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_第1页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_第2页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_第3页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_第4页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00 年 月 日星期新课标基本要求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含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基础知识】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能力过程】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例如,提高人均GDP,完善经济体制,扭转工农、城乡、地区三大差别,以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讨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图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师讲解为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让学生根据调查的数据,谈谈家乡近几年来的变化?你理想中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憧景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还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由组长负责记录、整理。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导入新课。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怎样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怎么回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多媒体展示并讲解下列材料材料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材料二:年月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年代翻一番,以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美元,翻一番达到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年到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材料三: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2000年我国已经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还不到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材料四: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展望新的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全国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个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实际上提出了到下个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是原第三步发展战略的具体化。按照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入小康生活后的战略规划,将分2010年、2020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邓小平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下面我们就学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问题。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0101页内容,并联系上面四则材料思考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处于什么状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教师点拨:到20世纪末,我国实现“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总体小康的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富裕型服务类消费迈进。a.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 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率达到7.1%,与此同时,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到2001年,农村贫困人口比1978年减少2.2亿多,比1989年减少7000多万.b.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衡量生活质量的一项综合指标,它客观上反映了不同收入不同价格水平下各国居民的生活状况.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用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一般为20%左右.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恩格尔系数高达67.7%,还处在贫困阶段,1989年降至54.8%,由贫困转向温饱,2001年则进一步降至47.7%,开始步入小康.从城镇居民看,197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7.5%,仅能维持温饱,1989年略降到54.5%,仍在温饱上徘徊,进入1990年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94年首次跌破50%大关,开始进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转向富裕.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c.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变化情况看,农民家庭经历了从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转变.1989年前,农民的主体选择是自行车,缝纫机,钟表和收音机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后,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成为农民追求的新宠.现代家庭生活的许多耐用消费品,如电话,移动电话,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则经历了从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风扇和照相机)再追求电脑,轿车的转变.d.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实现温饱以后,住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居民的居住环境,住房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政府加大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延续了几十年的实物性,福利性分房体制彻底结束,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正全面实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步伐日益加快.e.交通通信消费成为持续增长的消费热点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消费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交通和通信.改革初期,城镇居民的交通方式只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通信方式只有邮信和电报,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很少.而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457元,比1989年增长21.6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89年的1.7%增加到8.6%.随着各种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得到普及,农民意识到了知识,信息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将更多的消费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2001年,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的支出人均193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5.2倍;用于交通通讯的支出人均110元,与1989年相比提高了近12倍.尽管互联网尚未普及到农村,其他通信发展程度也远不如城市,但从速度上比较,其发展也是较快的.近几年的电网改造,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为农村通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描述小康水平的农村已通电话行政村比重指标也于1997年达到了小康标准.f.人口素质一年更比一年高人口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活质量的综合反映,是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标志之一.1999该项指标年实现小康标准的88.4%,其实现程度是五个方面最低的,但比1990年的53%高了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推进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到2000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两基目标,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2001年各级各类学校达到135万所,在校学生3.2亿人,平均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学生,国人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教育人口比重由1990年的22.2%上升到2001年的26.6%,增长了4.4个百分点.g.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略)h.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略)i.精神生活:走向希望享受人生(略)j).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略)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总量居世界前列。(3)、现在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1页虚框内材料,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说明我国只是从总体上说达到小康,不同地区经济、生活发展不平衡,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4)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两个不同小康社会建设的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和朴素交流相结合,发表观点。教师活动:总结、点评,形成完整理解。不同点:含义、特点、目标不同。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它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相同点:它们都是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们目前已达到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2、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教师活动: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请同学们看教材101页“名词点击”。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世界银行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国家分为四组:756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56299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2997926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926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请大家想一想:2000年的小康和2020年的小康,在经济实力上有什么区别?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教师总结:2000年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是低标准小康;2020年达到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是高标准的小康。(2)、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衡量工业化水平主要看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指服务业)产值所占比重和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两个指标。2002年工业产值达到51.5,初步实现现代化。2000年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是:50、22.5、27.5。2020年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5、55、40,就业比重则达到20以下、40、40以上,这时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从经济体制和经济体系来看,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清除,还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到2020年,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结合刚才列举的实例,思考它说明什么问题?2000年我国农村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在93左右,城乡收入差距在3:1以上。1999年西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84.18,中部和东部地区为93.18、97.86,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市突破4000美元,最低的贵州省只有300多美元。(4)、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提高,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02页虚框内材料,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城镇居民保障水平较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本世纪初20年,要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集中力量发展经济,降低失业率,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比例,让人民的吃穿住行达到更高水平的小康。3、小康社会的建设特点和要求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能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快一点,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教师活动:展示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和我国现状,并让学生思考,我国应怎样努力发展。教师活动:向学生展示我国工农差别、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严重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改变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