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本篇目阶段补充意见.doc_第1页
初中语文基本篇目阶段补充意见.doc_第2页
初中语文基本篇目阶段补充意见.doc_第3页
初中语文基本篇目阶段补充意见.doc_第4页
初中语文基本篇目阶段补充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初中语文补充教学内容的指导意见为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顺应中考形势发展,结合北师大版教材编排体例,特针对古诗文与汉语语法教学内容,按照逐步实施、分解任务的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材内容与补充内容均衡搭配的原则,现将各年级补充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年级补充教学内容古诗文汉语语法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无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见欢汉字下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山坡羊潼关怀古观刈麦雁门太守行行路难送东阳马生序词的分类、词语意义及感情色彩八年级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浣溪沙江城子密州出猎泊秦淮春望短语的种类、句子的成分下册游山西村登飞来峰赤壁己亥杂诗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说语病辨析及修改九年级上册关雎蒹葭修辞说明:送东阳马生序与马说为北师大版现行教材中的已有篇目,但非讲读内容,今后教学中应作为必读篇目,深入研读。附:汉语语法教学内容汉字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像的部份。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 词类一、实词和虚词 词按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六类。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它可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六类。 二、名词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普通名词:牛、人、学生、云、飞机、菜 2、专有名词:中国、黄河、泰山、毛泽东 3、抽象名词:精神、文化、人生、思想 4、时间名词:现在、去年、明天、星期一 5、方位名词:上、前、东、夏天、以上、之南、之东、一旁、底下、跟前、当中、里外、左右、上下 三、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存在、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看、听、笑、唱、跳、飞、劳动、研究、认识、安慰、团结、休息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希望、喜欢、回忆、思考、理解、厌恶 3、表示发展变化:增加、扩大、提高、降低 4、表示存在:出现、消失:存在、出现、消失、死亡、停、丢 5、表示使令:叫、让、派、请、使、要求、命令、禁止、 6、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能够、会、可以、可能、应该、应当、必须、要、愿意、需要、肯、敢、情愿 7、表示动作趋向趋向动词:上、下、来去、进、出、过、起来、回去 8、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四、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大、小、圆、粗、滑、平、高、低、宽、窄、肥、胖、美、丑、温柔、平缓、笔直 2、表示性质:好、坏、冷、热、酸、甜、苦、软、聪明、朴素、老实、正确、勇敢、特殊 3、表示状态:快、忙、急、稳、轻松、高兴 五、数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数词可分为基数、序数、分数、小数、倍数和概数。 1、基数:一、二、三、十、百、千、万、亿 2、序数:第一头一回、初一老大老幺 3、分数:25%、几分、几成 4、小数:0.25、12.34 5、倍数:一倍 6、概数:几、两、来、多、把、左右、上下、以上、以下、成千、上万、近亿、三四个、两三年 六、量词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量的词。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 A、个体量词:个、只、条、张、件、间、棵、粒、头、座 B、集合量词:双、群、副、套、班、组、伙、类、帮、批 C、度量衡量词:丈、尺、寸、升、斤、两、吨亩、顷 D、临时量词:杯、车、筐、挑、捆、抱 2、动量词: A、专用的:遍、回、阵、顿、番、遭、次、趟下 B、借用的:脚、拳、刀、眼、天、年、月、星期、人次、元吨 七、代词 代词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它可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1、人称代词:我你他它咱自己、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儿、彼此 2、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些)、哪儿、哪里、几时、多会儿、怎样、怎么、怎么样、多少、几多、多么 3、指示代词:这(些、儿、样、里、么、会儿)、那(些儿、样、里、么、会儿)、 八、副词 副词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的词。 1、程度:很、挺、怪、更、最、太、极、非常、十分、特别、尤其、稍微、比较、格外 2、范围:都、只、也、光、单、凡、净、一贯、一概、仅仅、大半、统统、通通、单单 3、时间、频率:正、刚、才、就、常、便、曾立刻、刚刚、常常、往往、逐渐、终于、马上、已经 4、重复、反复:又、还、再、一连、再三、连续、反复、不断、屡次、重新 5、情貌:猛然、忽然、欣然、居然、贸然、默默 6、肯定、否定:必、准、一定、必定、必然、的确、准保、不、没没有、别、甭 7、估量: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恐怕、几乎 8、语气:却、偏、岂、偏偏、难道、简直、反正、果真 9、方式:悄悄、暗暗、亲自、一齐、互相 九、介词: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短语的前面,组成介宾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目的等。 1、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 2、表示处所:从、自、往、朝、向、在、由、沿着、顺着 3、表示方式:按、按照、根据、通过、经过、用、拿、以、凭 4: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把、给、和、跟、同、被、由、叫、让 5、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6、表示比较:比、跟、同、和 7、表示排除:除了、除开、除去 十、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词。如:和、跟、同、与、及、或、不但、不管、即使、既然、假如、尽管、宁可、尚且、虽然、无论、要是、因为、由于、与其、只要、只有、不过、然而、否则、何况、可是、但是、从而、所以、因此、因而、并、并且、而、而且、或者、还是、以及 十一、助词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动态助词:了、着、过 3、语气助词:的、了、吗、呢、吧、啊、呀、哇、哇噻十二、叹词: 啊!哈!哎!唉!嗳!哼!嗯!嘻!喂!哈!呸!嗨!嘿!噫! 十三、拟声词 砰!叮叮当当!轰隆!扑通!噼里啪啦!滴答!呼呼!哗哗!叮咚!稀里哗啦!词语的意义同义词 词语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多,更常见的情况是意义相近,叫近义词,通常也叫同义词。例如:意义、意思,这两个词都可以指词语或句子包含的内容。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点。有些词虽然是同义词,但是在使用上应该注意区别对待。如:“生日”“诞辰”,“土豆”“马铃薯”;因为这里后一个是书面语,前一个是口语。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区别。有人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用“诞辰”造了这样一个句子。他写道:“今天是小强8岁诞辰,我们去给他贺寿吧”。这样说显然不对,“诞辰”是一般用在书面语中,表示对人的尊敬。8岁的孩子怎能用诞辰呢?而且用“贺寿”这个半白半文的词语,更显得不伦不类。注意有些同义词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互换使用,但有时不能随意调换。例如:“美丽”“漂亮”都有“好看”的意思,如“这个小姑娘长得很漂亮”可以换成“这个小姑娘长得很美丽”。意思不受影响。但看下面这两句话中加横线的词语就不能随意互换。“我们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这场球打得真漂亮”。前一句的“美丽”不仅有好看的意思,还有“堂皇”“庄严”的意思;后一句的“漂亮”有“精彩”“出色”的意思。不能互换。注意仔细辨别同义词之间的不同点。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同义词越多,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可以把意思感情表达得细致、准确、严密,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语句的单调、重复。但是同义词越多,越要注意准确选择恰当的同义词。同义词的词义有轻重差别。例如“批判”“批评”,如果某人有缺点,我们可以用批评,但若用“批判”就显得过于严重了。再看词语所指范围的大小,例如“时代”“时期”明显地可以看出“时代”指的时间范围大,“时期”指的时间范围小。第三可以看和其它词语的搭配习惯,例如“坚定”“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相搭配。如果我们说“我们沿着邓小平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可以,但若改为“我们沿着邓小平指引的方向坚强不移地走下去。”就显得别扭了。最后还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如“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解放军高尚的情操,广泛地揭示了一些人的丑恶灵魂。“显然这里将近义词”揭露”“揭示”用错了。虽然它们都有使隐蔽的事物显露出来的意思,但对好的事物应该用“揭示”对坏的事物才用“揭露”。也就是说没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都是运用同义词时应该注意的地方。反义词词的意义不仅有相同可相近的,还有相反的。这种词就叫反义词。例如“生死”“正反”“动静”等。每组词表达两个矛盾的概念,意义是相反的。还有一些词的意义不是相反的,而是相对的,这种词习惯上也称反义词。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词都有反义词。形容词里反义词比较多,其次是动词、名词。还有如果一个词有几个意义,它就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反义词。如“反对”它可以有“拥护”“赞成”“支持”。“老”它可以有“小”“少”新”“幼”“嫩”等。有的词没有反义词,若要表示它们的反面情况,可以在前面加上否定的词。如“讨论”它没有反义词,可以说“不讨论”。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给人以对比鲜明的印象,把事物特点表达更充分。但也要注意使用不准确反而会出毛病,如“我们要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弱点,同时还要学习人家的优点,克服自己的错误。”这里反义词就用得不恰切,“长处”的反义词是“短处”,“优点”应和“缺点”相对。多义词 有的词同时存在着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的意义,这些词就叫多义词。例如“宽”这有以下几种意义。 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马路很宽。” 放宽,使松缓:“听了他的话,心就放宽了一半。” 不严厉,不苛求:“对他要从宽处理。”宽裕,宽绰:“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总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几个意义之间根本没有什么联系,那就不是一词多义现象,而是几个不同的词了。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例如:(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 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 (3)敌人使出最毒辣的手法,用一切刑具折磨宣灏。 (4)愚蠢的特务鉴别了两个钟头,结论是“笔迹相同”,就断定是许晓轩写的。 例 (1)(2)中的“纯洁”、“高尚”、“坚韧”、“刚强”、“淳朴”、“谦逊”、“凝聚”、“敬爱”、“深情”带有褒扬、尊敬、喜爱等感情色彩,这种词称为褒义词。例(3)(4)中的“毒辣”、“折磨”、“愚蠢”带有贬斥、憎恶等感情,这种词称为贬义词。 词的褒贬色彩在反义词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下面几组反义词,左边的都是带褒义的,右边的都是带贬义的。 勤奋懒惰 美好丑恶 勇敢怯懦 善良凶恶 高尚卑劣 谦逊傲慢 同义词中有些也带褒义或贬义。例如“鼓励”和“怂恿”是同义词,但“鼓励”意在勉励人做好事,是个褒义词,“怂恿”意在挑动人做不好的事,是个贬义词。下面各组同义词,左边的都带褒义,右边的都带贬义。 理想妄想 揭发告密 领袖头子 赞扬吹捧 果断武断 团结勾结 有些成语也带有褒贬色彩。例如: 褒义贬义 奋不顾身 贪生怕死 大公无私 损人利己 锲而不舍 一曝十寒 见义勇为 见利忘义 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的感情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使用词语,特别是使用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词的意义,对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还要分清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来选用,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在通常情况下,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褒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收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的是贬义,用贬义词表示的是褒义。例如: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上例的“顽固”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因此加上引号。短语种类词和词组合,构成短语。短语也叫词组。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短语按词的结构关系有:并列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等五类短语:1、并列短语(联合短语):牛和羊、又高又大、花儿与少年、学习并讨论、热情而大方、工人农民、调查研究、美观大方 2、偏正短语:草原之夜、匆匆告别、非常可爱、木头房子、新鲜空气、这个孩子、我的故事、一把扇子、十几个战士、羊毛大衣、去年冬天 3、动宾短语:购买鲜花、穿衣服、想睡觉、 4、补充短语:洗干净、美丽极了、 5、主谓短语:工业发达、春天到了、我们回去、两个孩子不敢说话、他们又说又笑、风停、歌声又脆又甜、王二跑步 短语按中心词的语法功能分类,可分为:名词短语(伟大领袖、我的理想)、动词短语(学习研究、告诉我、走一趟、很欢迎、会跳舞)、形容词短语(光荣而艰巨、很美丽、漂亮极了)等。 句子成分1、主语:句子中的陈述对象。它可以按“谁?说的是谁?”的方式来提问。如: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 2、谓语:句子中被用来陈述主语的对象。它可以按“谁做什么?谁怎么了?”的方式来提问。如: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 3、宾语:句子中被谓语支配的对象。它可以按“打谁?谁被怎样了?”的方式来提问。如:张娜娜|白了老师一眼。 4、定语:句子中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对象。它可以用“谁是怎样的?他是啥样儿?”的方式来提问。如:(生气的)张娜娜|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5、状语:句子中用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对象。它可以用“打的状态或程度怎样?”的方式来提问。如:生气的张娜娜|【恨恨地】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6、补语:句子中用来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它可以用“打的结果或后果怎样?”的方式来提问。如:生气的张娜娜|恨恨地白了严肃的老师一眼。 7、中心语: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的中心成分。它是句子的主干。如:(认真)读书|【一定】是(这一代青年人的)(首要)任务。 8、句子的大致顺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如:(我)弟弟|【认真】读了三遍(老师今天刚教的)古文。 9、句子成分符号: 主语、谓语 、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语病辨析及修改1、 语序不当(1) 名词修饰语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2) 动词修饰语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先时间后处所;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不要弄错修饰对象。看下面的例子: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对兰花”应放“进行”前)共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3) 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2、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3、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3) 缺宾语 例如: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 “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 应删去的字 例如: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4、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断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5、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7、句式杂糅(1)两句混杂两句混杂的特点是,既用这种说法,又用那种说法:如: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句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句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是自信心不够”和“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句的杂糅。(2)前后牵连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如: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句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句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8、前后矛盾前面有一正一反而后面仅有正面的句子一向被认为病句,并把病因归为“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实际上,这种句子并非全是病句。例如:(1)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正)(2)公民能否遵纪守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误)(3)是否解放思想,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程。(正)(4)“IT”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误)例(1)句的前半句为一正一反,后半句虽没有与之搭配的一正一反的词,但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即“工程质量”有好坏,这样前后就可以搭配起来:认真负责,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就差。例(2)句中的后半部只涉及到正面,且不能作相反的理解,因此为病句,应修改为“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团结”。例(3)句中的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进程”有快有慢;解放思想,进程就快;反之,则慢。因此,此句为正确的句子。例(4)句后半句中的“高水平”为正面,不能作相反的理解,为病句。如改正,则需在“在于”之后加上“能否”,并删去“要”这一表示正面的词,使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这类容易正误相混的句子举不胜举,例如:(7)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误)(6)体育成绩好坏,竟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正)(7)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误)例(5)句中的“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例(6)句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不公正取决于裁判的好恶:他喜欢的或有贿赂的,成绩就好,反之,成绩就差。因此,这类句子为正句。例(7)句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要判断这些句子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后一句子,如后面只涉及到正面的为病句,而后面可作正反理解的则为正确的句子。那么,怎样判断后半句能作正反理解呢?主要看后半句的动宾搭配或看做为宾语的名词能否正反理解。例如:(8)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误)(9)环境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心情。(正)(10)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11)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误)(12)有无灵感思维,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状况。(正)例(8)前半句关涉两面性,后半句中的“关键”一词,是一面性的,前后不致,为病句。 例(9)句“影响心情”这一动宾要作正反理解,因为心情有好有坏,可由好变坏,也可由坏变好。因此可与前面一正一反词“环境、好坏”相搭配。例(10)句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例(11)“白眼”和“青睐”批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而例(12)后半句“知识积累的状况”本身就包含多少、深浅等一正一反的内容,无需强加上反面的意思,如此自然可与前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