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8实施 1.1结构设计要点 版本V3.01、编制说明为减少设计中的错、漏、碰、缺等问题,方便设计人员的设计与校对工作,特编制本要点。本要点分为梁构件、板构件、柱构件、剪力墙构件、楼梯构件、地下室、基础构件、结构计算八部分。各部分按分类、要点内容、条文代码和特别提示进一步细分,其中要点内容是摘抄现行规范、技术措施、审查技术问答等资料,力求以简洁文字表达规范要点,作为设计备忘之用。条文代码罗列要点内容的资料出处,方便设计人员详细了解规范条文背景,深刻理解要点内容。对于存在同一内容有多个条文规定,本要点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等为优先顺序确定条文代码。特别提示和其它分类总结了部分设计经验和概念,可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不断扩充和修正。本结构设计要点以黑体字标志的内容为强制性条文,应严格执行。应与公司制定的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本部门的设计流程,制图统一措施等资料配套使用。本结构设计要点由部门结构技术负责人负责解释和完善。2、条文代码和符号(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条文代码:类X.X.X(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简称“高规”) 条文代码:高X.X.X(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简称“抗规”) 条文代码:抗X.X.X(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简称“砼规”) 条文代码:砼X.X.X(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简称“桩规”) 条文代码:桩X.X.X(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简称“基规”) 条文代码:基X.X.X(7)、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简称“荷规”) 条文代码:荷X.X.X(8)、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2005(简称“防规”) 条文代码:防X.X.X(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简称“国技”) 条文代码:国技X.X.X(10)、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简称“院技”) 条文代码:院技X.X.X(11)、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简称“筏规”) 条文代码:筏X.X.X(12)、建筑基桩检测检测技术规范(简称“桩检”) 条文代码:桩检X.X.X(13)、主要符号(一)、(二)、(三)、(四)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2012.8实施 1.1.1梁构件设计要点 版本V3.0序号分类要点内容条文代码特别提示1抗震措施1.对、类场地0.15g和0.30g的地区 高3.9.2抗震构造措施宜分别按8度和9度采用。2. .连梁的抗震等级高3.9.3框剪结构不大于60m时,连梁和框架梁抗震等级不同。3.裙房抗震等级(主楼裙房不设缝)高3.9.6主楼外的三跨裙房主楼2截面1.b200, h/b4,l/ h 4 抗6.3.2-2扁梁不用于一级框架结构3纵筋1.框架梁端纵筋高6.3.32.5%(不应2.75%),否则受压纵筋0.5受拉纵筋高6.3.21.梁底纵筋/梁顶纵筋0.5(一),0.3(二,三);2. 注意长短跨支座负筋超配的短跨梁底筋。2框架梁顶、底最小通长筋高6.3.31214且1/4 max(梁顶纵筋, 梁底纵筋)(一、二);2. 212(三、四)。3.纵筋的净间距砼9.2.1上部max(30,1.5d) ;下部max(25,1d) 第3排中距比下排大一倍;梁单排最大纵筋根数参附表。4.梁纵筋的最小配筋率高6.3.2一般由电算结果得以满足。5.梁顶负弯矩纵筋长度砼9.2.31.满足弯矩包络图;跨度较小、纵筋直径和梁高较大时,可适当加长或加大通长筋。2. 梁端弯矩沿跨度衰减较慢(如剪力墙相接的短跨梁),”平法”的负筋长度无法包络,应加大贯通筋。6.梁端底筋计算值较大时(受压区高度不足引起)7.受约束的简支梁端纵筋构造砼9.2.6梁顶纵筋1/4跨中底部纵筋,长度Lo/5。8.梁端的底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高6.3.2-24箍筋1.电算参数取值箍筋强度及计算间距高6.3.5一般由电算结果得以满足,实配与电算参数不同,可乘以调整系数,但不小于最小面积配箍率sv。2.梁端加密区直径和间距10min(h/4、100、6d)(一);8min(h/4、100、8d)(二) ;8min(h/4、150、8d)(三) ;6min(h/4、150、8d)(四) d为纵筋最小直径高6.3.3高6.3.41.梁端纵筋的配筋率2%,箍筋直径增大2mm,梁跨其余部分可不增加2.d16,h400 间距 100(一);d12,h400 间距 100(二);间距= 100(三、四)3.h800,箍筋直径8(四)3. 加密区箍筋肢距高6.3.5b=300为3肢箍,非加密区和四级震采用2肢箍4. 非加密区和非抗震的直径和间距高6.3.41. 非加密区间距为加密区的2倍2. h300 间距150;h500 间距200;h800 间距250;箍筋直径由电算结果换算,且d/4(d为受压纵筋直径)。5.受扭箍筋砼9.2.10复合箍筋且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6.设置复合箍筋砼9.2.9b350(抗震),b400,3根受压筋或4根受压筋(非抗震)。4附加钢筋1.附加箍筋或吊筋砼9.2.11梁上反梁可不设附加筋;每侧减少1根计入正常箍筋。2.腰筋的设置砼9.2.131.VT3倍恒载,负筋长度取1/3板短跨。4正常使用要求1.板的裂缝砼3.4.5一类环境可不控制,有外防水的二类环境0.25。2.板的挠度砼3.4.3L/200L/400,不满足时可设计起拱,施工图应注明。5特殊要求1.转换层楼板应加强高10.2.23板厚180,配筋率0.25%,其相邻层楼板也应适当加强2.多塔的底盘屋面楼板应加强高10.6.2板厚150,且配筋率0.25%,其相邻层楼板也应适当加强3. 悬挑板构造国技5.3.12离地30米以上(局部抗风压验算)且悬挑长度1.2米,抗震设防区悬挑长度大于1.5米,底筋应8-200。4.不规则的板配筋国技5.3.19有限元计算,注意平面凹角处的应力6图面1.板厚与计算简图的一致性当板厚加大时应反馈至电算部分以更改整体计算荷载2.阳角标注建筑物的外角3.孔洞的示意或标注较大孔洞或洞边设有较高墙体应设置小梁4.屋面结构找坡的方向及起终点标高5.后浇带的标注柱距1/3处6.楼梯的编号及大样的索引仅标注在第一跑梯段所在的楼层平面7.向建筑专业提供构造柱位置悬墙端部、较大的外门窗洞边、墙长5米以上的8.采光井在二层处一般有设板9.加强处的配筋要求由专业评审确定,详见专业评审记录7其它1.与大悬挑板相邻的边跨板,板厚及边支座负筋应与挑板匹配2.平面细腰处,板筋应加强3.现浇挑檐、雨罩、女儿墙等较长外露结构,长向筋也应加强或设置伸缩缝(间距12米),顶部压顶钢筋宜加大4.高层楼板有较大凹入时,应在外沿设拉梁或拉板(厚150),纵向受拉筋的配筋率1.0%,内侧设150厚挑板,每层每向的配筋率0.25%5.刀把形板的底筋布置方向:大板的受力钢筋放在小板的受力钢筋之上;大小板块交接处于小板块边设314板底附加正钢筋。6.转换层楼板边缘和较大洞口周边设置边梁,宽度2倍板厚,配筋率1.0%,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7.尽量减少次梁,大板跨设计。2012.8实施 1.1.3柱构件设计要点 版本V3.0序号分类要点内容条文代码特别提示1抗震措施1.、类场地0.15g和0.30g的建筑高3.9.2抗震构造措施宜分别按8(0.2g)度和9(0.4g)度采用。2. 抗震等级提高一级的部位高10.2.6转换层3层及以上,框支柱。高10.3.3-1带加强层结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高10.4.4-2错层结构,错层处框架柱。3.裙房抗震等级(主楼裙房不设缝)高3.9.6主楼外的三跨裙房主楼2截面1.b、h400, D450 (一、二、三); b、h300,D350 (四);h/b3 高6.4.1Lo/b30; Lo/h25(lo为柱的计算高度)2.转换柱:b450;hL/12高10.2.11-1L为转换梁跨度3.错层处框架柱h600高10.4.4砼C303纵筋1.最小纵向配筋率5%(4%转换柱),且每侧0.2%;一级框架柱每侧1.2%高6.4.3-1高10.2.11-7 高6.4.4-3、4 1、中柱、边柱/角(框支)柱/(框架结构中柱、边柱):0.9%/1.1%/(1.0%)(一); 0.7%/0.9%/(0.8%)(二);0.6%/0.8%/(0.7%)(三);由电算满足 2、采用二级钢、三级钢应分别增加0.1和0.053、类场地及砼C60的配筋率增加0.14、柱纵筋单边增加3cm2省暂规2.间距(50),200(一、二、三)(50),300(四)高6.4.4-2()数值内为纵筋净间距80,200(用于框支柱)高10.2.11-7圆柱6根纵筋砼9.3.1-43.地下每侧/地上每侧1.1(顶板为嵌固端)高12.2.1-3与地下砼墙相接的那侧可不必放大4.纵筋直径12砼9.3.116省暂规5、地震作用产生小偏心受拉,纵筋比计算值增加25%高6.4.4-5可能发生在高宽比较大的建筑角部6.角柱应按双偏压构件计算复核高6.2.4角筋不得小于计算值,计算应定义角柱7.框支柱纵筋尽可能伸入上部墙体一层高10.2.11-94箍筋1.电算参数取值箍筋强度高6.4.7实配与电算参数不同,可乘以调整系数,但不得小于最小体积配箍率。2.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高6.4.3-21.101006d(一);81008d(二) ;8150(柱根100)8d(三) ;6(柱根8)150(柱根100)8d(四) (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2.d16, 100(一级);d18, 150(三级)3、非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高6.4.8-3抗6.3.9-41加密区的2倍210d(一、二),15d(三、四)3.d20,200(一、二);300x300的施工空间6.位于内凹采光井的框架柱长宽比例大,外伸较多时,宜加板约束。2012.8实施 1.1.4剪力墙构件设计要点 版本V3.0序号分类要点内容条文代码特别提示1抗震措施抗震等级提高一级的部位高10.2.6转换层3层及以上,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高10.3.3-1带加强层结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核心筒剪力墙。2底部加强部位1.Max(1/10墙肢总高,底部两层)高7.1.4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并往下延伸。2.Max (底部框支层+以上两层,1/10墙肢总高)高10.2.23分布筋1.最小配筋率0.25%,间距300(一、二、三)高7.2.17 高7.2.19 bw=200(250),水平8200(8150,约束边缘构件区宜取10200),竖向10300(10250),(bw为墙肢厚度)0.2%,间距300 (四及以下)bw=200(250),水平8250(8200),竖向103000.25%,200(加强区)1.四级的顶层、楼电梯间、端部的纵横墙、短墙2. bw=200(250),水平8200(8150),竖向102002.框支剪力墙,核心筒剪墙体底部加强部位配筋率高10.2.19高9.2.2-10.3%3.错层处剪力墙配筋率高10.4.60.5%,截面2504.排数高7.2.3400墙厚700时3排,墙厚700时4排5.短肢剪力墙全部竖向钢筋配筋率高7.2.2-5底部加强区1.2(一、二),1.0%(三、四);其他部位1.0%(一、二),0.8%(三、四)。6.双排分布筋高7.2.3防4.11.116600600(6600500),人防区65005003轴压比1 .0.4(一9); 0.5(一6、7、8);0.6(二、三)高7.2.13全楼控制,注意荷载、截面和砼变化处。2、短肢剪力墙(b300mm,4h/b8)0.45(一),0.5(二),0.55(三);一字形相应减少0.1高7.2.2-24约束边缘构件1.高度范围:底部加强部位+一层高7.2.141. B级高度增加12层过渡;2. 转角窗两侧的墙肢全高2.水平范围:0.1hwlc0.25hw高7.2.15高9.2.2-2hw为墙肢长度;核心筒墙体,1/4墙肢高度,主要采用箍筋3.阴影区纵筋、箍筋、拉筋高7.2.15-2、3纵筋1.2%A816(一);1.0%A616(二);1.0%A614(三),A为阴影区面积。v=0.2,纵筋较大时,箍筋也应适当加大箍筋间距100(一);150(二、三),箍筋肢距300,且2倍纵筋间距(隔一拉一)。4.非阴影区构造高7.2.15-1纵筋直径同墙竖向分布筋,计入水平分布筋配筋率。5构造边缘构件1.高度范围高7.2.14-21.约束边缘构件以外的部位2.轴压比0.1(一9); 0.2(一6、7、8);0.3(二、三)2.水平范围及配筋高7.2.163.端柱受集中荷载时高7.2.16纵筋与箍筋宜按框架柱的要求配置箍筋全高加密6连梁1.纵筋最大和最小配筋率高7.2.2425与跨高比、钢筋等级、砼等级有关。2.箍筋高7.2.27-2全跨加密(跨高比5),当跨高比5按框架梁设计,不必全跨箍筋加密。3.腰筋高7.2.271.跨高比2.5时,面积配筋率0.3%2.梁宽250,10200;梁宽300(350),10150(12200);梁宽400,12150)h700时, 腰筋82004.斜向交叉构造钢筋跨高比2.0时,宜加设4127图面1.标高表应注明加强区及约束边缘构件范围2.截面、配筋与计算书一致3.尺寸定位与基础及上部模板吻合4.详图标高范围正确5.详图钢筋根数与标注根数一致6.与建筑立面一致8其它1.设备的预留洞应避开暗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境旅游领队考试经典试题及答案(2025北京市)
- 2025年航空航天钣金喷漆材料研发与应用合作框架合同
- 2025年度重型工程车辆购买及驾驶员综合安全培训协议
- 2025-2030中国电子物品监控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焊割设备行业需求动态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及答案03
- 熬料厨师合同(标准版)
- 【璞跃】2025量子飞跃以新兴技术变革行业研究报告
- 政务服务管理培训课件
- 施工现场协调与冲突解决方案
- 植保无人机打药合同
- 1.2《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 老年高血压指南解读
- 基础烫发知识课件
- 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策略研究及仿真分析
- 化工公司bluesign认证资料准备清单20201201
-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 骨科患者的疼痛管理
-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全册课文翻译(互译版)
- 小学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