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赋史》第三次作业.docx_第1页
《中国税赋史》第三次作业.docx_第2页
《中国税赋史》第三次作业.docx_第3页
《中国税赋史》第三次作业.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税赋史第三次作业一、名词解释1、唐代租庸调唐代税制规定,每丁授田百亩,每年纳栗两石,是为租。调,随乡土所出,每户纳绢(或绢、绝)两丈、绵三两;不产绢绵的地方,缴布二丈五尺和麻三斤。此外,每丁每年为官府无偿服役二十天,闰年加二天。不服劳役的人,可缴绢或布等实物代役,一天折合绢三丈,谓之庸。即“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2、间架税间架税即房产税,以房屋为课征对象。间架税就是以每屋两架为间,按屋好坏分为三等。上屋征税两千,中屋一千,下屋五百。3、方田均税法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推行“方田均税法”,即根据土地大小和土壤肥瘠程度,把土地分为五等,制定地籍,据以纳税。4、抽解和抽买宋朝对市舶实行抽解和押买。即入港船只所载之货,先由市舶司征税(抽解),然后国家从中收买一部分商品,即抽买。征税、抽买之后,市舶司给以凭证,方许与民自由贸易。5、买扑买扑是缴纳税课的一种方法,后称包税。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即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二、简答题1、唐朝均田制与以前各代均田制相比有那些变化?唐朝均田制和以前各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授田对象的变化。唐朝对一般平民的授田,以丁男为主,寡妻妾以外的妇女都不授田。妇女也无需承担赋税。第二,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北魏土地买卖仅限于桑田,以后及于麻田的有余或不足部分,而唐朝在几种情况下都可以买卖口分田。2、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一、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一)均田制遭到破坏,使租庸调制失去继续实施的基础条件,这是租庸调制难以为继的最重要原因。一是土地买卖的限制愈来愈松弛,官吏普遍授田,勋官、职事官和散官在唐朝都可授永业田;二是官吏占有大量土地,政府控制的公田日益减少。(二)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政府赋税征收的超常苛重。其原因是,政府机构庞大,官僚人数众多,财政开支过大。其次是由于安史之乱,军费需求急增,赋税征收越来越重,人民无法生存。(三)租庸调制演变的第三个原因是赋役不均。赋不仅苛重,而且极度不公平。赋税负担都落在课户身上,不课户却无税一身轻。二、唐代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一)财政原则,唐代前期,通常以“量入为出”为原则,两税法明确提出“量出以制作”的原则,即预先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然后根据支出的规模来确定收入的规模。(二)课税主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即不分主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就地纳税。(三)课税标准,“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分丁男、中男,一律按贫富,也就是按拥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来纳税。(四)纳税期限,“秋、夏两征之”。即分夏税和秋税两期纳税,夏税纳税时间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五)纳税物品,两税法规定按户等纳税,按田亩纳栗米。在实际征收中,又常常“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3、刘晏对食盐专卖改革的主要内容。(1)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馀州县不复置官。(2)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参考教材,弄懂这两段话的意思,能用白话文表达。)4、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改革财政机构 2、均输法 3、市易法 4、青苗法 5、免役法 6、农田水利法 7、方田均税法(需要说明每一项的基本内容。)5、简述宋代差役制度及其实施的弊端。两宋徭役主要有职役和杂徭,往往以户等为标准,以等定役。职役即人民到地方政府为吏,执行地方公务。职役是宋代徭役的主要内容之一。宋代职役由民间按户等及人丁多少轮流充任。富户往往买通官府,通过各种方式避役,最后差役负担多落在下等户身上。贫民无逃役之法,纷纷弃田逃亡。杂徭是临时性差遣,主要从事地方建设项目,如修路、治水、挖渠、筑坝等,有时也承担修建官府私第、搬运官吏私人物质等。这种杂徭虽然有利于地方建设,但征调无时,应役者常废耕稼;又兼富户诡避,杂役负担全落在贫民身上,致使民贫役重,困苦不堪。6、食盐入中法的实施办法和弊端。食盐折中法即让商人运国家所需物资到指定地点,官府按商人所运物资的数额和道路远近,折合比时价更高的价值,填入票劵发给商人,商人持劵到盐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