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和方法.doc_第1页
1.2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和方法.doc_第2页
1.2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和方法.doc_第3页
1.2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和方法.doc_第4页
1.2科学探究的若干环节和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昆曲传承、传播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对策建议摘要:从身边人的真实案例引发了作者对昆曲的兴趣与思考,并以南京为调查点展开研究。从昆曲的地位价值、全国及江苏昆剧团的变迁、昆曲的传播和观众市场状况、昆曲的人才状况等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发现了昆曲日渐繁荣的现状背后的隐忧,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政府可以出台更多的促进政策,社会各界能够加入到昆曲的发展事业中来,把中国这门古老而经典的艺术发扬光大。关键词:昆曲;传承;现状;对策一、 项目背景在我的身边,很少有青少年朋友喜欢传统戏曲,大家感兴趣的通常是国内外的流行音乐、街舞这些比较时尚的文化。但是就在近几年,我南京的表哥忽然开始迷上了昆曲,只要哪里有昆曲演出,千方百计都要赶去看,有时候甚至跑到北京、上海去;哪里有昆曲的活动他只要有时间是一定要去捧场的;他平时喜欢画画,还把昆曲的人物情节画到他的作品里;他恨不得动员身边所有的的人去看昆曲,真是一个铁杆昆曲迷。刚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他个人的一项特殊爱好而已,因为他一向比较喜欢一些古老的东西,可是后来和他交流中发现,他的周围居然还有一大群昆曲迷,而且还有许多都是年轻的学生。这一现象让我十分好奇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看戏难道不是爷爷奶奶的专利吗?他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昆曲?昆曲怎么会对年轻人也会有吸引力?昆曲是怎样一门艺术?她是如何发展起来,她的现状是怎样?这些疑问都让我对昆曲产生了研究的兴趣,同时我想把对昆曲的调查结果作为样本,这也许对其他戏曲剧种也会有借鉴推广意义。于是,我利用去南京走亲戚的机会、与昆曲爱好者交流、以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对昆曲进行了解调查。二、 项目内容1、 调查对象通过阅读有关昆曲的历史资料得知,南京自明代以来就是昆曲重镇,现在是江苏省昆剧院所在地,也是全国昆剧演出的重要“码头”,观众基础好。于是我就把南京做为调查点。先后向江苏省昆剧院和部分演员、昆曲社团、戏迷、媒体栏目昆虫记做了咨询调查,搜集了大量的昆曲相关资料和数据。2、 昆曲的地位和价值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原名“昆山腔”、“昆腔”,在14世纪中叶的时候,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决定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唱腔越发细腻婉转,称为“水磨调”、“水磨腔”,这一改良使昆曲走出了苏州,广为流传,一举繁盛200多年,影响巨大,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受到徽班进京、京剧崛起的影响,昆曲衰微。直到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十五贯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号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名列榜单之首。3、 全国和江苏昆剧院团的变迁全国一共有8个国有昆剧院团。昆剧诞生地江苏就有3个:江苏省昆剧院、苏州昆剧院、昆山当代昆剧团;上海有1个:上海昆剧团;浙江有2个:浙江昆剧团、永嘉昆剧团;北京有1个:北方昆曲剧院;湖南有1个:湖南昆剧团。此外,上海还有1个民营的昆曲演出团体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也是昆剧院团最多的省份,我又是江苏人,江苏剧团的发展当然成为我关注的重点。江苏三大昆剧院团的发展,非常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昆曲这个剧种的兴衰。l 1951年初春,民间性质的民锋苏剧团成立,并在1953年回到久别的发源地苏州。l 1956年10月27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祝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曾改名为苏州市苏剧团的民锋苏剧团正式改组成为了江苏省苏昆剧团,既演苏剧,又演昆剧。l 1960年,江苏在南京组建江苏省昆剧院,苏昆剧团的大多数“继字辈”优秀艺术家如张继青等被调往南京。文革期间,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撤销,演员们又回到苏州。l 1972年,苏州恢复了江苏省苏昆剧团的建制。l 1977年11月,苏昆剧团改名为江苏省苏剧团。1982年,又被批准重新启用江苏省苏昆剧团的旧名。l 1977年,南京的江苏省昆剧院恢复,曾经回到苏州的演员又返回南京。此后,江苏一直保持这样1.5个昆剧团的格局(苏州的苏昆剧团,苏剧和昆剧都演,算0.5个昆剧团)。l 一直到2001年11月,苏州苏昆剧团正式改团建院,更名为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至此,江苏有了两个昆剧团。l 2015年10月12日,昆山当代昆剧院在江苏昆山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成立。该院的成立,填补了昆曲的故乡昆山没有专业昆剧表演团体的空白,也成为了中国第八个昆剧专业院团。从此以后,江苏就进入了三大昆曲剧团并行发展的历史阶段。4、 昆曲传播和观众市场状况在南京来说,进行昆曲传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就是江苏省昆剧院。在向剧团、本地观众深入了解之后,我认为,在传播昆曲、培育观众的众多举措中,最重要、最有成效的举措有三个:举办免费昆曲公益专场、连年举行昆曲进校园、演员举办个人专场已持续十多年。“公益昆曲天天演”。让昆曲观众普遍印象深刻,从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江苏省昆剧院内的兰苑剧场上演了365场免费昆曲演出,赞助商为盛世宝玉公司。网上至今还有全年免费演出每天的剧目表,十分令人震撼。整年的免费演出,让大量的南京观众走进了“阳春白雪”的昆曲剧场,培养出了一批昆曲铁粉。昆曲进校园。在高校部分,盛世宝玉有限公司赞助了第一年兰苑剧场公益演出之后的第二年2009年,继续投入,赞助江苏省昆剧院启动全国高校公益演出,一年内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全国24座城市高校演出。2013年开始,江苏省昆剧院的战略合作伙伴石小梅昆曲工作室又开始在北京大学启动“春风上巳天”系列演出,目前已经持续了5年,成为了著名的优质品牌商业演出工程,也使得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稳定的演出基地,在北大的演出,基本上场场爆满。在少年儿童这一群体当中,江苏省昆剧院每年到昆山进行“昆曲回故乡”一百场演出,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活动由昆山市财政全额买单。个人专场制度。从江苏省昆剧院了解,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昆剧院开始为演员举办个人专场。剧院要求国家一级演员,一年必须举办2个个人专场,每个专场3个传统折子戏,一年6出,连续5年剧目不能重复。青年演员频次要求没这么高,但是演新戏的要求是一样的。这样的要求就逼着演员翻箱底、炒冷戏、外出学戏。通过个人专场的制度,不仅使剧院的剧目积累达到了200多出。同时也因为个人专场的质量高,演员形成了品牌,因此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目前,江苏省昆剧院主要演出基地有兰苑剧场、江南剧院、紫金大戏院、南京博物院老茶馆、周庄古镇、北京大学百周年讲堂;2015年总演出场次628场,2016年640场,2017年425场。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出活跃度在全国排第一,同时南京的昆曲传播活跃度也与北京、上海相当,成为前三甲。5、 昆曲人才现状目前,在全国有8大昆曲剧团,总计从业人员还不到1000人,业界称800壮士。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单设京剧系,师资力量雄厚,人才辈出。昆曲培养则包含在“表演系”中,未单设。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昆剧表演专业开设于1954年,至今已近60年的历史,是戏校的龙头专业之一,学制为6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先后培养了四批昆曲演员之后,2005年在全国率先采用十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探索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贯通的昆曲班,一共录取了60名学生,他们被称为“昆五班”,为上海昆剧团定向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昆曲演员。“昆五班”学生在上戏附属戏校完成6年中专阶段学习后,分别于2010、2011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学习,目前均已毕业就业。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科是江苏省最重要的昆曲科班人才培养基地,学制6年。江苏省昆剧院第二代演员就是省戏校于1960年招生的首届昆曲科学生,石小梅、胡锦芳、张寄蝶、黄小午、林继凡、赵坚等这批名角儿,是建国后江苏首批以现代教学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之后每20年左右招一届,都由省戏校昆曲科定向招生。第三代1978年入校,1985年毕业,其中的佼佼者柯军、李鸿良、孔爱萍、徐云秀、龚隐雷、钱振荣等,现在都50岁出头。第四代1998年入校,共49人,迄今还留在江苏省昆剧院的还有30人,其中有施夏明、单雯、徐思佳、赵于涛、孙晶等优秀青年演员,部分转到锡剧、戏校等其他单位从事戏曲,也有的完全离开了戏曲行业。第五代演员2015年招生,一共40人,培养经费由省财政专项拨款,目前正好三年级。6、 有关昆曲传播的调查问卷为了摸清楚社会面对昆曲的知晓度、昆曲的传播效果,我设计了调查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调查问卷链接:/s/2934373/a6f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总计12题(问卷见附件)。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问卷打开者有1696人次,答题者1016人,回收率为59%,从一个方面反映出社会面对昆曲话题的兴趣程度为中等。调查问卷的发放涵盖了昆曲戏迷、非戏迷、昆曲知晓度较高和不高的地区,没有性别针对性。但回收调查显示,女性和男性比为7:3,较为悬殊的性别比例显示,女性对昆曲话题的兴趣度更高,这与现实中的感受是吻合的。在年龄方面,调查者30岁以上和以下的比例近8:2。调查对象的成分,学生占7.1%,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占44.3%,专业人员占12.7%,其他各类占35.9%。学历中,以大专本科为最多,达65.7%。 调查对象的昆曲认知程度:调查显示,有超过10%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昆曲,76.2%的人表示略知一点,11.8%的人表示比较熟悉。实地看剧,是对昆曲艺术最重要的体验方式,69.7%的人表示没去剧场看过昆曲,偶尔看过的有19.5%。除了调查对象自身情况,调查也了解了调查对象的周边状况,认为身边很少有人了解昆曲的高达79.1%,完全不了解的10.2%。.这几个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昆曲依然比较“小众”的现实感受。同时,也给人浇了一盆冷水,昆曲表面很热,其实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普及和推广昆曲任重道远。接触昆曲者状况在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昆曲的提问中,电视独占鳌头,分析原因,因为昆曲是舞台艺术,亲眼所见最能吸引人。相反眼下十分活跃的微信号占比不高,因为微信号的特点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果你本来不在这个人群中,很难被辐射到,这也说明昆曲的大众传播并不够。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样本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课堂途径却高达8.3%,说明了昆曲进课堂还是十分有用的。昆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调查显示,为昆曲文本唱词、唱腔、服饰化妆所吸引的人比例差距不是特别大,而以上三者皆是的选择比例最高。从哪一部戏开始喜欢昆曲,牡丹亭独占鳌头,高达59.2%,就像天鹅湖之于芭蕾舞,牡丹亭几乎是昆曲的代名词,可见其不朽经典地位。接触昆曲年限的调查显示,昆曲爱好者的“粘性”很强,接触昆曲5年以上者高达34.2%,而新人也源源不断,两年之内的高达44.8%,这很符合昆曲人群“小、美、精、深”的特点。这说明,昆曲的传播需要精耕细作、细水长流,持之有恒一定会有成效。7、 问题和对策建议虽然从调查情况看,昆曲自从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逐渐渡过了最为低谷的时期,演员队伍壮大起来,演出场次不断增多,政府也开始加大扶持的力度,观众规模、社会关注度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这表面的繁荣背后仍然有着不少担忧。l 剧目流失。在明清鼎盛时期,昆曲有折子戏近3000折。衰落后的同治年间,苏州四大昆班上演剧目有140余种、800多出。解放初期,“传”字辈演员累积剧目还有600多出。再到“继字辈”“昆大班”这一辈尚有近300折。现在,一线正当年的中生代生旦,每人仅余几十出,青年演员身上的戏已递减到个位数。基本上处于“传一代,少一半”的状况。由于目前国家政策的导向、各类基金扶持的重点、节会展演的重点都偏向于新编的剧目,剧团有时为利益驱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排新戏,一些老戏在艺人身上传不下去,没人学;按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将会有更多的戏压箱底、进仓库无人问津、无人翻排。l 审美流失。眼下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新编戏,都流行找跨界编剧、跨界导演,就是并不是昆曲领域的编剧和导演,可是昆曲剧本和表演都有着自身极其严格的规范体系,跨界过来的话剧导演、其他剧种导演,为了体现创新性,常常出现擅自更改昆曲规范体系的现象,从舞美到表演唱腔,都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这就是比剧目流失更加可怕的剧种变形。长此以往,年轻演员和观众,将不知道什么才是最正宗的昆曲。l 人才流失。由于昆曲团体少,昆曲科班人才的培养又特别耗时,所以昆曲招生普遍间隔年份极长。在好不容易招到的一班苗子当中,最后损耗依然很大。比如省戏校98级的49人,留在江苏省昆剧院的30人中,还有10人左右已转幕后。此前的各届学生由于经历了文革、改制等各种变迁,没有逢上昆曲发展的好时代,流失的比率更大。同为国粹剧种,由于历代人才积淀薄弱,使得昆曲的总体人才规模和质量与京剧不可同日而语。l 社会知晓率不高。从我进行的调查显示,昆曲的全社会的知晓度不高,超过10%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昆曲,认为身边很少有人了解昆曲的高达79.1%,认为身边人完全不了解的10.2%,远不及西方艺术形式比如交响乐、歌剧、芭蕾舞等的知晓度高,这与昆曲 “百戏之祖”地位十分不符,也说明我国古典艺术的传播效果不如西方古典艺术。 我的建议:l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能够重视挖掘、整理、复排昆曲的传统剧目,在重要奖项、节会、基金资金的评比、参选中,都规定较大比例的指标,以此来引导全国的从业人员都能够专心于传统戏的发扬光大。l 建议出台明确具体的剧种规范指标,比如从昆曲的发声、咬字、演唱、步型、基本功、舞台道具、服装盔帽等方面都要建立起基本的标准,任何新编戏都不得违反这些铁律,以此来确保昆曲这一剧种特色的源远流长。l 建议可以推广上海戏剧学校昆5班的培养模式,把各地昆曲中专教育模式提升到至少大专至本科,否则在招生时没有吸引力,昆曲培养后备不足,影响日后的成材率。同时这也是能够解决昆曲从业者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l 建议可以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投入,购买、鼓励各种昆曲的推广和传播。虽然调查显示昆曲当下的传播效果、知晓率还不是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理解和欣赏昆曲的难度大、门槛高,一般观众不容易接受,但积极的一面是,昆曲的“粘性”大,品质优秀,只要传播得法,就像当红京剧演员王珮瑜在传播京剧时所言:“你只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一旦观众走进去了,就会产生效果。但是,这样的传播推广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坚持,因此,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扩大昆曲进校园的力度、广度,进一步拓展昆曲的公益演出场所和平台,补贴观看昆曲的演出门票,降低门槛,改变调查显示的走进昆曲剧场人太少的现状,让更多人能走进剧场。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进入昆曲培训、演出、策划领域,激活眼下昆剧团体制所存在的封闭、传统、保守的状况,使昆曲更加接地气、年轻态,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三、 项目结论通过调查,我感觉到,在昆曲表面的繁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