比分析冲动级和反动级在轮周效率与速比变化关系和最佳速比的特征 32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1 3 1叶栅通道的流量计算原理焓降决定流速和轮周功 流量决定级的功率 喷嘴 动叶出口面积是实现膨胀和通过流量的基本条件 流量计算方法理想流量加实际修正对出口面积为的喷嘴 其理想质量流量为对出口面积为的动叶 33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流量系数与实际流量流量系数流量系数与速度系数理论上 因故 实际中 分别由动能损失与流动试验求取 前者是流场速度分布的均方平均 后者是流场速度分布的算术平均 通常实测流量系数大于速度系数 为简化计算 速度系数和流量系数可取同值 34 35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湿蒸汽的流量系数大于1湿蒸汽在降压膨胀过程中部分蒸汽释放汽化潜热凝结为水 湿度增大 但因流速很快 传热速度相对滞后 汽化潜热来不及传给蒸汽 使蒸汽产生过冷 比容减小 从而导致实际流量大于理想流量的局面 在湿蒸汽区 流量系数通常按计算 1 3 2临界与最大流量流动临界压力波在蒸汽中以音速传播 当渐缩喷嘴出口汽流速度达到当地音速时 背压的扰动无法向前传播 故最大出口流速仅为当地音速 即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临界压比将喉部截面达到音速时为临界状态 对应流道的进 出口压力比称为临界压比 Criticalpressureratio 绝热等熵临界压比过热蒸汽饱和蒸汽临界速度仅与进口的初参数有关最大流量当喉部达到临界时 蒸汽参数也不再改变 汽流速度不再增加 其流量达到最大 36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记住 最大流量仅与初参数有关 实际最大流量为理想最大流量乘流量系数 即流量比系数与椭圆公式流量比系数又称彭台门系数 通过流道的流量与其最大流量的比 用 表示 即 37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速比与轮周效率 xls椭圆公式彭台门系数曲线近似于椭圆曲线 简化计算 用椭圆公式近似 即流量计算方法先由初参数求得最大流量 然后由前后压比计算彭台门系数 最后友情提醒 因存在着临界和最大流量 计算流量时必须先计算压比 并判定是否临界 38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1 3 3斜切部分膨胀与超音速斜切部分膨胀当背压低于临界压力时 A点的压力扰动以音速向BC边传播 其前锋到达D点 形成压力为背压的等压线AD 蒸汽在AB与AD间压差作用下在ABD所构的渐扩流道中偏转继续膨胀增速 使之达到超音速 39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极限膨胀当特性线的前锋与AC重合时 斜切部分的压力分布再也不受喷嘴后压力进一步降低的影响 即斜切部分的膨胀能力全部用完 对应压力称为极限膨胀压力极限膨胀压比斜切部分膨胀的大小决定于 故极限膨胀也决定于 汽流偏转角斜切部分膨胀使蒸汽比容增大 汽流只有改变流动方向才可增大通流面积维持正常流动 40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1 3 4叶栅几何参数设计喷嘴尺寸设计功率决定流量 而流量决定叶栅高度最小喷嘴高度叶高过小 叶顶和叶根的边界层和漏汽影响很大 效率很低 通常要求喷嘴高度不小于11 15mm 增大叶高措施减小喷嘴出口角 降低喷嘴出口速度和采用部分进汽 部分进汽度e工作喷嘴所占的圆周长度与全圆周长度之比 即 41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动叶尺寸设计保证喷嘴出口蒸汽全部进入动叶盖度动叶与喷嘴的高度差 叶顶盖度和叶根盖度1 3 5反动度的实现原理膨胀的大小决定于流道的形状 面积缩小 膨胀增大 动 静叶出口面积比是实现反动度的主要因素 冲动级喷嘴 动叶出口参数相近 因故 42 43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反动级动叶中膨胀 比容略大于喷嘴出口 故 随压力降低 比容增大较快 动 静面积比增大 面积比与反动度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冲动级的反动度确定反动度沿叶高的变化动 静叶间隙中汽流切向运动产生的离心力 使叶顶处的静压力高于叶根处 反动度沿叶高增大 近似地动叶平均直径 h为自叶根的高度 冲动级叶根处反动度0 03 0 05叶根处处于微漏汽状态 防止隔板漏汽干扰动叶进口的主流场冲动级的平均反动度随叶高增大而增大 44 45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部分进汽级一定是冲动级部分进时动叶前后压差造成附加漏汽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1 3 6蒸汽通过喷嘴时的流动分析小结 46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当初参数一定时 逐渐降低背压 出口汽流速度和流量增大 在背压降至临界压力时 其后流量不再增大 但出口汽流角偏转而增大 在背压降至极限膨胀压力时 出口汽流速度和出口汽流角不再增大 在流量和出口汽流角计算时 特别要注意判别是否达到临界 47 第三讲最大流量与叶栅几何参数设计 1 3 7本讲小结本讲所涉教材内容PP10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