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横二路A区段施工图说明0123.doc_第1页
工横二路A区段施工图说明0123.doc_第2页
工横二路A区段施工图说明0123.doc_第3页
工横二路A区段施工图说明0123.doc_第4页
工横二路A区段施工图说明012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道路工程二期-工横二路A区段重庆市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道路工程二期第二卷 第一册 工横二路A区段道路、排水、照明、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第1页 共22页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工程规模及建设范围根据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东部新城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之一,将逐步建设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山水特征显著、宜居的综合性新城。东部新城位于重庆市中的东部片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包含茶园鹿角-界石组团、鱼嘴组团、五宝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等2大组团、4大功能区。茶园-鹿角-界石组团作为东部新城的核心地区,是重庆六大副中心之一,该地区的发展在未来的城市格局将处于重要的地位。界石组团是东部新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正在编制的巴南区分区规划(20082020年),确定鹿角界石组团将是重庆市主城区主要的工业拓展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生活用品物流基地,东南部交通枢纽。以发展精密模具加工、建材、汽摩制造以及专业市场、商贸、物流业、山水都市观光休闲旅游服务和房地产等产业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区。因此,界石组团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重庆未来城市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设计的工横二路A区段位于界石组团的东部。道路呈东西走向,起点接桂花道路B段,向东延伸,然后与工纵一路B段相交,终点止于工纵一路B段。道路全长为590m,为城市次干路I级,双向四车道,路幅宽度26米,设计车速40km/h。本次界石组团道路工程二期共分六册,本次设计的工横二路A区段为第五册第一分册,本次内容包含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和交通工程。1.2基础设施条件1.2.1 交通运输条件目前界石镇内有富城路(入口道路A段),红线宽度32米,是旧城的一条东西向主要干道,直接与内环高速路联系,界石组团内已建成桂花道路A段。界南路:红线宽度20米,它是联系界石镇与南彭的一条主要交通性干道,现状为810米宽的二级公路。在规划区内还有若干机耕道,连接鹿角等地区,道路宽度均在5-7米。(1)通过对现状、地势及坡度分析,以及灾害防治、植被利用等综合评价,场地适宜道路施工建设。1.2.2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a、石料:周围地区解决,运距5km之内,石料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石质坚硬、强度高。b、砂料:重庆长江沿线细砂、特细砂及混合砂均可使用,运输方便。c、钢材、水泥、木材:重庆本地有大型水泥厂、钢铁厂,就近解决,价格合理,木材从市内市场购买。1.3水、电、通信等条件该区域内城镇现由界石水厂供水。沿主要道路敷设有DN100DN300给水干管,呈树状布置,供水可靠性差。区内大部分地区现为农村,多采用就近取用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电可以由附近桂花小区接入。且该地区固话通信现主要由南岸界石附近通信交换局,通讯信号好,移动电话覆盖率为100%。水、电、通信等设施初具规模,便于接入,利于道路建设。第二章 设计依据2.1 设计依据l 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l 巴南界石组团1:500地形图 l 重庆市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道路工程二期-工横二路初步设计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2010.12)l 重庆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低碳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批复(巴南交通发201131号) 巴南区交通局 2011.01.21l 重庆市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工程工横二路工程地质一阶段详勘报告(中间资料)(重庆607勘察实业总公司 2010.8)2.2 采用技术标准、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10KV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CJJ89-200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MR601)视觉信号表面色(GB/T 8416-2003)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道路标线涂料(GA/T 298-2001)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计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2.3对施工图设计专家评审意见的执行情况说明2011年01月21日通过了由巴南交通局组织召开的关于重庆花溪工业园区界石组团低碳产业园C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结合专家提出相关的修改批复意见。本次施工图设计对有关问题做了相应的调整,执行情况如下:序号专家评审意见本次施工图设计执行情况1补充线形设计、路面结构类型等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及论证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说明。方案阶段已作比较,本次为施工图设计,采用推荐方案。2补充未设置中央分隔带的理由本片区为工业区,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量预测,不设置中央分隔带第三章 工程地质3.1气象水文勘测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最高气温42.9(2006年8月28日),夏季长达4个月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6mm,最大年降雨量1378.3mm(1968年),最小年降雨量783.2mm(1961年),降雨一般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3.2 地形地貌路线区大部份地段被第四系土层覆盖。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地面坡角多在1050之间,局部为7080,局部分布鱼塘,道路区地貌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3.3 地质岩性、构造路线区地质构造属南温泉背斜东冀,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区内未发现断层及次级褶皱,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岩层呈单斜状产出,岩层产状倾向为1100,倾角150。层面结合程度差。工横三路根据场地周围出露基岩进行调查和钻探揭露表明:路线区岩体中见两组裂隙,第组裂隙,其倾向为17001800,倾角为600700,裂隙间距5.09.0m,水平延伸1.05.0m,裂隙面张开宽度05mm,裂面较粗糙,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未充填,不充水,贯通性长度0.511m,优势裂隙倾向为1800,倾角为600。属硬性结构面。第组裂隙:其倾向为10001200,倾角为550700,裂隙间距5.09.0m,水平延伸1.05.0m,多呈闭合状,结合程度差,压扭性裂隙,不充水,贯通性长度0.58.0 m。优势裂隙倾向为1100,倾角为650。属硬性结构面。本次设计场地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的素填土、粉质粘土和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泥岩和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自上而下(从新到老)分述如下:素填土(Q4me):棕褐色。由砂岩和泥岩碎石、粘性土及建筑灰渣组成。硬质物粒径为20200mm,含量为3050%。分布不均, 稍密,稍湿。回填时间约110年,属人工或机械抛填形成。该层分布范围较小。粉质粘土(Q4el+dl):棕褐色棕红色,成份均匀,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可塑状,。该层分布范围较广。泥岩(J2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厚巨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呈土碎块状;中风化岩体岩芯呈柱状,较完整。该层分布范围较广。砂岩(J2s:褐黄棕褐色。由石英、长石、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中粒结构, 厚巨厚层状构造,泥质钙质胶结。强风化岩体质软,岩芯呈砂土碎块状;中风化岩体岩芯呈柱状,较完整。该层分布范围较广。2.5.2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建筑场地内中风化泥岩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表3.2.2-1划分泥岩坚硬程度等级属极软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属较完整。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表3.2.2-3确定泥岩基本质量等级属类,砂岩基本质量等级属类。基岩面坡度为035。3.4 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内素填土、砂岩属透(含)水层,粉质粘土和泥岩属不透(隔)水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接受大气降水后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少部分下渗赋存于第四系土层,储水条件较差,地下水水量小。各地层岩性含水性较弱,无统一地下水位及区域性水力联系,地下水动态受季节及大气降水影响而变化。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及地基土对基础砼微腐蚀性。3.5 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本建筑场地在勘察期间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软弱夹层、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3.6地震效应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建议按6度简易设防,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勘察经验,线路区岩土剪切波速取值如下:素填土取140m/s,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220m/s,基岩剪切波速大于500m/s。3.7沿线工程地质评价1). K0+34.475 K0+86路堤段该段里程桩号K0+000 K0+86,地层由上覆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35.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510.0m填方土质边坡。由于地形坡度较平缓,090,土层不会产生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 建议采用1:1.50坡率放坡处理。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170Kpa,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350Kpa,中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800 Kpa。2). K0+86K0+179路堑段该段里程桩号K0+86K0+179。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11.0m. 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58.0主要由厚巨厚层状基岩和少量土层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3). K0+179 K0+260路堤段该段里程桩号K0+179 K0+260,地层由上覆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37.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515.0m填方土质边坡。由于地形坡度较平缓,090,土层不会产生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 建议对边坡坡高8m以上采用1:1.50坡率放坡,8m以下采用1:1.75坡率作放坡处理,放坡后并作护面处理。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170Kpa,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350Kpa,中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取800 Kpa。4). K0+260K0+420路堑段该段里程桩号K0+260K0+420。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11.0m. 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510.0主要由厚巨厚层状基岩和少量土层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5). K0+420 K0+470路堤段该段里程桩号K0+420 K0+470,地层由上覆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35.0m,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和右侧形成高0.510.0m填方土质边坡。由于地形坡度较平缓,090,土层不会产生沿现有地面滑移失稳, 建议按1:1.50的坡率作放坡处理,放坡后并作护面处理。采用经压实并经质量检查合格后的压实填土为基础持力层。6). K0+470K0+589.548路堑段该段里程桩号. K0+470K0+589.548。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和下伏泥岩组成,地表覆盖层厚度为0.11.0m. 当按照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将在左侧形成高0.512.0主要由厚巨厚层状基岩和少量土层组成的挖方岩质边坡,建议按1:0.50的坡率作放坡处理, 放坡后并作护面处理。采用基岩作基础持力层。3.8工程地质总体评价拟建道路穿越段处于浅丘风化剥蚀地貌区,总体地形较平缓,区内岩土体稳定,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基岩无软弱夹层,下部无采空区、地下硐室等,地表无常年流水,地下水贫乏,区内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斜坡体现状整体稳定,在拟建道路道路两侧用地范围不受限制,有充分的放坡条件,勘察区域适宜道路建设。第四章 道路工程4.1 设计标准工横二路作为界石组团中的一条城市次干路,具备两方面的功能,第一个功能是在近期作为周边的地块的交通出入口,第二个功能是作为东西向连接性道路,连接规划纵三路和工纵一路B段,具体的道路技术标准如下:序 号项目名称工横二路(桩号K0+000K0+590.000段)1道路等级城市次干路级2设计年限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20年,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3设计行车速度40km/h4标准路幅B=5.0(人行道)+ 8.0(机动车道)+8.0(机动车道)+5.0(人行道)26.0m5道路长度590.000m6最大纵坡3.8 %(规范允许最大纵坡8%)7最小纵坡 0.5 %(规范允许最小值为0.3%)8最小平曲线半径全线为直线(规范允许最小值为150)9最小竖曲线半径2000m(规范允许最小值为700)10停车视距40m11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4.2 平面设计4.2.1 平面线形设计本次工横二路A区段平面为一直线,起点接桂花道路B段,起点坐标X-52084.443, Y-68574.342,向西延伸,终点止于工纵一路B段位置,终点坐标X-52075.242,Y-69164.270。道路全长590米,为一直线,有3个交叉口(含起终点)。4.2.2 平面交叉口拓宽渠化本次设计全线对其相交的规划道路的平交口的进出口都进行了拓宽渠化设计。平交道口采取红绿灯控制,进、出口段根据车行要求设置左、右转弯专用车道,经过道口节点的渠化设计,使道口的通行能力与路段运行能力协调一致。具体的拓宽标准如下: 次干道(4车道)主干道 (6车道)主干道按交通需求设置,进口设置1左转,1右转,3直行。出口3车道次干道 (4车道)次干道按交通需求设置,进口设置1左转,1右转,2直行。T形口2左转1右转。出口2车道。支路 (2车道)支路按交通需求设置,进口设置1左转,1右转带直行。T形口1左转,1右转。出口1车道进口左转车道宽度:3m;进口右转车道宽度:3.5m;进口直行车道宽度:3.25m;出口车道宽度:3.5m。拓宽段长度:主干道:右转-60m 左转-50m 次干道:右转-50m 左转-40m 支 路:右转-40m 左转-30m 所有渐变段长度均按渐变率1:101:20控制。4.3 纵断面设计工横二路起点与工纵一路B段相接,起点桩号K0+000,起点高程H=303.035;终点桩号K0+590.000,高程为H=322.097。全线共设置纵坡3段,最大纵坡3.8%,最小纵坡0.5%,道路最小坡长为57.487米,最小竖曲线半径为2700米。4.4 横断面设计基于规划的道路横断面,设计进行了车辆运行状态和道路断面利用分析,认为红线内断面布置基本合理,符合城市规模和道路将来交通需求。通过分析评价,考虑道路功能定位为服务性为主带有少量的交通功能,及周边用地性质等关系,将道路近远期相结合,标准横断面路幅如下: B=5.0(人行道)+ 8.0(机动车道)+8.0(机动车道)+5.0(人行道)26.0m设计高程为道路中心线处路面高程。路面横坡为1.5%,人行道横坡为2%。本次设计工横二路平面全线为直线,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不设超高及加宽。4.5 路基设计4.5.1 路基设计(1)路基内的树根、草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必须清除,路基不得用腐殖土、垃圾土或淤泥填筑。填土不得有杂草、树根等杂质。(2)道路经过需要填埋的河道、水塘等的时候,路基施工须挖尽淤泥后,在底部铺30cm厚的砾石砂,然后分层回填至路基顶面。(3)填土地段的表面不得有积水,并应保持适当干燥,填土层应分层夯实。每层填土厚度不应超过30cm(压实厚度约为20cm)。(4)路基压实首先采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的击实标准。4.5.2路基边坡本次工程范围,地质状况较为简单,道路经过区域无塌陷、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结合用地规划,路基边坡设计主要以放坡处理,由于近期两侧地块即将开发,本次边坡均按临时边坡考虑。(1)填方路基填方边坡上部8m为1:1.5,8m18m为第二级,18m以下每10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以下坡比均为1:1.75,第三级以下坡比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脚设临时排水边沟。(2)挖方路基挖方边坡在8m以下时边坡坡率按1:1放坡,8m18m按1:1放坡,各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2m宽马道设2%-4%的外倾斜坡。当挖方路基外侧地表水往路基汇集时,在坡顶外5m设临时截水沟,并顺地势接入道路排水系统排出路基范围。高挖方边坡的坡脚采用护面墙支护,保障人行和车辆的安全。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排水防渗工作。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3)零填零挖路基对于不填不挖路基的处理,由于土质成分含水量较大,直接碾压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应采用换填或翻挖晾晒后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碾压,换填或碾压厚度为路床以下3080cm。4.5.3 特殊路基设计 软弱路基处理,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大于2.0m,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对于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附近的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路基、逐层碾压。具体详见特殊路基处理数量表。4.6 路面设计根据交通量分析,本次设计考虑采用SMA(沥青玛碲脂碎石)路面,行车舒适、耐磨、吸尘,路面划线黑白分明,与环境协调较好。沥青玛蹄脂SMA-13厚4.0cm,沥青混凝土AC-20C中面层厚6.0cm,稀浆封层厚0.6cm,掺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Mpa,掺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厚25cm,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0Mpa。4.7人行系统为确保行人安全穿越道路,道路交叉口处根据具体人流去向加划人行过街斑马线,班马线宽度为46m。4.8无障碍设计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要求,在靠人行道绿化带一侧以及道路交叉口处,设置盲道。人行斑马线外,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高差采用三面坡缘石坡道解决,供残疾人使用。盲道宽0.6m,缘石坡道宽同人行横道线宽度。4.9道路标志、标线道路标志、标线能更好地反映道路形象,设计考虑实施先进的道路标志、标线,以保证道路安全、高效的使用。4.10绿化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上每隔5米设圆形植树圈一个,种植乔木。4.11截、排水沟施工过程中当雨水向填方坡脚汇集时,设置临时排水沟,挖方边坡外地面坡度与挖方边坡同向时,坡顶设置截水沟。由于本次道路两侧地块即将平场,暂按临时截、排水沟考虑,仅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4.12道路附属设施4.12.1缘石、路边石预制路缘石采用机制C30砼,路边石及植树圈路缘采用机制C25砼。路缘石及路边石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现象。两节间采用1:3水泥砂浆安装后勾缝宽0.5cm,安装路缘石、路边石在直道上应笔直,弯道上应圆顺,无折角,顶面应平整无错开,不得阻水。缘石露出路面15cm。4.12.2预制人行道灰色透水砖人行道灰色透水砖规格为10206cm,方块表面不得有蜂窝、露石、脱皮、裂缝等现象,彩色透水砖必须表面平整,色彩均匀线路清晰、棱角整齐。人行道透水砖采用挤浆法安砌,不得有翘动现象,不得有积水现象。4.12.3人行道C10砼基层本次设计人行道基层采用C10砼,厚10cm。4.12.4圆形植树圈本次工横二路A段采用新式圆形植树圈,该植树圈由水泥砂浆衬底,以10102cm花岗岩瓷砖镶嵌,外形美观,详细构造见人行道结构图。4.13 土石方调配此次设计的工横二路A段道路总挖方量为4384m3,总填方量(一般填方清淤换填抛石挤淤)为200426m3,填缺196042m3。所缺土石方可结合周边地块平场及道路工程建设情况统一安排。第五章 道路部分施工要点5.1 路基5.1.1 质量标准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路基压实度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参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采用二级公路压实标准,如下表:填挖类型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0-809580-1509415092零填及路堑路床0-8095人行道在填土地段的土基压实度不应小于92%。填方高度小于80cm,原地面以下08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路堑路床”一栏的要求。路床平整度:15mm 中线高程:+10mm, 15mm 中线偏位: 50mm 横坡: 0.3%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检验弯沉值L0石质路基设计回弹模量不得小于50Mpa。分 类回弹模量E0弯沉值(0.01mm)一般中湿、潮湿一般干燥土质路基30Mpa288245石质路基50Mpa2255.1.2 路基排水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排水设施。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5.1.3 挖方路基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取信息法施工,跳槽开挖。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5.1.4 填方路基(1) 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要求指标路基路基填料要求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610下路床3080410上路床80150315下路床1502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610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2)基底处理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当路基穿过水塘或水田时,必须抽干积水,清除淤泥和腐殖土,压实基底后方可填筑,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原地面横坡大于1:5的斜坡与挖填边界处的路堤基底均需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底应有2%-4% 向内倾斜的坡度,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挖台阶前应清除草皮和树根。道路施工段有多处鱼塘或水田,鱼塘及溪沟地段上覆软土厚1.503.0m,应先清除表层淤泥,排水晾晒,并回填继配良好的填料并分层碾压。路基填料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优先选用砾(角砾)类土、砂类土作为路基填料,土质较差的细粒土可填于路堤底部。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均采用同类填料。浸水部分路堤不能直接采用粉质粘土填筑,风化岩石及浸水后容易崩解的岩石不能作为浸水部分的路堤填料。在用细粒土作填料时,当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优含水量两个百分点以上时,采用晾晒或掺入石灰、固化材料等措施进行处理。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0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 位填 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素土90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离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0管顶30cm以上砂、砂砾95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580cm以下砂93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市道路路基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5.2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 质量标准压实度: 96平整度: 12mm中线高程:+5,-15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 10mm合格值 25mm宽度:符合设计要求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Mpa弯沉值: 80(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37.5100小于28小于931.5931001975909.550704.7529502.3615350.66200.07505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5.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1) 质量标准压实度: 97平整度: 8mm中线高程:+5,-10m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 8mm合格值 15mm宽度:+0以上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0Mpa 弯沉值:40( 0.01mm)(2) 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1968869.5 38584.75 22322.36 16280.6 8150.0750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 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5.4 稀浆封层5.4.1 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 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秒)1260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25 0.1mm40100T 0604延 度5cm不小于20T 0605软化点 不小于53T 0606(2) 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5.4.2 性能技 术 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800g/m2T 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5.4.3 施工技术要求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 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5 SMA-13沥青混凝土面层面层设计为SMA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5.5.1 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 质量标准压实度:试验室标准密度的98% (以合格率低的标准作为质量检验评定结果)平整度:1.2mm IRI2.0(m/Km)厚度容许偏差:代表值 5%H (H为总厚度) 合格值 10%H (H为总厚度)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 宽度:20mm 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8mm弯沉值:26( 0.01mm)(2) 材料 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A-70#沥青(面层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 验 项 目AH-70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 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 0605软 化 点(R&B)46T 0606闪 点 不小于260T 0611蜡 含 量(蒸馏法) %不大于2.2T 0615密 度 g/cm3实测记录T 0603溶 解 度 %不小于99.5T 0607质量变化 %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 %不小于61T 0604残留延度 10 cm不小于6T 0605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PE类改性剂,(建议采用SASOBIT。)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3。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技 术 指 标PE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 0.1mm3040T 0604针入度指数 PI-0.4T 0604软 化 点 (R&B) 60T 0606运动粘度(135) Pa.s3.0T 0625T 0619闪 点 230T 0611离析软化点差 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 0661溶解度 % T 0607旋转薄膜试 验(1635h)质量损失 %1.0T 0610针入度比25 %60T 0604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PCRBCR1.18mm筛上剩余量 %0.10.1T0652贮存稳定性 % (5d)55T0655标准粘度 C25,3 (秒)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 %5060T0651PCR:喷洒型改性乳化沥青 BCR:拌和用乳化沥青 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花岗岩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指 标要求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30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35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45对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20坚固性不大于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 %1软石含量不大于 %5粗集料的级配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的分级要求。其中磨光值对于下层可不作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 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质量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下表所列的质量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砂当量,不小于 %50亚甲蓝值,不大于 g/Kg-表观相对密度 不小于2.4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 s-坚固性不大于 %-含泥量(0.075mm的含量),不大于 %5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0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S12、S14和S16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 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 纤维路面表层SMA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木质素纤维的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表4.11.1的技术要求。 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3)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及性能要求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路面沥青混合料的级配需满足下表的要求:混合料类型SMA-13AC-20C筛孔(mm) 通过率(%)31.526.510019.09010016.0100789213.29010062809.5507550724.75203426562.36152616441612208240.310165170.159154130.0758123.07.0建议油石比%5.87.2纤维用量 %0.3- 混合料性能要求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和上面层改性沥青SMA13性能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注:对SMA13还要求粗集料骨架间隙率VCAminVCADRC 技术指标要 求SMA-13AC-20C马歇尔稳定度(KN)6.25流值(mm)24.5空隙率 VV %3.04.0343617.0沥青饱和度 VFA %75857085车辙实验动稳定度8580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808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5.575谢伦堡析漏试验 %不大于0.2肯塔堡飞散试验 %不大于20低温弯曲应变 -102500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矿料间隙率VMA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中表5.3.3-1及表5.3.3-3的要求。为了提高沥青混泥土路面的性能,在本路段路面中面层沥青混凝土中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 指 标要 求粒径4mm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