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习题答案.doc_第1页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习题答案.doc_第2页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习题答案.doc_第3页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习题答案.doc_第4页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习题答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 学生姓名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酝酿( ) 胳膊( ) 抖擞( ) 应和( ) 支撑( )摇曳( ) 宛转( )傍晚( ) 抚摸( ) 嘹亮( )2.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xn xn rn (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鸟儿将cho ( )安在fn hu nn y( )当中,高兴起来了,h png yn bn( )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hung yn ( )的光,hng tu ( )片安静平的夜。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su( )着,戴着l( )。他们的房屋,x x sh sh ( )的,在雨里jng m( )着。2填空。春的作者 原名,号,后改名自清,字。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 1927年写的、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着力地描绘了( )、( )、( )、( )、( )五幅图画,把一个花卉争荣、生机勃勃、浑然完整的春天形象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3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_(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_(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_4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默写出这三个比喻句,说说他们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1)三个比喻句 A _B _C_(2)赞美了春的_(3)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济南的冬天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轻盈(yng) 朦胧(mng) 伦敦(dn) 旋律(xun)B水藻(zho) 贮蓄(zh) 均匀(yn) 抚摩(f)C斑驳(b) 镶嵌(xung) 着急(zhu) 温润(wn)D稀疏(s) 澄清(chng) 惊诧(ch) 玫瑰(gu)2下列黑体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响晴的天气 响晴:晴朗高爽 B慈善的冬天 慈善:美好 C设若单单是有阳光 设若:假如 D煞是好看 煞:很3细读下面几句话,揣摩句中黑体的词,回答问题。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三带的北方,日光永远是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而有点叫人害怕。“响晴”中“响”的意思是()A声音 B发出声音 C响亮 D很,十分“毒”的意思是()A毒辣 B强烈 C危害 D凶狠“响亮”的意思是()A十分明亮 B声音洪大 C有声响,有光亮 D晴朗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名手画的吧。句中两处用了“卧”字,为什么?4选词填空。备选答案:A狭窄B狭隘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这里山路()崎岖,极难行走。他十分热爱自己的集体,只是有时显得眼界比较()。长期生活在山沟里,他的见闻很()。5分析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1)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土,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2)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6第句的“顶”为什么用得好? 7第句用了_的修辞手法;用文中的话解释“带水纹的花衣”:_怎样理解“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肌肤”?8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9在文中找出具体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_10划分层次正确的是()A B C11这段文字主要描绘() A山上秀美的景色 B冬天小雪的秀美 C雪后山景的秀美阅读下面选段,回答后面问题。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1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13找出文中的三组对比指出三组对比在文中的作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译文: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3分)(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依照例句,任选一种事物,用“事物 否定 想象”的格式造一个句子。 例句:教师的周围飘着粉笔屑,不,那并非粉笔屑,它是教师撒出的智慧的花朵。鲁迅握着一支写出无数杂文的笔,不,那非是一枝笔,它是一把刺向敌人胸膛的匕首。/十四 春wn zhun yng h1.欣欣然 巢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黄晕 蓑 笠 稀稀疏疏、静默 2. 绿的作者朱自清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2)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3.(1)“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的挤劲,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若用“长”只是一般的说明,不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2)“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响声,而且隐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叫”只能表明喊叫,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浓。(3)“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吹”则表达不出来。4.(1)略参考答案1A2B3D B A 本文写济南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而安适地睡着,是个理想的境界。因而写济南的景物,就处处和这种境界相谐调,把山坡上的小村庄和房顶上的雪都说“卧”着,恰当地表达出一种安适而宁静的氛围。4B B A A B5把水写得脉脉含情,要用自己的身体助长“绿的精神”(蓬勃生机),容光焕发。垂柳像人一样有爱美的愿望。与老天商量的语气,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对济南小山的爱怜之情。6答案:准确写出小雪落在矮松上的样子7比喻、拟人 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 希望看到更美的山色,表现出对春天的憧憬和希望8答案:B 9山上 山尖 山坡 山腰10答案:C11答案:C1214解析: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选段中的问题也是围绕这点设计的。第12题,选段紧紧抓住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13题,在课文分析中已经讲过,这段四句话,三个对比:北平刮风与济南没有风声作比。伦敦雾天与济南响晴作比。热带日光与济南温晴作比。第14题的设计是从全文角度考虑的,这里的三组对比引出对“济南是个宝地”的描绘 参考答案:12、(1)“阙”通“”缺,空缺;(2)即使;(3)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