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辅修笔记难点.docx_第1页
《中国法制史》辅修笔记难点.docx_第2页
《中国法制史》辅修笔记难点.docx_第3页
《中国法制史》辅修笔记难点.docx_第4页
《中国法制史》辅修笔记难点.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赵嘉华 保留版权丁凌华-中国法制史上篇 中国古代法制史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概况一、 云梦秦简二、 法律形式 P80第二节 刑事法律一、罪名 P83渎职罪:玩忽职守罪“犯令”、“废令”二、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则刑事责任年龄 P85三、 刑罚死刑:弃市 具五刑 P91经济刑 P92第五节 司法制度 P100一、司法机关(一)中央司法机关秦朝中央司法机关的机关有御史大夫和廷尉。(监察和审判系统)二、诉讼制度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后者就是不符合法律立案条件)三、审判制度司法官员的责任“失刑罪”、“不直”、“纵囚”罪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概况一、汉朝立法思想的演变 P106第一阶段:汉初至汉武帝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开始,强化中央集权,独尊儒术,治道由汉初的黄老为主转变为以儒为主,礼法并用。二、立法形式及其内容 P110(一)律1.九章律2傍章 越宫律 朝律九章律 傍章 越宫律 朝律 合称为汉律六十篇(二)令作为律的补充,令是统治者运用权力将自己的意志上升形成的法律规范(三)科 科这一法律形式,是对犯罪者科刑之意。同时,科也是律令以外的刑事法规,具有律令同等的功能(四)比比也是汉代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指的是司法类推行为,即在律无正条的情况下,司法官吏比附律令,援引判例断罪量刑第二节 刑事法律 P115一、罪名危害中央集权罪左官之罪二、刑法原则 P117(一)上请制度指贵族官僚犯罪之后,普通司法机构无权审理,而须“上请”皇帝裁夺(二)亲亲得相首匿允许在一定的亲属范围内相互隐匿罪名,不予告发作证,法律不加制裁或减轻处罚(六)法不追究既往指审理案件以新颁布的法律为准,不再追溯以往三、刑名(一)废除肉刑(二)徒刑有期第五节 司法制度三、审判制度 P139(一)鞫狱 (二)乞鞫 (三)录囚(四)春秋决狱 P141(六)秋冬行刑 P144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魏 北朝(魏)北魏律 东魏北齐律三国蜀西晋十六国 东晋 西魏北周律 吴 南朝(齐、宋、梁梁律、陈陈律)第一节 立法概况 P150一、三国的立法二、两晋的立法P152三、南北朝的立法(一)北魏律(二)东魏的“格”和西魏的“式”(三)北齐律第二节 刑事法律 P156一、刑事政策(刑法适用原则)(一)八议制度入于秦(减免死罪)(二)官当制度的实施(不减免死罪)(三)重罪十条的确立(四)亲属相犯“准五服以制罪” 始于晋代1关系越近,量刑越重2卑幼量刑从重,长尊量刑从轻(五)衿老恤幼原则三、刑罚制度(变化)北齐律初步形成第四节 司法制度二、诉讼审判制度(魏晋南北朝) P172(一)刑讯制度化“南梁” “南陈”(二)死刑奏报制度形式“三复奏” (三)直诉制度化“直诉”制度邀车驾、上表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民族大融合导致了思想大解放南方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北方(黄河以北)的区域,大量先进技术引入导致大规模的开发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 P175隋文帝 开皇律 也称隋律(一)体例 12篇500条(二)内容 关于刑罚制度确定了死、流、徒、杖、笞(封建五刑制度) 关于十恶制度即为重罪十条 关于八议和官当制度隋炀帝 大业律第二节 唐初法制指导思想 P178一、礼法并用治国思想二、法律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的思想三、慎重行刑的思想第三节 唐朝立法概况 P180一、 唐朝的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 “律”和“令”之间的关系违反令、格、式要依据律科刑二、 唐律的制定(一)武德律 (二)贞观律(三)永徽律及其律疏(四)开元律及其律疏第四节 唐朝刑事法律 P189一、有关刑罚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一)刑罚 P189 笞 10-50 共5等杖 60-100 共5等徒 1-3年 共5等流 2000里-3000里 共3等 劳役1年(加役流)死 绞刑(二)重点打击十类犯罪(十恶) P190 前三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株连亲属后七恶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四)其他原则 P194 “六赃”强盗、窃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财物、坐赃 “同居相为隐”范围比汉代的扩大 “化外人”即为野蛮人同国间冲突看对方法律不同国看唐律第七节 唐朝司法制度 P213一、 司法机构(一)唐代中央司法机构由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刑部(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组成。(二)“三司推事”二、诉讼制度(一)告诉的方式(二)告诉的限制亲属间告诉的限制对奴告主的限制行为能力(生理)的限制80岁以上老人、10岁一下小孩、严重残疾对囚徒的限制三、审判制度 P216(三)刑讯的制度 刑讯的条件立案,打人下手是否重 刑讯的工具尺寸规定 刑讯的对象老幼病残、孕妇产妇 刑讯的执行不得超过3次,相隔20天,总数不超过200下(符合一个停止) “罪行当量”、不能换人、打到部位的规定第八章 五代十国与宋朝法律制度第一节 五代十国法律制度 P221 倒数第三段 倒数第四行 大周刑统 P222 刑法空前轰烈 刺配与凌迟第二节 宋代立法制度二、 立法概况(一)刑统 宋刑统 中国第一部刊板印刷的法典 与唐律相比的特点 照抄唐律 1、以刑律为主、律敕合编(中央专制集权) 2、篇下设门 3、立“起请”条(二)编敕 专门用来补充刑统 也成为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一直需要修订(三)编例 主要包括指挥和断例 宋慈 洗冤集录 现存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P234第三节 宋代刑事法律三、 刑罚制度刺配(比一般的流放重,有附加刑) 凌迟(俗称“千刀万剐”,在南宋成为法定刑,4700)第六节 宋朝司法制度 P257一、司法机构(一)中央司法机关 审刑院 三、 诉讼审判制度 P260Jue yan 分司制、翻异别推制、务限制度、理雪制度第十章 明代法律制度第一节 立法概况一、 立法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二、立法活动 P290(一)大明律的制定 形式的上的特点: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二)大明令的制定(三)大诰和榜文 大诰效力在大明律之上 大诰与大明律相比较下的特点:1、规定了很多律外的酷刑 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 3、同一犯罪,大诰量刑较大明律更重 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第二节 刑事法律 二、 刑罚制度 (四)充军三、 定罪量刑的特点(和唐律比较) “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增加了新的罪名,如“奸党“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 司法机关 P320(一)中央司法机关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设立“六科”(二)地方司法机构(三)厂卫组织(包括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 锦衣卫组织完备的军事特务机构 东厂、西厂、内行厂宦官特务机关,二、 诉讼制度 P324(二)诉讼权利之限制 “干名犯义”之限制子孙、卑幼、奴婢、雇工人之告诉之行为年龄、性别之限制80岁以上10岁以下儿童、病人、妇女 现禁囚犯之限制 官吏民事诉讼之限制禁止官吏参加民事诉讼三、审判制度 P326“会审” 会官审录制度(一)朝审每年进行,会审死囚(二)大审 (三)热审第十一章 清朝法律制度(鸦片战争1840年前)第一节 立法概况 P328二、立法活动 P330 (一)大清律例的制定(三)少数民族地区的立法 嘉庆、道光时期 西藏通制制订了蕃律(理蕃院则例中) 达赖、班禅 金瓶掣签转世灵童第二节 刑事法律制度P336 发遣为奴第五节 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 P346(一)中央司法机关“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理蕃院(二)地方司法机关刑名幕友(法律顾问) P348二、审判制度 P350秋审制度包含秋审和朝审(都审理死刑案件、结果都分成“情实、缓决、可矜、留养”)审理范围不同,前者是各个省的死刑案件,后者首都附近的或官吏的案件 开始时间不一样,前者是在立秋开始,后者要到霜降以后(晚一个半月) 结束时间一样,冬至前后第十二章 古代民事法规第一节 古代婚姻制度 P40 西周时期一、 婚姻的目的与原则目的:成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血食关系:男尊女卑的体现原则: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妾制(名义上的正妻只有一个,解决了继承权的问题)二、婚姻成立的条件形式条件(婚姻关系的成立):必须有父母之命,必须有媒约之言,婚姻程序“六礼” 实质条件(婚姻条件的限制):同姓不婚(西周开始),不同等级之间不准通婚(良贱不婚)三、 婚姻的解除自然解除(一方死亡)和人为解除(一)离婚的条件义绝(近亲属相互杀害,妻子图谋杀害丈夫,反之不成立)和离(双方同意,妻子不能休夫,丈夫可以通过“七出”休妻) 七出(P42,第一条须满50岁,犯一条就可以休妻,不平等)(二)离婚的限制 P41第二节 家庭制度 P42惩戒权子女必须服从父母,为其送终主婚权父母包办婚姻(父母指定的是妻,自己带回的是妾)财产权家庭财产只有父亲可以处分(子女不能私自变卖家产)第三节 继承制度 P43西周时期财产继承嫡长子继承爵位(地位)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祧继承男性祭祀祖先的权利嫡长子继承制秦汉以后宗祧继承基本消亡(分土地等事情除外)财产继承诸子均分(汉代开始出现)符合皇权第四节 古代土地买卖基本程序 P283元朝开始的契约制度(针对不动产)先问亲邻先问的对象必须具备“既是亲人、又是邻居”两项条件经官给据取得官府许可签押文契签字画押,认笔迹印契税契印契(交易成功)、税契(去官府盖章,同时交税)P39 契约制度(包含了动产和不动产等所有的契约) 质剂(西周买卖契约的名称)前者文字较多,用于大的活物买卖 傅别常写“合同”二字下篇 中国近代法制史第十三章 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鸦片战争后)第一节 制宪活动一、背景1840年-1949年 近代结束 现代开始P378 1906年9月1日 宣示预备立宪谕 基本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P379 主要活动:(一)1908年8月27日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正文部分“君上大权” 预备立宪 以9为期 (二)设咨议局和咨政院(国会) (三)颁布十九信条(全称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与宪法大纲相比之下的特点 两者所处时代、立法宗旨不同 两者采用的政体模式、制宪模式不同 二者制定程序、法律效力不同第二节 修律活动一、清末修律的背景与指导思想 P385(一)修律背景1902年 筹建修订法律馆)沈家本:奠定现代法律体系基础 (二)修律指导思想 “中外通行”二、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一)刑法的修订 1、大清现行刑律沈家本 P386 和大清律例相比有如下特点:删除六律总目 初步区分刑、民 改革刑罚制度 删除过时条款 增设新罪名 2、大清新刑律 P388 和大清现行刑律相比有如下特点 体例上打破了几千年来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形式,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刑法典 采用西方近代刑法体系,将刑罚分为主刑和从刑 引进西方近代刑法原则、制度、P393术语 废除、新增、调整一系列罪名第三节 司法制度变革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及影响 P392定义所谓领事裁判权,是指在中国享有此特权的国家的在华侨民,在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中国法庭无裁判权,只能由其本国驻华领事按其本国法律裁判。(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 1843年 英国 中英五口通商条约 1844年 美国 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国家)(二)领事裁判权的延伸观审制度与会审公廨 1、观审制度 P393 2、会审公廨 P393 1864年 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洋泾浜现为延安东路)实质上是中国官府在租借设立的,但被外国人控制二、晚清司法制度的变革(一)近代司法组织体系的建立 P395 在中央刑部改为法部 在地方第十四章 南京临时政府法律制度(第一阶段,1912.1-1912.3)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组织大纲P400 背景:辛亥革命爆发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具有如下特点:1、依照美国宪法,采用总统制 2、在政权组织上采取分权制原则(两权分立) 3、采取一院制的议会制度P40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国家性质中华民国国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族共和国,中华民国之 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即国体)。 (二)关于国家版图中华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国的领土为 22行省、内外蒙古、青海、西藏等。(三)关于临时政府的组织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中华民国的民主政体(即政体)。(四)关于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五)关于保护私有财产和私营工商业P40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与以前的东西有比较 (一)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最大的特点)(二)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利含:同意权(2/3)、复议权、弹劾权。 (三)确定了临时约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第十五章 北洋政府法律制度(第二阶段,1912-1928)第一节 制宪与国会 P426一、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第一次常会及天坛宪草 内容:1、继续肯定了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比较多的限制 2、继续扩大国会的权利,审判弹劾的总统副总统 3、对总统的任期进行严格的限制,任期为5年,只可连任一次二、整治会议、约法会议和中华民国约法 P429与P403相比 内容:1、废除国会 2、废除内阁总理3、为否定人民的权力提供宪法依据 4、评价内容P431三、“国会第二期常会、安福国会、贿选国会”和中华民国宪法P4321923年的“贿选宪法”特点: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治宪法 2、继承了临时约法和天坛宪草的原则 3、专门规定了地方制度这一章第十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第三阶段,1928-1949)一、六法全书 P453定义:南京国民政府的主要成文法的总称。所谓“六法”就是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诉讼法和法院组织。二、特种刑事法庭(刑事审判制度) P490第十七章 革命根据地时期人民民主政权法律制度(1927-1949)1921-192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7-193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节 宪法性文件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21-1937) P497(一)确定了宪法的任务和工农民主政权的目的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二)确立了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国体:中华苏维埃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政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采取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的组织形式(三)规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四)规定了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基本意义:是中国宪政运动史上第一部人民制定的确保人民民主制度的宪法性文献二、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P5001937年8月25日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一)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总任务(二)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政治制度 (“三三制”)(三)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加强人民民主转正 (四)略第三节 土地立法 P505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一)井冈山土地法根据地第一部土地法 1、没收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2、禁止买卖 3、男女老少平均分配(二)兴国土地法 纠正井冈山土地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