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教育的基石.doc_第1页
理解——教育的基石.doc_第2页
理解——教育的基石.doc_第3页
理解——教育的基石.doc_第4页
理解——教育的基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论文理解教育的基石内容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师生间彼此的理解,更是开启教育之门的钥匙,是教育大厦中一块最沉稳的基石。建构师生间的相互理解,需要教师自觉地理解学生,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主题词:尊重 理解 引导 教育作者姓名:任燕斌作者单位:北京市宣武区康乐里小学联系电话:63031856理解教育的基石前言每当我静下来,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不是要探究那个艰深的哲学问题,我只是在思考我的职业角色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份耀眼的光辉不是源于我们直接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更不是源于我们能拥有令人艳羡的经济收入。我想,这光芒首先源于我们能无私地给予学生最真诚的引导与教育。这种教育是理智的,而且是在师生间彼此理解的基础上焕发光彩的。一、 自觉地理解学生理解,不是我们头脑中凭空出现的概念,它是一种基于尊重的主动认知。可以说,没有尊重,就没有真正的理解。1. 在尊重学生心智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学生、教育学生小学生好奇心强,他们常常是勤于行动、迟于思考,这是他们的心智特点所决定的。教师只有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心智特点,才能够理解学生,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我曾经历的难忘的“毛毛虫事件”。 当时学生们正在上课,突然,从一个孩子的课桌里居然爬出了几条毛毛虫。教室里一下子炸了窝,惊呼声、叫喊声响成一片。经过询问,我了解到这是几个爱好观察的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杨树时发现的,他们想起了法布尔观察蝉的故事,于是,就把毛毛虫抓了回来,预备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真实地反应出他们的心智特点。此时,更需要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既不能否定孩子们的爱好,也不能让这样的行为影响课堂秩序,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养成尊重生命的习惯。于是,我针对孩子们要向法布尔学习的想法,从正面实施引导策略: “回忆一下,法布尔是怎么观察那些昆虫的呢?比如他观察蝉的时候,是把蝉抓回家吗?”我问道。“不是,他观察昆虫的时候都是在室外。”一个孩子说。“我记得他观察蝉的时候,在蝉的洞穴边一趴就好几个小时呢。”另一个孩子补充着。“为什么他不把蝉抓回家去看呢?在家里观察不是更清楚、更省力吗?”我追问着。教室里一下子没人说话了,大约过了两三分钟,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我知道法布尔为什么不把昆虫抓回家了。法布尔要观察的就是那些小虫子是怎么生活的,如果把它们抓回来,就观察不到了。”“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我继续追问。另一个学生说:“法布尔很喜欢昆虫,他不把虫子抓回家,也是为了爱护它们。大家想想,把我们关在小屋子里,我们会快乐吗?”真是太好了!我心里不由得赞叹着,我就是要引导他们懂得尊重生命,同时也学会观察。“大家说得很对,可我们以后怎么观察那些小动物呢?”我还是不依不饶地追问着。几个抓毛毛虫的学生纷纷表示:课间休息可以到树下去观察,那样还能看毛毛虫爬树。“毛毛虫事件”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下课后,几个学生把抓来的毛毛虫又放回到杨树上了。几天后,我在学生的观察日记上读到了这样一段话:“毛毛虫是对眼儿它身上的毛可漂亮了,而且还变幻着色彩,简直像彩虹似的。”从孩子的语言里,我读到了他们的乐趣,读懂了他们的童心,同时也读出了作为一名教师,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无穷魅力。2. 在教育期待中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或许每一个教师都曾有过批评学生的经历,因为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是,教师稍不注意,就可能走进对学生理解的误区。一旦走进这个误区,孩子的心里就会筑起一道与老师隔绝的高墙,从此,我们的教育也会黯然失色。因此,面对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下这样或那样的结论,要从教育期待的视角让自己冷静下来。当我们等一等,想一想之后,我们也许就不会再囿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了。“爬行的西蒙”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西蒙居然在语文课上在地上爬着走!按照常理,任何老师看见,当时就会制止他,并且可能会声色俱厉地批评他。但是,我没有这么做。 事情是这样的: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我在行间巡视着,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突然,我看见西蒙从座位上下来,手脚并用地爬向了教室门口。我简直惊呆了,他怎么这样啊?我带着满腹的疑惑站在原地没动,看着他向前爬去。只见他爬到了门后的纸篓旁,把手里的一团纸扔进了纸篓,然后又原路爬了回来,坐到了座位上。 一种深深的感动瞬间涌满了我的全身,我的眼睛也有些湿润了。这个爬行的西蒙是多么地可爱啊!他坐在第一排,他要去扔纸,站起来走过去就行了,可他没有这么做。我猜想,他之所以爬着走,是怕干扰其他同学看黑板上的练习。我以前只知道西蒙爱劳动,还从没发现他是这么的细心,这样懂得为他人着想!下课了,我悄悄地问西蒙:“你刚才为什么爬着走啊?”“我怕挡着他们看黑板。”他憨憨地笑了,我也笑了,并说道:“你要是不下座位,等到下课了再去扔纸就更好了!”西蒙想了想,并点了点头。以后,他再也没有这样“爬”过。基于理解的引导,是给学生心里注入的暖流,是教育成功的良好途径。二、 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理解是双方的,一方面是教师理解学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只有恰当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师,我们的教育策略才能很好地落实。1. 理解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把正确的价值观主动渗透给学生。比如老师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等等。给学生亮明这些观点,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会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赏。当学生了解到教师的观点之后,他们会在心理上不自觉地向教师喜欢的方向靠拢,久而久之,教师的影响势必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特有的“向师性”。记得我在接新班后的第一次讲话中表扬了小图。我说:“假期里我给咱们班的同学都打了电话,虽然那时咱们谁也不认识谁,但我还是从电话中初步了解了你们,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图。在电话中小图听完我的自我介绍,马上就跟我说:老师好。最后还跟我道别:老师,开学见。放下小图的电话,我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多么懂事、多么有礼貌的孩子啊!”这次表扬给了学生很强的导向作用。从那时起,学生们每天早晨见到老师都会逐一问好,而且主动跟送他们回教室的夜班老师道别。小菲的妈妈跟我说,内向的小菲现在能够主动和别人打招呼问好,家长别提有多高兴了。问好不只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语言,我要引导学生从中学会怎样和人相处,学会尊重别人。2. 理解教师的工作方法 理想的班级工作是透明的,也是民主、平等的。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处理学生发生的问题时做到透明、公正。比如学生之间出现了小摩擦,无论是哪些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地要求他们首先反思自己有没有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我总是跟学生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你要给同学告状,你一定先告诉我这件事中你有没有做错的地方。”而且,我很少自己出面为学生处理这些问题,我都是让发生矛盾的两个孩子或几个孩子一起先反思自己的行为,然后共同解决问题,问题都解决了再来找我。我告诉孩子们:“有了矛盾不全是坏事,关键看你是否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你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勇敢地改正缺点,坏事就变成了好事,你决不会因为和同学有了矛盾就失去了朋友;相反,你会因为知错就改而得到更多的朋友。”学生信赖我,并且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更加理解我的工作方法。我刚接新班的时候,发现小图老是和小维过不去,千方百计地挑小维的毛病。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小图对小维的态度变了,他不再动不动就找小维的碴儿。如果真的发现小维有问题,他也能好好地跟小维交流了。我很奇怪,就悄悄地问小维。原来,小维利用元旦送贺卡的机会给小图写了一段话。她跟小图说,她愿意和小图做朋友,因为小图总能发现她的不足,她希望有小图这样一个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朋友。后来,我成了一个比较省心的老师,学生有了矛盾不但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而且处理得还非常到位。“省心”是客观效果,而我的主观愿望始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