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原始艺术.ppt_第1页
第一章 原始艺术.ppt_第2页
第一章 原始艺术.ppt_第3页
第一章 原始艺术.ppt_第4页
第一章 原始艺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艺术 距今约200万年前 公元前221年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艺术 距今约200万年前 公元前221年 史前美术 旧石器时代 400 200万年前至2 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 2 1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 结构图1石器时代的历史分期 打制石器时代 磨制和陶器并用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旧石器的造型和发展 晚期装饰品和刻划艺术品 初期 中期 晚期 四川巫山人 云南元谋人 陕西蓝田人 北京猿人等 山西襄汾丁村人 山西阳高许家窑人 陕西大荔枝人等 宁夏灵武水洞沟 河北阳原虎头梁 山西朔县峙峪人等 种类增多 形制日趋规整 单向到多向打击 类型分化 讲求对称和色质 加工精致 逐渐脱离实用 间接打击法 类型更为丰富 对称精致 讲求色泽 初具形式美感 装饰品 刻划艺术品 山西朔县峙峪人 灵武水洞沟 安阳小南海 山顶洞人等 河北兴隆 赤鹿角枝残段 石墨饰品 小圆石 鸵鸟蛋壳 贝壳 鸟骨等串珠 骨针 颜料及钻孔技术 直线 斜线和对称曲线组成的三组图案 染色 结构图2旧石器时代美术的分期 分类和特点 结构图3新时期时代的文化序列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的艺术 美术的起源 游戏说 劳动说 模仿说 巫术说 情感说 图腾说 旧石器石器 早期 中期 晚期 刮削器 砍砸器 尖状器造型简陋粗糙 制作手法单一 出现了三棱尖状器和石球外形规整 讲究对称 增加了石镞 石刀 石锯等讲究形式规律 流露出美感 早期狩猎工具 a 打有缺口的砾石器 200万年前 非洲 b 砍砸器 亚洲 c d 梨状手斧 简单的石片 非洲和欧洲 e 刮削器 约5万年前 f g 小雕刻器和尖状投射器 西侯度文化的打制石器 山西芮城出土 距今约180万年呈现了石器的原始性状 距今约2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 北京山顶洞人的石器和装饰品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的艺术 龙山文化玉鹰兽面纹圭 红山文化玉钩云鸟形佩 玉文化 圆玉的形状 尔雅 释器 中指出 肉倍好谓之璧 好倍肉谓之瑗 肉好若一谓之环 郭璞注 肉 边 好 孔 邢禹疏 肉 边也 好 孔也 边大倍于孔者名璧 孔大而边小者名瑗 边 孔适等若一者名环 此外 上述三者边缘有缺口着为之玦 菘泽文化玉瑗 良渚文化玉璧 新石器时代玉玦 玉环 红山文化玉兽形玦 璜形双面玉雕头像 红山文化三联璧 良渚文化玉镯 红山文化 龙 图腾的演变 良渚文化玉牌饰 良渚文化三叉形器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鸟 良渚文化玉琮 江淮地区玉刻圆形长方片 石家河文化晚期玉虎头像 陶塑裸体残躯残高5 8厘米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出土 距今已由五千年 号称 东方维纳斯 泥塑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包括彩陶纹饰 地画 壁画 岩画等史前遗迹 本小节以彩陶纹饰的风格和演变以及岩画为主 鸟纹彩陶钵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高12cm口径32厘米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彩陶艺术 陶器依用途可分为饮食器 炊煮器和储藏器 其中盆 钵 碗 杯 豆 勺属饮食器 鼎 鬲 簋 釜 灶属炊煮器 壶 罐 瓶 瓮属储藏器 彩陶的主要类型和纹样风格的演变 1 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 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距今六 七千年 1 器型 A 圆底盆 卷唇盆最常见 B 尖底瓶 瓶口成 葫芦 状 C 菱形壶 又称 船型壶 二头尖 中有网状纹样 二肩有耳 2 装饰纹 以鱼纹 人面形纹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蛙纹 鸟纹及折线 三角纹 斜线纹 菱形纹 辫形纹等几何图案 半坡装饰花纹 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 很少运用曲线 鱼图腾 有关的氏族徽号 鱼体分割 抽象 重组 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2 庙底沟型 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 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 向四周更广阔发展 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 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 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大瓮为主 2 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 纹样以鸟纹居多 另有带状纹 垂弧纹 圆点纹 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 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 形成曲边三角形 3 石岭下型 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 距今约5500 6000年 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 这一文化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葫芦河流域 以及西汉水 洮河 湟水河流域 石岭下类型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东部 中部和青海的东北部 石岭下类型彩陶的陶质以橙黄色陶为多 橙红色陶只占少数 器形以喇叭口圆腹平底罐和平底瓶为主要特色 多用黑色绘制花纹 也有用少量白色的 彩陶花纹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中心为圆形 两边为斜向弧形三角形的简化了的变体鱼纹 另一种是中为旋心圆而上下为相对弧边三角纹构成的变体鸟纹 陶器以彩陶为突出 多见黑彩 构图疏朗 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特色 石岭下类型是仰韶文化到马家窑文化的转折期 它将马家窑文化引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 是马家窑文化的初期阶段 4 马家窑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 主要分布在甘肃 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 罐 盆为主 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 颈 肩与上腹部位 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 动物和人物次之 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 竖线或平行线 一类为斜方格 棋盘格和网纹 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 另外三角 锯齿 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 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 几乎都饰满花纹 显得丰满华美 2 内彩 即内壁绘彩 也有内外加彩的 3 点和螺旋纹 点纹的运用使装饰面产生定点与核心的效果 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产生强烈的动感 给人旋转而流畅艺术感受 5 半山型 以首次发现于甘肃宁定县半山地区而得名 它是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 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 1 器形 主要是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 罐体圆而微扁 近似球形 小口 较短而略向外张的直颈与壶身形成曲线与直线的鲜明对比 造型饱满而凝重 2 装饰纹样 以螺旋纹 锯齿纹为主 也有贝纹 斜纹 垂弧纹 葫芦纹等 且旋纹的旋心扩大 内又装饰各种精细花纹 花纹套花纹的半山纹样更有变化的节奏美 3 装饰特点 图案丰富且繁密 且突破以前只用黑色纹饰而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 红黑交替出现 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 6 马厂型 马厂型是继半山型之后发展而来 因发现于青海东都县马厂沿而得名 1 器型 造型更多样丰富 器体加高 宽度移向肩部 增加了盖 流 提梁 纽等部件 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 其中小口双耳罐最典型 2 纹饰 纹饰图案主要以 直线 构成 刚健庄重并趋简略 纹饰母题有网格纹 旋纹 菱形纹 回纹等 而以 人形纹 最流行 纹饰粗犷 刚劲 豪放 注重大效果 人形纹 在学术界又称蛙纹 也称 谷神纹 早期有头 身 手 足 手足都有五指 屈腿直立 中期头部消失 只留躯干 肢节增多 晚期仅留指爪或三角折线纹 马厂 人形纹 是原始社会宗教图腾的标志 鱼纹壶 三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约15cm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彩陶人面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高约16 5cm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内彩人面纹盆 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人面鱼纹盆 局部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内彩人面纹盆 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 人面鱼纹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鲵鱼纹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鲵鱼纹瓶石岭下类型 变体鱼纹罐 石岭下类型 彩陶双鱼纹壶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对称方折纹双肩耳罐马厂类型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 彩陶马家窑文化 陶塑 陶塑是新石器最主要的雕塑艺术形式 目前发现的陶塑多为工艺装饰性雕塑 拟形器和器物局部的立体装饰 作品的题材主要是人物和动物 右图 人头型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红陶双耳三足壶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前5500 前4900年 彩陶三足钵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前5850 前5400年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鸟纹的演变 鹳鱼石斧缸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高47cm红陶河南临汝阎村出土 变体鸟纹盆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变体鸟纹长颈罐 变体鸟纹罐 人头型器口瓶庙底沟类型 彩陶涡状纹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 旋涡纹的演变 涡状纹罐 涡状纹罐 半山类型 涡状纹尖底瓶 涡状纹米字纹罐 涡状纹盆 涡状纹瓶 锯齿纹罐 锯齿纹双肩耳罐 葫芦网纹罐 菱格网纹壶 马家窑文化齐家类型 菱格纹罐 菱格纹罐 仰韶文化半山类型 菱格纹人形罐 菱格纹双耳罐 仰韶文化马厂类型 贝叶纹罐 叶片网格纹壶 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 舞蹈纹彩陶盆马家窑文化高14cm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 变体人形纹杯 变体神人纹壶 变体蛙纹纹瓮 马厂类型 变体蛙纹壶 扩胸状神人纹罐 半山类型 连续人面纹罐 马家窑类型 肢爪纹彩陶壶 四大圆圈纹 龙山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 地画 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地画 富蕴县夏勒格尔的双狮 五凤石 岩画 吉木乃县霍依塔斯岩画 吉木乃县萨吾尔山车辆岩画 托里县麦勒山上的哈拉绰克岩画 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 阿拜合买提摄富蕴县塘巴勒塔斯洞穴彩绘岩画 专业术语 陶器 是用陶土作坯胎 用火烧制而成的器物 窑温一般在摄氏600到1000度之间 彩陶 在打磨过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 以天然的物质颜料进行描绘 用赫石和氧化锰作成色元素 然后入窑烧制 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出赫红 黑 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 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 是制陶工艺中最成功的一种装饰艺术手法 第四节书法艺术 甲骨文 清末光绪25年 公元1899年 秋 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 1845 1900 得了疟疾 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 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 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 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 很像古代文字 但其形状又非籀 大篆 非篆 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 他派人赶到达仁堂 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 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 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 累计共收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