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doc_第1页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doc_第2页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doc_第3页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doc_第4页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 土力学试验指导书及试验报告(水利水电专业)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组号指导老师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土力学实验室二零一一年三月1目录序号试验项目页号成绩试验一土的颗粒大小分析试验3试验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9试验三土的击实试验13试验四土的渗透试验16试验五土的固结试验20试验六土的直接剪切试验24试验成绩总评2试验室规则 1、讲卫生,保持室内整洁安静; 2、加强纪律,遵守时间,爱护各种仪器设备; 3、听从教师指导,按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项试验; 4、试验结束,及时成果,清洗设备,如数点交后方能离室; 5、室内一切设备不得擅自拿出室外,非本次试验之设备,请勿动用。 有关土工计算指标有效位数表项目符号单位有效位数含水率?%0.1密度?g/cm30.01颗粒比重Gs0.01孔隙比e0.001饱和度Sr%0.1液塑限?L、?P%0.1液塑性指数Il、Ip0.01颗粒含量P%0.1曲率系数Cc0.01不均匀系数Cu0.01渗透系数k cm/s0.001压缩系数av kPa-10.01压缩模量Es mPa0.01凝聚力c kPa0.01内摩擦角?0.13试验 一、土的颗粒大小分析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土的颗粒大小分析是测定干土中各粒组所占总土质量的百分数,以便了解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作为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其分类的一种依据。 试验方法因颗粒大小和级配情况而异,粒径大于0.075mm的土用筛析法,小于0.075mm的土用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 当土中同时含有大于0.075mm和小于0.075mm的土粒时,几种方法联合使用。 二、筛析法 1、仪器设备包括粗筛(孔径60mm、40mm、20mm、10mm、5mm、2mm、)、细筛(孔径2.0mm、1.0mm、0.5mm、0.25mm、0.1mm、0.075mm),洗筛(0.075mm)、天平(感量0.1g、0.01g)、台称、烘箱、量筒、漏斗、研钵、毛刷、木碾等。 2、操作步骤1)从风干松散土样中,用四分对角法按下列规定取样粒径小于2mm的土取100-300g;最大粒径小于10mm的土取300-1000g;最大粒径小于20mm的土取1000-2000g;最大粒径小于40mm的土取2000-4000g;最大粒径小于60mm的土取4000g以上。 当称量小于500g时,准确至0.1g;当称量大于500g时,准确至1.0g。 2)如系无粘性土?将试样过孔径为2mm的筛,分别称出筛上和筛下土质量;?然后取筛上试样倒入顺序叠好的粗筛中,取筛下试样倒入顺序叠好的细筛中,进行筛分析;?筛毕,顺序取下各筛内的土称量,准确至0.1g;?要求粗筛上、细筛上以及底盘内试样的总量与筛析前的总土量之差不得大于1%;?如2mm筛下的土,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细筛分析;如2mm筛上的土,小于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粗筛分析。 3)如系粘性土?将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充分碾散,用四分对角法按前面的规定取样;?将取出的试样置于盛有清水的瓷盆中,用搅棒搅拌,使试样充分浸润和粗细颗粒分离。 将浸润过的混合液过2mm细筛,边搅拌边冲洗边过筛,直至筛上仅留大于2mm的土粒为止;?然后将筛上的土风干称量,准确至0.1g,并进行粗筛分析;?用带橡皮头的研棒研磨粒径小于2mm的混合液,将上部悬液过0.075mm筛,再向瓷盆内加水研磨,过0.075mm筛,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盆内悬液澄清,筛上仅留大于0.075mm的净砂为止;4?将粒径大于0.075mm的净砂烘干称量,准确至0.1g,并进行细筛分析;?将粒径大于2mm颗粒和20.075mm颗粒的质量从原土总质量中减去,即得粒径小于0.075mm颗粒土的质量;?当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大于总质量的10%时,应按密度计法或移液管法测定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组成。 3、计算及制图按下式计算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式中x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mA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g);mB当细筛分析时或用密度计法分析时所取试样质量(g),粗筛分析时则为试样总质量(g);dx粒径小于2mm或粒径小于0.075mm的试样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数,如试样中无大于2mm粒径或无小于0.075mm粒径,在计算粗筛分析时,dx=100%。 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以粒径为横坐标,在对数横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 三、密度计法 1、仪器设备甲种密度计、量筒(1000ml)、细筛、洗筛、天平(感量0.1g、0.01g)、温度计、漏斗、搅拌器、电沙浴、烘箱、三角烧瓶、蒸发皿、研钵、木碾、秒表等。 2、操作步骤1)取代表性的风干土样100-300g放入研钵中碾散,过2mm筛,称筛下干质量的土30g倒入三角烧瓶中,注入蒸馏水约200ml,浸泡18小时,以便土粒分散;2)然后稍加摇动,放在电沙浴上煮沸0.51.0小时,待冷却;3)将冷却后的悬液倒入研钵,静置1分钟后,把上部悬液过0.075mm洗筛倒入量筒中,钵内遗留沉淀物用研棒研散,再加适量水搅拌,静置1分钟,再将上部悬液过0.075mm洗筛倒入量筒,如此反复至悬液澄清为止。 将剩余土全部倒入0.075mm洗筛上冲洗,直至筛上仅留大于0.075mm的颗粒为止;4)将留在洗筛上的土粒洗入蒸发皿内,烘干称量,并进行细筛分析;5)加4%浓度的六偏磷酸钠约10ml入量筒,并注入蒸馏水,使筒内悬液恰为1000ml。 用搅拌器沿悬液上下搅拌1分钟(往复各约30次)使浓度均匀;6)取出搅拌器,将密度计放入悬液中同时开动秒表,测计经过 1、 5、 30、 60、 120、1440分钟时密度计的读数和悬液温度。 每次测时,应提前1020秒钟小心放入密度计(勿靠近筒壁),读数以弯液面上缘为准,甲种比重计估读至0.5。 每次读毕,立即取出密度计放入盛有蒸馏水的量筒中。 xBAdmmx? 53、计算及制图按下式计算颗粒直径及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颗粒直径小于某粒径的百分数式中d颗粒径直(mm);L时刻t的土粒沉降距离(cm);k粒径计算系数,与悬液温度和土粒比重有关;t沉降时间(s);x小于某粒径的土质量百分数(%);ms试样干土质量(30g);C比重校正系数;mT温度校正值;CD分散剂校正值;n弯液面校正值;R甲种密度计读数。 以小于某粒径的试样质量占试样总质量的百分数为纵坐标,以粒径为横坐标,在对数横坐标上绘制颗粒大小分布曲线。 如系与筛析法联合分析,应将两段曲线绘成一平滑曲线。 四、试验报告 1、记录计算1)筛析法记录计算表风干土质量2mm筛上土质量2mm筛下土质量小于0.075mm的土占总土质量百分数小于2mm的土占总土质量百分数细筛分析时所取试样质量筛孔直径(mm)各级留筛土质量(g)小于该孔径土质量(g)小于该孔径土质量百分数(%)小于该孔径总土质量百分数(%)底盘总土质量tLkd?)(100DTsCnmRCmx?62)密度计法记录计算表干土质量ms=土粒比重G=比重计号量筒号烧瓶号比重校正系数C=比重计读数及各种校正值测定时间下沉时间t(min)悬液温度T(?C)密度计读数R弯液面校正n温度校正mT分散剂校正CD R+n+mT-CD土粒沉降距离L(cm)土粒粒径d(mm)小于某粒径土质量百分数%小于某粒径总土质量百分数%1510304560计算过程 72、简述试验目的及操作要领 3、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试验结果砾砂粒粉粒粘粒胶粒2.0-0.05粒组(mm)10-2.02.0-1.01.0-0.50.5-0.250.25-0.10.1-0.0750.075-0.005?0.005?0.002各粒组含量/%d10d30d60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土的级配好坏特征粒径(mm)Cu=d60/d10=Cc=d302/d60d10=0204060801000.0010.010.1110颗粒直径/mm小于某粒径颗粒累计含量/% 84、试验成果判定,误差分析附温度校正值和比重校正值温度校正比重校正悬液温度T(?C)温度校正值mT悬液温度T(?C)温度校正值mT悬液温度T(?C)温度校正值mT悬液温度T(?C)温度校正值mT土粒比重G比重校正值C14.5-1.317.5-0.720.50.123.51.12.720.98515.0-1.218.0-0.521.00.324.01.32.740.98115.5-1.118.5-0.421.50.524.51.52.760.97716.0-1.019.0-0.322.00.625.01.72.780.97316.5-0.919.5-0.122.50.825.51.92.800.96917.0-0.820.00.023.00.926.02.12.820.9659试验 二、土的界限含水率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细粒土的界限含水量,即液限、塑限和缩限。 液限是土呈可塑状态时的上限含水率,塑限是其下限含水率,缩限是土从半固态过渡到固态体积不再收缩时的含水率。 工程上多用液限、塑限两个指标对土分类定名。 土的含水率是处于某种状态下的土,在105-110?C恒温下烘至恒量时所失去的水质量与其干土质量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试验室以烘干法为主。 本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的颗粒组成及有机质含量不大于干土质量5%的土。 二、液塑限联合试验液塑限联合试验是用76g园锥仪测定经过5秒土在不同含水率时圆锥的下沉深度,在双对数坐标纸上绘成圆锥下沉深度和含水率的关系直线,在直线上查得圆锥下沉深度为17mm处的相应含水率为液限,下沉深度为2mm处的相应含水率为塑限。 1、仪器设备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调土碗、调土刀、吹风机、洗耳球、土样盒、0.5mm细筛、凡士林等。 2、操作步骤1)取过0.5mm筛的代表性土样约400g,置于调土碗中,加蒸馏水调成土膏,静置浸润一昼夜;2)然后将土膏调均,放入试杯中,杯口刮平置于联合测定仪上,接通电源,放好圆锥仪,调整零位刻度线,转动升降旋扭,待试样上升至土面与锥尖接触时,通过手动或自动使圆锥仪在断电后自动沉入土中,经5秒后测记圆锥下沉深度,圆锥下沉深度应在在1517mm之间,否则应取出重调重做;3)取合格土样30g左右装入土样盒称量,测出含水率,然后将剩余土膏用电吹风吹干调均,重复上述方法测出圆锥下沉深度为79mm和34mm所对应的含水率;4)以含水率为横坐标,圆锥下沉深度为纵坐标,将三个不同圆锥下沉深度和相应的三个含水率的点绘制在双对数坐标纸上。 若三点连成直线,则在直线上查得圆锥下沉深度为17mm对应的含水率为液限,下沉深度为2mm对应的含水率为塑限;5)如三点不在一直线上,通过高含水率的一点与其余两点连成两条直线,在圆锥下沉深度为2mm处查得相应的两个含水率,若两个含水率差值不超过2%,则用该两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高含水率点作一直线,在直线上查得圆锥下沉深度为17mm的相应含水率为液限,下沉深度为2mm的相应含水率为塑限。 若两个含水率的差值超过2%,应补做试验。 3、计算含水率按下式计算式中?含水率(%);m湿土质量(g);ms干土质量(g)。 100)1?(?smm?10 三、试验报告 1、记录计算土样说明风干含水率?0=%圆锥下沉深度(mm)h1h2h3盒号盒质量(g)盒加湿土质量(g)盒加干土质量(g)水质量(g)干土质量(g)含水率?(%)液限?L=塑限?P=塑性指数IP=?L-?P=土样分类 2、简述试验目的及操作要领 113、圆锥下沉深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 4、试验成果判断,误差分析11010010100含水率%入土深度mm12撮土条法测土的液塑限13试验 三、土的击实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击实试验的目的是用标准的击实方法,测定土的含水率与干密度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优含水率与相应的最大干密度。 本试验分轻型击实试验和重型击实试验两种,轻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5mm的粘性土,其单位体积击实功为592.2kJ/m3;重型击实试验适用于粒径小于20mm的土,其单位体积击实功为2684.9kJ/m3。 二、击实试验 1、仪器设备击实仪(包括击实筒、击实锤、护筒等)、天平(感量1g及0.01g)、台称(称量10kg)、标准筛(孔径5mm和20mm)、喷水设备、土样盒、推土器、削土刀、烘箱等。 2、操作步骤1)轻型击实试验过5mm筛,将筛下土样拌均,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 称5个2.5kg的风干土样平铺于不吸水的平板上,按土的塑限估计其最优含水率,并取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该含水率的值,含水率间相差2%;2)重型击实试验过20mm筛,将筛下土样拌均,测定土样的风干含水率。 按依次相差2%的含水率制备一组不少于5个的试样(每个样约5.0kg),其中至少有3个含水率小于塑限的试样;3)按下式计算各土样所需的加水量式中m?加水质量(g);?0风干土样含水率(%);m0风干土质量(g);?土样预定含水率(%)。 4)计算出各土样所需的加水量,均匀喷洒于各土样上,稍静置后装入盆内,盖上玻璃板润湿24小时;5)将制备好的各试样,每个都分3层(轻型击实)或5层(重型击实)装入标准击实筒,每层按25击(轻型击实)或56击(重型击实)进行击实。 然后刨松土面,安装套环,再装下一层土,重复第一层的方法进行第二层至第五层的击实;6)击实完毕,超出击实筒顶的试样高度应小于6mm。 取下试样,削平两端,擦净筒外壁称量后,用推土器推出试样,从试样中心处取土测定含水率。 3、计算及制图按下式计算湿密度、干密度及饱和含水率湿密度干密度饱和含水率式中?、?d击实样的湿密度和干密度(g/cm3);m、V击实样的质量(g)和击实筒的体积(cm3);G击实土的比重;)()1(000?mm?1d100)1(?Gdsat?Vm?14?、?sat击实样的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水的密度,等于1g/cm3。 以干密度?d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d?关系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坐标即为最大干密度?dmax与最优含水率?op,若无峰值应补点。 同时还应绘制干密度与饱和含水率?d?sat关系曲线。 三、试验报告 1、记录计算表土样说明风干含水率?0=%土粒比重G=层数仪器号估计最优含水率?op=%击实筒体积V=cm3击数密度含水率试验顺序预定含水率%筒加湿土质量g筒质量g湿土质量g湿密度g/cm3干密度g/cm3盒号盒加湿土质量g盒加干土质量g盒质量g水质量g含水率%饱和含水率% 123456782、简述试验目的及操作要领 153、击实曲线试验结果最大干密度?dmax=g/cm3,最优含水率?op=% 4、试验成果判定,误差分析1.31.41.51.61.71.81.910152025303540含水率/%干密度g/cm316试验 四、土的渗透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土的渗透系数。 渗透是水在多孔介质中运动的一种现象,土中渗流多为层流,符合达西定律,即渗透速度与水力坡降成正比,其比值即为渗透系数。 室内测定渗透系数,粗粒土用常水头法测定,细粒土用变水头法测定。 二、常水头渗透试验 1、仪器设备常水头渗透仪(70型渗透仪)及附件、量筒、秒表、天平、温度计等。 2、操作步骤1)将渗透仪的调节管与供水管相连,开止水夹由仪器底部充水至水位约高于金属孔板,关止水夹;2)取有代表性的风干土34kg,称量准确至1.0g,并测定风干含水率;3)将试样分层装入仪器,每层23cm厚,用木锤轻轻击实,以控制孔隙比;4)每层装好后,微开止水夹使水面与试样顶平,关止水夹。 再装第二层,逐层装至试样高出测压孔34cm为止,再在试样上端铺厚约2cm的细砾作缓冲层,开止水夹使水位缓慢上升至溢水孔有水溢出,关闭止水夹,量测试样净高,称剩余试样质量;5)静置数分钟后,检验各测压管水位是否与溢水孔齐平,如果不平,说明有气体隔阻,要用吸水器吸水排气。 然后提高调节管稍高于溢水孔,将调节管和供水管分开,置供水口入金属圆筒内,开止水夹注水入筒,保持溢水孔有水流出的稳定水头;6)降低调节管管口至试样上1/3高处,记录各测压管水位,开动秒表,用量筒测记一定时段的渗水量及水温,然后降低调节管口至试样中部和下部1/3处,以改变水力坡降,并进行重复测定,共测6次。 3、计算按下式计算试样的干密度、孔隙比及渗透系数k干密度孔隙比水温为T?C时的渗透系数水温为20?C时的渗透系数式中m风干试样质量(g);?风干含水率(%);t渗水时间(s);H两测压管水位差(cm);L两测压孔中心距,为10cm;G土的比重;A、h试样断面积(cm2)和高度(cm);Qt秒时间内的渗水量(cm3);KT、K20水温为T?C及20?C时的渗透系数(cm/s);?水的密度,等于1.0g/cm3;?T、?20水温为T?C及20?C时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 ?11mAhd1?dGe?AHtQLKT?2020?TTKK?17在计算结果中取三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渗透系数,求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土的渗透系数。 允许误差是指K20=A?10-n中A之最大与最小值之差不大于2.0。 三、变水头渗透试验 1、仪器设备变水头渗透仪(南55型渗透仪)、水头装置、100ml量筒、瓷碗、秒表、温度计、削土刀、凡士林等。 2、操作步骤1)用环刀切取原状土或制备好的扰动土样,将渗透容器套筒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装好上下透水石和上下盖,拧紧螺栓,不得漏水漏气;2)将容器的进水口与水头装置相连,关闭止水夹。 利用供水箱中的水充满进水管,开止水夹,使水头管内充水,把容器侧立,使容器排气管口向上,开排气夹及进水夹充水以排除容器底部空气,直至水中无气泡溢出为止。 然后关闭排气夹,平放容器,静置使试样进行水头饱和,直到出水口有水溢出,即可开始测定;3)将水头管充水至需要高度后,关闭止水夹,开动秒表,同时测记开始水位,经过t时后,测记终了水位,如此连续测记三次(每次水位下降宜大于10cm)。 再使水位回升至需要高度,又连续测记三次,试验即终止。 同时测记试验始末水温。 3、计算按下式计算渗透系数水温为T?C时的渗透系数水温为20?C时的渗透系数haLKT?式中KT、K20水温为T?C时和20?C时试样的渗透系数(cm/s);t时间(s);L渗径,即试样高度,等于4cm;a变水头管截面面积,等于0.95cm2;h 1、h2始末水位(cm);A试样断面积,即环刀面积为30cm2;?T、?20水温为T?C及20?C时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 二、试验报告 1、简述试验目的及操作要领21lg3.2hAt2020?TTKK? 182、记录计算1)70型渗透仪试验记录表土样说明仪器编号试样高度h=cm试样面积A=cm2测压孔距离L=cm土粒比重G=干土质量ms=g孔隙比e=测压管水位(cm)水位差(cm)水力坡降i渗水量Q(cm3)渗透系数KT(cm/s)平均水温T(?C)粘滞系数比值?T/?2020?C时的渗透系数K20(cm/s)试验次数历时t(s)I管II管III管h1h2h (1) (2) (3) (4) (5)= (2)- (3) (6)= (3)- (4) (7) (8)= (7)/L (9) (10)= (9)/ (8) (1)A (11) (12) (13)= (10) (12)123456平均渗透系数K20=2)变水头渗透试验记录表土样说明试样高度H=4cm试样面积A=cm2仪器编号测压管断面a=0.95cm2孔隙比e=开始水间终了时间历时t(s)起始水头h1(cm)终止水头h2(cm)渗透系数KT=2.3aL/Atlgh1/h2水温T(?C)?T/?20渗透系数K20(cm/s)平均渗透系数K20=19计算过程附水的动力粘滞系数值水温T(?C)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水温T(?C)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水温T(?C)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水温T(?C)水的动力粘滞系数?(kPa.s?10-6)13.01.20616.01.11519.01.03522.00.96813.51.18816.51.10119.51.02222.50.95214.01.17517.01.08820.01.01023.00.94114.51.16017.51.07420.50.99824.00.91915.01.14418.01.06121.00.98625.00.89915.51.13018.51.04821.50.97426.00. 8793、试验成果判断,误差分析20试验 五、土的固结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土的压缩是土体在垂直荷重作用下产生变形的过程。 固结试验是使试样在侧限和轴向排水条件下,测定其孔隙比和压力或变形和时间的关系,以便计算土的压缩系数、固结系数、压缩指数、压缩模量、回弹指数以及原状土的先期固结压力等。 本试验适用于饱和粘质土,试样为非饱和土时只进行压缩试验。 二、压缩试验 1、仪器设备固结仪(轻便固结仪、三联固结仪)、压缩环刀、量表、削土刀、土样盒、天平(感量0.01g、0.1g)、秒表等。 2、操作步骤1)取原状土或制备好的扰动土样,将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刃口向下,放在土样上,用切土刀或钢丝锯削成约大于环刀直径的土体,下压环刀,边压边削土,至土样少许伸出环刀为止,削平两端余土,取余土测定含水率,同时称环刀加湿土质量,准确至0.1g,计算湿密度及干密度,准确至0.1g/cm3;2)在固结容器底板上依次装入洁净湿润的透水石、滤纸、护环、环刀、加压导环,再在试样上放上湿润的滤纸、透水石和加压盖,用湿棉纱围住加压盖四周,避免水分蒸发,再置于加压框架下。 装好量表后,加1kg的接触压力,使试样与仪器各部件接触良好。 然后调平杠杆,调整量表,使小指针对正大于4的任一整数,长指针对正零作为起始读数,即可开始测记;3)加压等级一般用 50、 100、 200、400kPa四级,每级要压缩到基本稳定(稳定标准为每级压力下固结24小时,或一小时读数差不大于0.005mm),测记稳定读数后,再加下一级荷载。 为了测定下沉速率,以求固结系数,在第三级荷载时,要按表列历时测记。 最后测记第四级压力读数,直到试验结束。 在试验过程中,要一直保持加荷杠杆水平;4)采用快速固结试验,规定试样在各级压力下的固结时间为1小时,仅在最后一级压力下,除测记1小时的量表读数外,还应测读达到压缩稳定时的量表读数。 3、计算及制图按下式计算各项指标湿密度干密度初始孔隙比i级荷载稳定的单位沉降量i级荷载稳定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式中m、V试样的质量(g)和环刀的体积(60cm3);?0试样的起始含水率(%);Gs、?土粒比重和水的密度(1.0g/cm3);h0试样高度,为20mm;?hii级压力下,试样压缩的总变形量(mm);1)1(s00?Geiiiivppeea?110hhsii?iiseee)1(00?Vm?01?d21压缩模量固结系数pi、pi+ 1、i级压力值和i+1级压力值(kPa);si、si+1i级压力下的单位沉降量和i+1级压力的单位沉降量;ei、ei+1i级压力下的孔隙比和i+1级压力的孔隙比;?h试样排水距离,即试样初试与终了高度的平均值之半(cm);t90试样固结度为90%的试样历时(min),用时间平方根法确定。 三、试验报告 1、简述试验目的与操作要领 2、试验记录计算表1)含水率及密度记录计算表盒号环刀号盒质量(g)环刀质量(g)盒+湿土质量(g)环+湿土质量(g)盒+干土质量(g)湿土质量(g)水质量(g)环刀体积(cm3)60cm3干土质量(g)湿密度(g/cm3)含水率(%)干密度(g/cm3)90848.0thCv?iiiisssppE?11222)压缩试验记录计算表仪器编号试样初始高度h0=20mm初始孔隙比e0=土粒比重Gs=干密度?d=g/cm3饱和度Sr=%加荷历时(min)各级压力下量表读数R(mm)50kPa100kPa200kPa400kPa00.251.02.254.06.259.012.2516.020.2525.030.2536.042.2560.0总变形量(mm)仪器变形量(mm)试样变形量(mm)单位沉降量si孔隙比ei压缩模量Es(mPa)压缩系数av(kPa-1) 233、压缩曲线和固结曲线e-p关系曲线固结曲线试验结果压缩系数a1-2=kPa-1平均排水距离h=cm固结度达到90%的时间t90=min属于土固结系数Cv=cm2/s 4、试验成果判定,误差分析0.40.50.60.70.80100xx00400500垂直荷载p/kPa孔隙比e0.20.40.60.811.202468时间平方根/min量表读数/mm24试验 六、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一、试验目的及适用范围直剪试验是测定土的抗剪强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常都要取四个土样,在四种不同垂直压力下,施加水平剪切力进行剪切,求得破坏时的剪应力。 然后根据库伦定律,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直剪试验分快剪、固结快剪和慢剪三种。 本试验适用于测定细粒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及粒径小于2mm的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 二、直剪试验 1、仪器设备应变控制式直接剪切仪(主要包括上下剪切盒、垂直加压框架、测力计及推动机构等)、量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