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_第1页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_第2页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_第3页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_第4页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姿势(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下面我先说第一个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熟悉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三个环节说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运用了环境和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第四个环节说教学预备1、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先容接下来,我说第二个板块“教学策略”中的教法和学法科学公道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同一。基于此,我预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下面我说第三个板块“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预备用两课时展开教学。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进,初进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设计意图:背景导进,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同时进步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题目学生自己往读书,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由于学生最有效的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至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正是适应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终极进步语文素养的要求。)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职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至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束,接下来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温习主要内容,直进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上下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二、学习第一段(1),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27),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捉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捉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正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忽然,课桌摇摆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摆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摆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并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四、学习第三段(810),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假如往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职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捉住救援职员的语言,捉住飞身,捉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布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第3题的处理。(为什么说:“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题目的探究,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中三处提到的这一姿势,这一姿势是谭老师逝世时的自然姿势,正是这一自然姿势拯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他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布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已铭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所以说是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3、知识延伸。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学生稍加思考就会说出:(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到这里,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板书)完全理解,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练习,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最后要说的是第四个板块“板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