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电子教案.doc_第1页
儿童文学电子教案.doc_第2页
儿童文学电子教案.doc_第3页
儿童文学电子教案.doc_第4页
儿童文学电子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基本内涵。教学内容:1、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位置。2、理解“儿童文学”内涵的关键词。3、关于“儿童文学”几种流行的说法。4、儿童文学的分类重点:关于“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几种说法。难点:关于“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几种说法。儿童文学是什么?直到今天仍是众说纷纭,不尽一致。但是要想了解并研究儿童文学,关于“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绝对是绕不开也不能绕开的,它是儿童文学理论中最核心的问题,对儿童文学评论和儿童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是在阅读和感悟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上进入语言层面的一种理性表述,更是一种具有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儿童文学观的准确概括。一 、儿童文学在人类文学大系统中的位置王泉根教授论人类文学大系统的分类结构一文对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儿童文学有较大启示。他认为,传统的文学分类实际上是按文学的时空界度的标准来为分的:按时间界度可将文学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或者直接分为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按空间界度可将文学分为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实际上,文学还可以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标准来划分。按生产者界度,即创作主体的不同可将文学分为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的生产者是作家(文人、知识分子),是具有独立写作能力和对自己的言论自由及表达拥有清晰判断力的人,作家文学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作家的独立性生产方式及其产品的独创性等方面,也可归结为个体化、符号化和稳定性。民间文学是民间集体创作的文学,与作家文学正好对应,主要特点是集体性、口头性和变异性。按消费者角度,即接受美学所研究的文学接受与读者的角度,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又可分为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未成年人文学)。所谓成人文学就是为具有一般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社会批判能力的成年人服务和消费的文学,我们平时所习见的大量文学作品都属于这一范畴,如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成人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其生产者与消费者同为已成年的成年人,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从根本上说,不存在审美意识、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代沟行”差异,整体上处于同一平面上进行精神对话与沟通。儿童文学是为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服务的文学。从整体上看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也即创作主体是成年人,而接受主体是儿童。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两代人的“代沟”关系构成了儿童文学最基本的特征,儿童文学的一切问题均来源于此。王泉根教授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为一直找不到自身存在归属的儿童文学找到了合法存在的理论依据,并且对于我们厘清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最根本的区别。 古代文学时间 现代文学 中国文学空间 外国文学文学 民间文学 生产者 作家文学 成人文学消费者 儿童文学二 、理解 “儿童文学”内涵的关键词要想了解什么是儿童文学,首先应该把握的两个关键词是:儿童和文学。(一) “儿童”的内涵诠释“儿童文学是什么?”必须从诠释“儿童是什么?”开始。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大难题。根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2006年的最新提法,凡18岁以下未成年人都属于儿童。但作为儿童文学阅读对象的“儿童”显然不包括03岁的儿童,因为其基本不具备阅读和欣赏文学的能力。因此儿童文学中的“儿童”应主要指318岁的未成年人。这种对“儿童”概念年龄的限定实际上根本无法让我们了解儿童与成人根本的不同,要想了解儿童,必须切入他们的存在方式。然而儿童实际上有两个存在: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客观存在,个性化的);一是成人意识形态中的儿童(主观意识,普遍的假设)。儿童研究当然是以客观存在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不过研究出来的结果却往往是主观假设的“儿童”。自从有了人类,儿童便开始存在,但人类(成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将这一人类的群体冠之以“儿童”来称呼,现在已无从考证。在科学认识尚不发达的古代,成人对儿童的认识被笼罩在混沌和神秘之中他们或是将儿童置于神与人之间,认为儿童具有保护成人免遭危难的能力,或是把儿童看作不详的招灾之神。即使进入中世纪以后,人们仍然无法看到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群体的真正存在特征。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耶斯1960年在“儿童”的诞生一书中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与大人相对不同的独立性,而是把儿童作为“缩小的成人”来看待,人们只承认短暂的幼而期的特殊性,对儿童则要求他们尽早和成人一起进行劳动和游戏,这样,儿童便从小孩子一下子成了年轻的“大人”。“中世纪没有儿童”、“中世纪没有儿童时代”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我国学者周作人也曾描述过中国古代儿童的存在状态:“不是将他看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量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说小孩懂得甚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周作人:儿童的文学,见王泉根编周作人与儿童文学,第41页。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儿童自古以来就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关于儿童的自觉观念却真正沉睡了两千多年。“儿童”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道风景,需要被一双特殊的“眼睛”来发现。 儿童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人,儿童身上有自己特有的心理、感觉和情感。这样的常识只是在两百多年前才萌生,而真正被成人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恐怕才只有一百年的历史。“儿童”是在社会变迁的历史中,被文化所建构出来的意识形态。作为历史的概念,每一种形态的“童年”,都是某个历史时代的制式在具体的儿童生命、生活上的映现,是成人社会对“儿童”的普遍假设。1、儿童观的几种主要历史模式发现儿童,并不等于认识了解儿童。作为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成人一直都掌握着儿童文学的话语权,相反,儿童自身则处于失语的状态。这是儿童文学与其它文学形式的最大区别。事实上,自从“儿童”被发现以后,儿童观就有诸多不同的存在形式。正如对于文学艺术,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样,对于儿童文学,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如何认识儿童,直接影响如何认识儿童文学,不同的儿童观会产生不同的儿童文学观。我们考察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会清晰地看到,儿童观总是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向。整个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在儿童观的操纵下发生着演变。因此,无论是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还是进行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对儿童的认识都是最为根本的出发点。 “白纸”之喻(白板说)1693年,约翰洛克(英)出版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他认为可以把儿童“看成一张白纸或一块腊,可以随心所欲的描画或铸成时髦的样式。”由于洛克断定人的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获得、都是从经验获得的,所以他对教育的作用估价极高,认为教育在人的造就中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的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是主张人们同情儿童;二是主张从儿童阶段就应该发展他们的理性能力。 “植物”之喻(种子说)1762年,卢梭(法)发表爱弥儿,在历史上被称为“儿童的发现”。这部人类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划时代著作,为童年概念的革命提供了两大贡献:第一,他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立存在,成人要尊重儿童,儿童时代具有自身的价值,代表着人的潜力的最完美的形式。第二,提出了自然人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陆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要“善于避开这条大路,而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他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棵幼树,给它浇浇水,使它不受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成人之父”之喻18世纪后半叶以降,以产业革命为发端的英国社会变革,将物质主义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而观照人类灵魂的文学艺术却遭到了轻视。在这样的状况下,浪漫派是人用赞美纯真的儿童来反抗想用无机的物质主义涂改人性的社会潮流,在他们眼里,儿童正是人类远处的感受性和想象力的象征和代表。布莱克(英)在诗集天真之歌(1789年)中将自然和儿童视为神圣,并注目于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尊贵的基本人性。华兹华斯(英)在序曲(1799年)一诗中宣称,幼儿所具有的能力包含着与神相似的创造性和内宇宙。在诗歌虹中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诗句“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一振聋发聩的诗句在后来的两个多世纪里,一直回响在那些关注儿童问题和人类心灵问题的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的耳畔。如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1936年)中就重申“儿童是成人之父”。 “未完成品”之喻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的以客观性为核心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用“发展”这一尺度来测量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将成人阶段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将儿童看成是走在“发展”途中的“未成熟”的生命形态。于是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发展”和“社会化”,即逐渐转变成为成熟、理性、有能力、社会化和自主的成人。这种观点是以成人为最高完成态,以成人为本位的“童年”概念。2、关于“童年”的消逝问题1982年,尼尔波兹曼(美)出版童年的消逝,提出令人饶有兴趣却又忧心忡忡的观点:人类的童年,正像恐龙一样,也在迈向绝迹的命运。在书中,他举证说明了印刷传播媒体怎样制造了童年的概念,而电子传播媒体又如何正在逐渐消灭童年概念。波兹曼以美国社会为例,指出在语言、衣着、游戏、兴趣、水活动倾向、犯罪率及残暴程度等方面,儿童的行为表现与成人日趋一致,儿童与成人的分野日趋模糊,这些和传媒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2000年,帕金翰(英)出版童年之死针对“童年”的即将消逝提出具有前瞻意义的建构性意见。 毫无疑问,“童年的消逝”这一问题,事关人类的终极命运,应该引起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它尤其是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儿童问题研究的人所不能绕开的大课题。3、儿童:独特文化的拥有者儿童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心灵特质,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其内容广大,不可能穷尽其极,朱自强教授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生命所呈现的主要精神特质归纳为:艺术性、游戏性和生态性。 艺术性1997年,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教授的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一书在中国出版,他提出,“本能的缪斯”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布约克沃尔德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指明儿童文化是具有艺术性这种精神特质的。事实上,仔细观察儿童的生活态度,就会发现这种艺术性的存在。这种特点在幼儿身上尤其明显,如幼儿的思维具有审美思维的特质,他们的感性化思维方式使他们对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欣喜不已,欢呼雀跃。再如幼儿的语言是文学语言遍布的语言,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这种语言特质作为一种普遍性,在幼儿那里是偶发的也好,是规划的也罢,它确实是幼儿的制作、感受和知觉系统所易于达到的,而且是令幼儿愉快的。其实,艺术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普遍存在,美国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的审美的人一书中就提出:“艺术是人性中的生物进化因素,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和必需的。”但是许多成人随着长大,心灵麻木、感觉迟钝,渐渐失去了审美的能力和需求,失去了人的这一本性。游戏性在人类思想史和学术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席勒、斯宾塞,再到弗洛伊德、伽达默尔,有众多的优秀人物思考、论述过游戏问题,游戏在人类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让心灵得到放松,更重要的是游戏带来的新奇性和不可预见性都是指向创造性发现的。荷兰文化学者胡伊青加关于游戏研究的书名即为人:游戏者。实际上,真正的、纯粹的、彻底的游戏者是儿童,因为只有儿童才可能做到神圣的、真诚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游戏,它对游戏的需求也远远超越于成人。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一种精神体系,游戏是儿童理解、体验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存在的形式。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是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生活是纯粹的游戏。英国动物学和人类行为学专家德斯蒙德莫里斯在人类动物园一书中指出:“创造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儿童品行在成人时期的延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句话完全可以理解为,游戏性是儿童品行在成人时期的延续。而事实上,由于现实原则的束缚,很多成人都渐渐遗忘了这种被延续的天性,只有为了解除生活疲惫,忘记人生忧愁而游戏,他们很难为了游戏而游戏。生态型蒙台梭利强调,儿童像一切生物一样,有它自己的自然法则,认识这种法则,按照这种法则调整我们的步伐是于成人有益的,因为成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自然的生物节奏。这种表述是很有见地的,事实上,在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三种历史模式,即人是自认的奴隶;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从19世纪浪漫运动以后,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自身造成严重威胁的20世纪,人类才开始意识到,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人类不可能主宰自然,而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直都拥有自然的法则,保持着与自然的交感。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真理在成人,是出现于理性认识之中的,而在儿童却是出现于他们自然、本真的生活之中。鲁迅和丰子恺都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过对儿童的这种天真的生态性的企慕和敬佩,叶圣陶更把它上升为一种世界观,他说:“儿童于幼小时候就陶醉于想象世界,一事一物都认为有内在生命,和自己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一种宇宙观,于他们的将来大有益处。”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我们上述对儿童文化的描述不是一种主观臆想,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修正成人社会对儿童“成长”的诠释?!对儿童文学而言,继承童年的文化传统,珍视儿童心性中不可替代的人生价值,守护儿童特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儿童文学肩负的任重道远的使命,也正是儿童文学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所作的独特的历史贡献。(二)“文学”的内涵1、文学是什么?“文学”一词,直到十九世纪,其现代意义才真正流行,而本世纪文学理论急剧变化,有人称之为众生喧哗。但对文学的界定,却仍是众说纷纭。从一般意义来看,文学是通过文字来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表达对社会评价的文艺样式。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语言性。语言是文学的物质材料,所以文学又称为“语言艺术”,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舞蹈、建筑等)的主要标志。二是形象性。文学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其创作的素材是形象的,作品的构思是形象的,读者的阅读欣赏也是一样,看到的是文字,听到的是语言,但在大脑中显现的是形象。离开了形象谈不上文学创作,也谈不上文学欣赏。这是文学区别于议论文、应用文等同样以语言为材料的文体的标志。三是情感性,文学中的语言,以及用语言塑造的形象、景物等都是渗透着作者情感的。这是文学区别于地理书和有些科学文本的标志。文学往往能够创造,一种超越现实尘世的第二世界,给人提供一种精神的栖息地,还可以提升人的性格、品位和素养等,对人往往具有优化人生,美好人生、提升人生、升华人生的作用。2、强调儿童文学的“文学性”的必要性儿童文学是文学,它应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这本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中国,纵观二十世纪的儿童文学发展史,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总是受到忽视,要么将儿童文学看作是“小儿科”,不需要有太强的文学性,要么将儿童文学作为政治,甚至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要么将儿童文学作为儿童教育的工具,以教育性取代文学性。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家对过去的失误进行反思,重新提出“儿童文学是文学”的观点,“它要求与政治教育区别出来,它只能把文学的全部属性作为自己的全部属性。”(曹文轩儿童文学概念的更新)“儿童文学的特点和文学的一般规律应当是一致的。如果单讲特点而不讲共同规律,儿童文学就会偏离艺术的轨道,成为一种缺乏艺术特点的东西;反之,如果单讲共同规律而不讲特点,儿童文学又会失去自身的价值。”(陈子君关于进一步发展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问题)“文学的审美作用与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其实并不处于同一平面上,三者并不是并列的”,儿童文学的审美作用是儿童文学最本位的特质。(刘绪源对一种传统的儿童文学观的批判,载于儿童文学研究1988年第四期)3、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关系儿童文学是文学,是文学大系统下的一个子集。在这里,有必要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加以区别。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准备的精神礼物,它包括一切适合儿童阅读、为他们所理解接受的一切文字材料,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一个门类,即儿童读物除儿童文学作品之外,还包括适合儿童阅读的思想品德读物、自然地理读物、历史知识读物、文学知识读物、科学知识读物、卫生知识读物等,范围非常广泛。儿童文学同其他儿童读物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的文学性:一是儿童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体例,如诗歌、寓言、童话、小说等;二是儿童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也如高尔基所言,具有“惊人浮雕般的描写”,他同较多运用介绍、分析、说明、议论的方法去反映客观世界的其它儿童读物是有本质不同的;三是儿童文学对儿童起作用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审美的过程中认识生活、明辨是非、陶冶性情、接受教育,而其它儿童读物则靠详实的事实,具体的说明、科学的分析、准确的判断、严密的论证来说服教育小读者。(选文对较)三、 关于“儿童文学”几种流行的说法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如何认识儿童,直接影响如何认识儿童文学,不同的儿童观会产生不同的儿童文学观。我们考察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会清晰地看到,儿童观总是在制约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决定着儿童文学的方向。整个一部儿童文学史就是在儿童观的操纵下发生着演变。(一)儿童文学是引导儿童进入成人社会的文学这一提法是在儿童文学诞生期被人们公认的一种看法,后来又被衍化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和“儿童文学是寓教于乐的文学”,后者更注重教育形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实际目的仍然是为教育目的的最终完成服务的。在西方,中世纪的儿童书籍主要是那种宣扬宗教教义的。他们认为儿童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靠抑制其欲望和服从父母和教会长老才能得到拯救,因此儿童从幼年开始就要接受教育,遵循上帝指引的道路前进。1658年,世界上第一本儿童画册世界图解出版,这本书传达了全新的儿童观,创作者夸美钮斯作为捷克有名的教育家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儿童乐观主义的看法,反对关于儿童生来有罪的宗教观念,对于“一切儿童都可以造就成人”报有莫大的信心。稍后,英国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凭你在上面涂什么就是什么。他对教育估价很高,肯定教育在人的造就中的决定作用,并且认为儿童应该有欢乐的童年,应该给他们轻松愉快的好书籍。洛克的观点对当时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口号对儿童文学具有深远意义,他的“儿童不是作为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才重要,而是本来就是重要的”比洛克的思想更进一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然而,他一面宣扬没有束缚的教育,一面又主张在学生身边安置教师始终监督学生的行为,并且要求学生无条件的认识真理。接受卢梭影响的作家们大多从表面上效仿他的教育论,在创作上否定幻想力,宣扬知识、美德和感觉的教训主义。因此,进入卢梭主义时代的儿童文学仍然是教训儿童的文学,只是更注重知识、经验的传达,以及努力培养适应当时社会的固定模式的人而已。卢梭的爱弥尔就是一个典型的范本。注重教育性,排斥幻想力这种现象不仅在欧洲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成为主流,在日本、苏联和我国也是一样。中国古代的儿童文学按照儒家的“三纲五常”对儿童进行教化,“五四”以后现代儿童文学诞生,成人作家本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始终没有忘记对儿童的教化重任,尤其1962年以来,鲁兵正式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1978年他又重申这一观点。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理论影响中国儿童文学长达二十年之久,虽然把着一口号放到现实和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似有其必然性,但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这一主张的推行使得儿童文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教育”,而且“教育”的唯一内涵只限于政治思想品德,现在看来很另人匪夷所思。(二)儿童文学是表现浪漫童心的文学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返回自然”等口号对儿童文学具有深远意义。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给儿童文学带来极大影响。由于华兹华斯、科勒里奇泰勒等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努力,幻想获得了正当的地位,儿童的幻想及民间童话中的神奇性作为有价值的东西被肯定,尤其华兹华斯“儿童是成人之父”的诗句最能反映儿童观的变化,华兹华斯认为,幼儿所具有的能力包含着与神相似的创造性和内宇宙,这种能力尽管随着华兹华斯长大而逐渐失去,但在生命结束之前还会有所保留,也就是说,儿童是人类的原型,成人不过是儿童的变化。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表现幻想力和诗的精神的童话在德国浪漫派作家那里被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这种儿童观逐渐渗透到后来,产生了童心主义的儿童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英国作家巴里的彼得潘和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童心主义的兴奋点在于将在儿童世界发现的价值用于深化或提升成年人自身的人性。但它也有局限,它的局限在于往往把儿童作为“纯洁无暇”的一种观念的象征来关照,而不是把儿童看作是动态地生活于“现在”的活生生的生命形态。童心主义内涵着不和理的、荒诞上午成人社会的批判态度,但是也有躲避现实,闭锁于“童心”世界做自我安慰的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十九世纪末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受到了抵制。(三)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杜威1919年来中国讲学,“儿童本位论”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胡适、周作人搬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和儿童文学理论,认为“所谓儿童文学者,即用儿童本位的文字组成之文学,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诉于其精神的堂奥者。换言之:即明白浅近,饶有趣味,一方面投儿童心理之所好,一方面儿童可以自己欣赏的文学”,(周邦道:儿童的文学之研究,1913年-1949年儿童文学论文选)他们提倡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强调儿童文学只是儿童“可以逍遥”的“适宜的花园”,(周作人:关于儿童的书,1913年-1949年儿童文学论文选)“他们既喜欢了,有兴趣了,能够看的,不妨尽搜罗这些东西给他们,尽听他们自己去看,用不着教师来教”。也“不必顾及实用不实用”。(胡适:儿童文学的价值,1913年-1949年儿童文学论文选)“总之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准”。( 周作人:儿童的书,1913年-1949年儿童文学论文选)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既不是把儿童看作是未完成品,然后按照成人自己的人生预设去教训儿童,也不是仅从承认的精神需要出发去利用儿童,而是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现儿童,并且在这解放和发展儿童的过程中,将自身融入其间,以保持和丰富人性中的可贵品质。受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文学应该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应该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这个本位既包括生活本位,还包括心理本位和精神本位。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或“不完全的小人”(周作人语),而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独立精神的存在者。因此,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不是把成人的思想、信条强加给儿童,而是努力让作品的内容和结构都应该符合并激发儿童的兴趣。(四)儿童文学的定义和本质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儿童文学的定义采取存在主义的态度,看事实而不去谈本质。因为本质也具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对于儿童文学来说重要的是能不能被孩子接受,而不是一味地去探讨它的本质。当然儿童文学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就是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需要,它基本上是为儿童存在的。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台湾林文宝(海峡两岸对话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华读书报)、加拿大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儿童文学是一个知识集”)以及张嘉骅(“知识集”概念与儿童文学研究,中国儿童文化第二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12月)等。四、儿童文学的分类: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会不同。这里,我们按照三种分类标准来考察儿童文学的类别。1、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儿读者的接受机能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接受能力等方面的明显的差异性,儿童文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婴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婴幼儿文学是指为6岁以下的儿童提供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文学品种有图画书、儿歌、故事、童话和戏剧。幼儿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表现在身体,动作、语言的发展等方面。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使他们可能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因而,游戏成为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同时,幼儿富于幻想,在他们的世界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人造化”的,有灵气的,幼儿文学是适合于学龄前儿童接受特点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浅显的内容及其表达。(2)明显的游戏性、娱乐性和趣味性。(3)以图文、声像结合为主要呈现方式。(4)多采用反复、对比、拟人等表现方法。(5)语言的浅显、规范和口语化。童年期文学是指提供给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文学品种有诗歌、童话、小说、散文、戏剧、科学文艺等。童年期儿童的年龄特征表现为处于逻辑思维初期阶段,有崇拜英雄的倾向,有受到评价和评价别人的要求(接受表扬,批评别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其主导活动以学习为主。 其文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题材的广泛性和丰富性。(2)主题积极明朗。(3)人物形象鲜明。(4)故事情节曲折生动。(5)语言活泼、富有情趣。少年文学是指提供给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少年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文学品种有诗歌、小说、科学幻想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少年期儿童的年龄特征表现为有成人感,独立感,道德评价能力逐渐增大,关注自我且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少年期儿童的思维特征已明显地体现出。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期儿童的社会情感完全形成,知识面拓宽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他们具体了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其文学的基本特征包括:(1)内容真实、思想深刻。(2)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有深度。(3)艺术表现多样化、有探索性。(4)注重内心情绪的表达。(5)关注作家个人风格和艺术趣味。2、按照少年儿童审美趣味的自我选择少年儿童的文学鉴赏兴趣,并不恪守成年人为他们主动划定的“儿童文学”圈子,他们还从成人文学中寻找适合自己审美趣味的,于是少年儿童实际上认定和阅读的“儿童文学”就有了这样两大类别: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即以儿童为本位创作的、契合小读者审美趣味与接受心理的文学。作品的中心读者是少年儿童,它是以表现少年儿童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中心读者是成年人,它是以表现成人眼光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中心内容,以再现和提升成人的审美意识为重要美学特征的文学。但是由于这类文学作品的某些艺术元素深深地吸引了小读者,契合他们的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趣味,如童年记忆、少年心态、成长故事、魔幻手法、变形组合、动物形象、拟人手法、荒诞情调、游戏精神、喜剧意识等,于是被小读者“拿来”当作了自己的读物。最典型的是西游记和鲁宾逊漂流记。正因为儿童文学两大门类的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儿童文学实际上是一种“模糊”文学,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只有比较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儿童文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绝对完善的儿童文学。3、按照体裁特征儿童文学的文体分类,历来是一个“厘不清”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儿童文学文体具有门类的丰富性,自身专有性以及发展变化性,这直接影响到儿童文学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如何处理儿童文学内部的系统性的问题。但从一般意义来讲,儿童文学应该包括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故事、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报告文学、科学文艺、图画文学、儿童戏剧和儿童影视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为儿童文学下一个定义: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思考与探索:1、名词解释:白纸之喻 植物之喻 成人之父之喻 未完成品之喻 儿童本位观 儿童文学 儿童读物 幼年文学 童年文学 少年文学2、请简要阐述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和两大门类。3、请谈谈你对儿童文学文体分类的认识。4、论述“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这一观点。 拓展学习书目:1、朱自强著: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2、汤锐著: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3、刘晓东著: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章 儿童文学的特征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从美学、文本、创作、接受四个方面对儿童文学的特征作全面的了解。教学内容: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2、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3、儿童文学接受的特殊性。4、儿童文学创作的特殊性。重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本特征。难点:儿童文学创作和接受的特殊性。一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是指儿童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由于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同属于文学,它们的美学特征必然有某些相关性,但我们这里探讨的是在儿童文学中表现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 (一)朴素性 这里使用的“朴素”一词,是一个具有整合意义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自然”、“本色”、“简约”、“单纯”、“率真”等艺术风格。质朴作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之一,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儿童自身生命品格特性,因单纯而质朴真实;一是作家的创作品性和人格品性,以看似最简单不淡的故事打动小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透出机智和聪慧。 也许丹尼斯李(加)的进城怎么走法这首诗最能看出儿童文学对于朴素性的追求进城怎么走法?左脚抬起,右脚放下;右脚抬起,左脚放下,进城就是这么样的走法。进程怎样的走法?做人做事怎样的做法?人生怎样的走法?不也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吗?这首诗用最平常的是,蕴涵不平常的真理,语表至浅,但含义之深。朴素性追求的就是本色和简约,一切雕琢、矫饰和华媚都与朴素无缘。樊发稼的儿歌小蘑菇也是这样的作品你真傻! 太阳, 没晒。 大雨, 没下。 你老撑着小伞, 干啥?这首诗的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发现并表现了儿童的稚拙之美。稚拙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艺术本能,一种美学天性,当然,也是一种富于魅力的美学特质和形态。这样的实例有很多,如阿诺德洛贝尔(美)寄给蛤蟆的信、洪治明(台湾)笑了等。 问题在于,有很多人会质疑,追求这样的美学特征是否会导致儿童文学变为“浅”的文学?我认为,这种想法的产生是源于对儿童文学朴素性特质的误解,朴素的儿童文学思想不但不是简单的、轻薄的,反而常常是于不动声色之中,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质,成为开启时代心性的一把钥匙。例如,三只小猪本是英国的民间故事,美国沃特迪斯尼公司曾将其改编拍摄为动画片,片中三只小猪通过自己的智慧战胜饿狼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给一战后经济萧条的美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活力和希望。出版于1900年的鲍姆(美)的奥茨国的魔法师(又名绿野仙踪)中铁皮人想得到的心,稻草人想得到的头脑,狮子想获得的勇气,正是十九世纪美国人想要寻求的精神财富,这个童话表现了当时美国人内心深处的普遍愿望。叔本华认为,只有繁琐的、思考不清而又乏味的思想,才需要使用一些暧昧堂皇的词句,就像丑妇需要浓妆一样,天生丽质的佳人就用不着俗气的胭脂花粉。周作人也认为,说话和文字一样,月本色越难,儿童文学是“朴素”的文学,它是一种“简化”的艺术形式,越是本真的,越是单纯的,越是间接地,则越鲜明、越清晰、越逼近事物和生活的本质。自然不是无为;本色不是苍白;简约不是空洞;单纯不是简单;率真不是幼稚。儿童文学是大智若拙、举重若轻的文学。 (二)趣味性 成人可能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给予儿童以儿童文学,然而儿童接受儿童文学时的目的却大都只有一个为了从书中寻求快乐。趣味性是儿童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否有趣,是衡量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高尔基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孩子喜欢一部作品,首先在于作品有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故事本身不必复杂曲折,但却要惊异神奇,像冒险故事、侦探故事和幻想故事这些类型,都是孩子的最爱。对于人物的选择,在儿童而言则将有趣放在首位,像小熊温尼菩、小淘气尼古拉、长袜子皮皮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容易收到儿童的喜爱,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儿童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德喜爱远远超出于对唐僧和沙僧的喜爱。至于事件的结局往往会是一个完满的,这样才能让儿童读者获得充实感和满足感,否则,孩子便一直追问“完了呢?”,直到主人公的欲望和要求得到满足。像成人文学那样事情没有结果就结束作品,把结局交给读者来判断和思考的,在儿童文学里是断然不行的。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不能止于使用一些技巧,给读者带来情绪上的、感官上的愉悦,而是应该创造出情感的、心灵的这种更高层次的愉悦。儿童文学应该给儿童读者带来通过想象力去体验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人生的乐趣。儿童读者评介儿童文学把自己从平凡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走进一个比现实更高一层的第二生活之中,走向新的更高的自我。(三)幻想性(动态、惊险、神奇、荒诞)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而这一切,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例如,卡达耶夫(苏联)七色花一朵神奇的花朵就能实现小姑娘珍妮的七个愿望。特拉弗斯(英)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阿姨中的家庭教师波平具有各种神奇的法力,可以领着孩子在天花板上举行茶话会,能让气球带着孩子到天上漫游。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可以让孩子瞬间长大,又可以再把他们瞬间变小。在这些作品中,幽默与夸张,滑稽与变形是作家最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法,不仅满足了儿童喜欢幻想,追求新鲜刺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更重要的是带给儿童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人类在有限的世界上生活,处在种种制约之下。但超越这种制约的愿望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这种愿望驱动下的心灵活动,就是幻想。幻想是有超越性的,幻想力是进入可能世界的能力。在理性的合理主义风行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幻想精神受到逐渐的威胁。儿童成长的过程是想象力逐渐衰弱的过程。如果在儿童时代,人类的想象力不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巩固,在长大成人时,幻想力的衰竭会来得更快更彻底。二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一)特定的表现内容儿童文学的表现内容主要以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想象世界为主。儿童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丰富和缤纷,因此,儿童文学的题材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家庭到幼儿园、学校,再到广阔的社会;从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到变化无穷的心灵世界。下面我们从母题的视角介绍一下儿童文学的表现内容。“母题”主要是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它是从国外引进的。汤普森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广泛搜罗口头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和叙事诗歌,从中提取母题两万余个,按二十三个部类编排。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氏族、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母题”是叙事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持续存在传统中,能引起人们的多种联想,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也能与其他故事结合在一起,生出新的故事。“母题”的概念比”题材”的概念更抽象,居于更高层次,它所指的是一种审美眼光,一种艺术氛围,一个相当宽广的审美范围。刘绪源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提出儿童文学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母题、自然母题。王泉根在儿童文学教程中提出儿童文学的四大母题:成长母题、幻想母题、爱的母题、自然母题。(二)特定的表现形式 1、故事性故事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布鲁诺贝托西姆(美)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世界,而体现人类智慧的这两种文化不只是应该相互补充、相互协助,其中故事(叙事)的智慧还是整个智慧的包芽和种子。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也认为,“人是讲故事的动物”,故事对人的本质具是有规定性的。故事与文学创作的密切相关。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认为,文学家的形象思维具有直感性,他最关心具体的“活”的人,人的生存本质是以行动来实现的,而行动必然有事件相伴。毛姆(英)认为,“小说家是用故事来思维的,他的人生观也许他自己并不觉得他的个性,是以一系列行动表现出来的。”(论小说创作若热亚马多(巴西)说,“我的兴趣就是讲故事”,“恰恰是生活本身在创造着故事。”(我的兴趣就是讲故事)从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思维是故事思维。J费莫特认为,“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他们只是以登场的人物和作为背景的场所(故事的形式)来诉说”(转引自谷本诚刚日儿童文学是什么)杰洛德布兰岱尔(美)把孩子的故事表达方式称为“原始历程”。(儿童故事治疗“作者序”)苏珊恩杰(美)在解释孩子为什么说故事时,列出了“了解世界”、“解决问题”、“成为文化一员”、“建立并维持友谊”等“故事”所具有的功能。儿童的故事性思维带有原始性,维柯(意)原始人类还没有抽象思维能力,用具体形象来替代逻辑概念是当时人们的思维特征。他们没有勇猛、精明这些感念,却通过英雄神话故事来体现勇猛和精明,所以英雄神话都是“想象性的类概念”。与英雄神话相似,小红帽之于儿童,恐怕相当于“善一定战胜恶”这一生活的抽象真理,儿童不能从理性上认识它,但可以凭借故事思维去感受它。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故事性在儿童文学的不同文体中的具体表现(不同文体对故事性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寓言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科学文艺用故事性来强化文学性。儿童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也非常以来故事性。儿歌、儿童诗用“寓情于事”的手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散文对故事性的依赖较弱,即使叙事散文,一般也只有一个基本的故事,很少运用细节对中心事件进行演绎。尤其是诗歌,有故事的诗歌更能够得到孩子的喜欢,如高帆的我看见了风我在楼上看见了风,请你一定相信我看见风从草地上走过,踩出一溜清晰的脚印。风是一个胖子,钻进了对面的树林,挤得小树摇摇晃晃,树缝冒出它气喘的声音可是当我下楼去找,却不见了它的踪影,草地平平,树林静静,不知风在哪里藏身“我”和“风”的一连串动作性支撑起是这首诗的关键,尤其是“风”, “走过”、“踩出”、“钻进”、“气喘”等词的使用让风的的形象生动可感,情景、形象和动作的叠加,构成了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再如管用和的雾使用的手法也是一样 贪玩的云溜下地, 躲在山谷里做游戏。 太阳妈妈找来了,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2、图文结合性插图是分插于作品中的图画,是吸引儿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优秀的插图作品往往是画家对文字内容的艺术再现,画家用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加上已有的艺术经验、艺术想像对作品的文字内容进行处理。同时,这种处理又是以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为基础的,因此具有了超出文字内容的新感觉。这些插图作品不仅仅对文字内容进行图解,而且还创造性地设计出了不同的形象,绘制出典型的环境,赋予画面深刻的内涵,超越和提升了文字作品的表现力。在阅读中,为小读者提供了阅读文字以外的审美空间,有利于提高小读者的艺术鉴赏力。 一般来说,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插图具有如下特征:直观性 儿童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象。优秀的插图作品把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想像联系起来,创造出儿童可以感知的形象,为儿童提供了这种最具直观性的形象。 依附性 插图不能与作品的语言叙事无关,它总是依附于作品文字的表述。每一幅插图都是画家以线条和色彩为材料,用绘画技法表现出的对文字的理解。 延伸性 优秀的插图作品不仅能再现文字的内容并能帮助读者理解文字内容,还可以将画家对文字的理解贯注其中,使文字的内容得到充盈和延伸,从而体现出深厚的内涵,揭示出作品的主题,使读者掩卷回味。 艺术性 插图不是简单地图解文字内容,或完全再现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儿童文学作品的插图,无论从画面的整体构思还是局部细节都应该具有艺术性,也即具有儿童可接受的审美特点。 插图的功能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他不仅可以起到助读的功能,同时还有再创造的功能。 助读功能 插图在儿童读物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助读。插图实质上就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是对文字的图解。由于儿童阅读经验不足,缺乏独立阅读的能力,他们对文字的理解是有限的。同时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会出现困难。因此,儿童读物往往需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将读物的内容浅显化、通俗化、直观化。 再创造功能 优秀的插图不仅显示出插图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而且还牵引着阅读者在观赏插图的同时,也进行新的创造活动。儿童在读图过程中,思维会配合画面产生另一种活动,他们常常在感受画家对艺术形象把握的同时,也在重新创建自己对文字和图画的理解。3、伴随年龄的发展呈现的文体的层递性幼儿时期:儿歌、图画书、儿童故事童年时期:童话、寓言、儿童诗、科学文艺、儿童故事、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儿童散文少年时期:少年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儿童影视(三)特定的语体色彩儿童文学的语言应该力求规范且优美、浅白且形象。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食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论文学续集)文学作品的语言一定要准确、鲜明、生动,儿童文学的语言也要符合这些要求。同时儿童文学的语言还有其特殊性,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有效途径,这就要强调语言的规范化,儿童文学的语言一定是经过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