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填空题大Party绪论与阴阳五行1、中医学理论体系,以 整体观念 为主导思想,以 脏腑经络 的生理、病理为基础。2、中医学的基本特,一是 整体观念 ,二是 辨证论治 。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结构上 不可分割 ;在功能上 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4、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 对立消长 是宇宙的基本规律。5、阴与阳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 动态平衡 称之为“阴平阳秘”。6、阳胜则 热 ,阴胜则 寒 ,阴虚则 热 ,阳虚则 寒 ,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7、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时认为:重阴必 阳 ,重阳必 阴 ,寒极生 热 ,热极生 寒 。8、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 脏 为阴, 腑 为阳。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阴液 。10、阳胜则热,是指 阳邪 所致疾病的 性质 而言。11、阴胜则阳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阳气 。12、阴胜则寒,是指 阴邪 所致疾病的 性质 而言。13、阳损及阴,是阳虚不能 化生阴液 ,而同时出现 阴虚 的现象。14、阴损及阳,则阴虚不能 化生阳气 ,而同时出现 阳虚 的现象。15、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阴阳失调 ,因此, 调整阴阳 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16、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 寒凉 药以制其阳,即“热者 寒之 ”。17、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用 温热 药以制其阳,即“寒者 热之 ”。18、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 阴中 求阳,则阳得 阴助 而生化无穷。”19、张景岳提出:“善补阴者,必于 阳中 求阴,则阴得 阳助 而泉源不竭。”20、造成相乘、相侮的原因,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 强盛 ,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 虚弱 。2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 补其母 ,实则 泻其子 。22、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 母子 关系,即“生我”者为 母 ,“我生”者为 子 。23、相乘,是相克 太过 为病;相侮,是相克的 反向 而致病。24、五行的特性,水曰 润下 ,木曰 曲直 。25、五行的特性,木生 火 ,水生 木 ,火生 土 ,金生 水 。26、五行的相克是:木克 土 ,水克 火 ,土克 水 ,金克 木 。27、虚则补其母,主要是用于 母子 关系的 虚 证。28、实则泻其子,主要是用于 母子 关系的 实 证。29、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 母病及子 和 子病犯母 两个方面。30、五行学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即:悲胜 怒 ,恐胜 喜 ,怒胜 思 ,喜胜 忧 ,思胜 恐 。3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 抑强扶弱 ,即所谓“虚则 补其母 ,实则 泻其子 。3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适宜在治疗上同时采取 抑强扶弱 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 强盛 ,使弱者易于恢复。藏象1、藏象的藏,是指 藏于体内的内脏 。2、藏象的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化生和贮藏精气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5、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经络循行路线是: 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 。6、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 五脏 为中心的 整体观 。7、心,其华在 面 ,其充在 血脉 。8、肺,其华在 毛 ,其充在 皮 。9、脾,其华在 唇 ,其充在 肉 。10、肝,其华在 爪 ,其充在 筋 。11、肾,其华在 发 ,其充在 骨 。12、心,开窍于 舌 ,其液为 汗 。13、肺,开窍于 鼻 ,其液为 涕 。14、脾,开窍于 口 ,其液为 涩 。15、肝,开窍于 目 ,其液为 泪 。16、肾,开窍于 耳及二阴 ,其液为 唾 。17、心者, 君主 之官也, 神明 出焉。18、肺者, 相侮 之官, 治节 出焉。19、脾胃者, 仓禀 之官, 五味 出焉。20、肝者, 将军 之官, 谋虑 出焉。21、肾者, 作强 之官, 伎巧 出焉。22、脉为 血 之府;膝为 筋 之府。23、腰为 肾 之府;胆为 中精 之府。24、 脉 为血之府; 膝 为筋之府。25、 腰 为肾之府; 腿 为中精之府。26、心者, 生 之本, 神 之变也。27、肺者, 气 之本, 魄 之处也。28、脾胃者, 仓禀 之本, 营 之居也。29、肝者, 罢极 之本, 魂 之居也。30、肾者, 封藏 之本, 精 之处也。31、肾所藏的精气包括“ 先天之精 ”和“ 水谷之精 ”。32、“先天之精”是禀受于 父母的生殖 之精。33、狭义的神,是指人的 精神 、 意识 、 思维活动 。34、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 喜笑不休 ;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 易悲 。35、汗液,是津液通过 阳气的蒸腾气化后 ,从 玄府(汗孔) 排出的液体。36、舌的功能是主司 味觉 和 表达语言 。37、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 一身之气 和 呼吸之气 。38、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 气的生成 方面;其次还体现于对全身的 气机具有调节 作用。39、肺主宣发,所谓“宣发”就是指肺气 向上的升宣 和 向外周的布散 作用。40、肺主肃降,就是指肺气 向下通降 和 呼吸道保持洁净 的作用。41、肺的宣发和肃降正常,则气道 通畅 ,呼吸 调匀 ,体内外 气体 得以正常交换。42、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 心气充沛 、 血液充盈 和 脉道通利 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43、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 运化水谷 和 运化水液 两个方面。44、脾胃为 后天 之本, 气血 生化之源。45、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 消化吸收 的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 精 , 气 , 血 , 津 , 液 提供足够的养料。46、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 发生不正常停滞 ,而产生 湿 、 痰 、 饮 等病理产物。47、肝的疏汇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调畅气机 ;(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3) 调畅情志 。48、肝藏血是指肝有 贮藏血液 和 调节血量 的生理功能。亦有防止 出血 的重要作用。49、“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 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 血归于肝脏 。”50、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 生长 、 发育 和逐步具备 生殖 能力。51、肾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 推动 、 温煦 作用。52、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 滋养 、 濡润 作用。53、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 疏泄 功能控制和调节,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和 贮存和排泄胆汁 。54、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 主受纳 ;(2) 腐熟水谷 ;(3) 主通降,以降为和 。5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受盛、化物 和 泌别清浊 。56、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传化糟粕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贮尿和排尿 。5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是 通行元气 ;二为 水液运行之道路 。58、脑为 元神 之府;头为 精明 之府。59、中医藏象学,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 心 而分属于 五脏 。60、女子胞是发生 月经 和 孕育胎儿 的器官。61、心和肺的关系,实际上是 气和血相互依存 , 相互为用 的关系。62、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血液的生成 和 运行 方面。63、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协调,称“ 心肾相交 ”,也就是“ 水火既济 ”。64、君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称 心肾不交 ”,也就是“ 水火失济 ”。65、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气的生成 和 津液的输布代谢 两个方面。66、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则可出现喘咳痰多等,所以说“脾为 生痰 之源,肺为 贮痰 之器”。67、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气机的调节 方面。若肝升太过,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称“ 肝火犯肺 ”。68、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水液代谢 和 呼吸运动 两个方面。69、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 气之主 ,肾为 气之根 ”之说。70、脾与肾的关系,是 后天与先天 的关系,它们是 相互资助 , 相互促进的 。71、六腑,是以“ 传化物 ”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气血津液1、狭义之“精”是指 生殖之精 。2、广义之“精”是指 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 。3、人体的气,来源于 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4、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 温煦 作用来维持恒定的。5、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于 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6、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 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的作用。7、气的 推动 作用与 固摄 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8、气化,是指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9、气的运动,称作 气机 。10、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有 升、降、出、入 。11、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 气机调畅 。12、元气是通过 三焦 而流行于全身的。13、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 走息道以行呼吸 ;二是 胃心脉以行气血 。14、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 “气海” 又称 “膻中” 。1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营养 和 化生血液 两个方面。16、所谓“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实际上都是 元气 所诞生的。17、脉,具有 阻遏血液逸出 的功能,故有 “血府” 之称。18、血,具有 营养 和 滋养全身 的生理功能。19、血,是 机体精神活动 的主要物质基础。20、血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 推动作用 和 固摄作用 之间的协调平衡。21、津液来源于 饮食水谷 。22、肺的宣发和肃降对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作用,称作 通调水道 。23、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 游溢精气 ”和小肠的“ 分清别浊 ”,“ 上输于脾 ”而成。24、津液有 滋润 和 濡养 的生理功能。25、气和血之间,又存在着 “气为血帅” 、 “血为气母” 的密切关系。26、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 气机不畅 、 气滞 、 气逆 、 气陷 ; 气结(气郁气闭) 。27、根据气的组成,分布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 元气 、 宗气 、 营气 、 卫气 。28、血,主要由 营气 和 津液 所组成。29、元气,是人体最 基本 最 重要 的气。30、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 原动力 。31、宗气是 积于胸中 之气。32、营气,主要来自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由 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 所化生。33、卫气主要由 水谷精气 所化生。34、卫气的特性是 慓疾滑利 。经络1、经络学说,是研究 人体经络 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脏腑 相互关系的学说。2、经络是 运行全身气血 , 联络脏腑肢节 , 沟通上下内外 的通路。3、经络,是 经脉 和 络脉 的总称。4、经脉可分为 正经 和 奇经 两类。5、经,有 路经 的意思;络,有 网络 的意思。6、十二经脉,是 气血运行 的主要通道。7、十二经脉有一定的 起止 ,一定的 循行部位 和 交换顺序 。8、奇经有 八 条,即 督、任、冲、带、阴跷、阳跷、明维阳维 ,合称 奇经八脉 。9、络脉是 经脉 的分支,有 别络 、 浮络 和 孙络 。10、奇经八脉有 统率 、 联络 和 调节十二经脉 的作用。11、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 有一定规律 。12、手三阴经从 胸腔 走向 手指末端 ,交 手三阳 经。13、手三阳经从 手指末端 走向 头面部 ,交 足三阳 经。14、足三阳经从 头面部 走向 足趾末端 ,交 足三阴 经。15、足三阴经从 足趾 走向 腹腔、胸腔 ,交 手三阴 经。16、十二经脉的走向,构成一个“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的循环径路。17、手三阳经止于 头部 ,足三阳经起于 头部 。18、手三阳与足三阳在 头面部 交接。19、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 内侧面 ,阳经分布在 外侧面 。20、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 面部 、 额部 ;太阳经行于 面颊 、 头顶 及 头后部 ;少阳经行于 头侧部 头部。21、督脉,起于 胞中 ,行于 背部正中 ,与 脑脊髓 和 肾 有密切关系。22、任脉,起于 胞中 ,行于 腹面正中线 ,与 妊娠 有关,称“ 任主胞胎 ”。23、冲脉,起于 胞中 ,能 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故有“ 十二经脉之海 ”之称,冲脉又称“ 血海 ”,同 月经 有密切关系。24、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 经气 ”。病因与发病1、病因是指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 的原因。2、 痰饮 和 瘀血 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3、病因主要有 六淫 、 疫疠 、 七情 、 饮食 、 劳倦 、 外伤 、 虫兽伤 等。4、宋代 陈无择 提出了“三因学说”的病因分类方法。5、六淫是指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6、风性善行是指 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的特性。7、风性数变是指 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 的特性。8、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收引 。9、暑性 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 挟湿 。10、湿性粘滞,一是指 症状多粘滞不爽 ;二是指 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而反复发作 。11、“伤于湿着 下 先受之”。1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13、火易 耗气伤津 ;易 生风动血 ;易 致肿疡 。14、疫疠致病,具有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的特点。15、情志所伤的病证,以 心、肝、脾三脏 和 气血失调 为多见。16、怒则 气上 ,喜则 气缓 ,悲则 气消 ,恐则 气下 ,惊则 气乱 ,思则 气结 。17、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 脾胃 ,导致 脾胃升降失常 。18、过劳包括 劳力过度 , 劳神过度 , 房旁地度 。19、痰饮的形成,多是 肺、脾、肾、三焦 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20、瘀血,包括 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 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均称瘀血。21、正气是指 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 ,简称为“正”。22、邪气泛指 各种致病因素 ,简称为“邪”。23、 正气不足 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4、 正邪斗争的胜负 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5、风为 春季 主气,寒为 冬季 主气,湿为 长夏 主气,燥为 秋季 主气。26、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 邪正斗争 的反映。27、一般来说, 体质 和 精神状态 决定着正气的强弱。28、外环境主要指 生活 、 工作环境 ,包括 气候变化 , 地理特点 , 环境卫生 等。29、内环境主要指 人体的正气 。30、 正能胜邪 则不病; 邪胜正负 则发病。病机1实,主要指 邪气 亢盛,是以 邪气 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2、虚,实主指 正气 不足,是以 正气 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3、邪正斗争所发生的虚衰变化,不仅关系疾病的 发生 ,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 发展 和 转归 ,同时也影响着病证的 虚实 变化。4、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 初 期和 中 期,或由于 痰;食;水;血 等滞留于体内引起的病证。5、虚证,多见到素体虚弱或疾病的 后 期,以及多种 慢 性病证。6、疾病的转归,取决于邪正的消长盛衰, 正 胜 邪 退,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 邪 胜 正 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7、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 相持 或正 邪 ,邪去而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疾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8、阳气不足,一般以 之阳盛为主,其中尤以 阳为诸阳之本。9、阳虚则寒与阴胜则寒,不仅在病机上有区别,而且在临床表现方面也有不同;前者是 而有 ;后者是以 为主, 象不明显。10、阴液不足,一般以 之阴虚为主,其中尤以 阴为诸阴之本。11、阴虚则热与阳胜则热的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区别:前是者 ,面有 ;后是是以 为主, 象并不明显。12、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损及 脏阴阳,及 本身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才易于发生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阴阳互损的病理变化。13、阴损及阳,系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 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阳虚,形成以 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14、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累及阴液的 不足,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 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15、 盛格 ,又称真寒假热证。16、阴盛格阴,又称真 假 证。17、阴亡,则阳无所 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 而耗竭。18、亡阴可以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继而出现亡阴,这是由于机体的阴和阳存在着 的关系。19、气机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有气 、气 、 气、 气20、气虚,系指 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 ,抗病能力 的病理状态。21、气的 是气的基本运动形成。22、气不内守为气 ,气的流通障碍为气 ,气的上升不足为气 。 23、肝 肺 ,脾 胃 ,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4、气逆于上,以 为主。但也有因 而气逆者。25、气陷,是气 病机的一种,以气的 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态。26、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 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 、 等重证。27、血的失常,包括血 、血 、血 。28、血热的临床表现,既有 象,又有 血, 血及伤 为其特征。29、气血不荣经脉,是指因气血 或气血 ,以致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减退,对经脉筋肉、皮肤的濡养作用减弱,从而产生肢体筋肉等 失常或异常的病理状态。30、血为气 血脱,则气失去 故气亦随之散脱而亡失。31、气滞血瘀多与 的生理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由于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多先发生 而后导致 。3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 运动和气的 功能。33、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 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肾的蒸腾 功能。34、风气内动,即内风。与 的关系较密切,故称 。35、寒则气收,这主要与 不足有关。36、脾肾阳气虚衰,温煦失职,最易表现 之象,而尤以 虚衰为关键。37、“内寒”临床特点,主要是 而有 , 以 为主,“外寒”临床特点则主要以 为主。38、内湿不仅是 虚津液不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且与 有密切关系。39、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 、及 为多见。40、人身正常的阳气,中医称“ ”,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 ”。41、经络的气血逆乱,多引起人体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发为 。42、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 或 ,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 、 失调。43、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 ;各脏的气血虚亏,与 关系极为密切。44、心的 、 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45、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出现 异常, 的生成和 代谢障碍等病理表现。46、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 常为有余; 常为不足。47、在肾往往只言 之不充,而无 的失调。这是因为肾中 是肾阴肾阳之本。防治原则1、中医学中的所谓“治未病”,包括 和 两个方面的内容。2、正气的强弱,由 所决定。因此 ,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3、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密切的关系。情志刺激可致 ,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 。4、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 ,起居 ,不妄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5、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 即为治疗总则。6、治病求本,就是寻找出疾病的 ,并针对 进行治疗。7、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从邪正双方为说, 是本, 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 是本, 是标。8、正治,是 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9、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 与疾病的 。10、反治,是 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11、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的 顺从疾病 。12、热因热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13、塞因寒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的病证。14、塞因塞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15、通因通用,即用 药物治疗具有 症状的病证。16、扶正,即是 。扶正多用 方法。17、祛邪,即是 。扶邪多用 方法。18、扶正,适用于以 为主要矛盾,而 也不盛的 病证。19、祛邪,适用于 为主要矛盾,而 未衰的 病证。20、扶正与祛邪兼用: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 。21、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但正气 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 的病证。22、对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 ”,即用“ ”的方法。23、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应“ ”,即用“ ”的方法。24、对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治宜 以制阳。25、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治宜 。26、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27、根据不同 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地制宜”。28、根据病人 、 、 、 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因人制宜”。答案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 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4、对立和消长5、动态平衡 6、热;寒;热;寒7、阳;阴;热;寒 8、脏;腑9、阴液 10、阳邪;性质11、阳气 12、阴邪;性质13、化生阴液;阴虚 14、化生阳气;阳虚15、阴阳失调,调整阴阳16、寒凉;寒之17、温热;热之18、阴中;阴助19、阳中、阳升 20、强盛;虚弱21、补其母;泻其子 22、母子、母、子23、太过;反向 24、润下;曲直25、火、木、土、水 26、土、火、水、木27、母子;虚 28、母子;实29、母病及子;子病犯母 30、怒;喜;思;忧;恐31补其母;泻其 32、抑强扶弱;强盛1、藏于体内的内脏2、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3、化生和贮藏精气 4、受盛和传化水谷5、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 6、五脏;整体观7、面;血脉 8、毛;皮9、唇;肉 10、爪;筋11、发;骨 12、舌;汗13、鼻,涕 14、口;涩15、目;泪 16、耳及二阴;唾17、君主;神明 18、相侮;治节19、仓禀;五味 20、将军;谋虑21、作强;伎巧 22、血;筋23、肾;中精 24、脉;膝25、腰;腿 26、生;神27、气;魄 28、仓禀;营29、罢极;魂 30、封藏;精31、先天之精;水谷之精 32、父母的生殖33、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4、喜笑不休;易悲35、阳气的蒸腾气化后;玄府(汗孔)36、味觉;表达语言37、一身之气;呼吸之气38、气的生成;气机具有调节39、向上的升宣;向外周的布散40、向下通降;呼吸道保持洁净41、通畅;调匀;气体 42、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43、运化水谷;运化水液44、后天;气血45、消化吸收;精、气、血、津、液46、发生不正常停滞;湿、痰、饮47、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48、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出血49、血运于诸经;血归于肝脏50、生长、发育、生殖 51、推动、温煦52、滋养、濡润 53、疏泄;贮存和排泄胆汁54、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55、受盛、化物;泌别清浊56、传化糟粕;贮尿和排尿57、通行元气;水液运行之道路58、元神;精明59、心;五脏 60、月经;孕育胎儿61、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62、血液的生成;运行63、心肾相交;水火既济64、心肾不交;水火失济65、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66、生痰;贮痰67、气机的调节;肝火犯肺68、水液代谢;呼吸运动69、气之主;气之根70、后天与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71、传化物;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1、生殖之精2、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3、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4、温煦5、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6、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7、推动;固摄8、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9、气机10、升、降、出、入11、气机调畅12、三焦13、走息道以行呼吸,胃心脉以行气血14、“气海”;“膻中”15、营养;化生血液16、元气17、阻遏血液逸出;“血府”18、营养;滋养全身19、机体精神活动20、推动作用,固摄作用21、饮食水谷22、通调水道23、“游溢精气”;“分清别浊”;“上输于脾”24、滋润;濡养25、“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6、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结(气郁气闭)27、元气;宗气;营气;卫气28、营气;津液29、基本;重要30、原动力31、积于胸中32、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33、水谷精气34、慓疾滑利1、人体经络、脏腑2、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3、经脉,络脉4、正经、奇经5、路经、网络6、气血运行7、起止,循行部位,交换顺序8、八,督、任、冲、带、阴跷、阳跷、明维阳维,奇经八脉9、经脉,别络,浮络、孙络10、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11、有一定规律12、胸腔,手指末端,手三阳13、手指末端,头面部,足三阳14、头面部,足趾末端,足三阴15、足趾,腹腔、胸腔、手三阴16、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7、头部,头部18、头面部19、内侧面外侧面20、面部,额部,面颊,头顶,头后部,头侧部21、胞中,背部正中,脑脊髓,肾22、胞中,腹面正中线,妊娠,任主胞胎23、胞中,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十二经脉之海,血海,月经24、经气1、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2、痰饮、瘀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子级醋酸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借款担保合同范本
- 氯气中毒肺保护策略-洞察及研究
- 防台风应急避险知识培训课件
- 部队安全培训制度课件
- 部队军事课件模板
- 部队个人养成课件
- 石化循环经济模式创新-洞察及研究
- 基于DRG付费模式的产床使用效能量化评估模型
- 城市交通分离座布局如何突破土地资源与用户行为冲突
- DBJ53-T-40-2011 云南省城镇园林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正确认识广告》课件3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 DB15T 2412-2021 蒙餐 蒙式牛肉丁
- MPA、公务员必修课《公共政策》课件: 政策制定
- 大学物理高斯定理课件-英文版
- 船舶与海上设备设施起重2008年4月1日生效
-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 班级自主化管理工作总结
- 关于推进城管勤务机制改革提升城市管理
- 昆虫标本制作-展翅(蝴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