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doc_第1页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doc_第2页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doc_第3页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doc_第4页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十六个节点简介初稿 ( 红色为备讲)编者语 同事问:为什么要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教我半天都没回过神来,一直以来认为历史和文化是人类的必备精神食粮,那是养育子孙的思想导航。记得一本书上说“历史是人类对自身的集体记忆、认知、评价,也是演绎理想和憧憬的图画;文化的日积月累便是历史”。深信不疑温州北斗九山城市空间布局、城内的街巷机理以及发生在街巷建筑中的人和事是国宝级的文化,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即是生你养你的精神资粮,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如同一位不知生他的娘是谁的失忆的孤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告诉世界:生我养我的娘多么庄严、慈祥、美丽。申报即是思她念她学她,申报即是保她护她弘扬她。那么,她的庄严、慈祥、美丽表现在哪里?就在于她二千多年的生命年华,在于她具有君臣礼制的雍容谦和文化,更在于她千年传承依然活态的风姿。这期和读者一起,按照申报历史文化名城设计的游线节点,来讲述:温州古城北斗九山的形制;古城行政“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五行布局,街巷二纵四横“舟楫相通”“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象,江心屿那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的天然人为合乎君臣礼制的地理地貌和那“塔耸双角龙昂头”的人文景观。希望读者拿着讲解词亲临温州古城其境,在感受温州古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时,也同时在领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精华。这篇是解说词初稿,有待于完善提升,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做进一步修改。从宾馆出发到华盖山途中综述:(每人手中拥有一张折叠式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游线介绍小册子)1、 讲郭璞建城历史:现在的温州古城始建于公元323年。南宋史书方舆胜览记述:“郭璞登山相地,错立如北斗,城之外曰松台,曰海坛,曰郭公,曰积谷,谓之斗门,而华盖直其口。瑞安门外三山,曰黄土、巽吉、仁王,则近类斗柄。因曰:若城于山外,当骤至富盛,然不免于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于是城于山上,且凿二十八井以象列宿。又曰:此去一千年。气数始旺云。”故温州城历史上又名“斗城”。 (或者选:温州弘治府志卷一 府城:“郭璞初谋城于江北今有地名新城,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今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内联络海坛、华盖、积谷、松台、郭公山如斗魁,而华盖锁斗口;外则接凑巽吉、黄土、仁王、灵官如斗柄,而灵官又为辅星,以象天之北斗。” )2、 温州古城空间总框架:温州郡城分别由九座山峰形成北斗星的布局,把控着全城,与城北瓯江口中央,被称为温州城市头脑的江心屿组合,出现天文学中北斗星绕着北极星转的天然场景。这九座山分别为:1、海坛山(天枢星),2、郭公山(天璇星),3、松台山(天玑星),4、积谷山(天权星),此四山称之斗魁。5、黄土山(玉衡星),6、巽山(开阳星),7、仁王山(摇光星),三山称之斗柄。再加上巽山左侧的灵官山和仁王山右侧土堆“湖屿”(堪舆学中无岩石的不可名山)分别为第九辅星和第八的弼星(左为辅,右为弼)。宋史卷四十九“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汉志主幽州;第九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汉志主并州。”)故此建佛寺仁王寺以表示“真空妙有”的寓意。加上“华盖直其口”,这九座山构成张弛有度的完美北斗九星格局。 接着凿二十八口井以象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激活了水源。然后开五行水:东伏龟潭,西浣沙潭,南雁池,北潦波潭,中冰壶潭,又挖小河通贯之。温州古城是一座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的山清水秀的风水学城市。北斗九山现遗存七山:海坛山、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巽山、灵官山、及华盖山;二十八宿井存留十六口;浣沙潭依存。一、斗城九山之一“华盖山直其口”我们现在处古城正东方华盖山上,此山海拔56.8米。山周围绵延约9公里,是市区最高的山。华盖山远望如撑开的宫伞,史记天官书:“轸为车,主风”。 中华古今注:“华盖,皇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蘤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郭璞的“华盖直其口” 源于此意。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氏墓祠室内顶刻有“斗为帝车星象图”。(山东嘉祥武氏墓祠斗炜帝车星象图)1、古城墙遗址:温州古城城墙有外城名“罗城”城墙和子城城墙,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古城外城城墙遗址。城墙东望,山麓即是环抱古城的城壕,70年代被填,现在的环城东路。从城墙的地理位置,我们可想象当年郭璞营城思想“城绕其颠,寇不入斗”的形制,古城墙分别从五座山山腰蜿蜒而过。特别是古城东,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云:“旧传华盖、积谷与海坛山相连”是一条气势磅礴的山脉。加上连绵亘古城墙和城壕,当然是达到“安逸可以长保”的防御目的。(1877年温州郡城:海坛山南偏东拍:环城河环抱华盖山、海坛山和华盖山之间镇海门、镇海塔,华盖山巅的“江山一览亭”和城墙)2、 “大观亭”:此亭不知始建何年,历史记载:明嘉靖年重建,改名“吸江亭”。亭有对联“已观江月升沧海,遍览云山入画图。”描述的就是华盖山在古城空间格局的地理地势:东望是瓯江和一望无际的沧海,西览是水云间的斗城山形。(在明朝的古地图上看温州东面即是大海,斗城九山的第一山海坛山之名即来自祭奠大海的法坛之意。)宋温州知州杨蟠华盖山“九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清温州推官嵇宗孟饮大观亭有“城市九峰连斗极”句,想当年,华盖山耸立在古城东方,西麓是错落有致安祥的古民居和小桥流水街巷,自然能有“城市九峰连斗极”一望及瓯江的气势和风光。 二、斗城九山之四积谷山:1、山圆如正锥,形如古代粮仓而得名。明代知府文林作积谷亭记,中有“山以积谷名,惟肖也”。晋郭璞曾有“内有积谷,虽荒不饥,外有卧旗,虽兵不凶”之说。此山位于古城东南巽位,弘治温州府志学校 府儒学篇有:“永嘉自东晋置郡时已有学。唐太宗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学在州治东南”。东南方,从风水角度被定位为文化教育传播的中心,因此唐时规定“立孔子庙,学在州治东南”。因而此山周边布满学府书院之类的建筑,现遗存:谢池楼,飞霞洞,还有东山书院、孔庙遗址以及周边的府学巷、谢池巷,这里和华盖山西麓古城正东的墨池坊、招贤巷、县前头、铁井栏等巷是“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东庙”片区部分。2、谢池楼(历史文化名人):相传刘宋谢灵运任永嘉郡守时,因这里有口好泉眼而开凿春草池、建池上楼。谢灵运在此养病,梦中遇见其弟惠连,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佳句。(游谢池楼介绍谢灵运在温州的故事,展览谢灵运写温州的山水诗歌;康乐坊、澄鲜阁等遗迹照片。)这里有二十八宿井两口:谢灵运祠堂石阶前“冽泉”井和山麓的义井 东山书院 古樟树、拱桥、墨客汇集 飞霞洞风貌。蒋廉夫摄于座机清朝。3、飞霞洞:位于积谷山南麓,相传晋时永嘉人刘根隐居在此修炼,身旁总是飞霞缭绕而得名。后刘根在此洞修炼得道,成仙乘赤霞飞往天台紫灵宫,故又名飞霞山。飞霞洞口刘根升仙处,岩上镌有“升台”两大字。飞霞洞有飞霞观,洞旁有一株“托根岩石,横卧千尺,挐臂空中,浓荫亩许” (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老樟树。这棵著名的卧树民国16年因飞霞观一场大火遭毁只剩半截残根。我们现在看到古树又长出新枝绿叶,1994年被列为温州市古木名树第36号。4、东山书院遗址(永嘉学派):东山书院原在华盖山,北宋王开祖(字景山)在此讲学,从学者常数百人,成为开温州儒学研究之风的先驱,后人尊为永嘉学术开山祖。东山书院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和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形成鼎足之势,其事功经世之学对温州人影响深远,是“商行天下,敢为天下先”思想的源泉之一。史记东山书院“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益众”。清雍正十年(1732)移建于此。有讲堂宿舍,请名师主持讲席。清代陆汝钦、孙扩图、张振夔、孙锵鸣、王棻等曾任主讲。曾刊印叶水心先生文集29卷。5、摩崖:此山历史上因文人汇聚之地摩崖特多,据记载摩崖题刻多达五十多处。因文革遭毁,80年代调查尚存19处。现存:“小赤壁” “云根”“气如虹”“天壁台”、“谢池”“东山”、“甲子”等。三、东庙:古城华盖山西麓,为古城“东庙”片。古代的庙为公共的教育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心。前面我们从积谷山和其周边的东山书院、谢池、孔庙遗址中感受到东庙的文化厚度。墨池坊历史街区包括:解放街、墨池坊、县前头、铁井栏、招贤巷等街巷。我们在这里更能感觉千年不变活态的东庙气息。1、解放路:解放路和信河街在营城机理中是古城区的南北两大纵。为宽36市尺,解放街古时称“大街河”,信河街古时称“信河”。在温州古城水系格局中都属于大动脉。解放街位于子城东(解放后街原来就是子城城壕),古时该大街东为人行道路,西为运货河道。和位于子城西的信河街(西为人行道,东为运货河道)刚刚相对称。信河街北端经过古时的交通大枢纽“八字桥”和天雷巷、麻行僧街与被喻为古城头脑的江心屿链接,南端是通往瑞安、瞿溪、平阳、龙湾的公共码头“西河头”。信河街古时有横跨东西的桥梁23三座,宛如人身上脊梁骨(人身体脊梁骨有24个)是一条主导温州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大街,极具城市脊梁骨的风采,被喻为温州城市的人文轴线。(清朝立于南古城墙上北望信河街,远处为永嘉瓯北。)我们现在位于解放街,解放街北端为温州古城大水门海坛陡门,史料记载该水门是排泄温州郡城中秽浊的主要水口,被古人喻为内河之“尾闾”。因此,解放街在温州古城地理中如同人身体的大肠,担负着平衡排泄城市的消化功能。温州古城这两大纵南北大街可谓是古城的生命线。2、墨池坊:相传其地原有一个水池,每当大地春回,蝌蚪滋生,游于水中,水面时见墨点,而没之则无,故有墨池之称。但唐以后则传为:东晋王羲之曾任永嘉郡守,常临此地作书,洗砚于此池,于是变成墨池;至北宋,米芾又大书“墨池”二字于其上。因王、米二人均为我国大书法家,故历代地方史志都采取此说。3、铁井栏、县前头、招贤巷;这里有二十八宿井两口:铁井栏井、县前头古井。我们打开民国二十二年地图,这里有:女子女师学、新瓯潮报、瓯海民报、工科职业、教育局等教育文化单位。历史记载这里还有:温州光华化工编译馆、金诚印务局,温州古城东片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文化传播中心。至今这里依然是温州城市文化的启蒙传播地:这里有温州图书馆、电脑启蒙引领单位 “里仁”、图书印刷公司“北大方”等等。四、“钱氏子城”:我们现在去温州古城的行政中心府衙所在地“中子城”。子城建于后梁开平年(907年),是当时的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令温州制置使吴璋营造的。因此,历史上称“钱氏子城”。子城全长一千七百多米(也有说1515米)。面积约1.85平方里。东界从仓桥口到渔丰桥口的解放街后巷,西界从道前河到北沿的城西河(今道前桥菜场),北界为仓桥街,南界为渔丰桥(今广场路)。城池为正方形,四面各筑一座城楼,东为“华盖楼”,南为“谯楼”(即鼓楼),西为“西楼”,北为“临圃楼”。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城门外筑桥与外相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子城四面城墙和东、西、北三处城门皆被毁,仅存鼓楼(谯楼)、府治门台遗址和烙着府衙文化元素的军装军、道前街菜场、东公懈(?)、府前街等街巷名称。然其城市行政中心地位千多年没变,直到2003年温州市市政府东移,这里成为鹿城区区府。1、谯楼:谯楼高13米,东西27.6米,南北14米。史记:谯楼面阔五间,二层重檐歇山顶,层甍反宇,飞檐拂云,颇为壮观。楼下城门以条石叠筑,拱券用大青砖砌成。城楼两侧建有关公、玄坛二庙。现在谯楼系清康熙年间重建,1993年经过维修,整体保持清代早期风格。我们可以从谯楼上立的这几块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它七次重建重修的历史。2、2013年我们发现了谯楼左右的子城城墙遗址:考古将遗址的地层划定为15层,第层:黑色土层。地层年代大约为清至民国时期。出土的瓷片有青花瓷、瓯窑青瓷,龙泉青瓷等;第层第层:灰黑色土层和城址废弃堆积层。地层年代为明清时期。出土有瓯窑瓷枕残片,龙泉窑瓷碗残片,青花瓷碗残片,龙泉窑瓷碟残片,带纹饰瓦当等。第层至第层:南宋至元的子城城墙门洞路土层。出土有越窑、瓯窑、酱釉瓷片等;红棕色土加黑灰色土,质地较硬 。地层厚度约25厘米。时代约为南宋。市政府相当重视,经考古后予以重点保护,规划为开放性的展示历史文化休闲景点。站谯楼正北:正前方即是温州古城府治遗址。2003年前温州市市政府就在道前街东子城内,现在为鹿城区区府所在地。从这点讲子城仍然保持着古城区域内行政中心的功能。站谯楼南望:眼前这一片是我们即将参观的“南市”五马历史街区。包括:公安路、晏公殿巷、解放路、纱帽河、五马街等街巷。五马历史街区因为处城市行政中心大门的正前方,才一直保持着千多年繁华的商业态势。(记得小时候大人哄小孩的话:不哭听话,明天带你五马街玩玩。)五、五马墨池历史街区:这里是古城区历史印迹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有17处文保单位和43处历史建筑)。如晏公殿巷的宝大商行、中国银行温州支行旧址等,五马街(古称五马坊)、谢池巷(古称谢池坊)、还有康乐坊、墨池坊等街巷历史悠久,都为唐时取的坊名。主要包括五马街街区、解放路和墨池坊街区三部分。1、五马街区:位于是温州古城中心子城正大门的前方,一千多年一直保持着商业经济繁荣的态势,集中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有谯楼、云博商场旧址、有百年老店五味和、金三益布行、老香山药房等大量商业建筑,富家宅第分布期间。2纱帽河:这里有民族资本家吴百亨故居,朱长源钱庄旧址, 被胡乔木誉为“一代词宗”的夏承焘故居等。和五马街、解放南路属于“南市”片区。纱帽河现在为女人街,是温州市一级的商业街之一。六、斗城九山之三松台山:我们现在位于斗城九山的第三座山北斗星地理的斗底,寓意为储存双才(财)的松台山东麓。松台山之名来自该山山顶历史上种植许多象征正气被喻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而得名。历史记载:山上广植青松(墨松、天日松、五思松等),苍松林立,山坪如台,松荫滋山而得名。清朱彝尊诗有“苍苍山上松,飒飒松根雨。松子落空山,朝来不知处”。1、八角井和来福门:松台山的上中下分别有四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的水井。山顶的仙人井、山腰的金沙井、山东麓的八角井和北麓的三牌坊古井。(金沙井为温州市三大名泉之一,70年代“深挖洞广积粮”运动。在此山挖防空洞。深挖山西麓时,挖断水脉,意外挖得个常年不竭水质甘甜的大水井,不久,金沙井无缘无故水竭而废。从中说明我们治水要重视地下脉水)这口井原名“八卦井”,百姓误称八角井。这里是温州七大城门之一“来福门”的位置,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图有“来福门坐坤”标示。古城地理西南方,风水学中的坤位。坤,在易经中代表大地、阴、母亲,还有凶灾和不快等含义,大地和母亲是养育万物的地方,艰辛万苦,忍辱负重。历史上,此城门一直为郊区百姓经商和城内出殡的必经之门。故此,智慧的温州人在这里建寓意大智慧的佛塔和十来座寺院,告诉人们修心端正心念能化解凶险和煞气。“来福门”即接引福贵之意。2、净光塔和证道歌摩崖(历史文化名人):山顶的净光塔即是当年名誉全国,六祖坛经中记述的温州唐代高僧宿觉禅师的真身舍利塔。净光塔为唐僖宗赐名,该塔始建于唐代,宋元分别重建,现塔重建于19992006年。重建时发现原塔基下的地宫,并出土了唐宋元的塔砖200多件和印有“官”字的古城墙墙砖,还有宿觉舍利一颗。这摩崖即是宿觉禅师悟道的心灵记录证道歌,被古印度称为“大乘经”,现有存世历代版本达100多种,分别珍藏在英国、法国、韩国、日本、朝鲜等图书馆,还有中国的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故宫博物馆、浙江图书馆等,塑像既是2013年纪念宿觉禅师圆寂1300周年塑造的。3、山顶永嘉大师纪念馆茶歇点:松台山中沉淀着许多寓意大智慧和正气的文化元素,南麓上山的山岭名孝子岭,教导后人“孝为百善之首”,孝则顺的道理;松台山西麓留有许多当年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和徐照他们吟诵松台山名胜的摩崖诗歌;山北麓是明朝首府张璁府邸三牌坊遗址和纪念清朝大儒孙诒让的籀园图书馆。历史上这座山四周多达十座佛家寺院,山南麓的“妙果寺”既是建于北宋祥和年间的千年古刹,过去的城墙就是从妙果寺背后而过与西古城墙(现九山路)对接的。七、车经九山路:这里原来是古城西城墙,30年代的照片中还能见到城墙模样。两边的河道和湖水即是当年古城的内外城壕。温州古城不仅有五座山似锁的防御外侵的山峰,还有四面城墙和城壕环绕。真正达到了当年郭璞建城的目标“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保”。 史料记载“西壕长六百七十丈五尺,阔五丈有奇,深二丈六尺;北临大江”。今是温州市市民休息活动的十大公园之一。九山湖水从西南至西北共七曲,中有放生池、乐湖、荷花湾、西溆庙湾、绮川、虹桥汇津渔郎洞。因西城壕水形如卧蜃,故名蜃川。在蛟翔巷和九山路口,是市文保单位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八、 斗城九山之二郭公山1、站郭璞像前:原名西廓山,位于古城西北方,风水学代表天门,座乾。相传郭璞是登此山相地定城,故名郭公山。2、站富览亭:此山与松台山同为斗城之“斗底”蓄财(才)。山岭主入口从西顺江流东北而上,取名金锁岭,其意为锁住江水(风水学主要是讲人如何利用和谐的风干净的水健康生活)。“富览亭”亭额相传为书圣王羲之题。唐朝温州刺史张又新郭公山诗:“昔贤登步立神州,气象千年始一浮;南望群峰如列宿,北观江水似龙虬。”诗中“昔贤”指郭璞,“江水似龙虬”指站在这里可以远眺中国四大名屿之一江心屿双塔一寺“龙虬”的雄姿。全诗讲述温州古城天然的地理形势。3、下山沿着最胜禅寺围墙,侧有一口井:这是二十八宿井之一“岩石井”, 水源来自大岩石缝中:最胜禅寺是明宣德二年(1427年)大学士黄淮捐资兴建的。九、庆年坊历史街区:温州古城是座天人合一的城市。因此其行政功能布局为“东庙、南市、西居、北埠、中子城”的五行形制,以印证北斗星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空机理。庆年坊历史街区位于古城两大南北主干道之一的信河街西侧,自西向东有:丰和巷、珠冠巷、白塔巷、应道观巷、庆年坊巷、丁字桥巷、石板巷、吉士坊巷、蛟翔巷、里瑞巷、放生池巷等,自南往北有天窗巷、皮坊巷等。这里和信河街东片的城西历史街区两大块为“西居”片,至今仍然是温州城市最适宜居住的黄金地段(在房价不景气的现在,这里的房子依然三万左右)。温州古城两纵四横的街道机理,庆年坊三官殿巷康乐坊是其中跨古城东西的一横之一。(注:两纵为:信河街、解放街,也有加上九山湖的三纵之说;四横有1、瓜棚下欧阳巷打绳巷2、庆年坊三官殿巷康乐坊3、三牌坊木勺巷子城壕(广场路)县前头4、禅街五马街府学巷)北宋太守杨蟠把温州街巷分为三十六坊,本街区中有:昼锦坊、祈报坊、衮绣坊、丰和坊、庆贤坊等。温州过去不仅有“三十六坊”之说,还有“七十二条巷弄”之说,其中“七十二条巷弄”讲的就是信河街东西两侧这里的街巷。注:温州古城的三十六坊和七十二巷弄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是异曲同工的文化含义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颗天罡星,每颗天罡星各有一个神,合称“三十六天罡”;还有72颗地煞星,每颗地煞星上也有一个神,合称“七十二地煞”。 水浒传中有108条好汉,水浒传第七十回:三十六天罡临化地七十二地煞闹中原”,书结尾有“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1932年统计,温州城内有街路二百四十五条:一等(宽36市尺)三十七条、二等(宽28市尺)五十二条、三等(宽18市尺)七十二条、四等(宽14市尺)六十二条、五等(宽8市尺)二十二条。历史上尺度稍微大的街巷配水系通航,温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庆年坊尺度为18市尺,刚才穿过的巷弄(?名称)为8市尺。永嘉县志记载“环外内皆为河.如画奕局”“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灈可湘(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汎,行者无负载之劳”“楼台俯舟楫,水巷小桥多”。温州古城西居片明清时桥梁多达近五十座。这里是非遗南戏(放生池边的瓯剧团)、瓯绣(里瑞巷的瓯绣厂)、石雕(松台山东麓的艺术雕刻厂)发源地。温州的这么多非遗,二十年前其实都为百姓人家的日常活计。十、城西历史街区:温州古城的行政中心府衙名“钱氏子城”, 为后梁开平年(907年),当时的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瓘令温州制置使吴璋营造的。城西历史街区因位于子城西而得名,和庆年坊历史街区属于“西居”的范畴,这里有完整的街巷格局体系和空间形态,城西街、沧桥街和沧河巷是街区内最主要的三条商业街道,仓桥后巷、飞鹏巷、嘉会里桥、金锁匙巷,街道尺度宜人,历史氛围浓郁。这里有烙印着北斗星文化元素的街道名称:以战国时期的指南针“司南”取名的木杓巷、以北斗七星和九星取名的七圣殿巷、九圣殿巷等。 街区内还保留了温州三十六坊中的三坊,分别为棠阴坊(今仓桥街)、孝廉坊(今黄府巷、燎原巷)、扬名坊,其中棠阴坊、孝廉坊保存较为完善。因这里紧邻温州古城的政治中心,街区内文物古迹众多(有5处文保单位和14处历史建筑),比如:城西基督教堂、温州育婴堂旧址、叶文定公祠等、还有夏鼐故居、林宅等众多历史民居、大宅院落。仓河巷、仓桥街:这里和东片区的瓦市巷,庆年坊片区的石板巷组成古城街巷机理中的一横。这条街西头因历史建筑较多,又有文化名人故居之故,自然而然形成了温州市文房四宝交流的商业街。我们从称仓河、仓桥之名中能感受到水乡的风水景象。十一、朔门历史街区: 我们现在处于古城“北埠”片区,从民国二十二年地图中可以看到,古城北沿江部分当年有二十来个不同功能的码头,这里现在依然承担着城市公用码头之一的功能。朔门历史街区是北埠这片区中街巷民宅机理保存完整的地方。东有原古城北水门(现水门头处),西有城北门(朔门)。这一片区主要由朔门街、打绳巷、永宁巷、七枫巷四条东西横巷,通过几条小弄组成的四通八达的街区。1朔门街:过去称内横街,东起水门头,西至解放路。因近邻码头,过去这一带是海鲜品、日常用品的交易点。街巷狭窄(14市尺),商业繁华,店铺鳞次栉比。街东头尽端,有一口“白鹿庵古井”为二十八宿井之一。2、永宁巷:位于海坛山西麓,海坛山为北斗九山中的第一座山,位于温州古城东北,频临大海。海坛山之名,与北京的天坛、地坛取名一样祭奠大海的法坛。大海的波涛经海坛山阻挡,化险为夷,风平浪静。故取“永宁”吉祥之名。这里有二十八宿井“永宁坊井”还有“永宁殿”等历史遗迹。3、七枫巷:这里是三十六坊中的“问政坊”。 据传北宋兴国年间(976-984),温州大旱,一位叫王夫的九岁男孩,前往官府擂鼓求救,巡督深为感动,即拨粮食送往灾区,解百姓之急。在坊间传开,杨蟠将此地定名为问政坊。清时,巷内开设油漆作坊而更名为漆坊巷。谐音改名为七枫巷。十二、斗城九山之首海坛山(从朔门白鹿庵巷弄上山往南站峰巅南望华盖山)位于古城东北端,北临瓯江,东濒东海,南接华盖山。海拔32.5米,面积6.75公顷。为斗口之首,斗城天象为天枢。顾名思义,即指祭奠大海的法坛。海坛山上历史上出现的名胜古迹皆与此有关。晋代的白鹿庵、郭仙庵,梁代的悟真道院,唐代的海神庙、嘉福寺,五代的天宁寺,明代的五灵庙、平水庙及高殿(济德寺)等庙宇。温州处于台风多发地带,古人是依托德高望重的圣贤来抵御江海的狂风巨浪。古代星相家认为海坛山是温州的龙脉所在!弘治温州府志卷一云:“旧传华盖、积谷与海坛山相连,望气者以为太盛,凿断之,其门隘,俗称石窟门,今东门。”天文学中,北斗星的柄指向东方即是春天的季节,万物茁壮成长。阳光明媚的春天是顺境,容易得意。气盛本应为喜事,过之则不利。故“凿断之”,并在石窟门侧造塔镇之。以提示人得意不要忘形。十三、江心屿1、在船上讲海航海贸历史(10分钟):温州是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海洋文化城市。唐宋时期,温州古城东北方既是大海。海坛山即是祭奠大海的法坛,山巅在唐朝时就建有海神庙。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至唐昭宗天成四年(907),史记日本商船停泊的港口就有温州等十余个。唐天宝年间(742756)著名高僧鉴真6次东渡日本,第4次便是由黄岩取道温州出发的。宋代温州造船业达到高峰,船场多,造船的数量也多。宋代官营船场一年造粮船共2900只,其中温州就占600只。温州宋代还出现用图纸造船的记载。据宋代蔡蘘江南日记和福建莆田祥应庙碑记等载,当时福建的蓝淀和桂圆运到温州,从温州转运漆器、丝绸、布匹、酒等到福建贩卖。唐宋时温州不仅设有招待外宾的“待贤驿”和“来远驿”,而且还有公其娱乐的“群乐园”等。元代大规模海运漕粮进一步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自泉州至杭州立海站十五,站置船五艘,水军二百,专送蕃夷贡献及商贩奇货,且防御海道”,温州是十五个海站之一。元贞元年至大德元年出使真腊(现柬埔寨),就是“自温州开洋”的记载。元代温州的漆器等远销东南亚。1975年在朝鲜新安海底发现的元代沉船,船内装载的龙泉瓷器(龙泉瓷器历史上大多数是从温州港出口的)。温州是中英烟台条约四处被增辟为通商口岸之一,并规定设“领事馆”。温州古城城北频临瓯江口,码头多达二十个。江心屿东塔西麓欧式建筑是英国领事馆旧址,是温州开埠史的见证。十四、上岸路线:放生池英国领事馆遗址东塔宋井、海眼泉井西塔琉璃泉井谢公亭和澄鲜阁江心寺孤屿之名出处文公祠浩然楼1、站放生池前:江心屿是中国“四大名屿”之一,江心屿的历史文化特征是以佛教文化为其区域特色,同时,兼载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内涵。东西双塔先后建于唐朝和宋朝。江心屿可以说“以寺塔僧名闻天下,更以诗之岛名噪一时”。是南宋时期的十大禅宗道场,历史上有“江天佛国”美称。2、英国领事馆遗址:鸦片战争失败,1876年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中又增添了四处通商口岸,温州就是之一。英国首任领事阿尔巴斯特来温,提出建领事馆,1895年建成。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3、东塔:明万历温州府志载:“孤屿原为两岛,东西对峙,中贯川流,有龙潭深幻莫测”。江心屿又名孤屿,南宋前的孤屿实指两峰之中水中央或隐或现的岩石。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孤屿之椒露于佛殿后”。唐朝郡守张又新在改孤屿为双峰诗中有“碧水逶迤浮翠(山+献),绿萝蒙密媚睛江。不知谁与名孤屿,其实中川是一双。”历史上江心屿称双峰山。我们现在位于当年双峰山的东峰山,峰巅有建于唐咸通十年(869)的佛塔。原塔内有扶梯,迂回而上;塔前江上有礁石其形如象,石色皎洁称象岩。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重建。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每层塔面有一莲瓣形佛龛,外围走廊,飞檐重叠。登高远眺,水天相连,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光绪二十年(1894),英国在东塔山下建领事馆,以塔上栖息鸟群,鸣声嘈杂,并撒粪于其房顶为借口,强迫清政府拆除其全部飞檐回廊。原高达30米,塔刹遭毁,现高约28米,底径8.4米。宋朝郡守杨蟠孤屿山“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诗中的佛塔夜晚点灯,可见双塔因处瓯江口中央,具有江中导航的功能。1997年江心屿上的东西两塔被国际航标组织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国际航标协会正式宣布其为世界航标遗产。2002年5月,国家邮政局公开发行5枚特邮纪念中国入选的5座世界历史文物灯塔(江心双塔、大连老铁山灯塔、上海泖塔、舟山花鸟山灯塔、海南临高灯塔)。4、宋井、海眼泉井:从唐朝开始古代规划者以城市头脑的地理思想定位此岛。比如岛内有七口古井的布局形如小北斗,斗口朝着温州城。小北斗即是天文学中的北极星,又名紫微星或北辰。即是典型的堪舆学案例。宋井属于七口井的第二口井。宋元祐壬申七年挖掘。井壁上有二重环状石刻观音大悲忏等经文一千五百余字,并有皇佑、宋元佑壬申七年二月初三日主持宗达立等字样。距今已九百多年,井自山石高处下凿,径1.7米、深10米,井水至今清澈甘冽,为孤屿珍泉。海眼泉井 古人取“海眼”之名即为眼睛。这口井和西塔下的琉璃泉井,东西双塔组成龙角龙眼的形象化地貌。文天祥江心寺诗中有“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 林雷孤屿观涛有“龙掀大地东南振,鳌喷长天星斗空”。“海眼泉”为温州市三大名泉之一。水质甘甜,常年不竭。为江心寺创建者青了禅师挖掘。从这七口具有特定文化意义水井的布局中展示出古代高僧运用天地人合一思想的禅机:江心屿位于三江水汇聚的水口中心,要象天文学中北极星一样如如不动,才能中流砥柱静卧其上。5、西塔:我们现在位于当年双峰山的西峰山,塔顶的佛塔比东塔建得晚一些,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多次修缮。原有楼梯盘旋至塔巅。每层各面设有小佛龛,今尚留有石雕佛像16尊,塔周围青石坐凳。民国廿二年(1933)重修,拆除扶梯回廊,改建成今状。塔高32米、底径7米,塔身楼阁式青砖仿木建筑塔仍保持宋代风格。西塔前江上也有礁石,其形如狮,石色青翠,称狮岩。 革命历史展览馆的“琉璃泉井”:这里原来是西塔塔院“净信教院”,里面的“琉璃泉井”和东塔下的“海眼泉井”隐指龙眼。岛上共七口淡水井,其中三口常年不竭清凉甘甜可饮。琉璃泉井为其一。温州古城正北大江中央,这种双峰对峙,峰巅双塔、峰前狮岩象岩呼应的地理形势被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叹为止观,留下了近600多首诗歌。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陆游、韩愈、朱熹等都流连忘返于此赞叹歌颂。6、谢公亭、澄鲜阁:远在六朝晋宋间,传说西域高僧阿罗汉若巨那尊者在此结茅而居,即十八罗汉中的第五位,人称静坐罗汉。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任永嘉太守,与他为方外交(历史记载:谢灵运自幼皈依三宝,与佛教的因缘很深。年长之后又遍访高僧,曾与许多高僧都有密切的来往,与他们谈佛论道。与他平时交往的僧人,就有慧远、法显、慧睿、慧严、慧观、法勖、僧维、僧镜、昙隆、法流、慧琳、法纲、道生、道禀等10余人之多。他曾自注金刚般若经,参与翻译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还创作了关乎佛教的大量赞、颂)。因江心屿的灵秀激发了他的灵感,成就了他的千古绝唱登江中孤屿。谢公亭就是纪念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李白有“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从中可知谢公亭至少唐代就有。澄鲜阁是建于北宋崇宁元年,原名水陆阁,即是佛教中做水陆法会的法坛,几毁几建。现阁是明朝邑人(官至福建布政使)王叔杲捐资重建的,取谢灵运的“空水共澄鲜”句。7、站江心寺山门前:江心寺创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这里就是原来两岛中央府志中记载“深幻莫测”的龙潭。龙潭当中有一小岩石,名“孤屿”。清嘉靖年间编的孤屿志记载“两峰对峙,中川流,又名中川,川中有小山,即孤屿也。”谢灵运“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中的孤屿指川中的小山。那么,当年的孤屿今何在?清光绪永嘉县志有“孤屿之椒露于佛殿后”,等会儿我们去大殿后便知晓。在唐宋时期东西峰下各有寺院。西塔塔东麓是“净信教院”(现在革命历史展示馆), 东塔塔西麓是“普寂院”(现在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宋高宗诏普陀山高僧青了禅师来住持“净信教院”“普寂院”二寺,大振禅宗。日本、新罗(朝鲜)两国僧人都慕名来学习。禅宗气象大振就出现东西两岛交通不便的情况。志记:“师既说法,其地龙化为人,时集听法,了悟自心,愿即所居为精舍,且护其法。末几,沙塗拥塞自满,若有鬼神相之者。于是禅师亲自率众抛石填平,于上建中川寺,宋高宗赐号江心寺”。岛上一切亭台楼阁、殿堂庙宇,皆归寺里。朝廷赐香灯田一千亩,并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来寺朝拜进香。(特建“望江亭”于永清门外,作为横江待渡之处,自八字桥头至永清门底建设僧街今麻行僧街,命市民开设店铺为僧众服务。)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江心寺被列为十刹之六。从此,就有了现在的以“中川寺”为中轴线,左右对称被文天祥赞为“塔耸双角龙昂头”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地势壮观的江心寺大格局。江心寺被奉为“宗室道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徐照(宋)咏江心寺诗中有“僧多外国人”句,可见温州是古代中国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城市之一。历史上被载入佛教史书的高僧江心寺多达三十来位(青了禅师、元朝的逆川智顺禅师(曾为杭州净慈方丈)、明朝的日庵云旭禅师、清朝的大云本莹禅师、正庵大师、中川禅师、通榛大师)著名的竹禅和尚也来此驻锡并留过画;还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温修行十一年,这里是他闭关的场所之一。丰子恺的护生画集部分配文在此起稿。 江心寺是全国闻名的观音道场,清朝乾隆皇帝为正庵禅师的皈依弟子,当年大雄宝殿之上挂着乾隆皇帝亲自御笔题的“圆通殿”匾额。历史上江心屿亦称“江天佛国”。 山门前为宋朝状元王十朋所作的绝世楹联: 这别致的叠联,有三种不同的读法,其中读法之一:云早朝,早早朝,早朝早散;潮常涨,常常涨,常涨常消。无论是哪种读法,皆告诉世人:世界万物如潮水如朝霞既是有常的又是无常的禅机。江心寺经历千多年的风雨,几毁几建。现在的建筑为明清风格形制。站大殿后讲述孤屿历史以及典型的君臣礼制思想的中轴线起点:眼前“孤屿椒”三字为近代高僧,曾兼任杭州灵隐寺方丈已故的木鱼老和尚亲书并立的碑。前面我们说过,江心屿又名孤屿。南宋前的孤屿其实是指两峰之中水中央或隐或现的岩石。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孤屿之椒露于佛殿后”。我们眼前的观音菩萨即在大殿后,菩萨脚下踩着的岩石即为“孤屿之椒”。当年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辉”诗中的孤屿即是此岩石。宋朝郡守杨蟠登孤屿中有“天暖风光起,侵晨到此间。花飞春北去,潮落水东还”诗歌告诉我们登孤屿最佳时候是“潮落水东还”的时候。宋朝的徐照有诗“两寺今为一,中居物外人。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讲述的是此石头“曾坐谢公身”。历史上赞颂孤屿(或江心寺)的诗歌500多首,其中以龙头和鳌头的形象出现的达40多首。文天祥江心寺诗中有“晏岁著脚来东瓯,始觉坤轴东南浮。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蒲牢撞撞鼊坎坎”;林雷孤屿观涛有“龙掀大地东南振,鳌喷长天星斗空”;明王叔果孤屿记碑文中有“瓯为文献邦,孤屿为灵区”;张书绅的“遥看紫氣拂北斗”;魏纶(浙江安察副使)有“ 鰲浮潮汐千峰動,龍挟风云六月凉”, 诗词中把古城温州视为“斗城”,江心屿视为“龙头”或“鳌头”。孤屿为江心屿的中心点,江心屿为温州古城地理地貌的头脑。如拟为龙,这即是龙头,东西双塔为龙角,东西塔下的海眼泉和琉璃泉为龙眼;如拟为龙王之子“鼊”“鳌”“鰲”,这里即是龟头,东西塔下的海眼泉和琉璃泉为龟眼;如拟北斗城,这里即是北极星(紫微星)所在地,古代高僧挖掘七口水井印证此的地理地势。我们在地图上将这里和古城府衙连接向南延伸,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