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三章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2课时)(王东).doc_第1页
八年级第三章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2课时)(王东).doc_第2页
八年级第三章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2课时)(王东).doc_第3页
八年级第三章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2课时)(王东).doc_第4页
八年级第三章3.6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第2课时)(王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6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1)审核人:赵友忠【目标导航】1. 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 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要点梳理】1. 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_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_2.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_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_【问题探究】知识点1. 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重点;了解)例1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与一个平行四边形解:【变式】1:把一个等边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2: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3: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剪拼成一个平等四边形知识点2. 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重点;掌握)例2探索:如图1,DE是ABC的中位线,DE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ABCDE图1 解:知识点3.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应用(重点;运用)例3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CHFEDBAG图2边形吗?为什么?解:【变式】若四边形ABCD是矩形,则四边形EFGH是形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四边形EFGH是形【课堂操练】1.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8cm2,那么它的3条中位线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_cm22. 如果四边形ABCD的四边中点依次是E、F、G、H,那么四边形EFGH是_形如果AC24cm,BD32cm,那么四边形EFGH的周长等于_cm;3. 如图3,在ABC中,AHBC于点H,点E、D、F分别是三边的中点,则四边形EDHF是_形ACBADCB图4图5EFCA图3HDB4. 如图4,ABC中,AD是A的平分线,BDAD,AB=12,AC=18 (1)延长BD交AC于点E,你能求得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 (2)取BC的中点F,连接DF,你能求得DF的长度吗?5. 已知ABC周长为64cm,顺次连接各边中点得到一个三角形,再顺次连接所得三角形的各边中点,又得到更小的三角形则第五次得到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cm6. 如图6,已知ABC中,AD是中线,点E在AD上,AE=ED,连接CE并延长交AB于点F,请你先用刻度尺量一下线段AF与BF,它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你能说明理由吗?CBAEFD图67.(2010广东广州)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若BC5,则DE的长是( )A2.5B5C10D15【每课一测】(完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 顺次连结矩形四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以上都不对2 如果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顺次连结四边形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 )A.矩形 B.菱形 C.正方形 D.以上都不对3 如果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组成的四边形是菱形,那么原来的四边形的对角线( )A.互相平分 B.互相垂直 C.相等 D.相等且互相平分4 已知三角形的3条中位线分别为3cm、4cm、6cm,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 A3cm B26cm C24cm D65cmBCA图75(2010 浙江衢州)如图7,D,E分别是ABC的边AC和BC的中点,已知DE2,则AB()A1 B2 C3 D4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已知以一个三角形各边中点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周长为8cm,则原三角形的周长为 cm7 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2cm,则这个三角形各边中点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 .8 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则线段CD是ABC的_,线段DE是ABC_9 如图8,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1)如果EF4cm,那么BC _cm;如果AB10cm,那么DF_cm;(2)中线AD与中位线EF的关系是_10(2010福建宁德)如图9,在ABC中,点E、F分别为AB、AC的中点若EF的长为2,则BC的长为_. ABCEFDAEFCB图9图8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FEDCBA11在中,点D、E、F分别在、上,且是的中点求证:解: 12已知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AECD,垂足是E、F是BC的中点,试说明BD2EF解:EFDBAC13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M、N分别是AD、BC的中点,延长BA、NM、CD分别交于点E、F试说明BENNFC.解: 14已知:ABC中,AB10 (1)如图,若点D,E分别是AC,BC边的中点,求DE的长; (2)如图,若点A1,A2把AC边三等分,过A1,A2作AB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边于点B1,B2,求A1B1+A2B2的值; (3)如图,若点A1,A2,A10把AC边十一等分,过各点作AB边的平行线,分别交BC边于点B1,B2,B10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A1B1+A2B2+A10B10的结果解:15已知:如图所示,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为F、G连结FG,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易证FG(AB+BC+AC)若(1)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如图);(2)BD为ABC的内角平分线,CE为ABC的外角平分线(如图),则在图、图两种情况下,线段FG与ABC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解: 【参考答案】【要点梳理】1. 两边中点,中位线2. 平行于,一半【问题探究】例1取三角形两边中点【变式】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1);取三边中点,并分别连接(图2);剪一个三角形,记为ABC;分别取AB、AC的中点D、E,连接DE;沿DE将ABC剪成两部分,并将ADE续点E旋转180,得四边形BCFD(图3)EDCBAF图3图2例2DEBC,DEBC例3平行四边形【变式】菱形 矩形【课堂操练】1. (1)22. 平行四边形,563. 等腰梯形4. (1)AE=12,EC=6;(2)DF=6 5. 26. AF=BF提示:过点D画AB的平行线交FC于点P,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7. A【每课一测】1【答案】B2【答案】A3【答案】B4【答案】B5【答案】D 6 167 6cm8 中线,中位线9 8、5、互相平分10411说明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通过对边相等即可。12说明三角形ACD为等腰三角形,通过三线合一,证明E为CD中点即可。13连结对角线AC,取AC中点G,连结MG、NG,可得三角形MGN为等腰三角形,再利用平行线转移角,可得两角相等。14(1)5(2)10(3)5015(1)FG(AB-BC+AC) (2)FG(-AB+BC+AC)3.6 三角形、梯形中位线(2)审核人:赵友忠【目标导航】1. 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2. 会利用梯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经历探索梯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要点梳理】1. 梯形中位线的概念:连接梯形两腰_的线段,叫做梯形的_.2.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梯形中位线_于梯形的两底,并且等于梯形_.EBDACF3. 将梯形问题转化为_问题.【问题探究】知识点1. 梯形中位线概念(重点,了解)例1怎样将一张梯形硬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知识点2. 梯形中位线的性质(重点,掌握)例2梯形ABCD的中位线MN与梯形的两底边AD、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为什么?【变式】当梯形ABCD的上底AD0,即两个端点A、D重合时,对于梯形中位线EF,你有什么发现?知识点3.梯形中位线的运用(重点,运用)例3如图,梯子各横木间互相平行,且A1A2A2A3AAA4A5,B1B2B2B3B2B4B4B5,已知横木A1B148cm,A2B244cm,A1A2A3A4A5B5B4B3B2B1求横木A3B3,A4B4,A5B5的长。解:【变式】若将题中A2B244cm改为A3B344cm,其余横木的长如何求解?若改成A5B544cm呢?A4B444cm呢?【课堂操练】1. 已知梯形中位线长是5cm,高是4cm,则梯形的面积是。2. 等腰梯形的腰长是6cm,中位线是5cm,则梯形的周长是。3. 梯形上底与中位线之比是2:5,则梯形下底与中位之比是。4. 如图,梯形ABCD中,AD/BC,BD为对角线,中位线EF交BD于O点,若FOEO=3,则BCAD等于( )A4 B6 C8 D10BADCEFDO5. 如图,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B中点,连结EC、ED、CEDE,CD、AD与BC三条线段之间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6. 如图,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为BD、AC的中点试判断线段MN与AD、BC之间存在什么关系?7. 如图,矩形ABCD中,ADBC,E是CD一点,EA、EB分别平分DAB和CBA,F是AB的中点。(1)猜想AEB的形状。(2)试说明EF是梯形的中位线。(3)试说明:ABAD+BC8. (2010湖北十堰)如图,已知梯形ABCD的中位线为EF,且AEF的面积为6cm2,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 )ADBCEFA12 cm2 B18 cm2 C24 cm2 D30 cm2【每课一测】(完成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1已知ABC的周长为50cm,中位线DE=8cm,EF=10cm,则另一条中位线DF的长是 ( )A5cm B7cm C9cm D10cm2 梯形ABCD中,M、N分别为对角线AB、BD中点,则MN的长为( )A1cm B2cm C3cm D4cm3 一个梯形中位线的长是高的2倍,面积是18cm2,则这梯形的高是 ( )A3cm B6cm C6cm D3cm4 等腰梯形的两腰延长后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位线恰好是该梯形上底,则该三角形中位线与原梯形的中位线的比是( )A1:2 B1:3 C2:1 D2:35 (2010四川达州)如图,在一块形状为直角梯形的草坪中,修建了一条由AMNC的小路(M、N分别是AB、CD中点).极少数同学为了走“捷径”,沿线段AC行走,破坏了草坪,实际上他们仅少走了( )A. 7米 B. 6米 C. 5米 D. 4米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25分)6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则(1)四边形EFGH是 形;(2)若四边形EFGH的周长为30cm,则梯形ABCD的周长为 cm 7等腰梯形中位线长为4cm,腰长为6cm,它的周长是_ _8已知梯形上、下底之比为23,中位线长20cm,则梯形上底和下底分别是_9 如图,梯形ABCD中,BCAD对角线ACBD,且AC5cm,BD12cm,则该梯形的中位线的长是 cm10(2010江苏无锡)如图,梯形ABCD中,ADBC,EF是梯形的中位线,对角线AC交EF于G,若BC10cm,EF8cm,则GF的长等于 cm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1已知:如图,E、F、G、H分别是CD、BC、AB、DA的中点,试说明: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12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与BD互相垂直,试说明:这个等腰梯形的中位线与高相等13如图,四边形ABCD中,AD=BC,P、M、N分别是AB、AC、BD的中点,猜想线段PM、PN有什么关系?14梯形ABCD中,上底AD=4cm,下底BC=10cm,中位线EF分别交对角线AC、BD于点G、H (1)度量线段EG与FH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 (2)求线段GH的长BDGEHCFA15(2010四川乐山)在ABC中,D为BC的中点,O为AD的中点,直线l过点O.过A、B、C三点分别做直线l的垂线,垂足分别是G、E、F,设AG=h1,BE=h2,CF=h3.(1)如图(1),当直线lAD时(此时点G与点O重合).求证:h2+h3= 2h1;(2)将直线l绕点O旋转,使得l与AD不垂直.如图(2),当点B、C在直线l的同侧时,猜想(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你的理由;如图(3),当点B、C在直线l的异侧时,猜想h1、h2、h3满足什么关系.(只需写出关系,不要求说明理由)h2h1EFGOCABDh3lh3h1h2EFlCABDO(G)Oh2h1h3FEGlCABD图(3)图(2)图(1)【参考答案】【要点梳理】1.中点 中位线2.平行 两底之和的一半3.三角形【问题探究】例1 剪一个梯形,设为梯形ABCD。 取CD的中点N。 沿AN将梯形剪成两部分,并将AND结点N旋转180,得ABE(如图1)。 取AB中点M,连接MN。NCABDE图1例2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底边,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变式】梯形中位线变成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是梯形的特殊情况例332 36 40【变式】改成A4B4=44cm时,可以设A2A3=x,通过列方程求解【课堂操练】1.202.223.8:54. B5. CDADBC6. ADMNBC,且MN=(BCAD) 7.(1)AEB为直角三角形;(2)先说明AFE是等腰三角形,得FAE=FEA,再由FAE=DAE,得DAE=FEA,从而ADFEBC,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