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备课组期末复习知识点简介常考文言实词辑录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鼓励,奖励;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游玩,游览;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 7趣、趋: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禀:告诉,报告。常用于下对上。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听说,听见;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廷折:在朝廷指责皇帝的过错。 14让:责备,责怪;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临时驻扎(用于军队);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因犯罪或错误,触犯;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易:轻视,看不起。 (二)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简、铨:选拔。 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擢、拔:提升。 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贬:降职。 迁:降职(明显的有“左迁”,但“累迁”多是升职)。 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放:驱逐,流放。 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迁、补、转、调、徙、改。 4表示兼职: 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摄、 署、权、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三)了解相关的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巡视政事。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常考文言实词辑录按_按诛五人 /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当_表奏皆当死 /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德(1)_赵郡农民德之(感激) (2)_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衔_文度深衔之 (怀恨)乘_李侃率之以乘城 /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登上)论_于是论高辇死(判决)可(1)_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 (2)_帝可其奏(准许) (3)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岂,哪)方(1)_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易者。(比较)(2)_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1)_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 (2)_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多_时亦以此多之(赞扬)视_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其辱人贱行 ,视五人之死 ,轻重固何如哉?(比较)雅_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课(1)_劝课农桑。(督促) (2)_课敛赋税(征收) (3)_昼课赋,夜课书。(学习)简_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狱_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聘_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克(1)_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 (2)_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坐_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略(1)_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 (2)_攻城略地(夺取)亟(1)_子亟去,勿污我。(赶快) (2)_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干(1)_干青云而直上。(冲上) (2)_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 (3)_不鬻智以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董_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构_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摄(1)_收摄按问(拘捕) (2)_摄敝衣冠(整理)恤(1)_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 (2)_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 (3)_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稍_积功稍迁(渐渐)次(1)_非次拔擢(次序) (2)_次北固山下 / 师次彭模(停留)举(1)_举孝廉(推举) (2)_举进士(考中)伐(1)_此五霸之伐也(功业) (2)_每一令出,(屈)平伐曰:“非我莫能为也。”(夸耀)矜(1)_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夸耀) (2)_愿陛下矜悯愚诚(怜悯) (3)_冯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庄重)第(1)_宋世景举秀才,对策上第(等次) (2)_必躬造左公第(府第) (3)_第归,杀而鬻之(只管) (4)_能取进士第(科第)征_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严光,不至。(征召)微(1)_人微言轻(地位低) (2)_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3)_微言大义(精微)购_高祖购求季布千金(悬赏)笃(1)_疾渐笃(沉重) (2)_笃于朋友 (忠诚)知(1)_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了解) (2)_子产将知政矣 (主持) (3)_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智)恶(1)_无恶不惩,无善不显。(罪恶) (2)_君之病恶 (严重) (3)_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讨厌) (4)_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怎麽)趣(1)_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魏(催促) (2)_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旨趣) (3)_农赴时,商趣利(追逐) (4)_趣甚疾(疾走)让(1)_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责备) (2)_争货财,无辞让。(谦让)原(1)_原其理(推究) (2)_并原其罪,许以自信。(宽赦)文言文中常见句式一、判断句文言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二)主语后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三)“者”“也”全不用,语意构成判断。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四)用“乃”“为”“即”“则”等表示判断。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高祖本纪)(五)用“是”作判断动词。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二、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于”表示被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二)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三)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四)用“被”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五)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三、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及长,不知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四、成分省略1.省略主语(一)承前文主语省略吾入关,(吾)秋毫不敢有所近,(吾)籍吏民,(吾)封府库,而待将军。(吾)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吾)日夜望将军至,(吾)岂敢反乎!(吾)愿将军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主语“吾”承前句主语省略)(二)承前文宾语而主语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主语承前句宾语省略)(三)叙述对话常省略主语(触龙)曰:“日食饮得无衰乎?”(太后)曰:“恃粥耳。”(触龙)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中,“曰”的主语均省略)(四)主语蒙后文而省略(项羽)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史记项羽本纪前句主语“项羽”蒙后句主语而省略)2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毛遂奉铜槃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歃血),次者遂(歃血)。”(毛遂自谏谓语“歃血”承前句而省略)3省略宾语(一)宾语在上文已出现而下文省略。李广亦为胡所败。胡生得广,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资治通鉴卷十八)(二)省略双宾语里的其中一个宾语。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之)十金。(墨子公输)(三)省略兼语。不如因善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后面的宾语若备与彼协心,上下协同,则宜抚安,与(之)结盟好。(赤壁之战)5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6修饰语的省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五、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说)宾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宾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补语常用在动词之后,所以名词用在补语之前,而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能愿动词常用在动词之前,所以名词在能愿动词之后,而又别无动词时,就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连词“而”后的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英将也,驰而前。(冯婉贞)(二)名词的使动用法。活用为有“使为”意思的动词。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活用为有“以为”意思的动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四)名词直接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表示比喻)2动词的活用(一)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动词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3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沛公旦日从百余人来见项王。(鸿门宴)4形容词的活用(一)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二)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面迁之。(屈原列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三)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四)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把当作”或“把看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也。(庄子秋水)常见双音节虚词(1)得无:是表示反诘的副词,表示怀疑或揣测。常与疑问语气词“乎”相搭配,译为“莫非”、“莫不是”。(2)否则:古汉语的“否则”是两个词,“否”是“不然、不是这样”的意思,“则”相当于“就”。(3)何况:用于复句后引出进一层的意思,不作翻译。(4)何其:多用于形容词谓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多么”、“为什么”等。(5)然后:是顺承连词,可理解为先有前面一件事才会产生后面的事。译时可作“这以后”,或仍作“然后”。(6)然则:“然则”中的“然”,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则”字表示推断,因此,“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或“这样,就”,有时只译作“那么”。(7)虽然:与现代汉语连词“虽然”不同。文言文中的“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然”相当于“如此”的意思。“虽然”可译作“即使如此”等。(8)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与语气词“乎”构成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9)比及:“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等。“比及”或“比至”连用时,可译为“等到了”等。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15例一、“以为”、“以为”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二、“所以”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三、“如何”、“奈何”、“若何”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四、“何以为” 文言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五、“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六、“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乎”字与前面的“不亦”呼应,构成反问句式“不亦乎”,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七、“无乃乎”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构成“无乃乎”的凝固结构,这一凝固结构可以用“恐怕(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案例及安全生产法规知识试题附答案
- 中考化学模拟考试卷(带有答案)
- 供热工程试卷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检验医院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辽宁中考语法真题及答案
- 特变电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金沙英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学实验活动参与度与兴趣调查试题
- 2025年高考物理全真模拟演练试题(三)
- 公司培训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贵州黔西南州民政局公益性岗位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一国两制课件
- 隔震支座安装施工方案
- 中药生物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2024年武汉商学院公开招聘辅导员笔试题含答案
- 捶草印花课件
- 银行反电诈培训课件
- tesol考试的样卷及答案
- DB32-T 5156-2025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
- 外周血T细胞分离技术详解
- 世界现代设计简史-下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